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观察:如何推动中国智库国际化?

热点搜索

中评观察:如何推动中国智库国际化?

会议现场(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记者 海涵)当前,世界格局变动剧烈,各方博弈加剧。在这种波诡云谲的全球政治场域中,“话语权”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智库的国际化是首当其冲应该解决好的难题。

  日前,在“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新时代的中国思想与世界变局”国际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就“推动智库国际化”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何推动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综合与会学者的相关发言,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中国智库机制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跨国研究创新的机制。现在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能够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智库,在全球水平上还比较少,我们应该着眼于产出更高质量创新性成果,支撑我国的新型大国外交的任务,建立跨国研究创新的机制。二是国际品牌建设机制。这些品牌建设包括会议品牌,也包括研究品牌,每个智库根据自身的实际,打造一些智库的核心竞争力,选取重点来进行突破。三是国际交往机制。当前,我们的智库与西方国家智库相比,在海外布局设点的能力和工作做得还比较少,能力还不是太强,有必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国际传播机制。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国际媒体上开辟专栏发出中国声音。五是风险预警的机制。这主要着眼于通过机制建设,提升风险预警的能力。

  第二,提升中国智库国际视野。中国智库应该在着力推进新型全球化过程中努力提升国际视野。特朗普坚持的反全球化的立场终结了美国指导的全球化进程。但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终结了,不等于终结了所有的全球化。我们应该着力推进新型的全球化建设,着力推进新型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双边、多边的贸易安排,区域经济秩序构建,更包括全球贸易架构的重新整合与全球经济秩序的构建。因此要求在更高层面重构全球治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秩序的构建和规则的制定是全球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的竞争,因此更要求更高层面的理论储备和政策储备,没有更高层面的理论储备,就无法应对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更高层面的复杂竞争,这一过程本身就对中国智库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面提升全球化进程的话语权,全面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的能力,中国智库全面走向世界,全面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就成为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第三,充盈中国智库国际化人才。打造国际化智库需要一批国际化人才。合格的智库外交人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了解本国国情,有较丰富的国内实践调研经验,熟悉本国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情况,这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基础;熟悉对象国的历史、政治发展脉络和现状。了解对方的历史是了解其民族秉性和特点的最佳途径,这是对外传播的必要条件之一;具有比较丰富的国际实践经验。过去对外交流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自说自话”,即对方不熟悉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也不熟悉对方的话语体系和习惯,不会用对方熟悉的类似例子或情况来说明问题,这使一些交流的效果打了折扣。要做到这一点,需以前三条为基础;英(外)语优秀。在英语仍是国际通用语言的情况下,优秀的英语交流沟通能力必不可少。只有逐渐建立和拥有了这样的人才队伍,我们才具备与国际一流智库之间展开充分对话和交往的资本,才有可能使中国的价值观较快且有效的传播给那些直接对本国媒体、政策制定等方面拥有影响力的机构和个人。

  在笔者看来,智库可谓是一个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总体设计部、咨询所、参谋部”。作为国家的“头脑担当”,智库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去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在当今国际格局之下,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与之相应,智库也当朝着国际化转型,用国际视野去发现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全球战略。

  笔者认为,在中国不断走出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非议和恶意揣测,均是源自“不理解”。对于这种“不理解”,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我们是否准确传达了自己的意图、是否讲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要做到准确传达自身意图、讲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就需要一套能让国际上普遍接受且听得懂的话语体系。而这种话语体系的构建无疑需要智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智库作为知识产出和输出的集散地,有必要作为中国智慧输出的急先锋,积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正能量。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8028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