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中国国民党的危机与转机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中国国民党的危机与转机

2020 年国民党在“总统”及“立委”两项选举都输

  中评社香港3月15日电/中国国民党前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现为南开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黄清贤博士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发表专文《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危机与转机》。作者认为:国民党只要把握“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基础,以及“九二共识”的两岸内部矛盾调和特质,不要将“内部”的两岸关系,异化成为“外部”的“国与国”关系,则就能站稳既具台湾主体性,又不会流于独台、华独、“台独”危险的两岸定位,与中国大陆继续平等、尊严地互动。总之,所谓的台湾主体性绝对不是“反中”的“台独”、让人民陷入危机中,而是做一个可以安居乐业、有生活自信与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为此,国民党应该接地气地把握与宣传“九二共识”,不要因历史遗绪或外力的挑拨误将大陆当作敌人,而是在“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基础上,将对岸视为兄弟或家人,则台湾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两岸关系才能真正地长治久安,共创属于两岸人民幸福的新时代。文章内容如下:

  一、主题意识

  台湾2020年大选结果揭晓后,中国国民党因为“总统”大位与“立院”多数的两项选举皆输,党内竟对以往两岸关系的强项,也就是能与大陆互动的“九二共识”产生怀疑,甚至主张抛弃“九二共识”,误以为民进党大举获胜是因为力举“抗中保台”大旗。民进党是由于存在“台独党纲”,无法与大陆互动而需“反中”,可是集体焦虑的国民党却不思阐明其两岸优势,迷思于抢“反中”大纛,使得未来发展陷入危机。

  国民党虽然败选,但“总统”选举还有552万票、38.6%得票率,不分区“立委”也有472万票、33.4%的得票率,区域“立委”选举更有563万票、40.6%的得票率,亦即除了多党竞争的不分区“立委”选举外,主要是两党竞争时的得票率仍有大约40%的比例。如果说“九二共识”不得人心,两岸和平与发展不被重视,那么这四成选民为何不投给高呼“抗中保台”的民进党?所以国民党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相对于其他政党的品牌优势是什么,找回自己在政治竞争市场的正确定位。

  事实上,国民党由于这些年来的两岸定位偏移,对“一个中国”失去操之在我论述的主观信心与客观能力,让原本的“大陆政策”逐渐转化为“两岸政策”,也弱化了处理两岸关系的优势。因此本文将回顾国民党自2000年以来的大陆政策变迁,亦即首度在野、再次执政、再度在野的两岸关系主张,瞭解其来龙去脉,接着分析国民党大陆政策的错误迷思与认知误区,然后指出国民党化大陆政策危机为转机之道。
  二、首度在野的大陆政策

  国民党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失利,2004年仍未能夺回“总统”大位,但因民进党让两岸渐入险境,因此也造就国民党在两岸关系展现优势地位的机会,其两岸政策的里程碑,可谓是2005年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内容。

  回顾当时的环境,正是首次执政的民进党陈水扁“总统”,陆续在2002年提出“一边一国”、2003年推动“催生新“宪法”、2004年进行“公民投票”,中国大陆则在2005年出台“反分裂国家法”反制,使两岸关系剑拔弩张,气氛紧张。

  此时,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前往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进行和平之旅,在2005年4月于北京与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谈;这是时隔一甲子,亦即继1945年10月的蒋中正与毛泽东在重庆会谈后,国共两党领导人首次进行的会谈。两党会谈后,共同发布新闻公报,揭示双方基于“正视现实,开创未来”,达成三项体认、五项愿景。

  三项体认包括:

  (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共同主张。

  (二)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

  (三)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至于五项愿景则是:

  (一)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

  (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四)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空间的问题。

  (五)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上述的三项体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建立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最重要基础,“促进两岸交流,发扬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是国共两党对于两岸互动的重要认知。

  在五项愿景的部分,“两岸谈判”是国民党自1990年9月,为了处理偷渡客的遣返问题,两岸政府委托红十字组织签署《金门协议》后,一直推动的大陆政策;“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包括三通直航、投资保障、产业合作,乃至于希望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等,都是国民党陆续推动的大陆政策重点。

  “参与国际空间”是在1995年的“江八点”与“李六条”曾经涉及,国共两党在2005年实际提到,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活动的问题,也就是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寻求最终解决办法;因此后来能够以世界卫生大会WHA观察员身分与会,创造台湾参与国际空间机会,正是国民党大陆政策发挥的成果。

  “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则为国共两党增加互动机会,建立有效解决两岸人民问题的沟通桥梁,亦即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议题的研讨,所以也就有后续的“党务人员交流”、“国共论坛”等,突显了国民党相对于民进党,有能力造福台湾人民的大陆政策优势。

  至于“和平协议”可谓是当时最具意义,但迄今无法有效推进的愿景。其中提到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这些对于两岸尤其台湾而言,正是重中之重,可惜由于两岸过往的敌对历史情结,以及当代的主权对抗纠葛,和平协议淹没在抹红的政治口水中。

  无论如何,这五项愿景是建基于三项体认之上,而三项体认又是源自于“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因此大陆才会有“九二共识”是定海神针、难以撼动的说法,这也是国民党有能力与对岸互动、为台湾民众谋福利的关键。
  三、再度执政的大陆政策

  2008年的台湾大选再次政党轮替,担任“总统”的马英九在2009年兼任国民党主席,2012年、2013年继续连任“总统”、党主席;连胡会时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仍是马英九主政时的国民党大陆政策脉络。由于迷思于选举少碰两岸政治敏感议题,因此大陆政策也在逐渐变迁中;如果从五项愿景的项目观之,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变迁有所进展,但也有所退缩。

  “两岸谈判”在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后,中断十年的海基会、海协会制度化沟通协商管道,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旋即恢复,两岸协议陆续签署。同年6月在北京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等二项协议;11月则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等四项协议。

  两岸协议总计从2008年6月至2015年8月,海基会与海协会高层的十一次会面,共签署23项协议,一口气将1995年到2007年缺少的“两岸谈判”,补课式地结出丰硕成果。

  在协议的积极签署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出现快速发展,不只在2008年后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23项协议,加强投资与贸易的往来与保障等措施,而且2010年历经1月、3月、6月的三次正式协商,十次以上的各种形式沟通,6月29日在重庆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可惜2014年3月发生太阳花学运,让2013年6月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无法施行,连带影响两岸货物贸易的签署,使得补足ECFA完整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成果不能展现。

  “参与国际空间”则由于两岸关系的良好互动,因此开启了国际组织参与的诸多成效,包括纳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卫生条例》(IHR)运作,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政府采购协定》(GPA)。另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9年至2016年间,邀请“卫生福利部”部长以Chinese Taipei名义、观察员身分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国际民航组织(ICAO)理事会主席则于2013年邀请“交通部”民航局长,以贵宾身分出席第38届大会。这些都是国民党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以正确的大陆政策展现亮丽成果。

  “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则从2005年后就开始开花结果,以“国共论坛”为例,2006年4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国共经贸论坛”,2006年10月在海南博鳌举办“两岸农业合作论坛”,2007年4月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后续在马英九任内也都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为名举办,直至2015年5月,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朱立伦在上海参加了第十届论坛后才改变名称。事实上,这些也都是由于“九二共识”的基础,国共才能透过定期沟通平台,有机会在平台上为两岸民众创造经贸与文化的发展机会,并解决相关问题。
  不过,相对于前述两岸关系的进展,“和平协议”的争议历程却看出国民党大陆政策的退缩;也就是对于“和平协议”,不但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铺天盖地抹红,连国民党都有人对此存疑,显现国民党对于大陆政策的信心与论述不足。

  当时是马英九在竞选连任“总统”前的2011年10月,提出未来十年内不排除与对岸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结果在台湾内外各界压力之下,基于对选情的判断,并未进一步阐释,而是提出了大陆政策往两岸政策偏向的“十大保证”:

  (一)一个架构:“在‘中华民国宪法’的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并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

  (二)两个前提:在台湾民意达成高度共识及两岸累积足够互信的前提下,才有推动商签和平协议的可能。

  (三)三个原则:在“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国会”监督之下审酌推动,谈判前、后都必须让台湾人瞭解政府的作为,务必做到尽可能的透明化。

  (四)四个确保:分别是确保“中华民国主权”的“独立”与完整、确保台湾的安全与繁荣、确保族群和谐与两岸和平、确保永续环境与公义社会。

  这十项保证虽然提及“九二共识”,但内文说明时却重申“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而且更强调指出,商签“两岸和平协议”不是为了要统一,政府“不统、不独、不武”的立场十分明确,因此政府不会与大陆谈统一的问题。

  从“九二共识”需连结“一中各表”,到“不统、不独、不武”,再到“不会与大陆谈统一”,中国国民党的党务规章前言指出“追求国家富强统一之目标”、党章第一条所说的“统一的国家”,“统一”已经逐渐从讳言到消失;随着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铺天盖地论述“中国政策”之下,有“统一党章”的国民党竟也将“大陆政策”逐渐转化成为“两岸政策”。

  四、再度在野的大陆政策

  2016年1月的“立法委员”选举,国民党失去“国会”多数席次,同日举行的“总统”大选,国民党一样失去执政地位,这是国民党首次在行政、立法部门完全在野。面对如此窘境的国民党,选出“立法院”前副院长洪秀柱担任主席,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这时也出现机会,回归符合中国国民党党章规范的“大陆政策”。
  在民进党重新执政后造成两岸面临动荡风险之际,由于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所以已经完全在野的国民党,仍有能力取代民进党,继续扮演维护两岸和平、捍卫民众权益的角色。

  因此,洪秀柱主席在2016年10月31日前往南京拜谒总理的中山陵后,接着转往北京于11月1日下午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谈,隔天再出席由“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共论坛转型,整合两岸各界代表性人士举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

  在“洪习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国共两党要对民族、历史负责,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巩固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持续推动各类交流,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亲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洪主席也强调,为了两岸人民的福祉,关于经济发展、社会互动、文化的传承创新、青年的前途开创等交流,以及台商、台生等权益保护,应该持续前进。但是,目前官方沟通管道阻绝,因此本党责无旁贷地将协助民间,透过国共两党的沟通机制,解决相关问题,为争取人民权益而竭尽心力。

  建立了上述继续为两岸民众增进权益的共识后,“国共两党对话交流活动”在2016年12月23日于北京举办,会中就提出了具体的八项共同结论:

  (一)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加强交流互动,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努力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

  (二)深化两党基层党际交流。总结推广基层党际交流的成功经验,改进创新交流形式,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深入基层,注重实效。

  (三)采取积极措施,为扩大两岸青年和基层民众交流提供更多便利条件。促进更多青年和基层民众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

  (四)建立两党青年组织联系沟通机制,促进两岸青年深入交流,增进瞭解和建立感情。

  (五)研究完善相关政策,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为有效协助。
  (六)积极支持认同“九二共识”的台湾有关县市、乡镇和基层社团开展两岸交流合作,发挥两党交流平台作用,增进民众福祉。

  (七)推动两岸农渔业、中小企业、旅游业等交流合作,为行销农渔产品及推广旅游产品等提供服务。

  (八)改进强化国共两党维护两岸民众权益工作机制,加强中共中央台办与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的定期沟通交流,积极维护两岸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协助解决台资企业、陆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维护两岸婚姻家庭的正当权益,妥善处理两岸同胞往来及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事实上,居于完全在野劣势的国民党,却能平等、尊严地与对岸建立上述共同结论与成果,皆是基于“中华民国宪法”,坚持了“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与对岸进行良性互动,尽力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争取台湾民众的权益。

  至于“和平协议”的议题,更是洪秀柱担任国民党主席时,最具前瞻性,却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主张。依据2016年9月4日通过的政策纲领,内容是“在‘中华民国宪法’”的基础上,深化九二共识。积极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可能性,扮演推动两岸和平制度化角色,确保台湾人民福祉”。

  值得注意的是,政纲主张并非直接的“推动结束两岸法理内战、签署和平协议”,而是要积极探讨“可能性”。换言之,探讨两岸要不要和平协议结束敌对状态,如果要,探讨其可能性;如果有可能性,进而可由浅入深地探讨其相关内容等......一步步探讨和平协议,建立互信,而非要立即推动签署。

  不过,上述主张还是遭到许多政治势力有意或无意的误解,尤其以没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质疑其失去台湾主体性。但平心而论,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抹红“和平协议”实属必然,可是有“统一党章”的国民党若也随之起舞,其大陆政策就已出现危机。

  由于后续在2017年接任国民党主席的吴敦义,一再强调“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因此政纲也被修改为“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并且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其中特别强调“一中各表”与“不统、不独、不武”。

  至此,国民党又将“大陆政策”偏向“两岸政策”,所以两岸领导人会面、国共论坛,或是“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乃至于“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以及“国共两党对话交流活动”,迄今都不再出现,国民党已然无法积极扮演维护两岸关系和平、争取台湾民众权益的角色。
  五、国民党的焦虑与迷思

  国民党原本夹着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选举大胜余威,县市长席次从6席增加到15席,当选议员总数也以394席凌驾民进党的238席,席次率以43.2%远大于民进党的26.1%,想依据“选举花车”效应,一路夺回2020年的“总统”大位与“立委”多数席次。

  可是选举结果大失所望,党内纷纷想找出大起大落的败选原因,党中央的选举辅选工作初步检讨报告也洋洋洒洒地罗列七大点,包括讨厌民进党终不敌“亡国感”、两岸论述未能掌握话语权、恶质网军带领风向、选战策略选择失误、党内矛盾不团结、不分区名单未能符合外界期待、本党不受青年选民青睐。

  在这些败选因素中,两岸论述成为党内主要检讨矛头;但诚如上所列,党内团结、组织形象、候选人特质、选战策略、舆论垄断等也都是问题,两岸论述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可是深入思考,两岸论述确实是关键,因为失去正确的两岸定位,无力说明大陆政策,不愿深化九二共识、展现国民党有能力执政维护两岸和平的优势,所以不敌“亡国感”、网军能带风向,选战策略错误,党内无法团结,青年也不会喜欢。

  但若批判“九二共识”不合时宜,主张参考民进党经验,拟定国民党版本的“新台湾前途决议文”,以“民主保台”为主轴,淡化现有“九二共识”;或是主张下架已经被污名化的“九二共识”,改名为“台湾国民党”;甚至主张“一中两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是“一中各表”的“两个”“独立国家”,则检讨两岸论述的方向不但错误,而且面临最大危机。

  基本上,从前述的国民党大陆政策变迁看来,党内的错误迷思是其来有自。由于两岸过往的敌对历史情结,以及当代的主权对抗纠葛,相对于民进党的1991年“台独党纲”与时俱进,从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到2019年以“中华民国台湾”论述“台独”现状时,国民党却愈来愈不敢提及“统一党纲”,只能够继续停留在2008年时强调“不统、不独、不武”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结果就是失去两岸论述的话语权,然后被置入“反中”思维后想抛弃“九二共识”,失去主导两岸议题的优势。

  “九二共识”是在“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基础上,与大陆进行平等、尊严的互动,可以为台湾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但现在的国民党内部有人没有理解这样的优势,反而去跟民进党去争取对于大陆仇视的主导权。国民党应该理解到,自己最大的优势是能够维持两岸的和平,跟中国大陆良性互动,为台湾民众争取最大的生存权益。
  民进党之所以要高举“反中”的大旗,是由于其有“台独党纲”,没有办法跟中国大陆互动;如果拿掉“台独”的神主牌,将造成其基本教义派与长年政治动员者的群起挞伐,掏空正当性而有瓦解的危机。因此,“去中国化”的民进党愈来愈无力也不愿理顺两岸关系,只能进一步偏向美国、日本等国的印太战略,造成台湾成为围堵、对抗中国大陆的前沿,甚至如蔡英文所说的,“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排除战争的可能性”,这对想要安居乐业的台湾民众非常不利。

  国民党绝对不能落入民进党的思维逻辑以“国与国”的“两国论”的外部关系,定位处理两岸关系;因为“中华民国宪法”定位的两岸关系,就是以“一个中国”为基础的两岸内部关系,不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零和对抗关系。所以,“九二共识”就是要处理两岸这种内部关系,国民党和共产党、台湾和中国大陆即能以这种内部关系的共识,进行平等、尊严的交流与沟通,为两岸人民谋求利益与解决问题。

  “九二共识”内容并不复杂,是1992年10月的香港会谈中,海基会与海协会讨论公证书查证、挂号函件查询等协议时,针对“一个中国”的议题,各自提出了多项表述方案。其中,海基会提出的第八个方案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

  到了1992年11月,海协会回覆海基会时,告知“一个中国”议题的口头表述要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接着,两岸就继续事务性议题的协商并签署协议。

  因此,“九二共识”的成分包括谋求“国家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方面强调“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也就是“一中各表”,大陆方面则表示“事务性商谈中,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换言之,“九二共识”重点不在于台湾首次政党轮替前夕,当时担任陆委会主委的苏起,为了让两岸各自保有模糊空间以持续和解,在2000年4月28日首次提出的这个名词;重点在于其中具有“统一”与“一中”的成分,国民党如果想调整甚至抛弃“九二共识”,但又要与大陆继续沟通与互动,维持处理两岸关系能力的优势,这二种成分势必无法避开。

  国民党的所谓改革者要深思,如果学习民进党“去中国化”的“抗中保台”,以“台湾国民党”、“民主保台”、“一中两国”与对岸进行了外部关系的主权议题冲撞,建立在台湾选举政治中生存的正当性,则国民党必将失去维护两岸和平、建构沟通平台、创造台湾人民利益的最大优势,那么台湾人民为什么不选择有强烈本土“台独”意识的民进党,以确保“抗中保台”的纯洁性与持续性?
  六、国民党的大陆政策转机

  虽然国民党在2020年的“总统”与“立委”选举落败,但仍有大约四成的民众投给国民党;他们在民进党以“亡国感”大推“抗中保台”,在国民党的两岸论述被抹红却未有效反击时,仍然愿意将选票投给国民党,可见国民党的“九二共识”仍有支持者。

  因为在民进党执政下,不但失去两岸和平的风险愈来愈大,而且最为真实的庶民经济并没有提升质量。台湾面临的闷经济需要符合“中华民国宪法”基础的“九二共识”,带来两岸的活水与发展,让人进来、货出去、发大财;而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陆客不来、ECFA可能停摆,还用“国安五法”、“反渗透法”等可以违反人权的政治手段,限制两岸交流,以虚无政治动员的“主权和民主”,取代实际民生经济的生活收入与未来发展。

  基本上,台湾现在陷入民进党主导的话语权,也就是以外部敌我矛盾的“国与国”关系、零和的主权对抗方式,处理属于内部矛盾的两岸关系。如果国民党也邯郸学步地抛弃“九二共识”,抛弃这个可以调和两岸内部矛盾的共识,被民进党带向同样逻辑,将中国大陆视为一个敌对的国家,则对有违反人权之虞的“国安五法”修法、“反渗透法”立法,自然无从反对,任何有利两岸关系的举措被抹红也就理所当然。

  “九二共识”曾让台湾的海基会与大陆的海协会,透过制度化的沟通管道,1993年5月24日在新加坡举行辜振甫与汪道涵的会谈、签署4项协议,2008年6月13日之后举行8次的江丙坤与陈云林会谈、签署18项协议,以及2013年6月21日之后举行3次的林中森与陈德铭会谈、签署5项协议,解决两岸交流问题与增进两岸人民权益。

  不仅处理事务性议题,“九二共识”也让政治性敏感场合得以实现,让两岸政府部门主管,陆委会主委、国台办主任可以在2014年2月11日后举行4次的两岸事务首长会议;“九二共识”更让两岸领导人,台湾的马英九与大陆的习近平在新加坡进行会面,两岸这种高度政治性的平等、尊严互动,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做得到吗?国民党未来若是抛弃“九二共识”后还做得到吗?

  相对于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国民党应该依据“统一党纲”,分析两者优劣地告诉台湾人民,中国大陆与台湾在“中华民国宪法”基础上,本来是“一个国家”、“一个中国”;“这个国家”面临当代特殊性,用民进党的“国与国”的外部敌我关系不但无法解决两岸问题,反而会徒增主权冲突风险,因此需要用“九二共识”这个调和内部矛盾关系的共识,累积更多善意和互信,让两岸和平得以维系,台湾才有发展空间。
  民进党常常刻意误导“九二共识”等于“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等于“中华民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吞,因此国民党的“九二共识”面对民进党的“亡国感”,毫无反击能力。事实上,“九二共识”是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一国两制”是大陆对于两岸统一后的政治设想,两者的性质与内涵完全不同,“一国两制”也未必等于台湾被并吞,但是民进党为了简化论述,有利选举,让自己的“台独党纲”有正当性,让“中华民国台湾”异化、掏空“中华民国”,落实“去中国化”,当然要往这个逻辑方向推进。

  民进党在2016年再度执政之后,如火如荼的“去中国化”,以及偏向印太战略的“抗中”,让两岸关系一步一步走向险境;如今又在2020年的选举靠“亡国感”获胜,可能误判情势,认为挟817万票、过半“立院”席次的民意支持,继续配合美国成为对抗中国大陆的前线,两岸关系愈来愈形险峻时,国民党实应把握机会,依据“统一党纲”原则,重拾大陆政策的本质与优势,申明“九二共识”具有“和平共识”功能,寻求“两岸和平发展制度化”的有效路径,化危机为转机。

  国民党只要把握“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基础,以及“九二共识”的两岸内部矛盾调和特质,不要将“内部”的两岸关系,异化成为“外部”的国与国关系,则就能站稳既具台湾主体性,又不会流于独台、华独、“台独”危险的两岸定位,与中国大陆继续平等、尊严地互动。这样的重大价值在于不会让大陆有声音认为和平统一已经无望、铤而走险地鼓吹非和平方式,更可为台湾人民争取两岸交流的红利,营造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重新执政的信心。

  相对民进党逐步把台湾推向两岸非和平对抗的前线,国民党应该藉由“九二共识”,建立更多容易亲近、利益均沾的两岸交流平台,趁着中国大陆施行31条与26条惠台措施的契机,让想要去大陆发展的人民有更多空间,让年轻人在两岸找到未来发展的市场,进而回头带动台湾庶民经济的活络荣景,也让企业充分运用两岸资源以壮大竞争力,则这就是国民党能做、民进党做不来、属于国民党重拾执政力量的最大利基。

  总之,所谓的台湾主体性绝对不是“反中”的“台独”、让人民陷入危机中,而是做一个可以安居乐业、有生活自信与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为此,国民党应该接地气地把握与宣传“九二共识”,不要因历史遗绪或外力的挑拨误将大陆当作敌人,而是在“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基础上,将对岸视为兄弟或家人,则台湾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两岸关系才能真正地长治久安,共创属于两岸人民幸福的新时代。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8738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