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两岸裂痕、博弈与前景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两岸裂痕、博弈与前景

民粹情绪的消退和理性回归主导地位,有利于避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危机。

  中评社香港5月16日电/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振广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关系:裂痕、博弈与近中期前景》。作者认为:在多重因素的冲击之下,2020年的两岸关系更是形势严峻、危机重重、前景迷茫。经历了2019年底以来岛内选举及新冠肺炎期间两岸在政治舆论等层面的各种激烈交锋之后,两岸关系正向发展的元气大伤,两岸之间的感情及政治裂痕持续扩大。2020年两岸关系继续下冲的趋势或将难以阻止,甚至中近期两岸关系都将在下行轨道上滑行。在此大环境下,两岸之间的斗争将成为主基调,两岸关系风险也因两岸斗争领域的扩展与斗争烈度的提升而大幅升高。文章内容如下:
 
  一、两岸关系的深层裂痕

  毋庸讳言,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两岸在政治上和感情上的裂痕呈扩大之势。这种政治和感情上的撕裂,一方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政策效果的体现;另一方面,这种感情与政治撕裂也将反过来对两岸关系发展本身产生扭曲性影响。

  两岸政治裂痕扩大的主要体现就是台湾社会“拒统”意识大幅攀升。这是自台湾问题出现以来的一次最突出的现象。过去,无论是在两岸全面对峙时代,还是在两岸关系开放与交流时代,台湾社会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拒统”意识的爆发。

  长期以来,两岸统一问题在两岸关系之中并非一个紧迫的问题,特别是在大陆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战略之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较长时期内是两岸关系的主题,台湾社会对于两岸统一问题的思考基本处于蛰伏状态,而对两岸统一问题的反应则基本处于麻木或无感状态。2019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在此次讲话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倡议两岸有识之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这预示着在台湾问题上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战略正在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探索阶段。习总书记关于“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以及两岸开展民主协商的倡议的的确确在台湾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促使台湾社会开始思考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当然,就两岸现实而言,海峡两岸已经分隔了70年,其中全面对峙30年,两岸交流开放近40年,在两岸经济军事等实力的天平大幅向大陆一边倾斜、大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并牢牢掌握两岸关系最终方向的情况下,作为其中弱势的一方,台湾社会对大陆主导的两岸统一总是从弱势的角度做出回应——害怕与抗拒。此次也不例外。在两岸现有格局下,面对大陆主导的两岸走向统一这一新前景,初期爆发的强烈抗拒心态可以说是台湾社会一种非常正常的心态反映。特别是在民进党当局的有意引导和政治炒作之下,“拒统”情绪从台湾社会的心灵深处升腾并大规模蔓延。在此基础上,这种“拒统”情绪进而被民进党引导成为“反中仇中”的社会情绪。在这种社会情绪的压力之下,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声音则不得不在台湾社会更加低调,甚至隐匿起来。

  这种“拒统”情绪的爆发乃至“反中仇中”情绪的上升在短时期内是台湾社会对于两岸统一问题的一种应激反应,但是这种情绪的急剧扩大的的确确从深层撕裂和反噬着两岸关系。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民进党当局充分利用香港“反送中事件”,连篇累牍地渲染“拒统”与“反中仇中”情绪,成功地把这种“拒统”意识和情绪转化为选举中支持民进党的选票。蔡英文在此次选举中获得超乎想像的817万张选票的支持,其中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台湾社会特别是台湾青年人的“拒统”情绪被激发出来,转化成了支持蔡英文的选票。选票或许是一时的,然而这种政治情绪引发的台湾民意结构的重大调整却可能是影响长远的。在这股政治情绪的带动下,台湾民意结构从最初的蓝大于绿,到蓝绿势均力敌互有消长,再到今天的绿大大超过蓝,极有可能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支撑台湾政局的结构性现象。在这种情绪的催化之下,认同“九二共识”的国民党以及支持两岸统一的岛内统派政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并使国民党在“九二共识”问题上开始明显摇摆。这种政治情绪的存在,不仅严重削弱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统一的岛内政治社会基础,而且也将成为民进党当局对抗大陆的支持性力量。可以说,这种“拒统”情绪的大爆发及其扩大,是两岸解封开放三十多年来不多见的影响两岸关系积极正面发展的牵制性力量,预示着两岸关系的深层基础被深深撕裂。岛内“拒统”情绪爆发之初具有应激反应的特点,但是这一情绪被引燃后又与政治制度、价值等意识形态元素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开始成为岛内影响巨大且暂时难以消退的一种政治存在,并将对两岸关系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岛内“拒统”情绪的爆发以及“反中仇中”倾向的大规模抬头,同时也刺激和引发了大陆民众对台湾社会的强烈反感和严重不信任。大陆社会曾经积存的对台湾的好感正在大幅流失。特别是在各种新媒体的挖掘炒作之下,大陆民众对岛内政治媒体人物言行的宽容度在大幅收窄,两岸民间舆论斗争一浪高过一浪。这也意味着岛内“拒统”、“反中仇中”情绪的扩大已经引发大陆民众的激烈反应,标志着两岸民间情感的深度撕裂。

  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岛内民意环境和两岸舆论环境之下,两岸关系沿着理性积极的方向发展需要克服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社会环境正在助推两岸关系走向进一步的撕裂和对峙。这也意味着,两岸关系在此基础上滑向对抗对峙很容易,而要走向理性与和平发展却面临重重困难。这就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两岸关系之路一定是一段较为艰辛之路。
  二、两岸关系中几股力量的博弈

  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有其自身的深厚基础。从政治上、法理上、历史和现实等角度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海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海两岸最终必然走向完全统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决定两岸关系发展方向最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两岸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几股政治和非政治力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力量博弈勾勒出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轨迹。

  大陆是两岸关系舞台上的决定性力量。在两岸关系政治舞台上,大陆作为两岸关系的主导方,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以及推进和平统一的政治意志,从根本上规定和规范着两岸关系的总体发展方向。大陆长期以来坚持统一大方向,坚决反对包括“台独”在内的各种分裂活动,对各种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势力保持高压态势。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由于大陆的力量与政治意志,使得两岸关系依然稳稳地运行在走向未来统一的轨道之上。大陆这支力量是防范两岸关系脱序、脱轨的主要力量。在两岸关系的政治博弈中,大陆只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之一。大陆的发展与强大规范着两岸关系的基本方向,维护台海局势的和平与基本稳定。

  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局部和某个阶段发挥关键性影响。台湾当局作为两岸关系的另一当事方,则在两岸关系大格局中的局部或两岸关系发展的某个阶段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台湾是两岸关系中相对弱势一方,对于统一前景天然心存畏惧和抗拒,甚至民进党等“台独”政党还在谋求“台独”分裂。因此,台湾当局在两岸统一问题上建设性有限,而一旦分裂意图占据主导地位则对两岸关系的破坏性十足。当台湾当局与大陆相互信任,两岸在政策方向上携手同行时,两岸关系就会稳定、和平,两岸关系中的积极因素会更加突出;而当台湾当局与大陆在两岸关系上背道而驰,甚至成为麻烦制造者的时候,两岸关系的不稳定性就开始凸显。

  就当前两岸关系而言,民进党当局依然未放弃追求“台独”分裂的目标,而且也最抗拒两岸统一。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相互依存是两岸逐步走向和平统一的最佳路径。为了避免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中被统一,民进党当局自2016年再次上台执政后便开始推进两岸的适度“脱钩”战略,其目的就是要延缓或阻断两岸的经济社会融合,进一步拉开两岸之间的心灵距离和政治距离,撕裂两岸之间的感情,扩大两岸之间的政治鸿沟。民进党当局显然希望走上两岸脱离的轨道。鉴于两岸巨大的实力落差,作为相对弱势一方的民进党当局而言,离大陆越远,就越能减少大陆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也就越能摆脱被大陆统一的前景。把两岸关系拉向脱钩、对峙,则可以使大陆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战略失去抓手和着力点,也就是失去战略支点,那么大陆要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20年蔡英文再次高票获得选举胜利,不仅增强了蔡英文当局走两岸脱离之路的底气,而且还要通过炒作“拒统”和“反中仇中”撕裂两岸之间的感情,把两岸关系推向进一步的对峙和敌对,使两岸关系偏离和平统一的大方向。可以看出,民进党当局已经完全站在了对抗统一、破坏两岸关系稳定这一边,成为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破坏性力量。未来一段时期民进党当局在两岸关系上的破坏性将越来越突出。民进党的政治方向、政策取向都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期两岸关系继续下行、对峙、冲突为主流,两岸交流的萎缩,两岸冲突的上升成为最突出的表象。这也是自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继续向下深探的正常逻辑延伸。
  美国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外部力量,一直是两岸关系力量博弈中的主要外部介入因素。美国的台海政策一向以美国的利益为依归,同时与中美关系形成互动。中美关系稳定,美国台海政策中的消极因素会相对收缩;中美关系对抗上升,美国台海政策的破坏性就会明显上升。近年来,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介入和干涉力度持续加大。一方面美国要利用台湾这张牌对大陆崛起进行有效牵制;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阻挠两岸统一进程的需要。美国不仅连续通过涉台法案,而且深度介入台湾地区选举,支持和扶持与大陆对抗的民进党当局,有意冷落甚至抛弃认同“九二共识”主张与大陆一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民党。美国这一政策导向,让民进党当局深受其利并更加胆大妄为,而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则受到沉重打击。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国民党被迫回头投奔美国,甚至准备放弃“九二共识”,凸显与大陆对抗的一面,以博得美国的欢心和认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美国因素将是导致两岸关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稳定的重要根源。

  台海两岸以及美国因素是两岸关系力量博弈中的三支显性力量。在这三支力量之中,虽然大陆一直竭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局面,但是,由于民进党当局与美国这两股势力密切合作,有意挑起两岸对抗,严重侵蚀了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导致两岸关系有偏离和平稳定发展轨道之虞。未来的两岸关系的性质和发展轨迹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支力量的强弱变化及其博弈。

  除了上述三支显性政治力量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关键性影响外,还有一些隐性力量也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发挥作用。

  其一是经过近40年的两岸交流融合,台海两岸高度相互依存作为一种隐性力量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两岸关系走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当今两岸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不仅仅是两岸之间庞大的经贸数字,而且是实实在在影响到两岸千千万万家企业的生存发展,影响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与个人生活和福祉的现实。全球化也好,两岸命运共同体也好,两岸相互依存也好,无论人们喜欢与否,现在都已经成为一种存在。两岸间这种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两岸关系稳定器的作用。两岸政治关系撕裂一旦延伸到经济社会关系撕裂,将很快对千千万万个两岸企业、家庭个人的生活与命运产生直接的破坏性影响。也正是由于两岸之间这样一种经济社会利害联动关系的存在,反过来也对两岸关系中的破坏性政治政策产生一定的约束。

  其二是政策理性。在后全球化时代,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政治情绪化和民粹主义的大规模抬头和爆发,正在冲击着各个层级的社会治理,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政治生活。毋庸讳言,理性化的社会治理与理性政策正在遭受极大冲击。尽管如此,当今世界处于一个更加透明的时代,也更容易使人们确认自己的实力地位与政策得失并做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政策选择。从两岸的历史看,台湾当局曾经有过一些冲动性的政策,例如陈水扁时代曾经试图搞“法理台独”。总体上看,虽然不乏非理性的情绪或政策冲撞,但长期以来政策理性一直在两岸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大陆的对台政策基于自身的实力地位和战略发展布局而呈现出高度理性,过去如此,未来也会如此。就今天台湾民进党当局而言,也面临着理性计算与情绪冲动之间的博弈。如果冷静观察民进党的发展与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民进党不仅是煽动群众情绪的高手,更是一群精明的政治精算师。在民进党绝大多数的政治活动中,理性与精准的政治计算仍然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在民进党的一切政治活动中,民众的政治情绪一向是用来被煽动被利用的。民进党可谓是精明的政治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在权力地位和政治理想之间,民进党的各种理想、蓝图、口号都是用来动员民众投票支持民进党的政治工具,而政治权力和地位才是民进党追求的真实目标。从近期民进党操作“反中仇中”民粹也可以看出这一逻辑。
  民进党作为一个追求“台独”的政党,最怕也最反对两岸统一,所以民进党当局也是目前岛内抗拒统一的领头羊。在挑起两岸意识形态冲突、制造两岸民众感情冲突以及对岛内“拒统”情绪煽风点火、引燃“反中仇中”民粹意识等方面,民进党当局可谓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在此基础上,通过煽动民粹“仇中反中”政治动员,在2020年1月的选举中蔡英文以817万张选票获得连任选举的胜利。但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民进党当局及蔡英文目前并未因这一阶段性的“成功”而冲昏头脑。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充分利用岛内民粹情绪爆发给民进党带来的选票支持和民调数位的高企以及极为有利的岛内政治局势,牢牢掌握岛内政治权力;另一方面,民进党依然牢牢把控着岛内民粹情绪流动的主导权,尚未出现民粹情绪绑架民进党政策,特别是民粹情绪牵着民进党的鼻子走的局面。

  民进党追求的是权力、地位,一切操作也是围绕如何获得权力、巩固权力而开展,一切为了权力。这才是民进党的核心利益。从民进党的政策历史看,两岸关系或两岸议题也是被用来为民进党获取权力、巩固权力服务的,而不是宁可放弃这些权力地位也要与大陆干到底,搞飞蛾扑火,以卵击石,鱼死网破。在这一问题上民进党内相当一部分人尚能保持清醒的认知。也就是说,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民众情绪是被民进党用来利用的,政治精算之下仍会促使民进党当局维持基本的政策理性。

  在两岸关系的力量格局中,上述三种显性力量和两种隐性力量之间的变化互动大体规定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发展曲线。

  三、近中期两岸关系前景

  从宏观上看,中美关系大格局对两岸关系有着直接而关键的影响。在中美关系中的合作与对抗两大主题中,对抗性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关系正在陷于一种对抗螺旋。在未来的中长期内,中美合作一面何时超过对抗和斗争的这一面,目前尚难确定。这是影响近中期两岸关系性质与前景的最大外部负面因素。就两岸小格局而言,民进党作为一个“台独”政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民进党执政期间将以追求两岸分离为政策主基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冒出“台独”言行刺激两岸关系。这一小格局意味着未来至少在民进党执政的4年时间里,两岸关系进一步扩大分离、对抗上升会是主基调,而民进党的任何“台独”冒险言行均有可能点燃两岸危机的爆发。从这一角度看,当前两岸关系的内外环境均非常不利于和平稳定。总体而言,两岸关系大小环境在近中期难以有转折性的改变。从两岸关系的显性力量博弈结构看,两岸关系中对抗性博弈的一面会在未来较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两岸之间的理性力量和相互依存仍然是维持两岸关系基本稳定的关键力量,但是两岸之间斗争性的上升,危机风险的升高,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两岸关系的显性特征。
  第一,两岸关系在未来4年乃至更长时间将处于下行阶段或者说下行周期,其主要表现是两岸关系逐渐趋冷,两岸交流合作的流量逐渐收缩。虽然,两岸经过40年的发展融合,已经形成了高度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但是对于民进党这样一个追求“台独”的政党而言,它希望尽可能摆脱大陆的引力,为此,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联系逐步脱钩属于民进党当局的一种蓝图和想像。这是民进党当局为抗拒两岸统一而寻求的两岸之间的一种物理隔离方式。几十年来,两岸关系有斗争、有合作;有交流、有对抗,总体看一直呈起伏波动式的曲线发展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两岸关系发展处于上升期、热络期;从90年代中期,特别是从李登辉提出“特殊两国论”到2008年陈水扁下台,属于两岸关系的斗争期;经历了2008年到2016年的两岸关系高速发展的大交流大合作上升期后,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再次掉头向下,进入交流冷却期、斗争摩擦期。民进党当局在2019年底强行通过所谓“反渗透法”就是为两岸关系的刹车而准备的。只要民进党不下台,也就是说至少在2024年政党轮替前,这一趋势都难以改变。当然,民进党推动两岸物理隔离或脱离接触政策,活生生撕裂两岸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其可能的结果就是两岸脱离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代价。这一可以预期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进党的两岸脱离政策形成牵制和反弹。

  第二,中近期两岸关系中的高风险点。在两岸关系下行期或斗争激化期,两岸之间的斗争、对抗将会常态化。在这一时期,两岸关系将长期处于高危环境之下,极易形成或引爆两岸关系重大危机。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极易引爆两岸危机的关键风险点有两个:一个是美台关系的突破;另一个是民进党当局搞“法理台独”。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场台海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美国允许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访美而引发。2018年美国通过了《台湾旅行法》为民进党当局各级政治人物访问美国打开了大门。如果未来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或相当级别的政治人物访问美国,将意味着美台政治关系的突破,两岸关系极有可能重蹈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场台海危机的覆辙。此外,美国近期通过的“台北法案”意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帮助台湾当局,如果美国与台湾当局联手在国际组织或国际空间问题上严重破坏了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演变出重大危机的风险也是极高的。“法理台独”一直是潜在挑战两岸关系稳定,引发两岸关系危机的重大政治隐患。通过2020年台湾地区选举,民进党几乎全面掌控了台湾地区行政立法司法权力,在缺乏岛内其他党派有力制衡的情况下,民进党通过“修宪”、“制宪”、“释宪”、“立法”、“修法”等方式改变岛内现行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相关法律规定,推动“法理台独”的条件已经具备。“法理台独”对于岛内“台独分子”的政治诱惑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知名顽固激进“台独分子”游锡堃任岛内民意机构负责人的情况下,“法理台独”的风险在未来4年将居高不下。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两岸关系中偶发性的擦枪走火引发重大危机的风险也在升高。例如,类似之前台湾军方在澎湖海域的所谓“导弹误射”事件;或民进党当局故意在大陆军机军舰绕岛巡航中制造偶发冲突或摩擦等突发事件。一旦危机管控不当,都有可能引发重大台海安全危机。

  第三,关于当前两岸关系中甚嚣尘上的民粹情绪。毋庸讳言,当前两岸关系中的民粹情绪已经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地步。这种情绪的确对两岸关系的恶化有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到今天为止,决定政治问题的依然是凭藉实力而不是民粹情绪。解决台湾问题这样的政治问题更需要靠实力,靠物质基础,靠理性判断。两岸关系的解决最终还是需要回到实力层面或物质层面。缺乏实力为基础的民粹情绪都是内部虚火,形不成积极有效的外部效果。如果激情或民粹情绪可以解决问题,或统一或“台独”,台湾问题都不会拖延到今天。无论岛内泛绿民粹多么仇恨大陆、反对大陆,但这种民粹情绪终究挡不住两岸走向统一的历史车轮。尽管民进党善于利用民粹在岛内政治中争夺政治权力,但是岛内民粹却不可能帮助民进党实现“台独”的目标,因为与日益崛起强大的大陆相比,民进党当局根本就不具备那个实力。

  两岸关系需要理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偏激民粹在舆论方面的负面影响,让两岸关系回到理性空间之下进行处理。民粹情绪的消退和理性回归主导地位,有利于避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危机。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9809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