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两岸关系五个主要关注点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两岸关系五个主要关注点

第四届两岸关系天府论坛于8月31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举行,来自两岸的80多位学者参加论坛。

  中评社香港11月3日电/第四届两岸关系天府论坛于2019年8月31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举行,来自两岸的80多位学者参加论坛,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日重要讲话精神、“当前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形势评估与前瞻”、“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回顾与展望”、“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言”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积极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台海局势、促进两岸融合发展集聚智慧。中评社记者海涵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发表专文《第四届两岸关系天府论坛综述》,作者综合诸位学者的发言和讨论,梳理出以下五个主要的关注点:两岸关系现状、当前台湾政局、影响两岸关系的外部因素、“两制”台湾方案、两岸的融合发展。文章内容如下:
 
  一、两岸关系现状:更加复杂严峻

  认清两岸关系现状是涉台研究的首要任务。尽管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涉台研究学者对当前两岸关系的看法是有共识的,即“当前两岸关系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孙亚夫在谈到两岸关系时指出,当前,台海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遇到的困难更加严重,坚持与冲撞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与图谋“台独”、推动与阻挠和平发展、维护与破坏台海稳定的较量更为尖锐,反对与强行外来干涉的较量也突出起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谢郁研究员也表示,当前两岸之间新旧矛盾交织,稳定因素存量减少,破坏因素变数递增,两岸之间的变动期、调整期、敏感期三期迭加,两岸关系进入了高风险期。其中,美国打“台湾牌”是两岸风险的重大外因。而蔡英文当局的所作所为则是两岸风险的重要内因。近年来,蔡英文当局倚美抗陆充当美国马前卒,搅动台海风云,藉香港事件操作“反中仇共”,升高两岸紧张,并大力“修法”阻断两岸交流,对抗融合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仇开明特别指出,当前的两岸关系总体呈现出大陆对台影响放大期、岛内政治主轴转换期、美国强化对台干预期“三期迭加”的特征。

  不同于上述几位学者对现象的描述和总结,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则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了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两岸民间不友善情绪持续上升。若这样持续下去,无论政府力量做再大努力,对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效果都很有限。二是,两岸之间出现了很多新情势,新的状况下,需要新的合作模式。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大陆在全面向前进、改革和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应该如何参加、交流和合作,需要双方探讨出新的模式。三是,国际上新的政经结构出现,也由此带来了国际价值的变化。旧的价值是追求经济发展、社会秩序,而新的价值则是对于分配价值的重视以及本土化意识的增强。

  总而言之,受制于岛内、国内、国际各种因素,当前两岸关系矛盾重重、不容乐观。总结起来,两岸关系这种复杂严峻的形势呈现出三个切面:其一,台湾进入“选举年”,岛内政局变幻莫测;其二,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路线不动摇,两岸政治对抗提升;其三,美国以台湾为“筹码”,作为其打压中国的“武器”。

  二、当前台湾政局:以选举为主轴的博弈趋向白热化

  正如前文所述,台湾政局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一个重要变数。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何观察和认识当前的台湾政局是涉台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距离2020年台湾大选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台湾岛内的“选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当前台湾政局的主旋律就是“选举”。关于台湾当前的选举情况,相关学者在发言中分别提到了一些观察点,比如: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在谈及当前台湾政局时指出,随着2020年最高领导人选举临近,台湾岛内政坛围绕选举展开的博弈逐步走向白热化。从政治结构来看,国民党与民进党党内整合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而以柯文哲为代表的白色力量则加快了开拓政治版图的步伐。不过目前各方势力分化组合的态势并不太明显,台湾政局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变数。首先,国民党内部整合前景扑朔迷离,能否整合成功是国民党这次能否取得2020年“二合一”选举成功的关键;其次,民进党负重难行,目前来看蔡英文与赖清德之间的争执已经告一段落,但涉及到理念整合以及利益整合的方方面面仍是暗潮汹涌;其三,“第三势力”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认为,距离2020年台湾“二合一”选举仅有不到四个半月的时间了,岛内的政权争夺战又将逐步白热化。第三势力距离选举越近,形势越复杂,突发事件越多,就愈加难以判断走势。就目前的台湾政局、涉台外部因素及香港反修例事件的影响等方面看,未来有三个重要的观察点非常值得重视,分别是:岛内政治势力对香港反修例事件的政治消费;岛内选举主轴到底是“爱台湾VS卖台湾”还是“庶民VS权贵”;柯文哲、郭台铭等是否参选。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政治研究所所长、民进党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指出,台湾作为选举社会,选举结果往往是影响和改变台湾政局发展与走向的最重要指标。他提出了三点观察:其一,台湾民意出现重大变化,2020年发生第四次政党轮替的氛围有所呈现,但仍存在一些变数,这些会对当前政局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二,大环境对民进党2020年的选举非常不利,尽管绿营和民进党内部并不甘心,也不愿意失去执政权,但民进党和绿营内部普遍出现悲观的情绪;其三,蓝营对明年重返执政点燃希望,形势对国民党相对有利,但蓝营初选后的内部整合将成为关键;其四,第三势力或将成为影响2020选举的重要变数。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台湾政局,学者们普遍持观望态度,仅是提出一些观察点而未下定论。台湾的选举一向扑朔迷离、变幻莫测,而今次尤甚。但是,在这样充满变数的不确定性之中,仍然可以把握到某些确定性的因素,比如,国民党和民进党两党都面临着令其头大的内部整合难题,第三势力自成一派、积极作为或会改变台湾政治版图。

  三、影响两岸关系的外部因素日趋活跃

  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鉴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一些外部势力从未停止过对台湾问题的介入,甚至这些外部因素已经发展成为了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变数。一般认为,影响两岸关系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美国因素和日本因素。

  作为影响两岸关系的最为“活跃”的外部因素,美国在当前中美对抗的局势之下更加频繁地拿台湾当作打压中国大陆的“筹码”,与之相配合,蔡英文当局挟洋自重,甘愿充当美国的“马前卒”。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包承柯所言,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并不仅仅停留在经贸科技层面上,更为严峻的对立在台湾问题上也逐渐呈现出来。美国通过经贸和科技等问题和“台湾牌”打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大陆,而蔡英文当局则“挟洋”推“台独理念”、甘当美国的“马前卒”,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明显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也指出,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在台湾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愈益迫近中国核心利益的底线,对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一个中国原则精神受到严重侵蚀。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虽然不断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一个中国的实质内容正在被削弱或架空。其次,美台军事合作内容更加丰富。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美台军事关系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交流合作上都得到大幅提升。第三,美国给予台湾政治、外交支持更加露骨。第四,美国在台海海域军事示威更频繁。特朗普政府还通过强化在台海海域军事存在,进一步增强其“台湾牌”的效力。

  日本因素向来被视为台湾问题外部因素中仅次于美国的重要变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键指出,长期以来,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对台湾问题的介入,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台海分隔现状,最大程度地保证其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2016年5月民进党再次执政当初,台日两地普遍认为在亲台的安倍内阁与亲日的蔡英文当局的执政条件下,台日关系势必取得“突破性”发展。但蔡英文上台近三年以来,虽然台日关系在政治往来、双边贸易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并未取得“突破性”实质发展。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在台湾问题上都有着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基于这种利益诉求,美日定难以放弃介入台湾问题。但是其介入程度却会随着同中国大陆的关系而有所变化。当前,中美两国关系微妙,竞争态势加剧,于是台湾就成为了美国对抗中国的一张好用的“牌”被频频打出。而中日两国关系近来则重回正轨,两国领导人也实现了互访,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问题就在两国关系中处于隐性地位,必然会让位于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

  四、深入探讨“两制”台湾方案

  尽管两岸关系在内外因素的困扰之下处于非常复杂严峻的形势,但是中国大陆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平统一之路的步伐。2019年1月2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之后,学界对此所做的研究和探讨层出不穷。“两制”台湾方案被奉为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被认为是“为新时代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与会大陆学者对“两制”台湾方案的研究可大致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注重深入剖析其丰富内涵;一类则注重于关切其重大意义。

  从内涵方面来看,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王海良主要就“两制”台湾方案中的“一国”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统一是以一国准则为基础和基准的,不能搞法理和政治模糊。统一是共同缔造国家建构,也是回归本体中国,其基点是强化中国本体、优化国家总体制度,在大陆和台湾分别保留既有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基于大陆现行制度上、经过调整、补充和完善的国家总体制度。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东海在梳理了“两制”台湾方案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之后,尝试提出了“两制”台湾方案的四个初步特征:其一,地域方面,呈现出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由蓝向绿的发展趋势;其二,领域方面,藉由“经济社会融合”、“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发展,开启政治领域的两岸协商或谈判;其三,群体方面,排除“台独”,争取多数,注重于县市长、乡里长和统派政党协商,考虑纳入主流政党开明派;其四,主次安排方面,明显呈现“和平发展为主、非和平统一为辅”,“大陆主导为主、两岸共推为辅”,“台湾民众意见为主、大陆民众建议为辅”的特点。

  暨南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鹏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两制”台湾方案可从中借鉴的经验,主要有:平等协商,聚同化异;坚持原则,贵在行动;顾全大局,效率优先。

  从意义的角度看,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杨泽军认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有着深厚的法理基础,充分考虑到台湾方面的利益和感情,攸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助于推动实现伟大“中国梦”,为祖国的和平统一指明方向。

  全国台联研究室原主任陈立谦认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是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一中现状的客观选择,是谋求两岸同胞共同福祉利益的最佳方案,是新时代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

  与会台湾学者则侧重于关切“两制”台湾方案在台湾的民意基础。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李孔智表示,“一国两制”面临的是一个被妖魔化、污名化的台湾市场,“一国两制”不被台湾民意市场所接受。大陆方面必须设法改变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认知,提出更具创意、超越港澳经验的模式,善意回应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期盼。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博士欧阳新宜也谈到,在台湾,除了少数学术精英分子之外,台湾民众普遍不赞成“一国两制”,原因是因为“一国两制”在台湾长期被污名化,大多数台湾民众并不瞭解“一国两制”。如何化解“一国两制”被妖魔化的现象?欧阳新宜认为,文化融合很重要。

  经由上述梳理,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内涵、关切“两制”台湾方案重大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在台湾所面对的“被污名化”的问题。两岸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们在进行“两制”台湾方案的初步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和体察台湾的社情民意,回应台湾民众的期盼。
  五、“两岸融合发展”:路径与思路

  若说“两制”台湾方案尚在探索中,那么,“两岸融合发展”则一直在践行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两岸融合发展论述,逐渐形成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为实践和平统一提供了新路径。2014年11月2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平潭综合实验区时首次提出“融合发展”。2016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016年11月1日在北京会见洪秀柱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习近平再次重申,“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台部分相关表述由以前的“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提升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两岸融合发展”成为近年来涉台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

  本次研讨会上对“两岸融合发展”进行阐述的发言众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总的原则和思路;二是关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三是关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

  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总原则和思路,多位专家就此发表高见。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严安林认为,应当加强舆论宣传、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管理创新、平台建设、融合研究、法制基础,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政策基础、方法基础、落脚点和支撑点。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表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应以增进“共同利益、国家认同”为目的,“以群众路线、民间交流”为路径,以“整体+区域、两条腿走路”为方式,以“同等待遇、单向融合”为先导。海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朱凤芝表示,推动民间交流甚至城市交流是当前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最需要做的工作。

  关于两岸经济应融合发展,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副院长吴凤娇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要以制度化合作为引领打造两岸特色的共同市场,以“新四通”为抓手推动两岸“应通尽通”,以GVC和NVC的并行思维探索实现两岸产业嵌入式合作,积极构建“自下而上”的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福建自贸区及两岸产业合作区的先行示范功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振宇主要分析了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他认为,今年两岸经济合作不断加深是台湾经济得以平稳发展的前提,两岸经济合作客观上起到带动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台湾走出“平庸经济”。
  关于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学者们是从青年、医疗卫生、文化等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

  重庆两岸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湛玉钊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研究生黄国晖对青年融合发展议题表达了看法。湛玉钊认为,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是解决两岸从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新思路、新途径。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应遵循先经济融合后文化融合、先单向融合后双向融合、先局部融合后整体融合、先易后难的融合发展思路。黄国晖指出,两岸青年融合发展要实现两岸价值求同存异、增进两岸文化认同、精准对接发展两岸创业平台、明确制定具体可操作性法规。制定惠台措施同时应纳入岛内法律的制约因素。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琳谈到了两岸医疗卫生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如进一步开放台资办医的投资限制,出台有关台湾医务人员资格认定的管理办法,允许台湾同胞享有与大陆居民同等医疗卫生服务待遇。

  四川省台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井安探讨了新时代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路径,提出了四种基本形式——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两岸民俗宗教交流、两岸中医药和法界交流。中国文化大学文学院院长黄藿提出以儒家王道文化作为两岸融合基础,认为王道思想不仅是治国的良方,也是两岸之间、甚至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和睦相处、维持和平共荣的良方。

  综上所述,两岸学界对“两岸融合发展”从总到分、从大到小、从问题到策略都研究得颇为深入。“两岸融合发展”不仅作为一种理念,更作为一项实践,必将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641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