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岸学者共议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

第十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分组讨论现场(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1月31日电(记者林艳袁晓麦)第十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不久前在中山举行,来自两岸的多位专家学者聚焦美国大选与台海局势走向,共同探讨了特朗普时期的台海政策及其对两岸关系的潜在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表示,特朗普再度执政给未来两岸关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他分析指出,特朗普的性格属于自恋型,特别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特朗普对待中美关系更侧重利益交换,只要中国能够给一些价码,有些事是可以交易的。他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会更趋于主张利益交换,体现其商人交易理念。一方面是向台湾要价,要求台湾对美方诉求做出更多让步,如开放市场,将台积电变成美积电,为美国创造就业和财富;另一方面,要求台湾增加国防开支,让台湾购买更多的美国武器。此外,特朗普利用台湾问题向中国大陆抬高要价的可能性也很大,但这并不是说一揽子的把台湾卖了,而是通过视中国大陆给出的加码来决定不做什么或是少做什么,以此作为交易。个人判断,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态势下,特朗普政府不会改变“以台制华”手法,仍会加强美台勾连,武装台湾等。

  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表示,对特朗普而言,所谓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运动,实际上主要是集中于美国自身发展。这一点对外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努力施压以增加极端筹码,为自己谋取最大好处;另一方面,美国非常清楚中美之间不能发生战争,也不愿意发起战争,这至少是底线。

  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滨指出,特普朗政府台海政策将呈现四大特征。一是美国将不放弃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工具作用。特朗普再次执政并不意味着其政策会转向对华交易台湾问题,反而很有可能将台湾问题作为策应“贸易战”、“关税战”的工具加以使用;二是避免中美台海冲突仍是主要意图。对于美国新行政当局而言,维持霸权地位仍是其战略和政策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对华关系和“印太战略”中,如何实现重大战略资产避险是其考虑的重点,也不会由于行政当局的更迭而出现本质性改变,避免对华因台湾问题而爆发直接冲突必然成为新行政当局的政策选择。三是加剧台海紧张局势是极限施压策略对两岸要价最大化的需要;四是迫使台湾对美利益输送进一步深化。

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赵建民提出,“台独金孙”加特朗普再度执政,将对台湾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忧虑主要来自三大面向。首先,台湾“国安”将陷入吊诡困境。他指出,特朗普的支持者多为认同“让美国再强大”的白人群体,这些人通常最“反中”且反对美国承担国际责任。近年来,许多热心访台的美国友人正是来自这一群体。其次,特朗普事事讲求交易利得,他曾在竞选期间多次提及台湾“保护费”问题,并要求台湾提高国防经费占GDP的比例甚至达到10%。此外,特朗普还认为台湾在芯片等领域“偷窃”美国利益,台湾与美国的贸易顺差或将使其成为特朗普的眼中钉,未来台湾可能需付出巨大代价。最后,特朗普执政下,拜登辛苦建立的国际防中结构势必解体,特朗普摆明不会动用美军对抗解放军在台海的军事行为,美国长年奉行的战略模糊政策将走入历史,台海风险有可能增加。

  谈及美国是否存在“疑赖”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认为,美国对赖清德依然有疑虑。“疑赖”,因为赖清德自己说是“台独工作者”,因为赖清德个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存在不少错误认知:一是赖清德搞不了“台独”。因为民进党是“双少数”,因为赖清德说“继续蔡英文路线”,因为有萧美琴“就近看着”。事实上是,赖清德一定会搞“文化台独”、“教育台独”及“军队台独”,且“已经在路上”。二是赖清德“台独”政策的调整,有赖于大陆给他奖励与激励。事实上,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赖清德的责任,不是大陆应该给他什么激励。三是希望赖清德“就职”后,两岸关系回到2022年8月之前状态。美方认为“中共持续采取军事行动”,事实上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副校长丁仁方表示,美国总统大选由特朗普当选,是影响2025两岸关系最大的“灰犀牛事件”。特朗普对美国国际角色的认知是孤立主义,与拜登国际主义极为不同;经济上特朗普带有强烈保护主义,认定中国是造成美国经济问题的主要祸首。特朗普当选,较多观察认为对中国经济不利,但对政治有利,包括台湾问题。特朗普身边的人可能比过去更反中,譬如特朗普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就是反中大将,预计将再进入新政府任职。特朗普孤立主义倾向可能会让拜登努力耕耘亚洲伙伴关系的成果付诸流水,如AUKUS,台湾也不再是美国在东亚建立中国防线的一环。特朗普保卫台湾的热切程度远不及拜登,他甚至多次表示台湾必须要交保护费,防务支出要提高到台湾GNP的10%,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特朗普上任之后肯定会对台湾施压,要台湾向美国购买更多武器。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王海良指出,特朗普卷土重来,一切重新洗牌,不确定性增加,其对台政策特征可料,商人思维决定了实用主义政策取向,会以经贸和科技为主,重心从政治转向经济,要台湾交更多保护费。这就决定了他不会改变对台军售格局,以榨取经济利益。对华贸易战必然重启,但结果仍是两败俱伤、美方稍轻,其中自然含有一定的妥协空间,但绝不是中方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做交易。如果他真的用对华加征200%关税来对付中国大陆对台武统,那也不令人意外,仍是商人思维的结果。这等于说,美方要用经济惩罚代替出兵护台,台湾你拿去,好处我收下,形象管他去。当然,从经济上看问题,还不止加倍增税,还会对华进行全面经济制裁,再加上战前从台湾拿去高科技企业设备、产能和产品等,中方的经济代价会高得惊人,美方从中所得也会十分巨大。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大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安林(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所长邵育群指出,美国对华大国竞争战略对其台海政策产生了重要而微妙的影响,其中,美国台海政策的重心将从“两岸维持现状”转向强化军事威慑,遏制中方通过军事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冲动”。由于美国深刻地感受到在西太地区中方的不对称军事优势正在进一步扩大,基于“能力决定意图”的分析框架,基于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绝对军事霸权的战略需求,美国台海政策的重心从强调“两岸维持现状”转为通过强化美国地区盟伴体系的军事安全合作、强化美台军事安全合作来加强对中方的军事遏制。这种军事遏制政策无论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如何,都将持续推进。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亦观察到,美国操纵与台湾当局军事勾连的具体内容不断升级。以往美与台军事勾连的核心内容主要分布在武器装备销售、情报信息合作、维稳战略协调等方面,而近些年则逐步演变到一定程度上机制化、常态化的联合威慑、联合塑势、联合应变、联合作战、联合训练等层面。这种勾连合作关系的体系更加完整,程度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顺畅,即时性更加强劲,临战实战色彩更加浓厚。而且,与以往最突出的武器装备交易相比,时下美台军事勾连其他方面内容的重要性明显上升。

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滨(中评社 袁晓麦摄)

  谈及影响两岸关系的其他外部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表示,台湾问题与国际战略多层面深度关联,这是其成为国际博弈筹码的底层逻辑。首先,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事关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其次,台湾问题深度关联战后亚太地区秩序,包括政治现实与法理基础;第三,台湾问题关乎美盟体系的合法性与实效性,关乎美国战略的有效性、美盟体系的可靠度;此外,台湾问题还涉及周边特定国家的非法既得利益。惟其如此,台湾问题被作为“制华”的一张牌,台湾问题国际化倾向日渐突出,围绕台湾问题的国际局势日渐复杂严峻,呈现出美国主导、盟伴跟进、联手介入态势。

  第十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由全国台湾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和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共同主办。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赵建民(中评社 袁晓麦摄)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副校长丁仁方(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王海良(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所长邵育群(中评社 袁晓麦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中评社 袁晓麦摄)

配电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