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樊小菊:日本G20主场外交与中国

热点搜索

樊小菊:日本G20主场外交与中国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中评社 吴紫萱摄)


主讲人樊小菊(中评社 吴紫萱摄)


主持人关照宇(中评社 吴紫萱摄)


贾晋京(中评社 吴紫萱摄)


樊小菊发表演讲(中评社 吴紫萱摄)

  中评社北京6月27日电(实习记者 吴紫萱)2019年6月25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执行所长樊小菊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发表“日本G20主场外交与中日关系未来”讲座,讲座围绕当前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日本的主场外交举措和中日关系现状三大内容展开。

  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关照宇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贾晋京引导发言。

  樊小菊指出,当下我们对于邻国日本的了解与日本对于中国的了解是不成比例的,中国将来要成为东亚具有影响力的强国,应该对日本有所了解。

  ■G20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

  樊小菊认为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美博弈是当下遇到的挑战。2018年,当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表演说,这是美国政治领导人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第一次如此赤裸裸地用冷战思维抨击中国,因而一些美国学者将其解读为新时代的“铁幕演说”,中美关系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新冷战”,“批评中国”正在成为西方社会舆论中的一种“政治正确”。中美博弈导致关系恶化可见一斑。樊小菊通过援引中美关系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指出中美关系进入了新阶段,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特朗普上台后打着“美国第一”的旗号凌驾于全世界之上。樊小菊认为G20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首先是贸易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的威胁,这对全球贸易造成很大影响。其次,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都有民粹主义的崛起,曾经推动全球化发展的精英主义式微,使得民众内向化,这与G20峰会强调的“全球治理”理念背道而驰。虽然冷战过去二十多年,当下地缘政治再兴起,使得国家之间充满更多复杂斗争,而美国对于多边政治的不信任,对世贸组织的不信任也造成各国之间达成共识的难度增加,这些都对G20机制造成冲击。在这种背景下,G20峰会呈现出新特点,经历危机之后各国达成共识的难度增大,峰会所发挥政治引导力余地变小,成果将更多偏向于社会、环境等议题。双边首脑的会谈更容易受到国际关注,主席国在SDGs议程设置上有主导权。

  ■日本在国际社会扮演调停角色

  樊小菊认为,日本当下在国际社会扮演调停角色,安倍晋三访问中国、访问伊朗实际上都是在扮演调停角色。当下在国际社会的一些议题设置上具有日本特色,体现了日本的诉求。比如“少子老龄化”议题,日本在这方面富有经验,能够为世界各国提供借鉴和帮助。2018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正式宣布日本将退出IWC(国际捕鲸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调查鲸的数量,制定捕捞和保护太平洋鲸群的措施,对捕鲸业施加严格国际监督),并表示已于当天夜里将该决定通报给了负责统筹国际捕鲸委员会相关条约事务的美国政府。日本退出IWC,世界各国的失望声音不断,日本的国际形象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日本也提出“海洋塑料垃圾”等有助于改善日本国际形象的议题。日本强调在之前的G20峰会中曾经提出过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六项原则: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环境、抗灾、社会、监管,有助于增进日本话语权。

  ■中日关系正在重回正轨

  樊小菊讲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本月27号与安倍晋三进行会谈,这表明中日关系正处于改善过程之中。未来什么时候访日、访日成果如何会是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关键。樊小菊预测日本与法国两国首脑会谈将是一个“看点”,未来日法的合作方向可以从这次会面中看出端倪。由于日本政府认为在二战强征劳工问题上,日本不能接受韩国提出的解决方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初步决定G20大阪峰会期间不举行日韩首脑会谈。

  樊小菊强调目前中日关系正在重回正轨。2018年5月,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访日,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增进政治互信。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领域务实合作,加强了两国经济联系。近年来,两国在事务交涉上管控敏感问题,维护双方关系良性发展。2014年,中日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以实际行动构建中日政治互信,推动两国关系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樊小菊指出中日改善关系是化解危机的需要,当下国际形势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中美关系的变化推动日本对华政策调整。

  当下中国和日本有敏感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领土问题,当年“购买钓鱼岛”引起一系列争议,至今钓鱼岛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中国威胁论、海洋扩张等言论表明安全问题也是两国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当下日本国民对于中国有感情上的改善,而由于历史因素,中国对日本的情感改善有一定困难。面临中美博弈,中日两国的关系存在新的变量,也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

  樊小菊认中日关系经历了三个改变,由“友好”走向 “战略互惠”再走向 “合作”。面向中日合作的时代,和平与和解是我们合作的前提,尊重与互信是我们合作的基础,责任与利益是我们合作的意愿,而我们合作的前景是实现真正的和解。

  ■关注日本对“一带一路”看法的转变

  在答记者问环节,樊小菊针对2019年日本内阁会议发布的《外交蓝皮书》中“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说法被改成了“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的变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改变是日本对“一带一路”看法的转变,在2018年1月,安倍晋三的执政演说中提到日本的“印太战略”,随后提及在印太战略方向下如何与中国进行“一带一路”合作。从这个表述可以看到日本过去提的“印太战略”与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是有差别的,在使用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过去最早的日本关于“印太战略”的想法提供所谓的安全菱形,安倍第一次上任时曾说,“我构想出一种战略,由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的夏威夷组成一个菱形,以保卫从印度洋地区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公海。我已经准备好向这个安全菱形最大限度地贡献日本的力量。” 在安倍晋三第二次上台之后,在外交方面有积极和平主义倾向,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这个制度应该是开放平台战略来涵盖之前的外交政策,对“一带一路”的对冲和牵制。从2018年的安倍的执政演说和改变这个称呼来看,日本在试图调整“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名称,里面有希望能够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的意愿。所以这应该是日本调整对华政策里面的一个环节。当然一个战略、一个概念,怎么解释都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它可能原来那样、现在这样,以后还可能有新的用法,这也不好说,但关注到这个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832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