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郭振家:台湾选举透视出民进党战略布局?

热点搜索

郭振家:台湾选举透视出民进党战略布局?

蔡英文在胜选后召开国际记者会,陈建仁及赖清德陪同出席。(中评社 黄筱筠摄)

  中评社北京1月15日电(作者 郭振家)1月11日晚,2020年台湾选举结果出炉,蔡英文赢得了817万张选票,占57.1%;韩国瑜只获得了552万张选票,占38.6%。这个结果刷新了许多涉台研究学者的认知。因为2008年在陈水扁贪腐弊案以及两岸情势紧张的大背景下,马英九才赢得了765万张选票(占到58.45%),那么,这次蔡英文为何会获得如此庞大的选票?中国国民党不是在2018年11月“九合一”选举中胜选了吗,发生什么事情导致在此次2020年败得如此之惨?除了领导人选举中韩国瑜输给蔡英文,“立委”选举国民党也是同样的悲惨,浊水溪以南的云林、嘉义、台南和高雄的民进党“区域立委”参选人全部自行宣布当选,距离发稿时至少民进党已经夺下59席的“立委”席次。1月11日,国民党为何又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

  中国国民党的失败应该从更大的框架来看

  首先必须承认,韩国瑜阵营还是非常努力地在拼选举的。从宣布为国民党候选人以来,韩国瑜一直十分努力,他组建“政策顾问团”和发布各种政策白皮书,还主动应战多场次的政见发表会和辩论会,在台湾北中南各地“走透透”造势,甚至在1月9日凯道营造号称百万的必胜氛围,这些个过程韩国瑜并没有大的瑕疵,所以,并不能将此次选举失败简单地归咎于韩身上。当然,韩国瑜失败可能有一些难以回避的技术原因。首先是韩国瑜为人所诟病的是未能在高雄干满一任的问题,高雄市民是否十分满意韩国瑜“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行为,一直是有疑问的;其次是国民党的团队并不团结,包括国民党初选的争议,包括各位大佬迟迟不表态,最后的时候朱立伦、侯友谊等才归队。当然,最不团结的问题可能是在“水面”下的,涉及到国民党中央和韩国瑜阵营、地方基层这三方两辆捉对关系协调性问题。

  然而,笔者认为,看待台湾问题的眼下以及未来(包含此次2020年的选举),其实是应该跳脱眼下蓝绿领导人的表演,毕竟这只是两个领导人在秀政策、秀口才甚至是博眼球、博版面,真正让我们关注的是,台湾的政治生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并且可能局面会越来越难以逆转。

  所以,本文并不是针对蓝绿争议的选举问题展开讨论,而是提出一个范围更大的判断,即在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主政的这些年(某种程度上马英九也会有一定的责任),民进党是实际上已经日渐成功地完成了台湾社会的“绿化”。这种完成过程,有一些像电脑复制的进度条,从30%、50%、80%,直到100%。当然,有人会挑战这样的观点,比如有人说,台湾民主社会、政党轮替很正常,蔡英文的政策还是有一部分人拥护的,但下一次国民党可能就又起来了;还有人说,蔡英文够聪明,从香港问题不断捡到枪,从而在台湾岛内的政党政治中化被动为主动,所以,通过此次选举不能简单说明台湾社会已经完成了“绿化”改造。

  笔者并不是完全否认这两种观点,但这两种观点并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民进党多年执政,已经将台湾的“本土化”和“去中国化”上升为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从教育、媒体、法律、行政部门、军队等各部门进行改造,甚至逐步要完成对中国国民党的改造。

  2018年的国民党胜利其实是民进党的“让棋”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民进党如何看待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存在呢?是要完全消灭吗?还是要逐步改造呢?2018年,中国国民党的“九合一”选举成功是怎样一回事呢?

  我想这一点在民进党内部是有争论的。毕竟中国国民党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国民党可以作为台湾的代表理直气壮地向中国大陆“索要很多的红利”。这个党如果壮大,会威胁民进党的安全,但这个党如果死掉,恐怕中国大陆会进行强烈的施压。所以,2018年的“九合一”选举的胜利,实际上是民进党的有意在“让棋”。

  笔者这里的观点,主要来自台湾《远望》2018年第12期的社论《谁是九合一选举的赢家?》。文中写到,2018年11月25日,《联合报》以头版头条“民进党大崩盘”宣告选举结果,实际上那次选举的正确解读是“民进党未使出全力”。“台独”在岛内的布局有着长远的战略性。当陈水扁在2005年公开承认“将国号改为台湾共和国,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时,蔡英文则乾脆放弃“正名制宪”。民进党2016年取得台湾完全执政的地位之后,就尝试以民意迫使大陆接受“台独执政”的“现状”。

  文中引用了在陈水扁时期与蔡英文时期都担任陆委会“主委”的陈明通的观点,他在2017年10月两度提出:蔡英文采取“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作为大陆政策的战略目标,“只要我们守住这个均衡,未来30年两岸关系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蔡英文所谓“维持现状”,就是维持这种北京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的“纳什均衡”。只要大陆愿意接受这样的两岸关系“现状”,民进党就有更多的时间“内政改革”——实际上就是“去中国化”,继续深化“台独”的法理正当性。

  该文认为,在民进党2016年上台后不承认“九二共识”、中国大陆并没有向“台独”退让而是不断采取“政治绝交(官方互动断绝)、外交封锁、军事施压(军事演习及军舰军机绕台)、经济吸纳”等一系列举措之后,民进党底气不足,于是改变策略,主动退让。这个“先以空间换取时间、再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新思路可以表述如下:“台独”收缩(释放出地方政权)→形成“蓝绿共治新现状”→大陆放缓对台施压(与国民党执政县市恢复交流让利)→“台独”取得较大喘息空间→民进党赢得2020大选(“蓝绿共治新现状”持续)→大陆继续接受“蓝绿共治新现状”(形成“纳什均衡”)→两岸长期分治(“台独”执政长期化)→更大的“台独”空间。

  该文认为,民进党已经不将国民党视为具有对等力量的对手,“国民党正式成为台独工具”。这与国民党先天缺乏中心思想(“中国”二字恐怕只是存在于“宪法”而不是普通党员的理念与行动中),本来就是一个靠利益分配维持党内凝聚力的政党有密切关系(2019年的国民党各种争夺恐怕背后都是“利字当头”)。所以,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貌似输了,国民党确实赢得了较多的县市席次,但民进党通过这次选举做到了他们所需要的“现状调整”,驯化、收编了国民党,争取到了较大的喘息空间,进而为蔡英文2020年的选举连任进行铺路。

  如果这个“让棋”的逻辑解释得通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在2019年民进党初选的时候,蔡英文对于赖清德使用了非常多的手段和措施,有一些在“九合一”的时候并没有使用(因为不重视,所以不必要使用);再比如,民进党虽然近半年状况百出,从“私烟案”、“卡神杨蕙如案”、“高铁300万台币案”、“论文造假案”到最近林静仪的“统一叛国说”,韩国瑜也一直尽力拼选举,但毕竟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撼动整个社会“泛绿”过大,也就是台湾社会已经面临“泛绿”基本盘与“泛蓝”基本盘差距逐渐拉大的情况了。

  未来两岸情势将十分严峻

  此次选举将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中国大陆需要对两岸情势的严峻性有足够的认识。从本质上,民进党正在逐渐完成两次切割。第一次切割是从1987年以来,国民党老兵回乡探亲甚至留在大陆,这样的老兵越来越走向凋零,而台湾新的外省二代、外省三代已经逐渐以“新台湾人”自居;第二次切割是不断通过修改“历史课纲”,在台湾民众中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逐渐树立与中国对立的台湾认同,即“台湾人与中国人是不一样的,甚至中国人是台湾人的敌人”。

  换言之,民进党长期的政策重心是对教育的渗透和台湾本土认同的培养,是台大选出“偏蓝”的管中闵校长后,台大学生可以迅速围堵、攻击管中闵;是2015年马英九希望推动“课纲微调”,民进党可以组织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围攻教育部门(虽然人数不是很多);眼下,当台湾的选情告急的时候民进党可以动员鼓动大量学生积极返乡投票。

  这就是民进党长期耕耘方向。中国国民党的尴尬在于,在台湾岛内和两岸之间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弱化。中国国民党或许会向中国大陆大声说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但在台湾却不敢面对“台独”真正诉诸于行动,甚至于面对民进党的“芒果干”议题国民党是在步步后退。民进党则借由“自由、民主”的名义已经完成了全面执政,台湾当局的意识形态也已经从两蒋时期的“反共、反台独”,转化为现在的“统一就是叛国”。而未来民进党的“去中国化”政策势必会更加激进,所谓“国安五法”、“中共代理人法”以及“反渗透法”都是民进党在进行更严重“修宪台独”之前的社会内部政策试探。

  鉴于如此严峻的岛内情势,中国大陆对于蔡英文的未来四年或不再需要“观察期”。在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同时,中国大陆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洞察民进党的长期战略,方能做出更加精准的应对之策。此次选举虽然是台湾岛内的事务、中国大陆一直坚持关心但不介入的态度,但如果中国大陆对台工作(尤其是对台湾民众的工作)能够更加统筹和更加细腻,或许两岸融合政策可以更好地推动,两岸之间的心灵契合才更能容易达成。总之,中国大陆对台工作如何实现“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如何评估每年对台政策的绩效、以及如何有效地争取台湾民心、甚至于如何将对港政策和对台政策有效联动,这些都将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作者郭振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841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