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社评:推动两岸融合大潮的“后浪”

热点搜索

社评:推动两岸融合大潮的“后浪”

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香港5月9日电(评论员 束沐)“五四”前夕,由大陆新媒体平台推出的短片《后浪》在大陆社交媒体产生“现象级”舆情。短片对大陆新一代年轻人表达由衷赞美和崇高敬意,连日来引发各界大讨论。

  在疫情让全社会经受严峻考验,“后疫时代”又催化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短片《后浪》在弘扬“新时代、新青年”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以平实的语言和新颖的方式,打通了官民两大舆论场、沟通了长辈和晚辈两个世代、串联起家国情怀与个人叙事,起到了壮大共识、鼓舞人心的独特作用。

  不过,台湾舆论和网民似乎尚未注意到海峡彼岸的“后浪大讨论”,令人难免感到可惜。但我们认为,就两岸关系而言,“后浪”同样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的时代命题。因为归根到底,两岸关系的未来掌握在青年一代手中,唯有“后浪”决定着两岸融合大潮的奔流方向。

  众所周知,“后浪”二字源于“长江后浪推前浪”。与此同时,“后浪”也让我们想起了90年前田汉、聂耳在《毕业歌》歌词中的“巨浪”。如果说当年的“巨浪”是民族存亡,那么今天的“巨浪”则是民族复兴。经历近一个世纪,我们看到了“巨浪”与“后浪”的时代对话,见证了振兴中华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中国青年传承,也亲历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周期。

  国家统一,毫无疑问是今天我们追求民族复兴“巨浪”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事求是的说,有风平浪静的日子,也会有狂风暴雨的时刻。出现逆流、乱流是常态,但并不会改变历史潮流奔向大海的方向。因此,越是到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保持定力、不畏艰险,在乱流中把握主流,在逆流中迎难而上,以现代文明的格局和气魄,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让两岸“后浪”们汇入融合发展的大潮,推动国家统一进程。

  首先,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成长于“后冷战”时代的两岸年轻人,均是全球化红利与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经历、共享价值、共有观念,其实是远远超乎过去几代人的。所以,两岸不应陷入被刻意建构出的所谓“小粉红vs天然独”的舆论陷阱中,更不应该盲目陷入所谓“新冷战”的人云亦云中,人为地削弱或割裂两岸青年一代的共同特征与情感连结。

  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隔海分治、骨肉同胞隔阂对立就是因冷战而起,难道我们不应该倍加珍惜“后冷战”时代成长起来的两岸青年的共同性,而去重蹈曾经两岸政治敌对、形同陌路的悲剧吗?两岸的媒体公器、社会领袖、有识之士,尤其是岛内的政治人物和各界精英,更应该有责任让两岸避免走上对撞、向所谓“两岸脱钩论”大声说不!

  其次,纵使两岸年轻人之间还是存在长期形成的观念分歧,近年来“台独”又给台湾年轻人的价值认同增加不少干扰,但我们还是要对台湾青年融入大陆、扎根大陆、向往大陆充满信心。他们就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第一波“后浪”,也对更多岛内青年群体起到表率作用。以此次疫情为例,即便两岸交往几乎被切断、岛内政治势力不断污蔑大陆防疫工作与经济社会现况,还是有大量的台湾年轻人排除万难,自愿接受奔波和隔离,为大陆的复工复产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如在北京创业的台湾青年小郑,在面对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恐吓时,毅然写下“孤臣可弃但绝不折节,即使梦犹未能圆”的感言。台湾青年只要在大陆获得机遇、享受红利、实现梦想,自然而然就会以大陆为家,“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必将深入内心。或许有一些台湾年轻人即便来了大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依然坚持过去的政治判断与选择,但这终究是一时的、片面的,只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两岸年轻人终究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对于台湾青年人,我们绝不会放弃”。早在今年1月台湾选后,大陆方面就发出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继续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的清晰讯号。参与两岸融合发展,会让两岸青年一代更自信、更大气、更有想象力,而这些都是未来破解两岸难题“方程式”不可或缺的部分。“巨浪”奔腾,“后浪”可期,我们要对两岸青年一代充满信心。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9683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