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国评论》第267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热点搜索

《中国评论》第267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国评论》第267期目录

《中国评论》第267期目录

《中国评论》第267期内页

  中评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67期《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3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国民党未来走向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多重风险治理大考中的民族复兴之路》一文。该文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表示,2018 年以来,中国的复兴之路面临着来自三个相关维度的治理大考:第一,全球治理维度,2018 年3 月开始的中美贸易战确定了中美竞争秩序的基本框架,也刺激中国对全球治理提供更完备的知识与制度公共品,强化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深度经贸合作,并藉助“一带一路”扩展中国的经济战略域外空间和资源,形成一种多层次的弹性抗压体系;第二,“一国两制”维度,这是中国国家治理的特殊领域,是中国与世界就现代化议题达成底线共识与合作默契的特殊制度安排,中国以强烈的现代化意愿和主权节制性建构了一种对主权国家宪制秩序有所偏离的特别行政区制度,但2019 年的香港反修例运动和2020 年初的台湾大选造成“一国两制”的观念认同危机及制度模仿扩展的困难,“香港台湾化”成为对抗性政治趋势;第三,2020 年初爆发扩散的武汉新冠肺炎危机,暴露出中国主体性国家治理能力与社会集体行动能力的诸多短板,中国启动了超强的隔离性管制与全国性动员,将疫情防控与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但经济负面影响与社会合作短缺也不断浮现,“多难兴邦”再次成为复兴道路上的现实性挑战。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聚焦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共刊登了四篇文章,分别是《从“二合一”选举及其结果看台湾政治的新特征——一种结构分析的视角》、《对台湾大选与其后续发展之剖析与展望》、《蔡英文连任后的台海两岸关系前景堪忧》及《武汉疫情与两岸关系“内卷化效应”》四篇文章。

  在《从“二合一”选举及其结果看台湾政治的新特征——一种结构分析的视角》一文中,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兼院长李义虎表示,导致2020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所谓多种因素中既有内外因素,也有表里因素,它们发生了综合交叉、复合迭加作用,而不是单一机械作用。第二,这些内外、表里因素造成了“蝴蝶效应”和“灰犀牛效应”,而非人们熟悉的“钟摆效应”、“骨牌效应”,也没有发生“黑天鹅效应”。这是观察这次选举及结果绝不能忽视的地方。第三,除了前述原因外,更应回头查看分析台湾内部这些年到底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台湾政治有了新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大幅度推使本次选举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换言之,这些变化是多年来就形成的,并不是仅在这次选举中产生的;它们有些可能对选情及其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有些也可能只起了一些间接作用,但在总体上可视为理解当下台湾政治、包括选举操作的大的背景。

  在《对台湾大选与其后续发展之剖析与展望》一文中,纽约大学在职终身教授熊玠表示,蔡英文的真实意义无外乎是在两岸关系上要拖。所谓“坐下来谈”,识者认为还不如说“坐下来等”。问题是无论是拖或是等,恐怕只是蔡英文(以及民进党)的单方情愿。这样单方情愿的背后,是台独分子基于有美国后台撑腰的幻觉,单相思地想做美国的“反共桥头堡”。可笑的是,尽管民进党人素来蔑视、奚落国民党,而将台湾成为美国的“反共桥头堡”,岂不是回复到蒋介石时代的台湾?可惜今日的时代与昔日大有不同。

  在《蔡英文连任后的台海两岸关系前景堪忧》一文中,上海国研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研究员严安林认为,蔡英文的连任,不仅使目前两岸间的僵持局面与紧张状态难以消除,而且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2020 年及未来4 年台海形势虽然总体应该可控,但出现局部恶化的可能性不小,为此,须做好应对最坏可能情况的准备。事实上,蔡连任后两岸政治对抗的氛围已经比较浓厚,如台湾《联合报》社论就指出:“经过持续的抗中操作后,两岸冷对抗的情势更为险峻。”应该说,台海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将比往年更加凶险,未来走向甚至可能出现超过2007-2008年的“高危期”。

  在《武汉疫情与两岸关系“内卷化效应”》一文中,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王菎义表示,国家权力机构内卷化的结果,占有高职位者充斥无能之辈,这就造成机构跟着“痞化”,政策产出也一样的“痞化”。说白话一点就是政策产出粗糙,遇事无法处理,就开始耍流氓,就以处理武汉新冠肺炎的过程来看,内政、两岸、外交都只有一个乱字了得。以民进党政府出现这样的“痞化”现象,若从短期来看长远的执政效果,未来4 年两岸关系处于热对抗的局面,恐怕是避免不了的结果。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登了《两制台湾方案的设计原则形成路径与面临挑战》一文。作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研究员胡凌炜表示,两岸的和平统一,“‘两制’台湾方案”的形成不是单纯由两岸社会政治人物、政治精英决定的,而是通过两岸民众的共同参与,从两岸社会基础层面着手,两岸自下而上共同建构出来的。深化两岸的融合发展将推动两岸从社会基础层面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提供社会实践。这样的统一模式,以及“‘两制’台湾方案”的形成路径将拥有更加扎实的社会基础,更加符合两岸民众的利益。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围绕国民党未来走向议题,刊发了《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危机与转机》、《中国国民党的“九二共识”之问》、《2020大选与国民党未来走向评析》三篇文章。

  在《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危机与转机》一文中,南开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清贤表示,,所谓的台湾主体性绝对不是“反中”的台独、让人民陷入危机中,而是做一个可以安居乐业、有生活自信与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为此,国民党应该接地气地把握与宣传“九二共识”,不要因历史遗绪或外力的挑拨误将大陆当作敌人,而是在“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基础上,将对岸视为兄弟或家人,则台湾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两岸关系才能真正地长治久安,共创属于两岸人民幸福的新时代。

  在《中国国民党的“九二共识”之问》一文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郭振家表示,中国国民党在2020 年台湾选举中大败之后,士气低落,检讨声音不断。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国民党应该摒弃“中国”二字以及放弃“九二共识”,这样的主张如果实现,国民党与民进党恐怕将无本质区别。本文将探讨,国民党大败是否是“九二共识”之过,“九二共识”在两岸近几十年来和平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以及民进党持续不承认“九二共识”背景下的两岸关系将如何步步凶险。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国民党选举失败是需要深刻反思,但正确的选择应该是继续深化“九二共识”、提出符合两岸民意的“两制台湾方案”,这才是凤凰涅盘、实现该党重生的必经之路。

  在《2020大选与国民党未来走向评析》一文中,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台籍讲师、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宗昊表示,如果贸然抛弃“九二共识”,并在两岸政策路线上向绿营一边倒,这才是国民党真正的悲剧。其实蓝绿之间的关键差别不多,主要就在于两岸路线,国民党如放弃了自家的神主牌,而选举技巧又比不上民进党,恐怕只能沦为永远的在野党,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蓝绿的两岸路线虽有差异,但也有共识,最大的共识就是:和北京的立场存在更大的差距。但无论如何,北京的立场毕竟和蓝营近些,无论是从两利相权或两害相权的角度出发,北京都很难越过蓝营而直接跟绿营建立较佳的关系。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盟美和亲华:日本的站位——NCP 疫情中的日本对华关系》和《文明对抗中的文化战略》两篇文章。

  《盟美和亲华:日本的站位——NCP 疫情中的日本对华关系》一文的作者——日本法政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宏伟表示,特朗普的战略仅仅是美国第一。此后至今,他从未再提及“印度太平洋”。美国国务卿蓬皮奥和两任国防部长,及一些美国议员们还坚持着用了几次“印度太平洋战略”一词,但是全无预算措施,也就是说说而已。三十年外交努力一夕归空,日本外交精英们所受精神打击到了不可承受的境地。最右翼的安倍正是在这种世界战略格局的巨变中,转而积极寻求改善日中关系的。安倍作为访华“见面礼”知会中国:日本不再使用印太战略一词,改为印太构想,送了个放弃“印度太平洋战略”的空手人情〔1〕。他回国后,2019 年11 月13 日,日本政府做了公开宣布。日本外务省网页当天就改写,删掉了“战略”二字,换上了“构想”。所以说,曾被国内外炒作得颇为凶猛的“美日印度太平洋战略”,从开始就没成形,不存在。

  在《文明对抗中的文化战略》一文中,作者台湾大学教授黄光国表示,未来一个世代,华人学术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两岸学者携手合作,以科学哲学作为基础,整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传统,“中、西会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逐步达成“习五条”中所强调的“心灵契合”。在我看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控制只是一时之事,将来必然很快可以获得解决,但中、美文明冲突中的社会科学本土化问题才是长久的根本之计。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思考与抉择》和《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预警与防控能力》两篇文章。

  《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思考与抉择》一文的作者台东专校通识中心助理教授萧衡锺和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滕昕云表示,对民进党而言,有时候进行功能性与事务性的参与,却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着眼点。他们坚持以台湾为名称加入国际组织,并以此作为彰显台湾主权的举措。为了要达到这个目标,通常采取抗争手段,并在名称的议题上采取坚持立场。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对于台湾国际组织之参与则无法得到实际上的助益,也会引起大陆强烈的抵制。于是便陷入了一种“一个中国”的理性选择困境。有鉴于WHO 的专业功能在全球防疫事务上的重要性,北京方面不妨在台湾加入WHO的议题上放宽立场,转换成怀柔的模式,适度放宽台湾在WHO 事务的参与程度,改在其他的领域坚持立场,这不但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也符合中共一贯对台政策的原则。

  在《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预警与防控能力》一文中,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虞卫东表示,防控能力不强的关键问题是公共卫生防疫敏感性差和预判力弱,存在两大瓶颈:一是坐等数据的惯性;二是报喜不报忧的惯性。这两个惯性会影响预警信息迅速引入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体系,克服这两大瓶颈,就可以做到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的畅通。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本来就应该雷厉风行,走应急通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虽然,数据是权威,专家是可靠,但这毕竟不是申请课题。对防控机制就需要防患于未然和及时遏制和控制。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应该采取快速导入预警机制。公共卫生的管控机制要加急,不亚于战时警报。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两岸历史文化关键因素:认同》一文,该文作者台湾史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旗生表示,选举最外层的表象就是获得大多数人的选票是以当选,但其深层的核心,应该是有一套完整的治国理念,以获得民众的认同,这也就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选贤与能”的道理,但台湾目前是一个诉诸民粹的政治选举,国、民两党对整个中华民国的走向都不知所云,更别提如何振兴中华民族。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台湾的统一与“被统一”》一文,该文作者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周天柱表示,未来4 年,蔡英文可能不会动那部承认一中的“宪法”,但必将会把其下的法律体系用切香肠的方式统统修改个遍,让它们更加契合一个“独立的台湾”的要求。遗憾的是,岛内选民并未意识到选举结果对自身生活、特别是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深刻影响,没意识到这种危害要比他们所预见的大得多。民进党的持续执政正导致两岸统一方式发生裂变,从过去的共议统一、协商统一,走向台湾“被统一”。

  本期月刊的最后一部分刊登了由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和上海东亚研究所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习近平国家统一论述与两制台湾方案”全文。是次论坛由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主持,邀请了多位学者就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0年3月号,总第267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8539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