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论坛:惠台26条的意涵与影响

热点搜索

中评论坛:惠台26条的意涵与影响

与会者合影。

罗祥喜

张冠华

陈星

李义虎

谢郁

吴维旭

  中评社香港3月1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不久前在中评社北京总部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谢郁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陈星、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维旭博士,座谈会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主持。与会者围绕由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0个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各自给出了深入的解读与分析。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以《大陆颁布26条惠台措施的意涵与影响》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罗祥喜:开场白

  2019年11月4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0个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引起广泛的关注,也势必在未来两岸关系融合发展过程中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今天邀到的,都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涉台智库专家学者,相信能够对26条措施的意涵与影响作最为深入、到位的分析和评论。接下来就开始今天的讨论。

  张冠华:大陆发布26条措施是两岸一家亲理念的重要实践

  我认为,大陆发布26条措施,是贯彻十九大报告对台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日重要讲话的重大举措,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重要意义。

  26条措施是实践“两岸一家亲理念”、加快推动台企、台胞在大陆同等待遇的重大举措。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随后2018年2月28日,大陆发布31条惠台措施,在诸多领域为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在大陆经营和工作、生活提供同等待遇。8月份,大陆又对台胞发布居住证政策,极大便利了大陆台胞,在公共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为台胞提供同等待遇。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讲话,进一步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重要主张,再次强调“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更有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显示提供台企、台胞在大陆同等待遇不仅是“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中国人要帮中国人”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26条措施同31条措施一样,是大陆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的重大举措,在更多领域和更大范围内使台胞台企在大陆享有同等的待遇,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优先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在26条措施得到充分体现。26条措施中的许多开放内容,都是大陆有着巨大发展机遇与前景、台湾产业竞争力有一定优势的领域。如5G领域大陆有着巨大市场前景,不仅通信业本身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而且其所带动的物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慧等也将商机庞大,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大陆5G及其庞大产业链和供应链将是全球最大市场之一。而在5G及相关领域,台湾在半导体、通信零组件等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近几年来,大陆新经济尤其是通信产业、数字经济的发展,已对台湾半导体、机械等产业产生明显的拉动效果,如大陆自台进口额的一半以上为晶片;而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大陆新经济发展带动下,产品也向AI晶片、物联网晶片等多元化发展。此外,26条措施还在创新研发、循环经济、主题公园等领域释出机遇,大陆相关领域市场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台湾均有其竞争优势。大陆针对台湾的优势产业与领域,相应对台释放出最具发展潜力和庞大商机的市场,展示了优先让台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诚意与善意。

  切实让台湾基层民众增强获得感

  26条措施另一重要特点,是更面向基层民众,更注重增加台湾民众的获得感。如“对从台湾输入大陆的商品采取快速验放模式,建立有利于规范和发展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的管理制度”,这一措施有利于台湾农产品等拓展大陆市场,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将更为便利; “台湾同胞可申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措施,也为台湾农民在大陆发展提供新机遇。在居民待遇方面,也给予在大陆台胞在共用交通工具、电信资费优惠、购房等方面一系列同等待遇,将使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胞更为便利。此外,有关对台湾青年在大陆创新、学习的一系列措施,也给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学习提供了更多机遇。

  26条措施切实反应了台胞实际需求,加强对台胞保障,体现“中国人帮中国人”。26条措施中,有关“支持符合条件的台湾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台资企业集中地区发起或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不仅为台商拓展大陆金融市场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将成为解决台商融资难的新渠道。再如有关“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可向地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申请担保融资等服务,可通过股权托管交易机构进行融资”内容,也有助于化解中小微台商融资难问题,将使更多台商有感。“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依法享受贸易救济和贸易保障措施”相关内容,对保护台商在大陆权益将有重要作用,进一步体现了台商在大陆经营发展的同等待遇。

  26条措施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近40年来,两岸经济关系自恢复和发展以来取得长足进步,两岸互为最重要贸易与投资伙伴,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两岸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但同时,两岸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大陆台商从事代工生产方式较多,与大陆市场、产业体系融合度不高。随着两岸经济彼消此长,两岸部分产业领域逐步由过去的高度互补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近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两岸经济关系也受到重要冲击。31条、26条措施的推出,有助于减少两岸企业的政策性差异,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台商加快融入大陆市场和供应链,更有效应对外部因素冲击。对于在大陆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台胞而言,26条措施不仅为其提供更多利益保障和便利,也有利于台胞融入当地社会,增强对两岸共同家园和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26条措施是两岸一家亲理念的重要实践,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化,大陆还将不断推出新的同等待遇措施。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两岸关系环境下,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停摆,大陆释出的惠台措施是单向的,还难以通过两岸的制度化安排惠及更广大台湾企业和台湾同胞。让更多台胞优先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需要克服政治障碍,通过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推动“新四通”,让更多岛内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切实分享和平发展红利,增强获得感。
  陈星:出台惠台26条措施的六大意义

  我来谈一谈出台26条惠台措施的意义,主要有六点:

  第一,我认为惠台26条措施是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出的政策措施,是系统性的,与之前的惠台31条、两岸和平发展、两岸融合发展都是一体的。26条的具体内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涉及两岸的经济融合,特别是对台湾经济融入大陆经济方面着力较多;二是涉及台胞在大陆的生活融合,就是台胞如何在大陆完成职业规划,如何在大陆进入社会生活,也就是完成在大陆生活的台胞大陆化。

  第二,惠台26条措施进一步利好台胞在大陆的生根与转型。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台商迫切面临转型的问题,以前传统的加工、代工的经济模式随着大陆生产要素的逐渐变化也要转型,向着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在26条措施中可以看到,前面的13条主要集中在经济层次,前6条涉及台商与台资在大陆的经营空间、生存空间扩大问题;第7到9条涉及加强对台资企业的保护问题,包括贸易救济、融资的问题等;第10到13条涉及台企在大陆投资权益扩大的问题。这些措施的推出对于台商、台企转变经营模式和经营思维可以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

  第三,从26条中可以看出,台资企业、台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加。台资和台商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七八十年代刚进大陆的台资很多从事加工与代工,后来随着大陆的经济转型展开,台资企业也需要完成升级换代。从26条中我们可以看到,台资企业的发展已经与大陆的高端产业链融为一体,其中进入5G产业就是一个例子。5G是大陆产业中最大的发展趋势,拥有可能不止上万亿的发展空间。5G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是全面的,诸如基站设备、手机等终端以及车联网、高清视频、VR云游戏等相关产业。这些都让台资参与进来,意味着台资已经进入到中国大陆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前沿,全面参与到国家产业发展趋势中来。

  第四,台资的投资领域在不断扩大。惠台26条措施中有一些降低融资难度的条款和贸易救济条款,反映出大陆正在加速落实对台企的同等待遇,加速推进台资企业完全融入大陆经济发展,共享大陆经济发展的红利。

  第五,后面十三条为台胞融入大陆生活提供了进一步便利条件。惠台31条重点在于从个人生活层面为台胞在大陆生活提供便利。26条则涉及台胞在大陆的职业规划、生活规划,以及如何完成和大陆居民同等待遇的问题,这些规定是31条切实服务台胞原则的继续,对进一步促进两岸融合,特别是让在大陆生活的台胞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将会发挥较大影响。
  第六,26条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26条的许多内容是针对惠台31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大陆高校任教的台籍教师的职称评定、成果认定以及在大陆的项目申请等问题。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进一步解决台胞在大陆的生活工作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也反映了大陆相关政策制定的一个基本路径,即依照两岸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不断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推动两岸融合向前发展。因此也可以预料,大陆未来肯定还会有相关措施提出,这些措施的推出主要目标在于解决两岸融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6条措施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与亮点

  我认为,26条措施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与亮点,主要体现在:第一,进一步推动两岸全面融合。首先,加速推动在大陆居住的台湾同胞融入当地社会。26条的基本思维就是两岸全面融合。随着在大陆生活工作台湾同胞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台胞全面融入大陆社会的过程正在加速展开,从31条到26条的相关规定对推动这个过程的完成将会起到积极作用。26条不但涉及台胞在大陆生活便利的问题,更涉及到其职业规划等长期问题,这对推动在大陆居住的台湾同胞加速融入当地社会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加速推动台资全面融入大陆经济。26条措施中,台商、台资在大陆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大陆积极推动台商、台资转型并帮助他们解决在经济转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这对台资台企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两岸机遇共享。根据26条措施的规定,台资和台商可以全面共享大陆发展带来的机遇,台商台资可以根据市场化原则参与重要装备、5G建设、航空运输、资源回收利用等行业,全面参与到大陆经济发展与转型中来。这与习总书记所说的为台湾同胞创造共享大陆发展的机会的论述是一致的。同时,大陆对台胞及台资企业的平等待遇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能离完全实现与大陆同胞平等待遇还有距离,但是又往前走了一步。

  第三,两岸共同发展。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个人的发展。台湾同胞可以充分利用大陆发展所创造的机会,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福祉。其次是产业的发展。大陆快速发展创造出了很多机会,也给台湾的产业创造了很多机会,把台湾的经济纳入到大陆的发展过程中来,对于促进台湾和两岸的产业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再次,这是两岸双赢的发展。共同发展还包括两岸的社会沟通和社会融合不停向前推进,从而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和平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第四,26条措施体现的是一个两岸融合发展逐渐深化的过程。26条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岸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两岸融合不断加深,两岸社会的功能性融合不断加强。31条和26条的出现本身就是两岸民众及社会功能性融合不断加强的产物。正是由于两岸社会融合的加深,对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途径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的要求。

  第五,在26条中,可以看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在加速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体现三个特征:第一是互相依存,这是两岸命运共同体起码的要求和前提;第二是互谅互惠,两岸命运共同体在互相谅解彼此难处、互相理解对方的处境的情况下,以互惠为基本手段,最后达到物质上和心灵上的互通,形成心灵相通的局面;第三是发展双赢。从26条可以看出,两岸命运共同体已经进入到了加速推动的阶段,这是26条推出的很重要的特点。
  李义虎:26条措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国台办刘结一主任在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谈到了两岸融合发展的问题,精辟地阐述了26条惠台措施的意义和内涵。

  刘结一说,当前,祖国大陆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在这个澎湃浪潮中,台湾同胞是不能缺席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获益者。他还表示,为了让广大台湾同胞率先分享大陆发展机遇,近年来,我们发布实施了“31条措施”等一系列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取得显着积极成效,受到台湾同胞欢迎和好评。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使许多台湾同胞切切实实受益。

  紧接着,他特意提到了26条措施:前不久,我们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26条措施,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日重要讲话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方面完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具体行动,是我们在对台工作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的具体体现。

  这个讲话应该说是在26条发布后国台办主任第一次重要讲话。

  26条的发布是两岸融合发展理念和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两岸融合发展可视为和平统一的现实路径。在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中,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和平发展,特别是两岸各领域密切的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两岸关系发展已经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但是,在民进党执政的条件下,一段时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受到较大程度的阻滞,因此有必要开辟与台湾民众直接往来交流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新发展道路,而通过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两岸和平统一之路将变得越来越现实。

  正是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论述。习近平强调,“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既包括经济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在经济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提升两岸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拓展产业合作,加快扩大双向投资,深化金融服务业合作,维护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合法权益,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并强调,两岸经济合作要充分考虑两岸双方社会的心理感受,努力扩大台湾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让两岸同胞参与越多受益越多。在社会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要继续创造条件,扩大同胞直接交往,促进两岸各界交流。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特别是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使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论述,为我们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明确了努力目标和方向,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意义重大。

  所谓的融合发展既是理念也是政策,这一概念和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等习总书记提出来的系列对台理念都是一致的,是其中重要一环,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大陆继31条之后,又推出了26条,就是进一步贯彻融合发展的理念,是政策落地的表现。

  在2019年11月的中华文化论坛上,一位台湾学者说,26条措施非常强调执行力,不仅要做,还要做到,还要做到位。26条与31条相比,显示了对台政策融合发展理念的连续性,但也有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指向性、针对性,其中有更多的量化指标。比如31条发布之后,台胞也获益,但是有些人在一些方面感觉还是不方便,还遇到很多困难。26条就是在补缺、补足,更加具体化,要求进一步做到位。

  31条和26条都体现发展的理念,在内涵和框架上连续性很强。比如,31条是19加12,19条是对台企、台商的,12条是对台湾同胞的。这次的26条是13加13,前13条针对台企、台商,后13条涉及社会层面。融合发展既包括经济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包括文化、教育、文创、体育,这都是更深入、也更实际的措施。
  我认为,在所谓的争取民心方面,26条措施是一个实际的举措。80年代初,大陆提出过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以后历任领导人都重申过这一政策。我们从“也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发展到“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这里,他的执政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民主体性地位,这一思想在对台政策上有重要延伸,31条和26条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两岸关系发展、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大陆还是强调两岸人民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台湾同胞,也是我们依靠和团结的力量, 他们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在国家统一进程中是主人,是有主体地位的,跟大陆同胞是一样的。

  在大陆发展的企业,也享受与大陆同胞的无差别待遇。我们怎么服务大陆老百姓,也怎么服务台湾同胞。31条到26条体现了这句话不是空话,不是口号,已经是政策和行动了,这是把所谓的争取民心灌注了非常具体的内容,尤其在两岸关系局势和岛内政治生态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连续推出31条和26条,是在争取民心上比较大的动作,是朝着引导岛内民意、达成岛内民意的基本好转做出的巨大努力,这也不是一日之功,还要久久为功,注重连续性。

  2018年,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31条发布后表示,大陆之后还会推出含金量更高的措施,这次的26条就是对他的话的印证和落实。

  我们要通过一些具体举措,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去引导岛内的民心民意,引导年轻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31条、26条是一个很大的措施;我们举办中华文化论坛是从北大的角度出发,也是一个小的措施,也是朝这个方向引导。

  刚刚有人强调“获得感”,这个概念是很重要的,但是还不够,还要强调“融合度”,即两岸社会的融合度。获得感是从台胞个体角度说的,融合度是从社会层面说的。从31条到26条会进一步增加台湾同胞的获得感,这些措施持续推进,以后再推出更多措施,还会提升两岸的融合度。两岸社会的融合度增加了,就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了好的条件。如果融合度提升不起来,尽管推出了很多惠台措施,有些台胞、台企个体有感,还是很不够的;还有些过去的经验,我们推出了一些惠台措施,结果还招致了反感。以前采取经济让利政策,每次宣布给多少大礼包,结果也不见得说你好。在两岸社会融合度很低的情况下,让利就可能被对方认为是居高临下,惠台被看成是施惠,说你北京是强权政治。31条和26条最大的意义,就是既给台胞台企更强的获得感,更注重的是提升两岸社会间的融合度。现在这样的措施一步步推进有实际的好处,从客观到主观,台胞在认同方面会有所转变,逐渐引导到正确轨道上,双方的融合度也会逐步提高。台湾人民对大陆的好感度就会朝着好的方面变化。

  当然,关于两岸社会融合度、两岸社会的融合体系,可以藉助大数据分析做一些课题和项目。
  谢郁:落实同等待遇政策体系  助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

  2019年两岸关系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新旧矛盾迭加,内外挑战并存,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美国频打“台湾牌”,民进党当局为了拼选举煽动“反中仇中”、炒作“芒果乾”,两岸关系呈现敏感期、调整期和风险期三期迭加的状态。26条措施是大陆在两岸关系面临内外多种复杂挑战的背景下,落实两岸同胞同等待遇的重要新举措,展现大陆坚持交流红利惠及民生、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深化的政策方向。

  接下来我谈一谈对26条措施的具体认识:

  首先,我认为26条措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1.2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落实。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的重要讲话,从两岸关系的大局出发,着眼于和平统一的前景,指出“推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提出“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的“新四通”,在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的“小四通”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大陆多个部门联合推动的26条,其中13条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帮助台企加快科技创新,降低综合成本,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更好发展。13条为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为台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环境,提供更优条件,保护合法权益。这表明,大陆正以切实的举措落实“1.2讲话”精神,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与融合发展,全面落实“两岸一家亲”。
  其次,在我看来,26条措施是“两岸同胞同等待遇政策体系”的又一次新举措。26条措施是继2018年31条措施和《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之后又一次落实“同等待遇”的新举措。显示大陆推出的“两岸同胞同等待遇”的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总体配套、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在当前形势下推出,表明大陆的政策立场,就是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不会因岛内政局变化而受阻隔、被逆转、被迟滞。无论岛内政治格局如何变化,大陆始终能够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主导和引领的作用,特别是在两岸融合发展、同等待遇政策落实和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方面。无论台湾2020选举结果如何,大陆都将继续进行同等待遇政策后续的推出和融合发展的深化。

  第三,26条措施是对民进党当局一系列逆向“修法”、阻断两岸交流、损毁两岸红利的有力反制。2019年以来,民进党当局为了拼选举,狂打“反中仇共”,炒作“芒果乾”,同时也为“法理台独”铺路,紧锣密鼓地开展一系列逆势“修法”,从“国安五法”到所谓“中共代理人法”,意图把大陆妖魔化,破坏两岸民众正常交流交往。而在26条措施中,鼓励和优惠台企参与大陆新经济、新能源、5G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给予的优惠措施,对台胞在大陆居住提供了如购房、教育、文化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便捷。这些惠及台企和台胞的政策,与蔡当局一系列恶意的“修法”相比,就能看到,谁在真心诚意地照顾两岸同胞的福祉,谁真正在落实两岸交流红利的普惠,谁更着力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与持续发展。这也正可以反衬出,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提振经济无方、稳定两岸无能、照顾民众无心的真实。

  第四,我认为26条措施体现了大陆执政为民的政策初衷。多年来,无论台海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岛内政党如何轮替,大陆始终把照顾台湾民生福祉作为对台政策的初衷和目标。虽然两岸交流一直受到来自绿营的干扰与阻挡,但大陆方面千方百计绕开政治因素的干扰,跨越人为设置的障碍,直接开展为两岸交流通渠、为民生经济谋利的工作,让有愿意搭上大陆经济发展快车、融入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共同分享国家的发展红利,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里实现“两岸一家亲”。

  两岸关系的发展事实表明,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政策,顺应了台湾民意对改善经济民生的强烈期待,保证了两岸民众对交流的正常需求,照顾了台企台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了两岸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进程,在现实中激发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动能。从根本上夯实了和平统一的社会基础。
  吴维旭:26条措施是具体且现实的政策调整

  我主要从三个角度谈一下对26条措施的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26条体现大陆对台政策的延续与调整。

  首先,26条体现出大陆对台政策的连续性,是对之前对台政策的进一步落实,26条配合十九届四中全会,这是31条措施的升级与补充,比如包括邀请台湾企业加入中国聚焦发展的产业,包括台企可参与5G投资建设,以及优化院校和专业布局,提高中西部院校招生台生比例,为台生“登陆”学习创造更多机会等等。

  其次,表明大陆处理两岸关系,是将重点放在争取台湾民心上,并且大陆推出系列惠台政策更接地气。26条的提出,表明大陆方面不仅仅祇是服务台湾企业,而是要直接服务台湾人民,让台湾普通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再次,26条的单边政策、双边意涵更为明显。两岸公权力机关目前没有直接的来往,大陆不管台湾岛内局势、国际局势怎么变化,都会主动出台一些惠台政策措施;26条政策措施的提出,彰显大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主动权,表明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中的自信,以及大陆拥有不俗的政策实施基础。

  复次,大陆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对台政策领域也会与时俱进,逐步将台资企业、台胞管理更进一步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过去惠台政策多停留在经济、社会面向,现在延伸到领事保护,是将同等待遇推往政治面向。
  第二个角度是,26条是政策执行、反馈之后的具体且现实的政策调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目前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尤其是制造业类台资企业。台资企业面临开拓内需市场、在大陆的融资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系列问题,这些在26条中均有明确的应对。根据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的历史经验,很多台资企业(中小企业)经由大陆成为大型、巨型企业,大陆对台政策与制度因素对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非常重要,台资企业具有经济理性,在大陆的相关政策支持下,有竞争力的企业会自发地争取抓住在大陆发展的机会。大陆方面并不希望台资企业离开,两岸经贸往来与产业合作长期以来就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重要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台资企业在大陆对美出口部分占有重要的分量,中美贸易战使得大陆的台资企业受到很大影响,这次新政策表示“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依法享受贸易救济和贸易保障措施”正当其时。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很多台资企业对中美双方的5G产业链都有参与布局,这可能会涉及“选边站”的问题,美国是否会对部分台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值得关注。

  第三个角度是,26条所释放出的政策效应、政策信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信号:

  一是,26条的出台,表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释放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由于对台政策的落地、执行更多是在地方层级,我们可以看到31条的政策扩散非常快,范围也非常广,但有些地方涉台基础好,自然是站在前面的。各地的基础不同,政策效果自然就会不同,31条与26条的落实将会是因地而异,并且一项政策的落地实施是具有过程性的,有些政策可以立即显现政策效果,有些政策的效果显现则是长期性的。

  二是,26条的出台也给台资企业、台胞一个明确的信号,大陆对台政策是和平的、稳定的,虽然岛内局势、两岸局势、国际局势有比较大的起伏,但大陆对台政策是一致、延续、加码的,将台胞作为自己人看待,同等待遇,带给台胞以“安全感”。

  三是,26条也给岛内主要政党一个强烈的信号,31条与26条等所构成的大陆对台政策体系,自然而然的会给岛内主要政党设定一个更高的标准,即大陆对台“一个中国”政策是可以做到高层级程度的,岛内主要政党的两岸政策也就不能落后太多,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势必也要做出调整,并且岛内对抗性的政策调整也将是不可持续的。
  罗祥喜:结语

  刚才大家都对26条措施的意涵、亮点、重点、影响等不同面向,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简单作四点小结:

  第一,大家都认为,26条措施是大陆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2日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实践“两岸一家亲”理念、为在更多领域和更大范围内使台胞台企在大陆享有同等待遇的重要举措,是针对31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大陆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方面完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具体行动。

  第二,大家都认为,26条措施展示了大陆优先让台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诚意与善意,表明大陆更加注重反映台胞的实际需求、增加台湾民众的获得感;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推出26条,表明大陆推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不会因岛内政局变化而受阻隔、被逆转、被迟滞,体现了大陆执政为民的政策初衷和对台工作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自信。

  第三,大家都认为,26条的推出和落实,有利于台胞台企在大陆的生根与转型、共享大陆的发展机遇,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速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大家都相信,未来大陆还会继续根据需要推出更多类似的惠台措施,以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今天的论坛到此为止,感谢大家的参与!
  评论员简介:

  张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兼任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理事、发改委/国台办两岸产业交流合作“产业谘询小组”专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一带一路”建设高级顾问、第十一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络委员会委员等。

  李义虎: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方夏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防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兼职教授,国务院台办和国务院新闻办专家组成员,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首批兼职研究员,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海研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香港《中国评论》学术顾问,美国《亚洲政治与政策》(APP)特约编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中国与亚非27国友好小组副主席。

  谢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长期从事台湾问题研究,专业方向:台湾政党政治,两岸关系,大陆对台政策,台湾民情研究。现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陈星:安徽师范大学学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港澳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吴维旭: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专业方向:比较政治经济学、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

  罗祥喜: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执行长、高级研究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

  (完)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8539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