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全国两会2020 > 专访:李义虎论美台关系及对台政策

热点搜索

专访:李义虎论美台关系及对台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台研院院长李义虎(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李义虎出席会议(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李义虎参加小组讨论(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北京5月27日电(记者 林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日前就美台关系和大陆对台政策等问题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并作出深入剖析。李义虎指出,美国对台政策在战略上采取离岸平衡,主要用意是保护、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而不是台湾的利益,尤其不是台湾有人梦想的利益。民进党当局主动迎合美国、联美抗中最大的风险在于可能找不到自己在后疫情时代的位置,台湾当政者最大的问题就怕在乱局中看错了方向,走错了路。

  李义虎表示,目前中美关系处于一个“重要的关口”,有三个重大背景值得关注。一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基础和基本定位早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的变化,中美关系进入新的战略博弈时期。二是中美贸易战已经完全开打,这其实是美国完成对华战略定位调整后的一个起手式。三是新冠疫情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疫情因素”显然是后疫情时代中美关系中一个新添加的异数。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势必都会影响美国对台政策及其在台湾问题上的作为,美国会更看重台湾问题牵制或在前沿遏制中国的战略价值,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反复打“台湾牌”,包括在眼下疫情的关键时刻也打“台湾牌”。

  李义虎指出,自奥巴马时期到特朗普时期,美国采取的是典型的离岸平衡战略,而不是为台湾火中取栗的政策,离岸平衡是因为美国实力不够了,它必须在远一点的地方实行控制、平衡的做法。台湾方面对此应该看清楚,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不利后果。总的来说,美国对台政策一个是要打“台湾牌”,一个是在战略上采取离岸平衡,主要用意是保护、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而不是台湾的利益,尤其不是台湾有人梦想的利益。同时,他也指出,民进党当局主动迎合美国、联美抗中最大的风险在于可能找不到自己在后疫情时代的位置,台湾当政者最大的问题就怕在乱局中看错了方向,走错了路。

  至于大陆应该如何应对,李义虎认为,大陆要警惕的是蔡英文当局借助执政机会推行“渐进式台独”,警惕岛内“台独”势力借助内外大小气候的变化推动“激进式台独”,更要警惕这两股逆流的配合与合流引发新的台海危机。在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期间中美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岛内“台独”势力一定会产生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激活所谓的“美国梦”和“台独梦”,由此搞出一些“公投”、“正名”之类的“激进式台独”举动,给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投入不确定的、甚至是动荡的因素。因此,大陆方面需要采取实际步骤和行动,打掉蔡英文当局和岛内分裂势力的“台独”幻想和挟洋自重的心理,压缩“台独”的想象空间和活动空间。对“中华民国台湾”,需要从法理上、学理上予以批判,视其与其他“法理台独”动作的关联进行严厉反制。虽然这可能会牵扯大陆更多精力、时间,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上,大陆的上述措施乃是必要之举。

  李义虎表示,大陆今后对台政策将面临两个需要高度辩证把握的问题:一个是高度辩证把握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复兴之时是不可能缺这一块的,但国家统一是综合性工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创造有利条件、扩大有利条件。另一个是高度辩证把握“渐进式台独”与“激进式台独”的关系,岛内分裂势力借助执政机会推动“台独”是一个现实,“切香肠”有可能不是小块小块切、而是越切越大,因此,对“台独”“切香肠”就要弄清这根“香肠”是怎么样的、是怎么切的,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总的来讲,第一个高度把握将影响国家统一的进程、时机和方式,第二个高度把握将影响今后对台政策及其措施的力度和内容。

  李义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方夏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首批特约研究员,海研会常务理事,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海协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外交部党校教授,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多所国内知名大学兼职教授。出版学术专著有《均势演变与核时代》《国际格局论》《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世界的裂变与弥合》《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新思维》《香港模式与台湾前途》《“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等20余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多部委重大委托项目等10多个,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

  李义虎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

  以下是具体的问答内容:
  
  中美关系处于重要关口 美将加大“台湾牌”力度和频度

  中评社记者:受到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当前中美两国正处于紧张的博弈阶段。有舆论认为,台湾成为疫情下美国的“一颗子弹”,请问院长,您对此有何看法?您如何看待中美关系?

  李义虎:按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跟特朗普总统的通话讲,目前中美关系是处于“一个重要的关口”,这里有三个重大背景值得关注。一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基础和基本定位早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的变化,以2017年、2018年美国推出的三个战略报告作为标志,美国对华政策已完成了这种变化,中美关系进入新的战略博弈时期。这三个报告是《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和《核态势评估报告》,从此开始,美国政府和战略界将中国作为它的“战略对手”、“修正主义国家”看待,这样的战略定位从内涵和用语来讲都是很重的,含有敌视性竞争成分。它们意味着美国、尤其是特朗普及核心团队是从长期战略角度和国际秩序的根本意义上看待中美关系的。“战略竞争对手”是美国核心利益的威胁来源,是其霸主地位的挑战者,“修正主义国家”是“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也就是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的挑战者、颠覆者。美国不会容忍这样新兴大国的存在,势必采取多方面手段予以压制。所以,三个报告出台后,美国的战略选择也就从过去的“接触加遏制”转向以遏制、甚至霸凌为主。

  二是中美贸易战已经完全开打。2018年3月,中美发生贸易摩擦,7月美国正式发起对华贸易战。这其实是它完成对华战略定位调整后的一个起手式。今年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艰难谈判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贸易战所涉及到的很多问题如潘多拉盒子打开后的情形,已经引发了科技、金融、人文交流等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有地缘政治方面的问题。近日,特朗普又发狠话,要跟中国断绝关系,就是从“脱钩”到绝交。固然,这是典型的特朗普式语言,说这话跟他处理目前国内新冠疫情不力有关,奥巴马说特朗普对疫情的应对是“彻底混乱的灾难”,舆论说他对美国“惨状”产生了绝望,因此他想甩锅中国,与中国断绝经贸关系仍然既可能是他的出气筒,又可能是他玩冒险的所在。

  三是新冠疫情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人把中美贸易战说成是“史诗级”的,新冠疫情则还要高于这个量级。现在,学界对新冠疫情在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方面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已有很多讨论,出现了多种观点和预测,但大都是假想式的,臆测性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全球疫情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确实有很大,但目前连医学专家和疾控专家都很难对疫情的拐点和结束时间做出判断,这就意味着,全球疫情仍然是过程中的事,是进行时,现在就说疫情对国际格局有什么影响,已经是什么格局了,对国际秩序有什么影响,国际秩序发生彻底变革了,都是为时过早、也过于武断。我的观点是:新冠疫情对国际经济、政治肯定会有很大影响,但它对国际秩序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对国际关系最终会产生什么影响,肯定跟它落幕的形式有关系。因此,一定要在疫情结束的时候,才能看出真实的影响。所谓落幕的形式,包括疫情的严重程度、造成的最终后果,如确诊病例人数、死亡人数,还有死了什么人(比如在美国,死了穷人、老人跟死了富人、名人是不一样的);也包括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基本民生的影响;还包括这背后的防控政策是否有效、是否让人满意。

  对美国也是一样,新冠疫情、特别是特朗普的应对措施对美国国内政治有什么影响,影响程度多大?也是跟疫情在美国的进展和最后落幕的形式有关。因为当前疫情在美国呈现蔓延之势,美国成为全球疫情的最大“震中”,这跟特朗普初期对疫情的轻忽、开始时做大号流感对待有关,美国政府的防控政策,或者说就是特朗普的防控政策显然出了很大问题。疫情对美国的救治能力、医护系统是大考,对经济与民生都产生了致命性影响;同时它也是对美国联邦制的考验,也是对其政党关系的考验。近年来,美国国内政治中的“政治极化”越来越严重,现在从统计数字看,共和党的州、民主党的州,病例人数和死亡人数比例高低悬殊太大,民主党各州的死亡率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死亡率,真实的数字并不见得是报出的那样,但背后实际上就是政治极化的一种反映。加上正处在大选前夕,因此特朗普是否能够当选,应该看7、8月份以后的疫情控制情况,特别是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如果数字太高对特朗普就十分不利。当然,新冠疫情因素也投射到了中美关系上面。前一段时间,美国借“病毒冠名”、“病毒起源”大做文章,主动对中国挑起口水战、泥巴战,已使中美关系在疫情期间更趋恶化。如果下一阶段疫情防控不利,“选举优先”、“经济优先”的特朗普肯定会霸凌甩锅中国,置中美关系好坏于不顾,因此,“疫情因素”显然是后疫情时代中美关系中一个新添加的异数。

  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势必都会影响美国对台政策及其在台湾问题上的作为,美国会更看重台湾问题牵制或在前沿遏制中国的战略价值,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反复打“台湾牌”,包括在眼下疫情的关键时刻也打“台湾牌”。如3月下旬出台“台北法案”,近来加大对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支持力度,军舰、军机到台湾附近海域频繁活动。可以说,在中美关系疫情期间出现某种恶化的情况下,美国加大了打“台湾牌”的力度和频度。

  美对台政策采取典型离岸平衡战略 民进党当局切莫在乱局中走错了方向

  中评社记者:近年来,特朗普政府签署了“台北法案”等一系列涉及台湾问题的法案,并且向台湾大规模出售武器,还连续派军舰通过台湾海峡。您如何看待美国对台政策?您认为台海是否会成为中美关系的引爆点?

  李义虎:近期,美国挺台动作是较为频繁的,其中包括特朗普签署“台北法案”、向台湾出售武器、连续派军舰飞机在台湾海峡附近活动。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在美国喷发蔓延之际,美国军舰飞机在台海出现得更加频繁,颇有给蔡英文连任撑腰之意,也可能助长其对大陆采取强硬姿态和升高“联美抗中”论调。但自奥巴马时期到特朗普时期,美国采取的是典型的离岸平衡战略,而不是为台湾火中取栗的政策,离岸平衡是因为美国实力不够了,它必须在远一点的地方实行控制、平衡的做法。台湾方面对此应该看清楚,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不利后果。总的来说,美国对台政策一个是要打“台湾牌”,一个是在战略上采取离岸平衡,主要用意是保护、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而不是台湾的利益,尤其是不是台湾有人梦想的利益。台海地区确实是中美竞争与缠斗的一个主要场域,但台海地区是否会成为中美关系的引爆点,还是有很多条件制约的,像近来各自对疫情应对处理的效果,今后国内经济、政治是否顺畅,其他大国和周边国家的态度等。至少可以说,台海地区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潜在的引爆点,但是否上升为公开对撞的引爆点还要观察。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看待民进党当局主动迎合美国、联美抗中?民进党当局这么做的风险点在哪?

  李义虎:本来,新冠疫情是突袭而来的,谁也不愿意发生这种事情,但其实对疫情的防控也提供了一个两岸关系改善、甚至是两岸关系转圜的机会,如果台湾方面真心实现双方合作、共同抗疫,那么现在的局面一定不一样了,这是对两岸民众的福祉,对两岸百姓的生命健康来说是最好的。就这个角度说,如果一个当局真有些人文主义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它应该首先放下政治歧见,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两岸民众的生命、安全、健康放在首位,推动两岸防疫抗疫合作,至少不阻止两岸民间的防控合作。但自疫情暴发以来,民进党当局一系列言行与此背道而驰。先是禁止向大陆出口口罩,接着是阻挠在鄂滞留台胞返台,这些都曾一度引起舆论漩涡。特别是,民进党政要频繁使用“武汉肺炎”说法,借疫情抹黑大陆,挑起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敌意,强化“逢中必反”意识,并借机制造“一边一国”和“两国论”氛围。民进党所作所为使两岸舆情中民粹对抗高涨,出现了所谓“两岸关系回不去”、“等大陆疫情过后将处理台湾”等网络舆论。无疑,民进党当局将疫情政治化,制造了新一轮两岸割裂。可以说,疫情期间台湾当局的言行,一是主动配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尤其是迎合其遏制中国大陆的目标,实际上这一段时间民进党当局加大了“联美抗中”的力度。二是民进党当局还高调宣传所谓“抗疫成绩”,向欧美日及东盟国家推行“口罩外交”,宣扬自己“为世界做贡献”,其目的在于借疫情这样的特殊因素提高参加今年WHA的几率,借机扩大台湾“国际空间”。

  民进党当局这样做有很大风险,最大风险在于它可能找不到自己在后疫情时代的位置。第一,从目前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和防控政策来看,它对新冠疫情的性质和特点还没有清楚认识,对其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没有准确估价,对中美关系所由此受到的影响及未来走势没有准确把握。这是什么意思?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遭遇的一次最大挑战,需要处理的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关系,在国际社会也不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如果还用传统安全思维去考虑、去应对,就可能犯极大的错误。中美关系尽管有着很强的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竞争对决性质,但它也受疫情性质、特点的严重影响和冲击,这一点在往后会越来越清楚。第二,前面说过,疫情肯定将对世界经济、国际政治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看疫情结束时的具体情形。但变局之前先是乱局,台湾当政者最大的问题就怕在乱局中看错了方向,走错了路。

  中评社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频频发声力挺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却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向WHO提案让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WHA。请问院长,您如何看待美国对台“口惠实不至”的做法?

  李义虎:表面上看,美国近来对台湾方面参与“国际空间”的支持显得比过去积极,但也确实有你说的“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也就是说,美国对台湾这方面的姿态性支持有所增加,如3月26日特朗普签署国会通过的“台北法案”,这个法案就是支持台湾方面“国际参与”的。美国近来还力挺台湾对世界卫生大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双参与”,甚至还加码声援台湾加入联合国。但是,岛内分裂势力看走眼、也空欢喜的是,美国的实质性支持仍然是又虚又空,关键时刻缺位、“掉链子”。参与世卫大会本来被认为是检验“台北法案”的第一块试金石。但你想让美国为你提案,这就是异想天开了,是根本不懂国际政治,也不了解美国对台政策的本质。所以,连吴钊燮也承认美国认为不适合为台湾参与世卫提案,心知“强硬要求美方提案可能有反效果”。这次台湾当局确实是“世卫梦”、“美国梦”一起做,但结果是在关键时间、关键处才明白国际政治是十分现实的,也是有点残酷的。实际上,美国对台湾“口惠而实不至”的地方还多着呢。

  蔡英文“5.20讲话”有明有暗  两岸僵局埋藏爆炸性因素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评价蔡英文“5.20讲话”?

  李义虎:2016年执政以来,蔡英文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及“两岸一中”的核心意涵,推行所谓“国家正常化”的“台独”分裂活动,破坏了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基础,造成两岸关系僵局和政治对立。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处于一个重要关口,人们当然关注蔡英文下一任期的两岸政策。

  这次,蔡英文讲话的整个基调是低调、平和、平淡,没有狂躁,甚至也不见激情。那么,蔡英文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先从蔡英文讲话的一些关键词说起,看看其两岸政策有什么标识性特点。人们最关注的是她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但蔡英文对此的态度一如以往,甚至在讲话中没有提及“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也没有说“九二精神”或“1992年历史事实”之类的话。而“一国两制”只提了一次,但在说到“一国两制”时没有提及“台湾方案”。人们另外很关注的是“中华民国台湾”,这是她近来频繁使用,有意作为台湾新定位、甚至作为新“国号”的标志性提法。修改“国号”是岛内分裂势力一直以来的梦想,但因太敏感会引发大陆强烈反应,也会受到岛内民众抵制,因此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国台湾”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中间性提法,会避免较多争议和反制,可以满足蔡英文“渐进式台独”的阶段性目标。但“中华民国台湾”同样也只提了一次。

  那么,对此我们能够做出哪些判断呢?这次讲话的两岸政策部分,基本上如事前人们所预估的那样,回归当选感言的八个字,重复2016年就职时的某些政策要点。蔡英文原话是:“我要再次重申‘和平、对等、民主、对话’这八个字。我们不会接受北京当局,以‘一国两制’矮化台湾,破坏台海的现状,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原则”。“我们也会持续遵循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事务。这是我们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现状的一贯立场”。从表面上看,这意味着蔡英文并不想在第二个任期采取对抗性的两岸政策,所谓“八字箴言”和回归“宪法”与“条例”似乎是一个证明;但在蔡英文推动“修宪”的背景下,在民进党“立委”推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法删除“国家统一”字样(虽然没有做成)的背景下,这种政策基调是有些变味的,加上她明确宣布要在“立法院”搞“修宪委员会”启动“修宪”工程,这就可能会让人怀疑蔡英文政策的真实意图仍然是深埋着一种“积累式台独”,“积累式台独”就是推行“渐进式台独”,但这里面可能不排除在出现适当条件时跟“激进式台独”合流。蔡英文如果说她不是这个意思,除非她能证明不是这样。

  对“中华民国台湾”的说法,需要注意的是,它是放在70年这样的时间尺度上说的。因此,可以判断: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实际上是“一边一国论”与“两国论”的混合物,在某种程度上,“5.20讲话”在这二者中间略向“两国论”偏移了一点。换言之,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在统独问题上)是在“一边一国论”与“两国论”之间做偏移性选择,有时往这边一点,有时往那边一点,到底把重心放在哪一边看时间节点、看火候。

  总之,蔡英文的就职讲话没有公开明显的对抗性语言,总体上是有进有退,有软有硬,有明有暗。但关键是,蔡英文仍然不接受“九二共识”,在基本立场上仍然与过去一样。虽然提到“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但仍然是秉持着“一边一国”和“两国论”的立场,仍然存在着利用执政机会和便利条件推动“积累式台独”的可能。这就使两岸关系的前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异数,仍然是一种政治僵局和政治对立,而这个僵局埋藏着爆炸性因素。

  警惕两股逆流引发新台海危机 大陆对台政策需高度辩证把握两个问题

  中评社记者:去年底,民进党当局强行通过“反渗透法”,蔡英文日前又重提“中华民国台湾”。有观点认为,民进党当局未来可能会以“切香肠”的方式无限逼近“法理台独”边缘。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李义虎:现在,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是两岸关系层面的,一个是两岸交流层面的。在第一个层面,蔡英文自2016年上台以来,不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借助执政优势和执政资源,推动“渐进式台独”,包括“文化台独”、“教育台独”,在社会层面推动“去中国化”,应该说还是产生了很多后果。今年初,蔡英文以高票当选领导人,这是她在两岸关系方面何去何从的新的选择机会,是又一次关键性的“机会之窗”。但最近,岛内急独派频密推出“制宪公投”、“两岸条例”修法删除“国家统一”等“法理台独”动作,而蔡英文本人在很多时候和场合提出“中华民国台湾”这样一个提法。这是蔡英文及核心团队对台湾的新定位,但确实有些不伦不类,类似于“国号”、又不敢动真格地去修改“国号”。从性质上讲,它应该是“一中一台”,是“一边一国”与“两国论”的混合物。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以此为基轴,对未来几年两岸关系发展将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很难找到两岸缓和的机会;如果以“切香肠”方式,步步为营去推动“法理台独”,不仅可能带来两岸新的紧张对峙,还更可能打开两岸间最后的保险开关。当然,在蔡英文就职连任前夕,民进党“立委”提案人又撤下了“两岸条例”修法草案,民进党“立法院”党团负责人也表示“两岸议题属重中之重的重大议题,必须审慎以对,不可能盲目支持”。此番反复,恰恰证明“法理台独”是一种折腾,证明岛内急独派心中有鬼,缓独派心中有惧,在“统独议题”上仍面对着岛内民众、其他党派的牵制与平衡,面对着大陆的强大压力。

  第二个层面是两岸交流事务。民进党当局强行通过“反渗透法”,显然这是给两岸交流设置的重大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一方面,它在岛内人为地制造了“绿色恐怖”和“寒蝉效应”,如马英九就抨击“反渗透法”等同让人再次回到“戒严”时代,柯文哲则称其是“地雷法”可能让人误踩,在这个法的阴影下岛内蓝营反对党和统派都处于艰难、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这部“立法”程序粗糙、内容含混的法律,将使两岸交流走向停摆、封闭、隔离。不仅一些近年来在两岸很有影响、很有正面意义、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交流活动、交流项目被迫停摆、削减,而且两岸高校、学术单位之间的正常交流也受到阻滞。这种负面影响在未来长时间内将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中国大陆应该如何来应对?

  针对民进党当局的一些做法,大陆方面仍然会坚持“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的基本立场,也会要求蔡英文当局回到这个立场。大陆要警惕的是蔡英文当局借助执政机会推行“渐进式台独”,警惕岛内“台独”势力借助内外大小气候的变化推动“激进式台独”,更要警惕这两股逆流的配合与合流引发新的台海危机。在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期间中美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岛内“台独”势力一定会产生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激活所谓的“美国梦”和“台独梦”,由此搞出一些“公投”、“正名”之类的“激进式台独”举动,给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投入不确定的、甚至是动荡的因素。因此,大陆方面需要采取实际步骤和行动,打掉蔡英文当局和岛内分裂势力的“台独”幻想和挟洋自重的心理,压缩“台独”的想象空间和活动空间。对“中华民国台湾”,需要从法理上、学理上予以批判,视其与其他“法理台独”动作的关联进行严厉反制。反制措施包括政治措施、经济措施,也包括法律措施和军事措施。虽然这可能会牵扯大陆更多精力、时间,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上,大陆的上述措施乃是必要之举。

  中评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来大陆互联网上主张“武统”的声音在极速升高,您认为大陆是否会失去对和平统一的耐心?您如何评价中国大陆在各种压力下对台湾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克制、耐心和定力?您对大陆下一步对台政策有何研判?

  第一,“武统论”近年来是大陆民意中的一种重要声音,也是声量比较高的一种舆情。说实话,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仍然是大政方针的情况下出现“武统论”,是对岛内“台独”言行泛滥的直接反弹和对冲,是“台独”招来的。台湾方面,包括各政党、各团体、各界人士应该对此有所思考与反思。最近的“制宪公投”、“两岸条例”修法,以及今后还有可能去搞的“释宪公投”,都是急独派在作祟的“法理台独”。对这种步步紧逼的“台独”膨胀态势,大陆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会有所反应。虽然对台政策不会受民意和舆情的直接左右,尤其是情绪化的民意,它是全面盱衡时局、综合平衡的结果,但“武统”声音越来越多,分贝越来越高,对对岸来讲决不是好事。

  第二,这种话题可能还跟最近一位军方学者发表的观点有关。客观地说,其观点本来在舆论场上对“武统论”有一定的平衡作用,可以使大家更均衡、更理性地看待台湾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更全面地看待台湾问题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但可能是发表的时机接近5.20这个日子,个别观点的表述又容易引起争议,因此出现了一阵舆情波涛。如果在平时可能仅仅是“观点争议”,但现在成了舆情事件。台湾问题的政治性很强,学术讨论与政策辩论往往可能是纠结在一起的。但我感觉,现在大陆社会在各方面政策上的声音都是多元化的,辩论也是经常性的,这种状况的存在,反而是大陆有自信、有定力的表现。大陆方面没有失去和平统一的耐心和信心,仍然坚持以“和平统一”为对台大政方针,但也确实坚守邓小平所说的“绝不承诺放弃使用非和平方式”,这是战略的后手,是最后的手段,而不是前置的手段。如果有一天,这个最后手段却真的成了前置手段,那肯定是台海出了大事,“和统”已成为不可能。总之,大陆在某些重大问题上高度坚持原则,坚守捍卫底线,尤其是对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但在某些问题上也有所克制,表现出耐心和弹性。

  今后,大陆对台政策将面临两个需要高度辩证把握的问题:一个是高度辩证把握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复兴之时是不可能缺这一块的,但国家统一是综合性工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创造有利条件、扩大有利条件。另一个是高度辩证把握“渐进式台独”与“激进式台独”的关系,岛内分裂势力借助执政机会推动“台独”是一个现实,“切香肠”有可能不是小块小块切、而是越切越大,因此,对“台独”“切香肠”就要弄清这根“香肠”是怎么样的、是怎么切的,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总的来讲,第一个高度把握将影响国家统一的进程、时机和方式,第二个高度把握将影响今后对台政策、尤其是对台政策措施的力度和内容。

  大陆对台政策加强针对性和指向性

  中评社记者:在现场听完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涉台内容,有何直观感受?

  李义虎: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对台政策方面表述字数不多,只有100来字,但大道至简,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今年两岸领导人的讲话都是惜墨如金,就大陆方面来说这与本次全国人大会议召开的特点有关,由于现在仍然处在疫情常态化管控时期,因此大会几个讲话都是短而精。要说最大的直观感受是,大陆对台政策“以我为主”、主动作为、未来在我。这样的论述有着深刻含义,就是在提供政策底线的同时给你、也给大家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也就是把作业交给对方去做。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台部分释放了哪些信号?

  李义虎:今后的对台政策会更简约、更果决、更重效果。这也是大道至简,该说的说该做的做,盯准的是统一目标。既要注重统一进程,更要注重统一成效。我对政府工作报告涉台内容的评价是九个字:反“台独”、促融合、迎未来。

  反“台独”就是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既包括近期岛内急独派推动的“制宪公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法删除“国家统一”字样等“法理台独”动作(后者已撤案)以及各种名目的正名活动,也包括今后以“修宪”、修法、“释宪”、释法等形式进行的“法理台独”;既包括“激进式台独”,也包括“渐进式台独”。

  促融合就是在反“台独”的同时,仍然坚持对台政策的人民性,促进两岸民众的交流交往,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的福祉和权益,特别是在这方面要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性安排,推出具体的政策执行措施。因此,促融合的重点是制度化、执行力。

  迎未来,这个未来就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我们一定能开创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所以,“未来”就是在民族复兴中实现国家统一。

  中评社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和“和平”及“和平发展”等关键词,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义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是我们一贯的立场,但在政府工作报告这样的文件中对政策基本立场的表述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机动性、灵活性。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对台政策部分的第一句是“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这与去年3月全国人代会时政府工作报告对台部分的第一句是一样的,一个字也没有变化。每次,这一句都是统领对台政策论述全段的灵魂和主轴。当然,大家注意到报告在这之后没有出现“九二共识”、“一个中国”、“一国两制”,也没有出现“和平”、“和平发展”,但从概括承受的角度说,它们都包括在“大政方针”里面了。同时,你也可以理解为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关于对台政策根本点的论述,都可以算是大政方针。当然,这次在总理的报告中也确实没有直接出现这些字样,既然引起大家的关注,就可能有较强的“你懂得”的象征意义。再有,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的报告涉台部分作为参考,栗战书5月25日在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和平发展、反“台独”这几个重要的关键词都有,因此,大陆的对台政策在大政方针部分确实没有任何变化,但确实也加强了针对性、指向性。

  未提“九二共识”不是松动,对“九二共识”的立场仍然是一贯的,但可能仍然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原则性不降低,灵活性可增强,一切视具体条件而定。2016年蔡英文初次执政,大陆提出“九二共识是必答题”,主要是“听其言,观其行”,现在这样的阶段已是过去式了,已成为历史,现在更多的是要“以行观言”,看在新的任期内你要干什么,在两岸政策上你执行什么路线。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9928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