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观察:如何认识“台独民粹主义”?

热点搜索

中评观察:如何认识“台独民粹主义”?

台湾的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一直都是以“台独”为动员主轴,所以台湾民粹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台独民粹主义”。

  中评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海涵)新冠肺炎疫情在大陆爆发之后,台湾有一小撮“政府”官员、绿营支持者将这场疫病政治化,借机四处散播仇恨、歧视的种子,煽动民粹。特殊时期之下,台湾社会这股“反中、仇中、远中、脱中”的逆流显得很是刺眼,这也再度引发人们对台湾民粹主义问题的思考。

  作为台湾政治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民粹主义在台湾并不是一个新新事物。台湾社会最激烈的对抗性由“统独”争议而引发,故其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一直都是以“台独”为动员主轴,所以台湾民粹主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台独民粹主义”。“台独民粹主义”在台湾社会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进一步揭开“台独民粹主义”的真貌,中评社记者线上采访了几位对民粹主义颇有研究的学者,他们就“台独民粹主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又独到的剖析。综合几位学者提供的观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台独民粹主义”。

  第一,“台独民粹主义”何以形成?对于“台独民粹主义”的成因,受访学者普遍谈到,“台独民粹主义”的产生离不开岛内绿营政客的操弄。具体而言,“台独民粹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李登辉,发扬光大者是民进党、岛内其他“台独”政党、社会团体和部分绿营社运领袖等人。这部分人物在野时煽动悲情、制造隔阂、支持太阳花学运,执政时利用公共资源制造两岸交流的法律障碍,以各种政治动员强化了“反中仇中”的舆论环境。

  “台独教父”李登辉从政治上瓦解了岛内“一个中国”的理论共同体,在政治操作上“把台湾作为了一个共同体”,由此创造出了身份认同问题,并导致民粹主义与岛内政治相结合。操作民粹的政客打着民主的名义,在具体化的选举中进一步鼓动、妄称“台湾是个共同体”并逐步向“台独”方向演化。台湾的“台独民粹主义”由此一步步形成。

  第二,“台独民粹主义”有何表现?民粹主义本就是一种由政治精英操控、通过煽动大众广泛和直接参与而实现特定政治目的的非常态政治。在台湾社会,选举竞争的需要使得民粹主义大行其道,民进党和国民党都使用这种方式来动员选民,只是民进党更为经验老到一些。

  对抗性、极端性和非理性是民粹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三个特征在“台独民粹主义”那里表现的尤为极致。民进党在政党竞选中以国民党为对手,在两岸关系中以大陆对对手,在反对这两个对手的过程中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台独”路线、灌输“台独”意识和培植“台独”支持者。

  而“议题排异”则是“台独民粹主义”最爱采用的煽动方式。民进党通过各种议题如“转型正义”、“守卫家园”等煽动民粹,形成各种有利于“台独”的华语和认同,形成垄断合法地位和强制性,造就夺取阵地、通化异端和巩固“台独”阵营的结果。

  第三,“台独民粹主义”有何影响?作为一种非常态政治,民粹主义带来的影响需要格外警惕。民粹主义本身就“易感冲动”,而“台独民粹主义”则更甚。部分绿营人士不断挑动民众情绪、煽动民粹,这必然会有碍台湾社会政治理性的实现。民进党当局若执迷不悟、一味地操弄民粹图谋政治私利,也会给自己“埋雷”,终有一天或会被民粹所反噬。

  此外,“台独民粹主义”更是为两岸关系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成了重大的障碍。在“台独民粹主义”的动员下,两岸常常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某些具体事件上陷入泛政治化、民粹化的争论之中,出现尖锐的意见对立。两岸之间的正常交流交往因此变得困难重重。

  在笔者看来,要应对“台独民粹主义”带来的冲击波,最好的办法就是“召唤理性”。一方面,台湾岛内的寄望祖国统一的有识之士应该勇敢地站起来批判部分绿营人士盲目“反中”的危险,导正两岸关系的言论市场。同时,民进党当局真正了解两岸关系重要性的人,也要极力克制党内“反中”的情绪,鼓励释出两岸互动善意,寻求两岸互动可能,让民进党的两岸关系治理存在转圜空间。

  另一方面,大陆应该继续保持战略定力。虽然近来两岸关系的风险在增加,但是整个大趋势对于两岸的和平发展还是有利的。大陆应该保持战略定力,继续稳健推动两岸的融合发展,精准地落实各种惠台措施。在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台独”势力及其分裂行径的同时,大陆还应持续对台湾民众释以善意。在当前台湾社会“反中仇中”的社会氛围下,台湾的一些民众或许对大陆有隔阂和误解。但是,这样的隔阂和误解是被岛内一小撮政治人物人为构建出来的。大陆应正视这种隔阂的存在,牢牢把握住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做好自己能做的、应做的,相信终有一日,台湾民众会走出迷雾,看清孰是孰非。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8956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