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观察:香港旅游业复苏的最大阻碍为何?

热点搜索

中评观察:香港旅游业复苏的最大阻碍为何?

2019年11月香港的入境游客数字。(图片来源:旅发局网站截图)

香港市民于去年八月发起反暴力游行。(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3月20日电(记者 沈而忱)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7日上午宣布,除了内地、澳门和台湾,向全球发布红色外游警示,保安局的网站显示,“因应全球各地的冠状病毒病疫情变化急剧,政府强烈呼吁市民应避免所有非必要的外游计划”。另一方面,所有入境香港人士,均需接受14天的强制检疫或医学观察。表面上看,此二措施再次重击了香港旅游业;其实,旅游业早已一池死水,正所谓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旅游届立法会议员姚思荣就表示,业界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亦没有任何寄望,只能接受现实。

  确实,香港的旅游业早已处于谷底。三月初,姚思荣接受记者专访时便指出了香港旅游业的惨象,“去年7月份开始,旅客数量出现了下降,尤其是内地旅客;到了去年12月份,跌幅已经达到50%。由于12月香港相对平静,不少从业者寄望1月份以及接下来的春节假期,入境旅客数量能够有个反弹。但到了春节的前两天(1月23日),受疫情影响,入境限制开始逐步实施,目前的旅游市场,可以说是2003年SARS以后最严峻的情况。”

  笔者认为,疫情虽然使得香港的旅游业陷入寒冬,但它的影响终究是短期的。一旦疫情结束,大家恢复了出游意愿和消费信心,旅游市场能够逐步恢复;但必须指出的是,香港旅游业“降温”,是在反修例运动开始之际;换句话说,社会事件及其带来的暴力才是对旅游业造成长期伤害的因素。

  “安全城市”、“好客之都”、“国际都市”一向是香港的金字招牌。然而,在去年六月开始的社会运动中,这些招牌都蒙上了暴力的灰尘。由于纵火、堵路、破坏事件频发,游客觉得香港既不安全,也不好客;加之时有歧视、伤害内地游客的事件,难免让人深感香港排外,连以往引以为傲的“包容”、“尊重”、“开放”精神也被丢弃。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提供的数据,2019年六月之前,内地游客数量同比2018年,一直稳步上升,但自从2019年7月开始,便一路下行,且跌幅均在35%以上,11月的跌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8.4%;不仅内地游客大减,海外游客也呈现出相同的的趋势,游客数量从去年7月开始同比下降,11月的跌幅亦一度达到了47.3%。

  旅游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之一,间接从业者有80万之众,旅游业的衰退对香港影响不可谓不大。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区政府先后四轮对业界纾困,包括减免旅馆及旅行代理商牌照费用、入境一位旅客奖励旅行社120元现金等。一位导游对笔者表示,这些措施除了勉强维持旅行社不倒闭之外,出发点在于鼓励旅行社带客入境,就算疫情过去春暖花开,若社会事件的“死结”不解开,游客访港意欲仍将维持低迷,不能“治本”。

  在疫情底下,香港仍有零星示威活动。笔者认为,挽救旅游业的方法,在于彻底止暴制乱和弥补社会撕裂。只有社会恢复平静、安定,旅客才能恢复对香港的信心,才愿意赴港消费。诚如姚思荣议员指出的,“香港市民不要再带着‘黄’或者‘蓝’的眼光,不要排挤内地人,要客观地对内地情况有所瞭解,解决了这些问题,香港的旅游和经济才有振兴的基础,否则社会内耗还将持续;相信香港人能够冷静地看待香港面对的困难,也能客观地看待内地的发展,在冷静分析“危”与“机”之后,能够团结一致,令香港重新出发。”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8826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