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思客:油价“三国杀”,各方都在算计什么?

热点搜索

思客:油价“三国杀”,各方都在算计什么?

4月10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右)出席二十国集团(G20)能源部长会议(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4月14日电/据新华社思客智库报道,北京时间4月13日凌晨,沙特主持召开的欧佩克+紧急视频会议结束,与会各国最终达成减产协议,首阶段将于今年五六月份每日减产原油970万桶,这也是欧佩克+机制成立以来达成的最大规模减产协议。

  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油价大战为何开始?俄罗斯为何拒绝减产?沙特又为何“打折”卖油?

  导火索:2016年的一份减产协议

  这是一场因“减产协议”谈崩而引发的油价大战。因为供过于求,国际油价自2014年开始,在低位徘徊了近两年时间。2016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经过艰苦谈判,达成了石油减产协议,希望以此支撑油价。

  这是欧佩克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首次减产,意义非同小可。更为重要的是,非欧佩克产油国俄罗斯也加入这份协议,这也是俄罗斯十五年来首次参与欧佩克减产。

  上述协议的有效期本应到2020年三月底结束。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球经济遭遇巨大冲击,油价下跌风险进一步加大。为了支撑国际油价,欧佩克希望各方可以进一步减产,要求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的非欧佩克成员也承担一定份额的减产任务,但俄罗斯对此不愿接受,由此引发了油价大战。
 
  第一回合:俄罗斯为何拒绝减产?

  近几年来,美国的页岩油企业通过挖掘和化学方法提取页岩层里的石油,短短几年时间,产量急速上升,一方面抵消了欧佩克和俄罗斯减产的实际效果,同时也抢占了减产让出的市场份额。因此在俄罗斯看来,减产只会让美国页岩油气业从中获利。另一方面,与欧佩克成员国相比,俄罗斯认为自己更有能力承受低油价的冲击。

  ING银行驻莫斯科首席经济学家多尔金分析认为,当每桶石油价格为50美元时,俄罗斯财政就能从中获益,而沙特阿拉伯需要达到80美元。

  欧洲高等商学院伦敦校区能源经济学客座教授、油气专家马姆杜·加桑·萨拉马博士表示,沙特和多数欧佩克成员国可以承受住油价下跌至每桶85美元的压力,而俄罗斯的经济可以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承受住油价低至每桶30-40美元的考验。

  第二回合:沙特为何“打折”卖油?

  沙特从来都是能源市场大鳄,既然与俄罗斯谈不拢,立马开始单干,其反击力度大大超出人们想象。

  3月7日起,沙特大幅降低销往欧洲、远东和美国等市场的原油价格,折扣幅度创下近 20 年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沙特还暗示如有需要将增加产量,甚至可以达到 1200 万桶/日的纪录水平。

  原本希望与俄罗斯联手“减产限价”的沙特,强力反击时竟然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增产降价”。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沙特此举就是要占据石油市场主导地位,其目标似乎直指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迫使其早日返回谈判桌前并接受限产协议。另一方面,沙特通过打压原油价格,意欲将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商挤垮,即使达不到此目的,起码能拖慢美国油气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
 
  第三回合:协议达成,油价止跌?

  整个三月,国际油价都在持续下跌,美国和加拿大的不少页岩油业企业撑不住了。

  4月1日,美国主要页岩油企业怀廷石油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国际油价暴跌以来首家破产的美国大型页岩油生产商。

  4月3日,美国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贝克休斯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量已经连续第三周环比下降。

  在此情况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分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通电话。而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缠斗”之后,沙特和俄罗斯也表达了稳定石油市场价格的意愿。

  事情终于在4月10日举行的欧佩克+产油国线上视频会议上出现转机。在多轮磋商之后,各方终于在北京时间4月13日凌晨结束的欧佩克+紧急视频会议后,达成减产协议。

  一场史诗级的油价大战就这样结束了。但业内专家表示,尽管减产协议出台,原油供需前景和原油价格更加雾里看花。实际上,即使主要产油国达成原则性减产协议,减产规模也不足以弥补疫情造成的大幅下滑的全球石油需求量。1000万桶每天的减产对于市场来说仍是不够的,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需求疲软,这可能赶不上需求下滑的速度。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9214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