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C论坛:杜兰论特朗普强势回归的影响
中评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杜兰不久前参加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主办的第四届“双C论坛:特朗普回归白宫与中美关系未来四年展望”并进行了发言。她表示,特朗普强势回归,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首先任命那些坚定支持特朗普主义的人,其次才是政策的执行者。未来几年可能会见证特朗普主义的强化。特朗普在确定优先事项上将表现出更强的决断力和更少的约束,同时仍旧保持其不可预测性。以下是发言全文:
一、总体判断:
一是特朗普强势回归,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首先任命那些坚定支持特朗普主义的人,其次才是政策的执行者。未来几年可能会见证特朗普主义的强化。特朗普在确定优先事项上将表现出更强的决断力和更少的约束,同时仍旧保持其不可预测性。二是重心在国内,政治上改革深层国家,公务员改革,经济上减税,通过加关税来抵消,文化上回归新教传统,反对移民。三是国际事务上战略收缩,将继续走向保守化、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美国优先”理念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用主义和“交易性”色彩将更加突出,强调外交政策应该基于现实需要,与资源相匹配。同时,特朗普团队的孤立主义外壳下包裹着霸权主义思想,强调在外交中维护美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和全球领导地位,优先议程是俄乌冲突和中东。
二、印太战略上,短期内可能不会有太多变化,不是优先方向,按照政策惯性会延续一段时间,但长期看会是战略重点,遏制中国的需要,出台印太战略2.0,更加聚焦对华战略竞争。
拜登政府任内排除俄乌和中东的干扰,保持了对印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主要依靠盟伴,注重长期性布局、系统化推进、精细化操作和机制化建设,表现出较强执行力,主要进展:一是亚太双边同盟得到冷战后前所未有的拉紧,美日、美韩、美菲等多组双边同盟强化升级;二是小多边盟伴合作纵深推进,美日印澳(Quad)、美英澳(奥库斯)、美日韩、美日菲、美日澳等机制化架构圈层嵌套,;三是军事安全布局深度调整,一体化威慑阵线前压;四是推进产业技术对华围堵,促推亚太产供链“去中国化”,一手推动“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边联盟”等“小院高墙”,诱压地区国家对我局部精准“脱钩”。
第一,对中国的指向性会更加突出,手段更加强硬,手法更加简单粗暴。在战略目标上,特朗普1.0版“印太战略”核心目标是加强美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遏止中国不断增长的地区影响力。特2.0版“印太战略”将把矛头进一步对准中国,更加聚焦提升美在地区实力地位,注重强化军力优势,攫取经济利益,旨在阻止中国崛起,遏制中国在地区不断增长的影响力。拜登政府还强调要塑造中国的周边环境,要竞赢中国,特朗普政府不会绕那么多弯,会直接把矛头对准我们。目标就是更加快速有效的阻止中国发展崛起,对我们的遏压手段会更加强调运用军事、经济和技术等硬实力。
第二,美“印太战略”将侧重单边主义手段,轻视多边协调,退出“印太经济框架”等经贸合作多边机制,仅在安全领域推动与盟友多边合作;在政策议题上,侧重军力、经济、技术等硬实力较量,将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弱化制度竞争和价值观色彩。在联盟政策上,会拿安全承诺更盟友做交易,在同盟关系中会强调美国的主导地位,促压盟友跟进配合美国的遏华举措,承担更多责任。
日韩澳菲等地区主要盟友争相向特示好,谋求对特施加影响,同时也对特政府疏远盟友倾向感到担忧,对其贸易打压可能保持警惕。
日本一是抓住拜登剩余任期,进一步固化双边同盟机制化合作,增大特政府上台后翻盘难度。二是准备与特政府重启防务费用分担磋商,打算以适度让步换取美履行安全承诺。三是针对美贸易施压,拟通过扩大对美投资等作出应对;四是针对中美“贸易战”“关税战”前景,对其在华产供链影响加快评估调整。
韩国:担心特朗普与金正恩直接沟通,达成一定共识,完成第一任期未完成的事业。也会要求韩国承担更多防务费用,美日韩三边机制可能会保留澳国内担心特朗普对奥库斯态度是否会转变。目前奥库斯在核潜艇建造等核心问题上仍存障碍,进展有限,如美不能从最高层推动合作,恐怕难以有效落实此前达成的协议。但澳外长黄英贤表示相信特朗普不会破坏奥库斯机制,因美国内两党均支持该合作机制。
菲总统马科斯第一时间祝贺特朗普当选,重申菲律宾将全力打造同美国“牢不可破的同盟”“持久的伙伴关系”。迈克·蓬佩奥是第一位将美国在《共同防御条约》下的承诺范围扩大到南海的国务卿,特朗普第一任期推进美菲《加强军事合作协定》。菲国内预计美将加大对菲武装,包括部署中导系统,但对美履行拜登政府对菲投资承诺不乐观。杜特尔特与特朗普关系较好,马科斯政府也将加紧与特朗普及其核心圈子建立个人关系。
东盟其他国家多采取观望态度,认为特朗普上一任对东盟关注有限,拜登政府口头承诺远大于实际投入,东南亚并非美外交议程优先议题,受美国政策调整影响总体有限。东盟国家更为担心中美竞争激化会加剧地区选边站队压力。越南等依赖对外贸易的国家更为关注特朗普政府经贸政策带来的冲击,担心美加征关税增加影响其经济,甚至遭受美贸易制裁。柬埔寨、泰国、老挝等国认为来自美方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方面压力将有所减小,但印尼、马来西亚与美在中东问题上矛盾或加深。
特朗普会保持对印度的拉拢,做强美国、打压中国都需要印度。印度认为特朗普政府可能会继续优先考虑与印度的国防供应链、网络安全、太空等高科技领域合作,防务关系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和《印美防卫加速生态体系》(INDUS-X)等现有合作框架预计可获得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印度作为“印太”地区制衡中国力量的地位。
(一)美同盟内在凝聚力恐有所减弱。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一方面美国可能会产生“被卷入”冲突的风险厌恶心理,如朝韩半岛、中菲南海,寻求与中俄朝领导人做交易,盟友“被抛弃”的安全焦虑将上升。另一方面,美仍将强调确保盟友分担安全成本、履行同盟义务,以对盟友的安全承诺为筹码,同盟关系中呈现“讨价还价”,更多表现为围绕美军驻留费用分担的“讨价还价”,通过“安全绑架”盟友促使其共同行动。短期来看,受限于安全诉求,盟友或选择被动跟随。但长期来看,美国外交政策的不确定性或进一步推动盟友加速追求长期“战略自主”。日《朝日新闻》社论称,特的回归将使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日外交安全面临考验,日政府谋求与特政府建立良好关系固然重要,但需摆脱对美一味追随依附,而应该通过开展国际协调体现日外交主体性,为缓和美中关系紧张发挥桥梁角色,并与广大印太国家加强合作,联手阻止美单边主义。
(二)美主导的小多边机制会延续,但可能趋于松动。QUAD等机制将更多聚焦安全议题,在气候变化等治理问题上合作弱化,提供公共产品意愿和能力降低。分化为太平洋和印度洋,更多依赖小多边
(三)美对“印太”地区军备投入或加大,对华“一体化威慑”战略升级。特朗普政府重视军事上的对华遏压,可能加快中导、战略核资产的前沿部署、加快落实核常融合的太平洋威慑倡议、一体化威慑理念,表现的更加激进大胆,并且还会依托日韩的军工产能,来加快美国在先进导弹、军舰战机、常规武器弹药的生产和前沿部署维护。美日、美韩、美菲等双边同盟仍将致力于提高两军互操作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推进指挥和控制系统的一体化。特朗普执政时2018年退出中导条约,美或在我周边加快部署中导等更多进攻性武器。美如与俄在乌克兰危机达成和解,预计将把大量军费和武器援助从欧洲撤出,更多部署到“印太”地区,强化在我周边军事存在,提升对华“一体化威慑”能力。
(五)特朗普新政府南海政策变化不大,还会继续以海制华政策。特朗普本人对南海兴趣不大,第二任期南海不是紧急优先议程,可能主要交给幕僚、顾问和军方卢比奥本人非常关注南海,也非常强硬,立场鲜明,写过两篇文章,比如为什么菲律宾对美国很重要。特朗普第一任期放手后幕僚做了很多事,增加了航行自由行动频次,加强了美越关系,蓬佩奥的声明。同盟角度,特朗普有交易性态度,但对南海问题影响不大,尤其对于美菲同盟,不能以成本收益角度分析。菲律宾不可能交保护费,基地建设现在都是美国在投费用,美国也不会收保护费,菲律宾对美国布局台海有重要意义。菲律宾也在说服对美国重要性,希望影响美国对菲政策。美对在菲基地建设还会继续投入,也会推进菲提起二次仲裁,帮助菲律宾的舆论战、法理战。此外,美军方将有更多自主权力,冲在前面,海上擦枪走火可能性上升。菲马科斯政府或急于在美政府换届前,将拜登任内援菲承诺固定下来,并利用美权力交接窗口期推进其海上单边行动。
(六)地区国家戒备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寻求更加多元产供链。中美贸易竞争使得亚太地区国家对地区贸易制度构建“左顾右盼”,希望通过对冲战略尽量降低风险。尽管自特朗普上届任期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有所下降,但美国对其他亚洲出口国的贸易逆差却大幅上升——这意味着美国可能会对其他亚洲出口国进行更严格的审查。2023年,韩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444亿美元,创下纪录新高。美国是韩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国。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台湾地区对美出口达到创纪录的246亿美元,同比增长57.9%。今年1月至9月,越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900亿美元。印度和日本对美国也有贸易顺差:日本的贸易顺差保持相对稳定,而印度的贸易顺差近年来略有增加。高盛在报告中提出“由于特朗普及其潜在内阁把执政重点放在减少双边贸易赤字上,因此存在一种风险,即特朗普政府可能会以一种‘打地鼠’的方式(来处理贸易问题)。假如双边赤字迅速增长,最终可能会促使美国对更多亚洲经济体征收更多关税。”为缓解高关税政策带来的冲击,地区国家对华贸易合作需求上升,或调整对华政策,并进一步推进产供链多元化。部分地区国家或有意愿主动强化CPTPP、RCEP等地区多边经贸合作框架,推动地区经贸合作和一体化。
中评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杜兰不久前参加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主办的第四届“双C论坛:特朗普回归白宫与中美关系未来四年展望”并进行了发言。她表示,特朗普强势回归,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首先任命那些坚定支持特朗普主义的人,其次才是政策的执行者。未来几年可能会见证特朗普主义的强化。特朗普在确定优先事项上将表现出更强的决断力和更少的约束,同时仍旧保持其不可预测性。以下是发言全文:
一、总体判断:
一是特朗普强势回归,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首先任命那些坚定支持特朗普主义的人,其次才是政策的执行者。未来几年可能会见证特朗普主义的强化。特朗普在确定优先事项上将表现出更强的决断力和更少的约束,同时仍旧保持其不可预测性。二是重心在国内,政治上改革深层国家,公务员改革,经济上减税,通过加关税来抵消,文化上回归新教传统,反对移民。三是国际事务上战略收缩,将继续走向保守化、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美国优先”理念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用主义和“交易性”色彩将更加突出,强调外交政策应该基于现实需要,与资源相匹配。同时,特朗普团队的孤立主义外壳下包裹着霸权主义思想,强调在外交中维护美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和全球领导地位,优先议程是俄乌冲突和中东。
二、印太战略上,短期内可能不会有太多变化,不是优先方向,按照政策惯性会延续一段时间,但长期看会是战略重点,遏制中国的需要,出台印太战略2.0,更加聚焦对华战略竞争。
拜登政府任内排除俄乌和中东的干扰,保持了对印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主要依靠盟伴,注重长期性布局、系统化推进、精细化操作和机制化建设,表现出较强执行力,主要进展:一是亚太双边同盟得到冷战后前所未有的拉紧,美日、美韩、美菲等多组双边同盟强化升级;二是小多边盟伴合作纵深推进,美日印澳(Quad)、美英澳(奥库斯)、美日韩、美日菲、美日澳等机制化架构圈层嵌套,;三是军事安全布局深度调整,一体化威慑阵线前压;四是推进产业技术对华围堵,促推亚太产供链“去中国化”,一手推动“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边联盟”等“小院高墙”,诱压地区国家对我局部精准“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