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疫情之下如何认识数字技术?
某大数据公司的展示屏。(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评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 海涵)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至今,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数字技术的表现十分亮眼。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数字中国”以来,中国数字发展全面提速。疫情当前,从助力防疫抗疫的硬核科技到居家办公、居家上课的云会议、云课堂;从助力中小企业抵御风险到赋能现代化城市治理与国家治理,以大数据、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运用大数据助力联防联控。中国的各大企事业单位积极发挥大数据多源性、海量性、广开放性的特征,推出多项大数据服务,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精准决策。比如,全国防疫信息健康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搜集的便捷性,可被视为是城市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一场试炼。
其次,推动智能制造,支撑“无人”生产和远程医疗。5G技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被充分运用于构建自动化车间、智能工厂。这提升了智能制造的水平,有效减少了现场用工。例如,中国移动开发了医疗服务机器人、医疗急救车、无人物流车和无人防疫车等5G智能设备,服务全国3900多家医疗机构,支撑了3万多次远程医疗会诊。
再次,提供数字服务,加快发展新业态。发挥移动互联网全天候连接优势,助力远程教育、居家办公和企业正常运营。其中,电信企业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累计覆盖用户超过1亿,提供的视频会议、无线对讲等办公服务覆盖政企用户超过770万,免费服务时长超过了4000分钟。中国石化依托生产管控仿真平台,为勘探、炼化、运输等生产作业现场提供远程专家支持、在线管控和动态监测,为疫情期间正常的生产运营提供保障。
复次,运用先进的技术产品,助力抗击疫情。据报道,疫情期间,中核集团和中广核为医药物资提供辐照灭菌,大大缩短了灭菌产品再使用的时间。中国电子研发生产的测温仪芯片为测温仪全力生产提供了护航。中国建材高效玻纤空气过滤纸支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对0.3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99.97%,能有效过滤新冠病毒气溶胶颗粒。
数字技术在抗疫中的广泛应用让我们愈发不能小觑其引领未来的巨大能量。数字技术将会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决定人类的未来。数字经济正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化变革与数字时代正加速到来。但是,在步入数字化时代之际,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数字时代之下的治理问题。数字时代,如何把握流量与民意之间的关系有待慎重思考。即使是在数字时代,流量依然只是民意的一部分。流量所代表的的民意固然是政府可以轻易抓取的,但是流量之外的声音同样不容忽视。
二是,数字时代之下的法治问题。于中国而言,就是指与数字化有关的制度建设要跟法治中国匹配。要尽力推进“在法治框架内建设数字中国”和“应用数字化推动法治建设”之间的相互激励和影响。这对于中国的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数字时代之下的国际合作。数据是一个资源,这个资源流动性极广。同时,数据资源也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即数据样本足够庞大、且放在一起用才有意义。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要将全世界的数据汇集在一起,才能算出来整个疫情的传播。在此次疫情中,也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决策不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数据判断的不同。因此,未来,如何推动数字时代下各国之间的良好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字技术能否给世界带来最大化福利。
同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新技术一样,数字技术对于世界的重塑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一方面会给人类的发展进步带来极大的动能,另一方面,也会不可避免地给世界带来风险和挑战。在数字化高歌猛进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谦虚,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谨慎、认真地去反思其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将数字时代的红利推及全人类。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9489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