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两制台湾方案”应循序渐进探讨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两制台湾方案”应循序渐进探讨

“两制台湾方案”的探索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台湾中国时报暨旺报总主笔戎抚天、台湾旺报特约主笔王钦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1月号发表专文《循序渐进探讨“两制台湾方案”》,作者认为: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正式进入协商阶段之前,我们主张先探索“动态统一模式”,即确认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之所以要先行确立这一方案,主要目的在于破除台湾社会针对一国两制的盲点和偏见。两岸关系看似危机四伏,但危机和转机往往在一念之间,在民众更欢迎“经济牌”大趋势下,民进党也会更务实,国民党会更希望打好“经济牌”,大陆处理好台湾问题的密码就在“现状就是一国两制”中。“”文章内容如下:

  前言

  年初习近平提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后,“一国两制”成为台湾最重要的两岸话题,台湾社会长久以来都对“一国两制”抱持疑虑态度,却也不得不开始直面这一议题。对蔡政府而言似乎“捡到枪”,利用社会的疑惧心理顺势操作“反中”、“抗中”,拉抬自己的政治声势。显而易见,蔡英文的政治操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帮助其创造较高的网路声量,解除了九合一选举败选造成的声望崩盘危机,也帮助她最终赢得了党内初选。后来的香港《逃犯条例》更成为蔡英文政府竞选连任的利器,顺势大加操作。

  由此可见,以当前台湾社会的政治氛围,“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倡议和探索还需要从长计议,一方面需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另一方面则要针对这些症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找到两岸交集,并最终实现突破。

  一、一国两制的信任鸿沟

  台湾社会谈及“一国两制”,除了本身的反对态度之外,也常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为例,证明其不可行。这次香港因为修订《逃犯条例》而爆发大规模抗议,迫使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正式表态,承认修订工作失败,并重申修订草案已经寿终正寝。虽然她并未按照抗议者的要求撤回草案,但实质上等同于“撤回”。

  不过,《逃犯条例》的“寿终正寝”,似乎并未平复香港的社会情绪。透过这次事件可以发现,香港社会对中国大陆及一国两制的实施疑虑甚深。他们上街抗议,表面上是针对香港特区政府的修例工作,本质上却是将矛头指向北京。

  持平来看,抗议者的担忧确实有些被夸大,相较于香港的行政与立法工作,司法权无疑是最能独立于大陆影响的权力,这是因为《香港基本法》明确了香港的司法终审权,更重要的是,法官的任命权并不属于北京,而且负责任命的香港特首,也从来没有干涉过相关人事安排。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依照法定要求,必须由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国籍人士出任外,常任法官和非常任法官都没有明确的国籍要求,在7位前任和现任常任法官中,外国籍就占了3席,而30席非常任法官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外国籍法律人士出任,这是因为香港为了维持判例法的传统,倾向于邀请其他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的法律界人士担任这种临时职务。

  正是因为这种人员构成和权力结构,大陆其实也一直对香港司法抱有微词,认为这是所谓“港英余孽”的大本营,甚至担忧外国势力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和判例,影响香港社会的管治权。

  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回归大陆超过20年,香港市民担忧司法独立将死,大陆却苦于无从对香港司法施加影响力,导致许多司法互助事务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香港市民和中国大陆官方都各执己见,不愿意倾听对方的主张,那么双方的信任鸿沟注定无法弥合,彼此的沟通只能变成“鸡同鸭讲”,毫无交集。

  因为选举的需要,台湾社会也格外关注香港这次反修例,其背后同样有对大陆及一国两制心存疑虑的因素,这也是台湾与香港的类似之处。“一国两制”在台湾被理解为消灭“中华民国主权”,社会普遍抱持怀疑、排斥的态度,值此选举敏感时刻,政治人物无分蓝绿,更不敢违背主流民意。结果就是,不仅绿营藉机炒作反中意识形态,蓝营同样不敢撄其锋,纷纷在“一国两制”问题上发出强硬言论。

  2020年台湾大选国民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初选,首场国政说明会聚焦两岸议题,最有可能出线的三位候选人,郭台铭与朱立伦都表态反对“一国两制”,最后的出线者韩国瑜更曾经以强烈语气反“一国两制”。当然,蓝营政治人物在表达反对“一国两制”的同时,仍然强调支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显示推进两岸交流与和解仍然是国民党普遍共识,只是在“一国两制”长期被污名化的政治现实下,没有能力创新思维,不敢忤逆民意。

  不过,大陆对“一国两制”的处理也同样存在可检讨之处,习近平年初倡议两岸共同探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后,大陆涉台学界开始针对此议题提出种种主张和论述,并触及若干敏感议题,譬如改变台湾海峡国际水道现状,逐步实现内海化;统一后台湾不应继续保留军队等,都成为大陆学者探讨的议题。
  诚然,“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尚处于研拟、探讨阶段,两岸各界发表各自的主张和建议,有助于增进彼此瞭解,也为后续的两岸代表人士正式协商提供知识与经验。但是,“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毕竟不是一般的学术研究,而是现实的政治安排,更牵涉两岸极其复杂、敏感的政治争议,许多主张或建议如果从学理探讨的角度看当然不成问题,但一旦摆上现实政治的台面,就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就国共内战而言,两岸隔阂七十年,就甲午战争而言,两岸隔绝超过一百三十年。两岸在社会心理上难免出现隔阂,在政治定位问题上更存在巨大争议,有关未来的统一模式、台湾和大陆的法理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种种法律、技术问题,不仅需要学者贡献智慧,更需两岸有志之士居中穿梭,各自协调,回应或化解两岸各自内部的不同意见。

  这显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不能急于一时,应该循序渐进,应该首先在基本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来思考细节问题。问题正在于,两岸在基本原则上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亟需两岸寻找解决之道。

  具体而言,即便是在一中原则得以确认的前提之下,两岸依然存在许多现实争端需要解决。台湾并非香港,香港主权由英国移交中国,台湾“主权”属于“中华民国”,国民党坚持的一中各表,亦即“中华民国”政府是1912年成立,迄今依然独立行使“主权”的政府,在未来统一的进程中,“中华民国”应该处于何种地位?如何依据“宪法”程序完成两岸统一?如果这些重大原则问题都还没有被纳入议事日程,那么有关统一之后的具体安排,现在来谈恐怕为时尚早,而且也没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任何方案的提出也必须结合时下的政治氛围,不能自外于现实政治。大陆民间社会乃至学界开始出现愈来愈多强硬主张,固然是展现对两岸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不耐,但是,现在正值台湾内部选举的敏感时期,蔡政府基于竞选连任的选举需要,又早在年初就确立炒作反中氛围的选举基调,大肆宣扬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威胁。在外部环境上,中美贸易战也牵动国际和区域局势,并对两岸带来深刻冲击,蔡政府一面倒地站在美国一方,也让美国意识到打台湾牌来要挟大陆的短期政治效益,因而采取种种行动表达对蔡政府的支持,对普遍亲美的台湾社会来说,美国的种种政治动作无疑会给选战期间的民意氛围带来微妙影响,这从蔡英文的民调开始不断上扬即可管窥,因此,2020年这场大选,将演变成“亲美”与“亲中”的对决。

  相较以往,如今的两岸问题更加复杂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被人拿来当作选战操作的议题,大陆虽然保持对台湾选举的克制态度,但依然容易陷入对方设下的议题陷阱。诚然,大陆开始密集提出有关未来统一之后的种种细节安排,凸显大陆对两岸关系发展走向的自信,但态度上的自信,不能凌驾于实际操作的谨慎。为了避免选战操作进一步损伤两岸关系,对所有真正关心两岸关系的人士来说,当务之急应该是如同习近平在年初讲话中所言的“将心比心”,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台湾民众、倾听台湾民意,并寻找那些能够化解彼此分歧、推动彼此理解的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和协商。

  面对两岸不断涌现的磨擦与冲突,两岸各界更应该加强危机管控,避免敌对情绪升高导致不必要的两岸纷争、破坏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举凡有利于台湾民众福祉以及两岸民心相通的工作,大陆也应该加大力度推动,以展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诚意。
  大陆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台湾社会对一国两制依然抱有很深的疑惧心理,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化解,任何统一方案都将是枉然。因此,大陆此刻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以实际行动,破除这种心理,让台湾民众逐步转向倾听大陆的主张,进而愿意与大陆展开探讨,唯有两岸同胞能够消除心防,开诚布公地针对各自关心的议题展开对话,“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具体内容才能真正有可能正式进入协商阶段。

   

  二、动态统一模式: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

  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正式进入协商阶段之前,我们主张先探索“动态统一模式”,即确认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之所以要先行确立这一方案,主要目的在于破除台湾社会针对一国两制的盲点和偏见。

  在民主多元体制下,没有任何观点或主张是不可碰触的病毒,更不应该是思想的禁忌,包括“一国两制”在内。两岸关系是动态关系,对国民党而言,尤其如此。习近平自今年起,开始把“一国两制”再度端上台面,正式取代胡锦涛时代的“两岸和平发展”,这是两岸关系的新常态,民进党已选择单边依赖美国、深化两岸对抗,蓝营也需要面对新常态,对大陆的新思维不能选择“逃避”。

  台湾社会的盲点,在于面对“一国两制”主张时,轻易把定义权拱手让给大陆,甚至做出比大陆单方面要求还要夸大、严苛的解释,仿佛一旦实施一国两制,民主自由及国家主权就消失殆尽,人民也将陷入水深火热。这显然不是事实,台湾不同于香港,香港没有主权,台湾主权属于“中华民国”,从来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台湾基于《“中华民国宪法”》追求统一,绝不意味被大陆并吞。恰恰相反,台湾大可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底线,讨论出台湾版的一国两制。

  同时,以两岸目前的宪政现状来看,两岸本就同属于一个中国,差别只在于大陆主张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主张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但无论是在何种国号和制度之下,两岸都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地区,并且各自实施不同的“宪法”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这其实也符合“一国两制”的原意,换句话说,“现状就是一国两制”,只是两岸缺乏一份具有法理效力的协议文件,将两岸的“一国两制”状态,做出清楚的界定,但这并不妨碍既定事实的客观存在。

  大陆先前曾有不少政治人物表示,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什么都可以谈,甚至国号也可以谈,但有些大陆学者在论述一国两制时,思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制下的一国两制,看在台湾人民眼里,意味着“中华民国”的消失与现行制度的消融,大多数人都不容易接受。不过,习近平在倡议“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时,强调的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换言之,对台湾而言,一国两制不是强加的,必须在民主法制程序下进行。
  李登辉时代曾经提出国统纲领,并谋划了统一的三阶段进程,对统一的言辞之恳切,远甚于“九二共识”中的表述,但彼时大陆却对之大加批评。大陆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其背后就在于当时大陆还担忧两岸有正统之争,因此才对“中华民国”以及台湾主导的统一进程抱持高度警惕心理。

  不过如今情势已经大有不同,随着大陆的快速崛起,大陆在国际社会已经可以代表全中国,对此大陆也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而且应该将这种自信转化成具体政策的指导原则。

  具体而言,既然两岸正统之争已经尘埃落定,大陆就不必执著于一个中国的表述,更不必将“中华民国”的呈现视作洪水猛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认知已经不成问题,“中华民国”也无意与大陆争夺代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和“中华民国”在国际事务上和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不会有任何伤害,对两岸社会的相互理解及融合发展却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美国固然是统一的障碍,但只要台湾民众心悦诚服选择统一,美国就没有任何干预的藉口。

  因此,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让台湾愿意接受统一。就国民党及蓝营支持者而言,一个中国不是问题,只要有“中华民国”的空间,现行的政治体制不变,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应不至于反对“现状就是一国两制”。对独派来说,口口声声的“台独”,早已证明是假议题。当号称“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宣布参与民进党党内初选,宣示“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名字叫“中华民国”,“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国家’、造福人民,壮大台湾”,就可以瞭解,“台独”不过是选举的政治符号,多数民众还是更关心经济议题。

  三、及早达成政治共识,进入融合发展阶段

  在确认“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的动态统一模式之后,两岸各方还需在反思各自政策立场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共识的达成,为推动两岸融合发 展创造有利条件。

  具体而言,大陆应该对“一国两制”在台湾受到污名化的事实做出反思,蓝营也需要自我反省。国民党一味对民进党的论述的妥协,或许可以暂时消解社会疑虑,但长远来看,却不能给两岸问题带来解方。更重要的是,两岸情势早已今非昔比,蓝营就算回到过去的政策论述,已无法继续推进两岸交流进程。随着中国的崛起,大陆在促统时间压力之下,定会不断推出各种政策,推动两岸融合进程。蓝营如果只想依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就如过去一样获取两岸话语权,恐怕已不现实。台湾社会高涨的“疑中”氛围下,如果不思化解,也只能被民意牵着鼻子走,最终让自己陷入进退失据。
  对蓝营来说,既要看到大陆追求两岸统一的强烈主观意愿,也要看到大陆并不急于一时,只要让大陆相信,国民党有追求两岸最终统一的信念与能力,台湾仍有非常大的自主空间。有志挑战2020年“总统”大位的蓝营候选人,必须勇于提出具有前瞻思维的两岸政策论述。

  尤其对韩国瑜来说,先前已带领高雄走出全新的两岸交流之路,证明台湾是可以在两岸问题上找到有利于己的政策论述和互动方式。韩国瑜曾经提出“货出去、人进来”直指核心的简单论述,说清楚自己的两岸政策,也得到民意的认可。说明两岸问题绝非选举票房毒药,端看政治人物如何精准把握民情趋势。

  对两岸来说,统一不是当务之急,但化解敌意、推进融合,已刻不容缓。台湾须通过深化与大陆的往来,重新认识大陆,重新认识自己。韩国瑜去年九合一选举掀起的“韩流”已证明,即使传统绿营支持者,也已转向更重视“经济牌”。韩流崛起及赖清德的宣示在在显示,大局对两岸和平发展有利,这是非常清楚的。

  两岸统一是大陆实现民族复兴最后一块拼图,大陆认为“统一大业水到渠成”,但如果统一当天,台湾欣欣向荣、民生乐利,人民心悦诚服,台湾成为统一后大中国的宝地,而不是负担,中国无疑将是世界最伟大的国家。

  两岸关系看似危机四伏,但危机和转机往往在一念之间,在民众更欢迎“经济牌”大趋势下,民进党会更务实,国民党会更希望打好“经济牌”,大陆处理好台湾问题的密码就在“现状就是一国两制”中。只要转念,两岸相互包容、互相学习对方优点,距离“一国良制”就不远,困扰东西方世界的治理模式争议,也就迎刃而解。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788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