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海河之子李叔同 半世繁华半世僧

东门前有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头,上面是赵朴初题写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天津1月28日电(记者 郭至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佛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经常被传唱,但或许很少人知道,这首名曲的作者李叔同的故居,就在天津海河河畔,是一座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清代建筑。李叔同故居是他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院内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一个前后院,构成了一个田地的“田”字形,走过太湖石假山便能看到清末重臣李鸿章为李家题写的“进士第”的匾额。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一位学贯中西的旷世奇才,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早期新剧活动家、艺术教育家,精通诗词、篆刻、绘画、书法、音乐等等。李叔同出身进士盐商家庭,从小家境优渥,通古博今,曾东渡扶桑,专攻音乐和绘画,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并主演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名剧,后来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并南下福建泉州,穷其一生潜心钻研佛经戒律,终成一代宗师。

  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津门巨富桐达李家忽生异象,一只喜鹊衔松枝飞入五姨太王凤玲阁中。不久,王氏便诞下一男婴,这个排名老三、哭声如钟的男婴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即后来的一代通才、奇才——弘一法师李叔同。1895年,十六岁的李叔同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八股文,辅仁书院每月都要考两次试,别的同窗还在为考课作文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时,李叔同却为纸短文长而别出心裁,他在一个字格内写两个字还意犹未尽,因此博得了“李双行”的美誉。

  迁沪之后,李叔同以富家公子身份结交上海名流,并加入“城南文社”崭露头角。在上海期间,李叔同进入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读书,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蔡元培,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唱诗合词,时称“天涯五友”。他在上海滩粉墨登场,表演京剧,二十一岁出版《李庐诗钟》、《李庐印谱》,二十四岁与许幻园、黄炎培成立“沪学会”,举行演讲会、宣扬民权思想、提倡婚姻自由……李叔同文人雅士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颇负盛名,在上海的七年时间里是李叔同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904年,其生母王氏病逝于上海,二十四岁的李叔同扶柩归乡,尽除一切繁文缛节为母亲办了一场新式葬礼。接连的失意加上母亲的离世,让李叔同心力交瘁、悲痛欲绝,他改名李哀,独自一人东渡日本开始为期六年的留学生涯。在日本,他办诗社、演话剧、画油画、募善款,在此期间结识一日本女子并娶之为妻。1911年,三十二岁的李叔同携日籍妻子回国任教于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一代大师。

李叔同坐像,立于雕檐画栋的长亭之中,并有《高风劲节》的匾额,楹联和匾额应是取自李叔同自己的书法。(中评社 郭至君摄)

  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层出不穷的社会动荡导致李叔同家道中落,内心的苦闷也日益增多,他开始学习佛经,渐有所悟,1916年,李叔同入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回校后开始素食。1918年,李叔同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在人生最繁华时选择剃度于定慧寺,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10月10日下午,弘一法师唤妙莲法师至卧室,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交于妙莲法师,10月13日晚8时安详西逝,享年63岁,在俗39年,僧腊24年。

  纵观李叔同的人生,他的为人、处事、修行都一丝不苟,且敢为天下先。在他身上,有许多个“第一”,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他主演的《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开创了中国话剧的先河;他第一个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到中国;他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并推广钢琴;他还是第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采用裸体写生教学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油画的先驱……他身上“第一”的名号多到数不尽,足以反映出他是一个万事皆用心周到的人。就连大名鼎鼎的林语堂也禁不住膜拜称赞,“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今天我们走到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就可以参观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院内花园游廊环绕,雕梁画柱交辉,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宜人,看着大师出生、成长的地方,仿如在聆听大师慢声细语的最深的体悟。

居中匾额“进士第”是李鸿章题写的,彰显着李家显赫的地位与身份。(中评社 郭至君摄)

海河之子——李叔同(中评社 郭至君摄)

李叔同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都是奇才(中评社 郭至君摄)

1905创作《祖国歌》,成为风靡一时的爱国歌曲(中评社 郭至君摄)

李叔同是第一个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中评社 郭至君摄)

李叔同的书法(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一首《送别》,脍炙人口(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演话剧的人,且男扮女装,开创中国话剧先河(中评社 郭至君摄)

李叔同自画像(中评社 郭至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