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观察:“一国两制”澳门成功的文化基础

热点搜索

中评观察:“一国两制”澳门成功的文化基础

澳门理工学院公共行政高等学校教授娄胜华。(中评社 张爽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沈而忱)“映日莲花:一国两制的澳门特色——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研讨会”19日在北京大学召开。在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聚焦澳门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并据此分析了“一国两制”在澳门能够成功践行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基础。笔者也相当赞同其中一些专家提出的观点。

  澳门理工学院公共行政高等学校教授娄胜华表示,澳门被葡萄牙殖民多年,中华文化在澳门社会却一向占主流地位,原因有四。第一与澳门居民有关,在葡治时代,澳门华人居民长期被澳葡政府视作侨民,而非葡萄牙公民。因此回归前的澳门,只有“市民教育”,而无“国民教育”,只有职业教育,而无人才教育,甚至是只有语言教育,而无文化教育。

  原因之二与澳门社团有关,澳葡政府在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供应上,很少顾及华人社群,因此华人只能通过结成自身的社会组织进行自救。澳门中华总商会等功能性代表社团长期代表华人与澳葡当局进行沟通、交涉和斡旋,同时为平民百姓行善救灾,成为澳门社会享有很高地位的爱国爱澳社团。

  第三个原因与教育机构有关,由于澳葡政府一向忽视华人社区内的教育,故而形成了华人自主办学的教育格局。在华人教育机构里,学生接受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相反的,西方殖民文化未能通过澳门的教育机构在澳门得到广泛传播,西方价值观也未能深入社会。

  最后,在澳葡政府长期的管治过程中,华人社群很少被吸纳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尤其是中高级管理岗位的公职人员。所以,在回归之前的过渡期,澳门遇到了公务员本地化的问题,使得回归后澳门政府的官员都是在过渡时期才培养起来的。由于接受管理训练的时间较短,他们没有过多的受到殖民地的官僚文化影响,多数属爱国爱澳的公务管理人才。
  以上四点原因可被视作“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推行的历史原因,而中华文化长期占据澳门社会的主流地位,也有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此,笔者十分认同娄胜华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国向来追求政治上的“大一统”,这种政治观念可追溯至秦始皇时期,而汉代的董仲舒更是系统地推行了“大一统”思想,使之在中国通行数千年之久。追求统一的传统政治观念影响了接受中华文化教育的澳门人,令澳门居民十分支持回归祖国,并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中国又十分推崇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家喻户晓,这有利于澳门在回归祖国的同时,能够保持自身特色,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交汇共融的文化基地。

  笔者认为,“大一统”与“和而不同”的观念,堪为“一国”与“两制”做出了文化注脚。另外,中华文化也有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澳门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意识,拥护落实中央政府全面管治权与澳门高度自治权的统一。

  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做出了大量努力,力求筑牢中华文化根基,包括在正规教育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培养中华文化的视野,在交流活动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继续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例如,2017年8月,澳门遭遇台风“天鸽”袭击,损失惨重,应时任行政长官崔世安请求,驻澳部队投入救灾工作,这在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尚属首次,而驻澳部队的救灾行为也得到了澳门媒体和市民的大力点赞。这充分体现出 “一国两制”确保和促进了澳门的繁荣稳定与长治久安;反之,澳门市民对“一国两制”十分接受而且很有信心。

  总的来说,由于上述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基础,以及随之而来的良好社会氛围,“一国两制”实践已在澳门实现了良性的循环。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520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