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社评:印度增长势头何以急剧下滑?

热点搜索

社评:印度增长势头何以急剧下滑?

  中评社香港1月25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1月7日,印度宣布2019年经济增长预测数为5.0%,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这与实现全年财政收入目标所需要的7.0%相去甚远,也创下10年来的新低。这与前几年因增长速度超过中国而无限风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与去年4月IMF 和9月亚洲开发银行分别发表的7.3%和6.5%的预测大相径庭,而后者已从原先的7.2%大幅下调。这一增速也回落到了莫迪上任前的水准。与此同时,印度相关的出口和投资数据也同步下滑,失业率更创下45年来的新低。早在去年12月下旬,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此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感,明确要求印度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扭转经济放缓的趋势,因为印度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之一。

  增速下滑给印度财政收支造成了2.5万亿卢比的巨大缺口,印度各政府部门不得不竭尽全力压缩开支。印度财政部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客座讲师指出,这次印度增长率下滑不同于以往,不下猛药,根本无法重新加快增长速度。

  导致印度经济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是占GDP60%的个人消费出现了低迷局面。2019年第三季度印度的个人消费同比仅增长5.1%,以往的高速增长势头不复存在。

  印度农民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去年由于天公不作美,农产品生产不如人意。再加上大量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本国农产品滞销。过去5年印度农民的年均收入增长为3.6%,但去年却出现了零增长。

  在金融市场上,企业也屡屡发生信誉问题。提供房贷和车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坚企业2018年就因债台高筑,无法偿付债务,由此迫使银行采取惜贷措施,导致开发商的资金链频频发生断裂,中小企业更是求贷无门。

  去年印度政府除了实施力度很大的减税措施以外,还对消费者购买住房和汽车等推出了优惠措施,指望以此来拉动需求,刺激消费。与此同时还向银行注入公共资金,印度中央银行则采取了降息举措,想方设法来维持经济增长势头。

  但迄今为止,所有这些措施都收效甚微。摩托车的销量在印度是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但去年后三个季度全国主要3家摩托车厂商的销量均出现了两位数下滑,与此同时汽车销量也一路走低。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疲软,所以去年印度的出口也无法保持以往的势头。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虽然印度的出口依存度略低,但为了支撑经济增长,出口也必须保持坚挺。尽管特朗普挥舞的大棒很少打在印度身上,但印度接到的因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而从中国转出的订单却非常有限,这无疑制约了印度的出口。

  从2014年5月走马上任以来,莫迪总理就开始大力吸引外资,与此同时放宽限制,加强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推动经济增长。从那时以来,印度曾连续5年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2016年甚至超过了8%,创下了“印度奇迹。”但许多国际机构和专家则质疑这一数据含有不小的水分。

  为了防范洗钱犯罪,莫迪政府曾于2016年11月废除了大面额纸币,因此引发了不小的抗议风潮。此后他于2017年7月又坚定推出了全国统一的“商品与服务税”(GST),由此结束了以往各邦税收混乱的局面,而这一举措是以往历届政府一直缺乏魄力付诸实施的。

  从莫迪上任以来,其政策重点始终以厉行改革、推动自由贸易为主,但去年突然出现的掉头向下态势,对其继续维持这一政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以至去年11月在泰国曼谷出席RCEP各成员国领导人会议期间,在谈判的最后关头不得不宣布退出这一框架,使其他成员国均深感失望。

  显而易见,这是由于莫迪总理受到了以农民为主的街头示威的巨大压力,而农民是莫迪的主要支持基础,因此莫迪无法忽视广大农民的诉求。但莫迪的这一举动,却使国际社会不再期待其能够不惧阵痛坚定推动改革。去年5月莫迪刚得以成功连任,但12月却由于修改了国籍法,拒绝穆斯林移民入籍,导致全国各地抗议示威此起彼伏,很多人在骚乱中丧生,以至日本首相安倍的访问也只能推迟。

  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持续增长,印度的国力有了明显提升,由此跻身新兴国家行列,如今也是“金砖五国”的重要成员。2018年印度的GDP排名全球第七,与法国和英国的差距非常微小,可望很快取而代之。印度如今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每年出生人口比中国多1000万,每年新生儿数量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估计在2030年以前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头号人口大国。因此,就“人口红利”而言,印度仍可望长期维持,每年均有大量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也是今后印度持续提升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个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战略视野和前瞻眼光。众所周知,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得到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还被载入了联合国决议。但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最重要国家,印度却始终游离于该倡议之外,它显然认为因该倡议包括整个印度洋地区,而中国并非印度洋国家,此举是中国在与印度争夺该地区的主导权。尽管中国一再表明,该倡议奉行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精神,但印度就是无法消除疑虑,这样就使自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除了IT产业具有一定竞争力以外,印度其他制造业的竞争力还亟待提升,所以如今莫迪总理正在力推“制造业立国”路线,全力争取让印度也成为“世界的工厂,”实施出口主导政策。从农产品到汽车,从硬体到软体,从卫星到潜艇,从电视机到电影,欲在所有领域全面取得突破。印度这一政策显然是在复制中国模式,即希望通过增强制造业实力来持续提升其国际地位。但莫迪这一政策能否奏效,则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将结构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显而易见,莫迪推进的改革已逐步涉入深水区,接下来面对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是下定决心将改革向前推进?还是投鼠忌器,犹豫仿徨?如果再次出现类似去年11月在曼谷上演的“临阵脱逃”那一幕,在改革与民意之间首鼠两端,则很可能前功尽弃,丧失发展的重要机遇,印度的前景自然也将无法令人看好。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984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