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国评论》第268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热点搜索

《中国评论》第268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中国评论》第268期目录

《中国评论》第268期目录

  中评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68期《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4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国民党未来走向、两岸关系、国际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统一是台湾各政党和政治人物必须直面的问题》一文。该文作者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王卫星表示,在两岸统一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考验着台湾岛内的每一个政党和政治人物:任何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缺乏应有作为;目光短浅、一厢情愿,寄望偏安一隅的人,都将被历史无情淘汰;至于反向操作、逆历史发展潮流而动,推进各种形式“台独”的政党和政治人物,一定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共刊发了四篇疫情相关的文章。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刊学术顾问章念驰发表《疫中感悟》一文。该文表示,白天的城市从来没有如此萧瑟寂静,空空荡荡,人们都宅在家中,自我隔离,窗外充满可怕的疫情,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病毒——NCP 新冠状病毒,死亡与传染威胁着人类,在没有自由的隔离岁月里,让人多了份冷静,迫使人有了许多反思,产生了诸多感悟,也许这正是这场瘟疫给我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反思。

  著名国际法专家、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本刊学术顾问熊玠在《“新冠病毒灾疫”若干点滴与苦难中的思考》一文中表示,此次中国大陆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抗疫事业完善成功,除了一般人乐道的中国大陆预警机制传染病直报系统完善运转之外,还有三点不能短缺:第一是医疗经验;第二,是全社会动员;第三,则是社区动员。我想强调在中国大陆的社区动员之程度,恐怕不是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所谓民主制度的国家)所能达到的。我所指的是,唯有中国大陆才有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措施。它们的存在,表现了中国大陆社会基层组织的健全及政府与民众间的环环相扣,有助于为了控制病毒蔓延而须采取“封城”的紧急措施。封城的宗旨,是要监控城市人口的流动与隔离;以及防止城乡人口与机动车流动等等。透过这些组织来发挥监控的职责,所能取得有效发挥封城目的之高效,不是别的国家能望其项背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室主任、研究员锺飞腾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中日关系》一文中指出,东亚的历史和智慧告诉我们,一次重大的危机往往也蕴藏着重大的机遇。在新冠疫情还 在蔓延的情形下,除了要扎实做好国内的工作,也要审时度势,积极谋划外交战略。对于中 日关系而言,物质性力量的天平已经倾斜,但是在身份认同、观念建构和规则塑造方面仍大有可为,双方应互相学习,共同应对各类危机,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台湾大学教授黄光国在《新冠肺炎考验人类文明》一文中表示,当中国已经学会源自西方的科技,甚至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所谓中美“文明 对抗”并不仅是“综合国力”的对抗,而且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对抗。东方传统“人饥己 饥、人溺己溺”的价值观,和西方“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究竟何者比较能够帮助人类应付大自然的挑战?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中国国民党还有未来吗?》和《东方主义与美国的傲慢和偏见》两篇文章。

  在《中国国民党还有未来吗?》一文中,作者佛光大学教授、孙文学校秘书长谢大宁表示,不管国民党的论述如何,只要国民党把九二共识解释成一个中国就是严格意义的中华民 国,而这个中华民国只等同于台湾的话,也就是实质上把一个中国变成了两个中国,两岸关系大概就全毁了。之前所有的两岸协议、交流成果必将付之一炬,而北京也就没有了其他选择的空间,两岸就只能等待图穷匕现的一日了。国民党在现在的处境下,只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走一条看起来迂曲、刚开始几乎没有效果的十年磨一剑的道路了。那就是试图去扭转爱台湾的定义,国民党的论述必须配合这点做出彻底的改变。这个论述的主轴,将是“只有两岸和平才能救台湾”的以和平使者的姿态,来创造新局的一整套论述。

  《东方主义与美国的傲慢和偏见》一文的作者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王昆义表示,以东方主义形容西方对东方的研究有负面意思存在,在“西方”的知识、制度和政治、经济政策中,长期以来所积累的一种将“东方”所做的假设,并建构为异质的、分裂的和“他者化”的负面思维。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怕西方的傲慢与偏见,也看清了在东方主义的影响下,想要改变美国对中国人的偏见并不容易,只有采取对美国以牙还牙的舆论战,才是大国间真正的较量。虽然,这种外交舆论战不可能因为疫情的结束,就改变美国人的偏见,但是中国能够在全球公共领域正视西方普遍存在的东方主义,也许更能替东方人,特别是华人争一口气,这才是中国崛起所该改变的国际规则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发了两篇文章。在《政治学角度对台湾问题的几点反思》一文中,作者天津南开大学教授朱磊以政治学视角从绿、蓝、红三方观点举例探讨了台湾问题中的一些误区。《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三个层次》一文的作者——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谢茂松表示,中国最终要展现于天下四方的是其文化价值观,中国历史上为周边所吸引,也正因其被视为“礼义之邦”的文化吸引力;中国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就中国内部而言,也正在于其“礼义”的文化价值观之维系而能化育人心、性情,从而能可久可大。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有四篇文章。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台籍讲师黄宗昊在《从疫情看两岸关系:台湾“新族群政治”的出现》一文中表示,绿营将在陆台胞逼向了政治的对立面,反而会更加巩固该群体的自我认同,以及更加清楚自身的政治利益。“新外省人”将取代传统的“外省人”成为支持“九二共识”的中坚力量,并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联系。这波疫情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绿营为了打压异己,可以罔顾人民性命;这波疫情也是一股催化剂,让在陆台胞认清了自身处境,巩固了群体认同,并明确了政治诉求。

  台湾时事评论员朱骏发表了《台湾最好的出路是什么》一文。该文表示,讨论两岸问题如果不从事实基本面出发,仅凭假设、想像或是自欺的谎言,那就是不务实,不讲道理,充满幻想。依据人类的经验法则,不务实、不讲道理、充满幻想者在现实中会碰到很多的困难与挫败,难以成功。何况是在客观情势中属于最弱之一方,不务实,不讲道理,充满幻想,活在一厢情愿的错误意识中,只会令自身的实质利益不断地被磨损销蚀,不待多言。在两岸对峙的情势中,凶险更是大不可言。

  《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环境与新挑战》一文的作者上海台湾研究所两岸关系研究室主任肖杨表示,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一场大考。民进党当 局却“以疫谋独”,利用新冠肺炎疫情趁机全面压缩两岸交流交往,煽动台湾民众的“恐中”、 “反中”情绪,给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严重损害。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局面逐渐从官方交流漫 延至两岸民间社会的交流交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入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因素, 有助于未来破除藩篱,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生物安全:大陆因应新冠肺炎安全化的作为》的作者实践大学高雄校区博雅学部副教授蔡裕明表示,“生物安全”并非专门指涉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政策与实践,及针对敌对者所攻击的军事防御策略。相反的,生物安全系指针对新的或新发现的病原性威胁,而订定的各种技术和政治介入举措,也就是“确保健康”的措施。“安全化”的作为并非直接说出“安全”的语汇,更在于话语的采用,也就是传达需要采取紧急行动的威胁。而一旦确认紧急威胁的存在,安全的专业人员便可以运用这些工具,这也是“安全化”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安全化”源于政治决策者成功的言语举动,其所创造的动员结合专业人员的特定领域,也启动一系列政策作为的实践。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的两篇国际关系议题相关文章。在《中美合作或是 2020 年全球经济最大期待》一文中,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马雪表示,1 月 13 至 15 日,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这无疑是改善双边关系的积极一步。然而美国大选背景下,美国国内对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负面情绪正在升温,强硬派始终以零和博弈的视角看到中美竞争,抨击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成果。同时,特朗普政府尚未停止使用关税以外手段对华施压,这为中美第二阶段谈判蒙上阴影。事实将证明,美国试图以冷战思维推动的经济脱钩,必会以回旋镖效应反作用于美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零和博弈的策略都是难以为继的。中美关系是现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 两国如何处理彼此的紧张关系和摩擦将决定整个国际环境的未来走向。中美缓解贸易紧张局势,才能稳定市场预期,给世界经济注入活力。中美走向合作或是 2020 年全球经济最大期待。

  在《北约安全观的重构与中国因素》一文中,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屹表示,自从 2019 年底的北约峰会以后,北约安全观经历了重大调整。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官方人士和学者普遍对北约峰会后所重塑的安全理念进行了阐释,认为中国是继俄罗斯、土耳其之后促使北约安全共同体转型的最主要因素,中国的日益发展对北约构成了非传统安全意义上的威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北约制定未来战略规划的安全议题。在北约内部,欧盟国家特别是法国,与美立场不一;唯一的穆斯林国家土耳其又频繁向东摇摆,与北约死敌俄罗斯做起政治交易。内忧外患迫使北约树中国为假想敌,然而这既不符合全球治理这一大格局下的多边合作精神,也违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如同缘木求鱼,无法消除其内生性的安全困境。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经济因素对台湾选举的影响及思考》一文。在该文中,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邓利娟表示,蔡英文执政第一个任期内,台湾社会仍处“闷经济”窘境,但 2020 台湾大选结果却是蔡英文高票连任。在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因素本身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一是青年选民对低迷经济感受不深;二是选前当局大肆政策买票达成经济利诱;三是当局极力美化经济形势误导民众。鉴于台湾经济与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关系密切,新形势下,大陆出于反制“台独”的战略需要,必须调整对台经贸政策:其一,有针对性地调整大陆惠台经贸政策;其二,在 
市场原则下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研究生林斯娴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差异、危害及应对之道》一文。该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差异、历史教育差异、流行文化差 异、媒介使用差异等方面。港澳青年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欠缺和偏差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与 政治后果。本文亦从以上诸方面就如何化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认同的差异提出个人的相关思考。

  本期“智库视野”栏目刊发了《当代资本主义演进下的美国社会不平等》一文。该文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虞卫东表示,20世纪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主义周期性问题和金融业的膨胀等。这些变化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财富积累和财富分配模式,导致了贫富差距加剧。美国的赢家通吃政策,政府鼓励企业做强做大,促成垄断,有利于集中发展国力。但同时,全球化、产业转移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外移等,却影响中小阶层人群的收入。人工智慧的应用,在不久的将来,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会加剧,底层人群的收入依然无法提高。

  本期月刊的最后一部分刊登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国民党的未来发展与国共关系走向”全文。是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主持,邀请了多位台湾专家就“国民党的未来发展与国共关系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0年4月号,总第268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9002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