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大华网路报:九二共识可与时俱进 但不是抛弃

热点搜索

大华网路报:九二共识可与时俱进 但不是抛弃

  中评社香港1月19日电/大华网路报今天专栏文章说,这次败选,许多人对国民党提出建议,有的具体可行,有的是病急乱投医,假若真的执行,很可能未见其利先受其害。

  每次败选,有三件事必在检讨之列:

1、国民党世代交替的速度不够快,应该全面启用年轻人。
2、国民党不够本土化,应该将中国国民党之名改为台湾国民党。
3、国民党论述已经过时,“九二共识”已经被“污名化”,应该及时修正。

  这些建议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多半是一厢情愿,举例来说,有人建议,中常会上,应该保障三分之一席次为45岁以下青年,三分之一席次保障各地具有民意代表身分的从政同志,仅留三之一依现行制度选出中常委代表各类党员。

  问题是,学青选得过社青吗?这些人如何产生?而且当选票数更高,更有民意基础的县市长,为什么比不过具有民意代表身分的从政同志?这样的结果不是使地方派系更加垄断中常会的决策吗?

  事实上,最近二十年来,国民党不是没有延揽年轻人,但效果一直不好。首先,这些新贵对国民党既没有深厚的感情,也缺乏深入的认识,上台之后就想大刀阔斧,放手施为,但他所提的建议未必可行;每每雷声大雨点小。其次,这些新贵往往颐指气使,跟党部原有的年轻人发生磨擦或冲突,每用一次新贵就对党的年轻人造成一次伤害。

  所以党部确实该大量启用年轻人,但不是让年轻人一步登天,也不是把国民党的老人都全部换掉,国民党就能脱胎换骨。批评的人认为,国民党不分区名单平均年龄太老所以才会输掉;但国民党不分区总体平均年龄和安全名单只比民进党大两岁;再说2016年国民党不分区名单,平均年龄最低,专业代表性最高,但选举结果却是历年最差的一次。这证明换年轻人并不见得能够改变选举结果。任何一个团体都应该老中青并用,老干新枝兼顾。
  另外,所谓台湾本土化运动是指台湾强调在地文化以及主体意识的一种运动,以发扬台湾本土文化为主要宗旨。这个从李登辉时代就开始,最先是指国民党的中常委和县市党部主委,有很多外省人,后来就变成国民党应该改名台湾国民党。

  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只要中国国民党改为台湾国民党,就能够更加本土化,更加接地气。然而,民进党没有加台湾,也没人认为它不够本土化,何况中国国民党一旦改名,就意味国民党不要跟中国联结,这对国民党究竟是好是坏?恐怕是弊多于利。

  事实上,国民党的党主席已经是本省人,中常委里面的本省人比例也超过外省族群;各个地方党部主委,以前都由中央指派,现在多半是由选举产生。试问,这算不算本土化?而且地方党部的专职党工,几乎都是本省籍,试想,这样难道不是本土化吗?难道不是接地气吗?难道改名以后,国民党就真正本土化了吗?

  论述部份,主要是指“国家定位”与台湾前途。这次大选惨败,国民党内许多人归咎于“九二共识”被台湾民众否决,所以“九二共识”要不要调整为2.0版或者升级版?要听取台湾两千三百万人的意见。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也认为“九二共识”并非不能调整,但需符合“中华民国宪法”、民意支持、北京接受、国际理解”等四项前提。

  显然,“九二共识”的修正似乎势在必行。但这样的修正难道意味国民党要跟民进党拿香拜吗?还是说不要“九二共识”,国民党也准备跟大陆对抗呢?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就重申“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定海神针的重要性,并呼吁赞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党都应倍加珍惜。

  毫无疑问,马晓光是讲给国民党听的。一旦国民党不再承认“九二共识”,请问国民党跟民进党有何不同?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得不到年轻人认同,难道就要向年轻人靠拢?试问,国民党也要把中国大陆视为“敌国外患”吗?

 老实说,两岸政策原来是国民党的强项,怎么可以败选就改弦易辙?所以国民党应该是让“九二共识”与时俱进,而不是抛弃“九二共识”。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907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