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台湾政情与两岸形势评析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台湾政情与两岸形势评析

  中评社香港11月16日电/第二届“两岸一家亲”学术论坛于9月22日在甘肃省榆中县举行。两岸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与祖国和平统一前景、台湾民情变化趋势研判、两岸关系和台湾政局趋势与风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中评社记者海涵综合了专家观点,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1月号发表《第二届“两岸一家亲”学术论坛综述》,文章内容如下:

  综合各位学者会上的发言和会下提交的论文,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关注点:一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的讨论;二是对“一国两制”的思考;三是对当前及未来台湾政情民意的研判;四是对两岸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阐述;五是对祖国和平统一之路的探索。

  一、对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的不同解读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作重要讲话,提出了“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五项主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讲话在大陆引起各界人士热议,更是被许多资深的对台研究者奉为“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新时代对台工作的行动指南”、“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的宣言书”。而台湾社会各界也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台湾朝野各界对习近平总书记的“1·2”讲话所作解读不一,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判与纠结点。

  论坛期间,来自两岸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进行了探讨。
  大陆学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方面回顾了过去7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肯定了过去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规划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政策和举措,是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的宣言书,也是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路线图。同样来自大陆的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黄家鑫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这是指引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大陆的对台工作明确了指导方针。

  台湾学者“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外交及国防组特约研究员”李华球分析,习近平主席1月2号的对台讲话是在外部有压力、两岸有抗力、内部有拉力的情势与局面之下,所构建出的大陆对台之策略,藉此以外防突袭、内防突变,以控两岸之战略格局与手段,以因应在外部介入与挑弄两岸变局之势,用以稳定内部局势之手段。他特别分析了台湾政界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态度,认为,台湾相关部门虽也采取研析,但未特别重视研议,反倒为了“2020大选”而讨好某些选民的喜好,忽视、轻蔑习近平主席对台重要讲话对台湾的严厉性和重要性。这是严重的战略与战术的轻忽和轻觑之病,令人忧虑。

  台湾嘉南大学助理教授陈明德进一步剖析了台湾各界对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的解读与纠结。他指出,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台湾各界基本上依照各自立场、政治光谱及对应的意识形态提出解读与回应,或以为是“中共展现两岸的‘主导权’及‘主动权’,明知‘一国两制’在台湾没有市场,却提出促统方案,分明意图分化两岸”;或以为“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是有异于港澳模式,且愿意纳入双方透过共议的过程来协商,应该要做善意的解读”。由此可见,台湾各界回应的纠结点依然存在,成为未来协商成功与否的症结。

  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作于《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之际,这番重要讲话不仅是讲给大陆人民听的,更是讲给台湾同胞听的。大陆各界在认真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岛内社会对这一重要讲话的认识和理解,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真实意涵为岛内民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一国两制”:当与时俱进、融入新思维

  自今年1月2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之后,对“两制”台湾方案的探索便成为热点议题。

  而近期发生的香港事件则再度引发了探讨“一国两制”的热潮。许多人开始对结合“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对“一国两制”进行反思,希望可以用新的思维构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同样以香港的实践经验为鉴,认为“一国两制”需要与时俱进。他指出,面对近来香港的事件,需要对内因进行检讨,对内因的检讨越深刻,对外因所造成的动乱就越有可控性。“一国两制”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在新时代,我们要探讨“一国两制”的新方向。北京应重新发表新时代下“一国两制”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在中国快速崛起、逐步迈向世界中心的大形势下,应审慎思考台港澳的“一国两制”原则为何及如何区分;台港澳分别与大陆的关系为何、与国际的关系为何、与未来的关系为何,必须从长治久安的角度去加以规划新时代的“一国两制”。特别是在百年变局下,国家如何变化、“两制”如何变化,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眼光,这也才是负责任的、积极的“一国两制”。而不是教条主义地守住一、两句话,从而使得极为创意地解决政治难题的方案变为僵化的政策、不变的制度,限制了“一国两制”的蓬勃生机。

  《两岸犇报》发行人陈福裕进一步指出了“一国两制”香港方案与台湾方案的不同。他指出,香港的实践经验为“两制”台湾方案提供了某些重要的思考。第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就是,未来“两制”台湾方案到底跟现行的香港方案有什么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香港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回归的,其自身并非谈判的主体,谈判的主体是英国政府跟祖国大陆。因此,整个香港的“一国两制”方案是中央政府对国家统一的意志透过基本法所做的制度性安排。但是台湾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内战和分治的结果,需要透过和平谈判来寻求和平统一的方案,因此是一个参与性的过程。在这个参与性的过程中,可以建构出一个两岸都能接受的、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方案。这个可能性特别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里,即“我们愿意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两岸政治问题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有关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寻求社会共识,推进政治谈判”。

  中华两岸新时代交流协会理事长、南开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则提出可以用民主治理思维去构建“两制”台湾方案。他认为,用民主治理的思路重新建构“两制”台湾方案的方向,才有机会让多数的台湾人愿意正视这样的方案。经济是评判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大陆的GDP在短短20年内增长了10倍,大陆的治理效果有目共睹。此外,大陆的人民民主体制跟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体制思维是一样的,就是通过跟民众的良善互动建构治理的目标、让民众过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在1·2讲话中,提出“愿意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两岸政治问题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有关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寻求社会共识,推进政治谈判”,这就是民主治理的一个表现。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1·2讲话中还提到“民主协商”,对此,除了形式之外,我们更需要的是实质的内容。在“一国两制”在台湾已经被污名化的形式之下,要营造出一种氛围去推进协商。为此,应该要落实落细两岸的融合发展,让台湾人相信中国人会帮助中国人,“一国两制”不是推掉台湾,而是帮助台湾。

  众所周知,“一国两制”最早就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产生的,并率先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个充满历史智慧的顶层设计,并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一国两制”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新时代要探索“一国两制”的新方向、面向台湾则要探索适合台湾社会发展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三、台湾政情民意:纷繁复杂、形势严峻

  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1·2”讲话还是“两制”台湾方案都不仅仅是大陆方面单向的政策宣示,只有融入台湾方面的回应和互动此二者才拥有完整的灵魂。祖国的统一是大陆和台湾双向的统一,因此,分析弄清台湾社会的政情民意至关重要。

  关于台湾社会的政情,有几位学者分别讨论了台湾的战略处境、2020台湾领导人选举情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汪署申聚焦台湾在中美博弈中的策略处境。他指出,在当前中美战略博弈扩大、两岸关系对立对抗的复杂形势下,台湾的战略处境呈现出新的特征,表现为:第一,台湾在美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地位上升,进入美国推动“印太战略”遏制中国大陆的最前沿。第二,中国大陆坚持维护涉台核心利益,加大“规制美国、遏制台独、促进融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台湾战略处境的中美因素在发生变化,在涉台问题上,中美任何一方的出牌均可能引发另一方的反作用力,双方的较量将牵制整体的台海局势。在此过程中,台湾将无法置身事外,面临被动卷入的风险,尤其是民进党执政,加上特朗普的变数,“台独”因素与美国因素容易发生联动效应,更加大台湾战略处境的不确定性。

  另有两位学者则关注台湾选情。中华文化大学政治系副教授林忠山分析指出,在此次选战中,蔡英文采取了安全牌来对抗国民党的经济牌。其所用的选战策略不是抹黑、造谣、诈骗,就是分化、渗透、困扰、颠覆整个选举的正常民主机制。虽然蔡英文这些非法不当的手段有不少人是看得懂的,但是因民进党强占政治资源及媒体,可以全方面操控选举的过程及结果,它根本不怕乱,反而是越乱越好。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徐峰则通过分析“韩国瑜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的分析,指出,“韩国瑜现象”的崛起,既是岛内社会矛盾发展演变的内在呈现,也是世界范围内非典型政治人物主导政治潮流的表现。当前,蔡英文吃定了国民党内部矛盾,动用各种手段对韩抹黑,实行“极限施压”,试图将韩的支持度压制在低位,扼杀其“一人救全党”的选举能量,造成国民党分裂,从中获利。但从“九合一”选举和党内“总统”初选来看,韩最终得票都远高于之前的民调,这一事实说明韩能藉平时沉默的庶民支持者,展现选举的爆发力。只要韩不犯“致命错误”,回归“接地气”、“顾民生”形象,挺过艰难阶段,或有谷底回升的转机。

  关于台湾社会的民意,学者一致表示担忧。新党副秘书长、执业律师陈丽玲指出,“维持现状”的主张之所以会在台湾社会流行,反映了台湾社会在面对大陆日益崛起、越来越有“自信”的情形下产生的集体焦虑。当两岸的物质实力越来越不成比例,当台湾民众看到大陆越来越高的自信,以及“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的姿态,某种“孤儿”心态正在台湾社会中潜在滋长,并发展成人们集体“以躲避为能事”的“鸵鸟”行为模式。当集体焦虑成为了台湾人民的无形枷锁,当台湾逐渐失去面对大陆发展的自信时,人民选择不是冷漠就是犬儒,不是无助就是自大,不是闪躲就是逃离,并逐渐失去面对问题的勇气与进取。但不幸的是,以各种追求独立身分的方式来解除焦虑的努力,以台湾现实的时空而言,根本就是缘木求鱼的事,这既包括了“台独”,也包括了想要让“中华民国”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出现的“一中各表”在内。这也就是台湾全体民众习惯于“台独不敢、和谈不要、统一不想”的偏安、自我欺骗、维持现状、躲在舒适圈的心态。台湾社会的这种心态,或可归因于对一国两制的不信任,但由于思路决定出路,台湾主流民意只是因为害怕“被统一”而抗拒一国两制,身为最大反对党的国民党就应走出思路迷障,先认定“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才有立场要求大陆接受《中华民国宪法》的存在,让两岸关系走出对抗,开始竞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选举研究室研究员王建民认为,“芒果乾”成为当前台湾社会最流行的语言,“芒果乾”也就是“亡国感”的意思。这一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背景,一是韩流带来的影响激发了青年“台独”分子的“台独”危机感。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1·2”讲话让“台独”感到强大的压力,使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感。三是香港事件发生之后对台湾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强化了台湾社会所谓的“亡国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社会青年“绿化”的问题也很严重。“台独”的主导变成青年,韩国瑜的青年支持率不超过20%,蔡英文则在45%左右。所以青年的威胁不是简单的威胁,是非常严峻的威胁。

  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副教授王晓东则分析了影响台湾民意变化的因素。他指出,在影响台湾民意的因素中,大陆因素是关键性积极外因,包括“台独”因素、经济因素、民情因素在内的岛内因素是复杂内因,美日因素是重要消极外因。为此,大陆需要争取民意民心,对“台独”釜底抽薪,正确认知民意,准确把控民意,认识到民意的变与民性的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以实力为基础,增强对“台独”的压力及对民众的吸引力。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台湾局势当前正处于动荡期。无论是政情中的战略处境、选举态势,还是基层大众的民意民心,都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面对这样的台湾,大陆更应当保持定力和耐心,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

  四、两岸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日趋丰富

  “两岸融合发展”是任何研讨会上都必然出现的热门话题,本次研讨会亦不例外。

  本次会议中,既有学者总括性地提出了对“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解和思考,也有学者分别从经济、文化、青年、教育等侧面展现了融合发展的相关情况。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介绍了闽南师范大学关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她提出,第一,深度理解和把握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使命。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对两岸现状进行挑战与整合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它寻求的是两岸间的良性互动,融成一体,协同发展,最终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需要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台湾问题的产生源于两岸的政治分歧与对立,通过两岸充分融合发展、充分的协商,探索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体系、两岸一中共识、中华经济联合、21世纪中华新文化。第二,闽南文化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闽南文化已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的一条共同文化血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两岸人民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零距离,有效遏制文化台独思潮,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文化发展,建构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意义和特殊价值。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立指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大陆实力和自信的展现,也是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和照顾,是为台湾同胞的福祉着想,因而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肯定和拥护,必将引领台湾主流民意朝着两岸关系和平的方向发展,为最终实现两岸统一奠定广泛的岛内民意基础。

  除了上述二位学者对“两岸融合发展”所做的总体分析之外,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福建社科院现代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苏美祥表示,近年来台海局势日趋复杂严峻,但以经济交流为主轴的两岸融合发展态势更趋向清晰。由于长期受台湾方面政策制约,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单向性特征显着,结构性失衡问题长期存在,加上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台湾当局“经济离中”政策等不利因素,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应持续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新结构,探索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路径,落深落细惠台政策,先行推动区域深度融合,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桑登平基于台资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探索,指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经过将近30多年的风风雨雨,台资经济目前已成为祖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有生力量。两岸共同市场的打造,不仅是大陆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更有实际意义的是指两岸共同开发的第三方市场。

  以两岸文化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教授兼副校长林爵士表示,两岸可以尝试由双方共同的文化特色,亦即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所形成的“文化力”,经由“文化资产”、“文化艺术”与“文化创意”等三项构面,作为两岸文化融合的开展路径。

  闽南师范大学台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陈春华梳理了当前两岸青年交流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台湾青年身份认同具有重迭性,台湾青年文化认同深受学校“台独”教育影响,台湾青年更倾向于西进大陆短期交流,但两岸青年交流中存在着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情绪冲突以及政策导向等问题,可以从“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同体验”等围堵推进两岸青年融合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董玲瑜就两岸之间的教育交流展开了阐述。她表示,“31条措施”施行以来,两岸教育交流逐渐开创了新的局面,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两岸互动频繁。相关措施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对两岸教育交流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台湾青年一代来大陆追梦、圆梦提供政策保障,将有力推动两岸教育交流,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综合来看,两岸融合发展理念自提出以来,不仅概念意涵不断完善,其实践形式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两岸融合发展既有喜人的成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成果,我们应总结经验、再接再厉;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进行重点突破,以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往更深、更广发展。
  五、祖国和平统一: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

  除了关注当前两岸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热点议题,本次论坛上也不乏学者从总体上研判两岸关系发展大势、探索两岸和平统一路径。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鞠海涛指出,两岸关系发展大势是“道路曲折、前景光明”。他表示,第一,祖国和平统一之路在曲折中前行、在斗争中前进。四十年来,两岸关系总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基本稳定的台海环境,祖国和平统一之路不断向前迈进。但是,四十年来祖国和平统一道路也经历了许多风雨波折。第二,民族复兴赋能和平统一。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渐趋实现,两岸同胞将迎来中华盛世,这将是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定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第三,和平统一前景更加光明。今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对台纲领性讲话,全面阐述了祖国大陆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郑重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追求国家完全统一的坚强决心和高度自信,郑重宣示了祖国大陆坚定追求祖国和平统一的真诚意愿和巨大善意,全面擘画了新时代加快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路线图施工图,开辟了祖国和平统一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副主任任挥、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杨仁飞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祖国和平统一的路径进行了探讨。任挥提出,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他表示,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国民党站在历史潮头两次顺应历史大势,因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彪炳史册。面对现今国际风云激荡,面对现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的历史时刻,如何顺应历史大势,肩负起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国国民党如何再抓住这一难得的最后历史机遇,协助中国共产党解决好台湾问题,对于今后国民党是政党中兴还是退化萎缩都将影响深远。

  杨仁飞从文化角度出发,指出,面对台湾日益复杂的文化环境,我们需要承担起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发展者的历史使命,需要对两岸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作系统深入的再论述,重视文化认同对于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以中华文化的中道精神化解两岸的分歧达致心灵契合;以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经济社会全面融合;以文化的视角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提供统一与治理的文化方案。

  两岸的和平统一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其中仍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坚持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和平统一之路“上下求索”、未曾放弃。对于两岸关系的未来,我们应有信心,更要有耐心;我们应坚信未来的光明,不畏惧眼下的困难。

  六、结语

  第二届“两岸一家亲”学术论坛紧紧围绕“1·2”讲话,讨论议题层次丰富,学术成果十分显着。“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学者们的充分探究和讨论,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意义和影响的感悟更为深刻、对“一国两制”的思考更为灵活、对台湾政情民意的瞭解更为清晰、对融合发展的认识更为多元、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更有信心。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772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