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立法机构改革背景下的“蓝白合”现况及前景研究

表1:“国会改革法案”主要内容

  中评社╱题:台湾立法机构改革背景下的“蓝白合”现况及前景研究 作者:王贞威(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群斐(厦门),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摘要】纵观台立法机构“蓝白合”的运作态势及蓝绿白三方围绕“国会改革法案”所进行的政治攻防,本文发现在“三党不过半”及“朝小野大”的背景下,在野阵营成功发挥多数优势,藉助“立法院”对赖清德当局形成有力牵制。而执政绿营为突破少数困境,先“覆议”后“司法”,甚至以“青鸟”为名致使政治斗争再度退化为街头运动,亦为“蓝白合”带来了强势的外部压力。尽管总体合作氛围向好,但修法分歧、柯文哲危机等亦增加了“蓝白合”的发展变数。未来双方将如何处理彼此的竞合关系,突破当前台湾利益让位于执政党利益的困局,仍待进一步观察。

  2024年台湾地区“大选”后,民进党延续执政权、控制行政权,国民党和民众党则通过“蓝白合”强化立法机构主导权,“分裂政府”局面再度上演。在柯文哲被羁押后,尽管“蓝白”在立法机构的合作有所强化,但是其是否能像“国亲”一般由竞转合,成为岛内牵制民进党“谋独”的重要力量,仍然有待考量。因此,“蓝白合”无疑是未来四年,岛内政党政治牵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观察指标。因此,本文以立法机构改革为切入点,探索“蓝白合”的进展及其前景,以深入分析未来岛内的政治格局。

  一、蓝白两党在“立法院”合作的背景及基础

  2024年台湾地区“立委”选举,国民党夺得52席,民进党拿下51席,民众党获得8席,“立法院”三党不过半局面形成。国民党虽为最大党,但是却没有单独过半,国民党“立委”韩国瑜、江启臣因当选“立法院”正副院长,表决时按例不参与投票,仅当赞成、反对同票时,才会由当日会议主席进行裁决。因此按照目前台湾立法机构的政治生态,国民党表决时动员全数出席也仅有52席,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对民进党实现有力牵制,民众党的8席便成为其必须争取的“关键少数”。纵观“立法院”第一会期,自2月开议以来,在野的国民党与民众党在打赢“立法院”龙头之争的首仗后继续联手,自5月17日之后的四次表决情况都是其用60票碾压民进党51票,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表决都是“蓝白”合力,体现其对“少数政府”的有效制衡。事实上,就目前“立法院”的政治攻防而言,只要民众党不表态、拒投,即可认做国民党胜利,这亦是蓝白展现出的重要默契之一。5月底,台湾立法机构正式三读通过“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相关修正案及“刑法”增订“藐视国会罪”。此次“国会改革五法”修法通过,强化台湾“立法院”职能,明显也是国民党与民众党共同推动的结果。

  “蓝白”两党于立法机构的合作意愿至少从2024年2月便可见端倪。民众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黄国昌在2月26日就已表示:即便是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蓝白合作已经破局,未来蓝白双方仍旧可以从“国会改革”中的“立委”拥有听证权,以及“司法改革”的“不当关说罪”等有共识的法案开展合作。而且民众党主席柯文哲也曾在2月公开表示,他与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已达成共识,蓝、白“国会”合作将由国民党团书记长洪孟楷对接民众党团副总召黄珊珊。①

  就推动强化“立法院”职能,赋予其听证、调查权,且可要求有关案件的当事官员或证人前来听证,早已是“蓝白”共识。2024年3月份傅崐萁即强调国民党与民众党未来会有包括“国会改革”在内的很多法案合作。4月15日,黄国昌在民众党“立法院”党团记者会上表示,本次“国会改革法案”的重点就是建立“国会听证调查权”和强化“人事同意权”。随后,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也召开记者会与之呼应,党团书记长洪孟楷带头宣示国民党团立场,表示“抵制‘国会改革’,就是反改革、反民主”。②经过至少自2月起的努力,在野“蓝白”最终成功推动“国会改革法案”的修法通过。

  然而,“蓝白合”也幷非一直顺利。柯文哲一再强调民众党的主体性,担忧被当成“小蓝”,而避免与国民党太过靠近。这点在国民党团在“国会改革法案”后,计划推动“选罢法”修法、提高罢免门槛,民众党即无响应,甚至有所反对的态度上,得到充分体现。此外,在6月民进党团就“国会改革法案”提出复议案时,民众党为彰显其主体性而选择不表态,最终国民党以人数优势否决复议案。但是整体而言,蓝白两党在立法机构合作较为顺畅,起到了应有的制衡作用。

  二、蓝白两党围绕“国会改革”的主张

  “蓝白联盟”共同提出的“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第25条修正条文共包括五大方向(见表1):第一,“总统”向“立法院”工作报告常态化;第二,强化“立法院”人事同意权,当局一些核心成员的任命必须征得“立法院”同意。第三,“立法院”须具备调查权;第四,“立法院”须举行固定听证;第五,“藐视国会罪”。

  [表1:“国会改革法案”主要内容]

  “五院制”是台湾地区独特的政治结构设计,主要是依循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然而在多次“修宪”之后,该结构的实际运作及权力结构却变得异常复杂,呈现以下问题:首先,“总统”有权无责,“行政院长”有责无权,立法机构无法对行政机关进行有效监督,二者之间紧绷的关系常造成政治僵局,而且无法解套。其次,相较三权分立,“立法院”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模式存在明显疏漏,例如缺少系统性的“听证”设计势必会影响其监督的效力与正当性。再次,“立法院”无“人事同意权”,而“调查权”属于角色相对模糊的“监察院”,二者职权争议由来已久。尽管“宪法”规定调查权属于“监察院”,“立法院”的调查权仅限于调阅文件,但是根据“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立法院”除了可以弹劾“总统”、“副总统”外,还可以弹劾“拒绝、拖延或隐匿不提供”立法机构调阅文件的行政机关或公务人员。③然而根据“惩戒法院”的统计,目前还未查得此类由立法机构移送弹劾的案例。④而且,废“考、监”最初是民进党的主张,旨在通过减少职能重叠和提高行政效率来改革“五院制”,从而优化台湾民主政治的运作模式。然而,再度执政后,却未见民进党当局积极推动上述主张,却见其抵制“蓝白”废除“考试院”和“监察院”的提案。最后,“蓝白”主张“立法院”主持“听证会”及指控官员“藐视国会罪”可进一步规范官员答询,确保相关人员在接受质询和调查时保持合作态度,避免插科打诨、回避质询、实问虚答,甚至与“立委”对骂互呛等情况的发生。此外,“蓝白联盟”强调“藐视国会罪”主要面向行政人员,刑事处罚不会加诸普通民众,相较于此前的民进党对“公务员藐视国会罪”的改革方案更为宽厚。⑤幷且,有鉴于欧美民主国家都设有藐视国会罪,因此“藐视国会罪”具备正当性。

  民进党则认为上述提案是“蓝白”旨在抵制赖清德执政当局的“国会扩权”甚至是“毁宪乱政”。“蓝白联盟”对此回应称“国会改革”最早是由彼时担任民进党党主席的蔡英文所提,且正如朱立伦所指出的那样:“国会改革是朝野各党数十年来的共同主张”。⑥事实上,国民党在2008年至2016年间占据“立法院”多数席位时,也曾抵制过一项高度相似的“国会改革”提案的通过,而当时该法案的推动者正是站在其对立面的民进党。⑦然而,此次“国会改革法案”的通过,却历经民进党籍“立委”的各种抵制,甚至暴力相向。

  三、蓝白两党与民进党当局围绕“国会改革五法”开展激烈斗争

  历经漫长表决,2024年5月28日“蓝白”联手推出的“国会改革法案”三读通过送往赖清德办公室。赖清德依照“宪法”赋予的权限将其送回“立法院”进行“覆议”,然而,覆议案被迅速驳回,台当局转而寻求“司法院大法官”进行“释宪”,造成政治僵局幷引发强烈争议。

  (一)民进党采取多项措施反制在野阵营,被外界批评反民主

  为突破少数执政的困境,应对在野“蓝白联盟”的合力围堵幷阻挡“国会改革五法”对行政权力的限缩,赖清德当局被外界质疑计划通过鼓噪“青鸟行动”配合“立法院”内“先覆议,后司法”的反制行动,以“里应外合”的形式全面对抗在野阵营。

  一系列事实表明,这场以“青鸟”为名的“社运”,其主导者和参与者绝不仅有社会活动家、学生以及所谓“关注公民自由”的群体,民进党当局必然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国会改革法案”三读通过之后,赖清德在出席民进党“国务青旗舰营”与学生互动时声称,如果在野党不接受所谓的“大法官”的解释,人民就会有嘘声,“青鸟会飞出来”。其次,民进党总召柯建铭、吴思瑶等人也曾放言要让“青鸟”飞进民意机关,最后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在“民意机关改革方案”三读通过后,下乡宣讲“民意机关扩权”,号召“青鸟”飞向全台。综上所述,自五月中旬台湾“立法院”表决大战伊始,“青鸟”便一直是民进党民意代表党团向在野“蓝白”两党施压的有力工具。作为民进党青年回流方案的“青鸟行动”,简而言之,就是一场执政党攻击在野党的闹剧。其最大的目的便在于复刻所谓“太阳花学运”,以阻挡“蓝白”阵营通过法案,即便不能,绿营也期望能藉此与柯文哲争夺青年选民,稳固执政。

  此外,复议失败后,“立法院”民进党团率先至“宪法法庭”递交“释宪”、暂时处分声请书,“行政院”、“总统府”、“监察院”亦紧随其后接续声请,创下4个“宪政机关”同时声请“释宪”的司法史纪录。2024年7月19日下午,法庭裁准由赖清德、台行政部门、监察部门以及51名民进党籍“立委”申请的“暂时处分”,赖清德当局藉助“司法”机器反制“立法院”改革,成功利用其一手掌控的“宪法法庭”翻转情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裁定结果出炉前,民进党发言人吴峥便已在广播节目上预言:“国会改革法案将裁准暂时处分”,引发争议。⑧岛内舆论痛批台湾司法已沦为民进党的政治“打手”。⑨

表2:“宪法法庭辩论重点”

  (二)蓝白两党强化合作批评民进党“当家还闹事”,对抗“主流民意”

  台湾民意不愿看到立法机构内部争吵打架的乱象,也不愿“立法院”的肉搏沦为国际媒体报道的笑柄,因此,在2024年“大选”后,面对台湾“立法院”三党不过半情况,民众希望能出现某种“联合执政团队”来维稳政局、安定社会。国民党方面指责民进党“以少数碾压多数,用拳头取代人头,以街头压制国会”,“当家闹事”,与“国会”对抗,明显是与岛内的六成“主流民意”违背。柯文哲亦强调执政党不可以用傲慢态度背弃过去的理想,甚至用暴力方式阻碍。而且,其在回应该民众党为何与国民党开展合作时还声称“民进党都把我们列为拒绝往来户”,⑩直言选后至今,民进党赖清德阵营没有任何人与民众党进行沟通接触,

  (三)蓝白阵营与民进党就“司法独立”问题发生重大争议

  2024年7月19日下午“宪法法庭”迅速开庭幷且仅用22天便判决历经五个半月才通过的“国会改革法案”停止实施,与此前暂停处分很少被通过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宪法法庭”裁定暂时处分是根据台湾地区于2023年6月21日通过的“宪法诉讼法”第43条等有关规定。根据该法案的有关内容:“声请案件系属中,‘宪法法庭’为避免宪法所保障之权利或公益遭受难以回复之重大损害,且有急迫必要性,而无其他手段可资防免时,得依声请或依职权,就案件相关之争议、法律规范之适用或原因案件裁判之执行等事项,为暂时处分之裁定。”⑪而此次“宪法法庭”裁定暂时处分的理由却大幅变更既往建立的审查标准:第一,对于“听取总统国情报告”,“宪法法庭”认为,“立法院”在“宪法”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赋予“总统”义务,存在违反“宪法”权力分立原则的疑义;第二,对于“官员质询不可反质询”,“宪法法庭”认为,这会引发“立法院”与“行政院”之间的宪政冲突,造成宪政僵局;第三,对于“人事同意权”,“宪法法庭”认为,这会影响“总统”的人事提名权,有暂停适用的迫切必要性与手段上的无可替代性;第四,对于“调查权”,“宪法法庭”认为,这会侵犯资讯隐私权以及威胁保障营业秘密的财产权,幷且可能进一步引发“立法院”与其他“宪法机关”间的权限与功能分配、“宪法”职权行使之竞合等“宪政”争议;最后,对于“听证会”,“宪法法庭”则认为,“行政院”对“立法院”所负的责任是政治责任而非法律责任,幷且其还指出如暂停适用新法,除可及时有效避免“自由民主宪政秩序”下的权力分立原则等极重要公益,及人民受“宪法”保障的相关权利,遭受难以回复的重大损害外,以暂时处分暂停适用,实仅延后规定适用的时点,幷未改变规范内容。⑫

  针对“立法院”职权修法“释宪”案,台湾“宪法法庭”于2024年8月6日进行言词辩论庭,邀请声请人“总统”赖清德、“行政院”、民进党“立法院”党团、“监察院”,以及相关机关“立法院”代表及诉讼代理人到庭陈述,审判长许宗力谕知辩论问题将于未来三个月宣判。辩论日程由当天上午9点持续至下午5点,上午主题为“立法程序”、“听取总统国情报告”、“听取报告与质询”以及“人事同意权”的行使相关规定部分。下午主题为“调查权”的行使、“听证会”的举行相关规定部分,以及“藐视国会罪”的有关规定。朝野再度围绕“国会改革法案”激烈交锋,“蓝白联盟”控诉执政绿营“毁宪乱政”,民进党方则针锋相对,其批恐有“侵害人民权利之虞”。(见表2)

  [表2:“宪法法庭辩论重点”]

  四、未来蓝白合作的前景研判

  尽管此前在野阵营的合作氛围浓厚,在“国会改革”、“通讯传播委员会人事案”等诸多法案上立场一致,幷充分整合两党的支持基础,利用人数优势在“立法院”对赖清德及民进党团开展了有力反制。但是,两党在“选罢法修正案”与“潜艇国造案”等意见相左,幷且面对争取选民的压力,对于未来如何正确处理彼此间的竞合关系二者可谓各有考量,此次国民党党团“孤军作战”提高“罢免门槛”便为其佐证,今后“蓝白合”能否在“立法院”继续有效运作仍待观察。

  (一)修法重点有所不同不利蓝白两党后续合作

  在既定会期结束之后,为处理“NCC委员”、“考试委员”等人事同意权案,“立法院”民进党团向在野党喊话,呼吁其同意召开临时会,履行人事同意权的法定职责,避免行政机关空转、无法运作。民众党党团对此表示明确反对。国民党团书记长洪孟楷则表示,如果召开临时会只限缩在人事的审查,“在野党绝对没有意愿,也绝对拒绝奉陪”,国民党团会盘点要优先处理的民生法案,包括学生辅导法、放宽巴氏量表等相关民生法案,希望在临时会上处理。如果没有召开,也会列为下会期优先法案,国民党团会依照相关时程持续走。⑬最后“立法院临时会”幷未召开,⑭“蓝白合”又累积一次成功经验。

  尽管国民党团表示临时会应排审民生法案,但是攸关抑制“青鸟运动”掀起的“选罢法修正案”以及“割蓝委”(罢免蓝营“立委”的行动)风潮,才是国民党的最为关切。为防止失去立法机构多数优势,避免执政党恶意操作罢免,国民党团对此进行反制,提出包含提高罢免门槛等内容的“选罢法”修正草案。然而,民众党此次却态度消极不予配合,明确表明反对“修法”提高罢免门槛,仅主张联署过程需要更加严谨合理。黄国昌表示,当初蓝白党团三长会面所承诺的合作案有“立法机构”改革、“财政收支划分法”与“司法改革”三案,“选罢法”幷不在优先法案中;民众党党主席柯文哲也直接表态“选罢法”不与蓝营合作。尽管“蓝白”合力让“选罢条例”联署加严版交付二读,但是傅崐萁所提案的“选罢条例”,内容不涉及罢免门槛,仅要求罢免提议人、联署人附本人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或姓名、身份证统一编号、发证日期,加严审查等。⑮一方面,这是因为民众党的八名“立委”,都是“不分区立委”,不适用“选罢法”中的“罢免”条款;另一方面,这是为其凸显民众党自身独立性与主体性的必然选择。

  (二)柯文哲被羁押后蓝白合作反制赖清德当局的动力增加

  尽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蓝白联盟”在台湾“立法院”的合作已然降温。然而,近期柯文哲身陷政治献金风波与京华城案被检方羁押禁见,可见民进党当局的“政治追杀”为柯文哲和民众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柯文哲是民众党的核心与“精神领袖”,其被台检方申请羁押,势必将对民众党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致使“立法院”的“蓝白合”又萌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为实现年轻选票的回流,民进党当局已开始集中力量猛打柯文哲,奉行“强人政治”的赖清德为彻底剿杀民众党,绝对不会为其留下任何的政治发展空间,这相当于直接断绝了“绿白”在“立法院”合作的可能。在此背景下,民众党似乎只能和国民党合作,以“蓝白合”的形式增加其政党影响力。因此未来在台“立法院”,民众党大概率会牢牢抓住国民党所递出的橄榄枝,延续蓝白推动“国会改革”的合作态势,甚至可能会更加坚定。一方面,这是因为此次事件更让民众党清晰地认识到,任何寻求与民进党合作“以求自保”的想法都无异于与虎谋皮,如果不和国民党合作,面对民进党的围攻,退一步就是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尽管而今民众党在台“立法院”一共占据8席,表面上看来是“关键少数”,但是事实上,黄国昌之外的其他人几乎没有热度,存在感极低。“蓝白合”或是民众党摆脱“泡沫化”危机的唯一解药。

  被认为是大选“蓝白合”破局的始作俑者黄珊珊被停权也为蓝白两党在2026年县市长选举以及2028年领导人选举中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期待。对于国民党而言,与民众党联手,可以对抗民进党当局的执政资源,尤其是出于“立法院”下个会期是预算会期的考量;而对于民众党而言,这也有利于其避免泡沫化的宿命,维系住其第三党的位置。可以看出,尽管维系民众党的主体性曾是柯文哲以及民众党的根本出发点,但是就而今的情势而言,蓝营的支持对其已然不可或缺。在柯文哲陷入政治风暴之际,国民党“立委”幷未落井下石,反而纷纷释放善意,王鸿薇、赵少康等更是多次表示要凝聚“在野”制衡力量,推动在野“蓝白”在下一会期的预算案、“NCC委员”人事案等案件上的合作。⑯因此或可推测,针对未来县市长选举以及“立法院”的“蓝白合”布局,白营将释放出更大的诚意。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金资助课题“国民党两岸政策的困境与发展研究”(23YJAGAT0011)。

  注释:

  ①《蓝白合 柯文哲鼓励洪孟楷直接与黄珊珊沟通》,中评网,2024年2月22日,https://bj.crntt.com/doc/1068/8/7/7/106887794.html?coluid=93&kindid=19151&docid=106887794。

  ②傅崐萁:《蓝白“国会”扩权法案攻防绿营备战》,“立法院”全球资讯网,2024年3月17日,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301&pid=238495。

  ③《“‘立法院’职权行使法”》,“全国”法规资料库,2024年6 月24 日,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20058。

  ④《“国会改革法”要求“总统”国情报告赖清德若不去又如何?》,联合报,2024年7月3日,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0/8068747?from=vipudn_content_recommendation。

  ⑤⑥《“国会”改革修法争议》,台湾事实核查中心,https://tfc-taiwan.org.tw/topic/10656。

  ⑦《蓝白别想牵拖!“国会”改革修法比比看》,民主进步党网站,2024年5月23日,https://www.dpp.org.tw/anti_rumor/contents/110。

  ⑧《“国会”改革案暂停蓝白批吴峥“神预测”》,联合报,2024年7月19日,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523/8107127?present_date=2024-07-20&from=vipudn_xyz_subcate。

  ⑨《“宪法”法庭裁准暂时处分“国会”改革案暂停》,联合报,2024年7月19日,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523/8107044?present_date=2024-07-20&from=vipudn_xyz_subcate。

  ⑩《柯文哲爆料:岛内选后至今,赖阵营没有任何人与民众党接触》,“中央社”CNA,2024年5月22日,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5220431.aspx。

  ⑪《“宪法诉讼法”》,台湾“全国法规资料库”,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flno=43。

  ⑫“113年宪暂裁字第1号”,“宪法法庭”网站,2024年7月19日,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9&id=353184。

  ⑬“113年度宪立字第1号等─‘立法院’职权行使法修正条文等案113年8月6日言词辩论”,“宪法法庭”网站,2024年8月6日,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89&id=353247&cat=1。

  ⑭傅崐萁:《朝野协商临时会乔不拢》,“立法院”全球资讯网,2024年8月15日,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301&pid=242732。

  ⑮傅崐萁:《选罢法攻防:蓝白有默契不动门槛但提高罢免难度》,“立法院”全球资讯网,2024年6月30日,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301&pid=241594。

  ⑯《国民党:“立院”蓝白合不退缩》,中时新闻网,2024年8月15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815000526-260118?chdtv。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1月号,总第325期,P91-97)

表1:“国会改革法案”主要内容

  中评社╱题:台湾立法机构改革背景下的“蓝白合”现况及前景研究 作者:王贞威(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群斐(厦门),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摘要】纵观台立法机构“蓝白合”的运作态势及蓝绿白三方围绕“国会改革法案”所进行的政治攻防,本文发现在“三党不过半”及“朝小野大”的背景下,在野阵营成功发挥多数优势,藉助“立法院”对赖清德当局形成有力牵制。而执政绿营为突破少数困境,先“覆议”后“司法”,甚至以“青鸟”为名致使政治斗争再度退化为街头运动,亦为“蓝白合”带来了强势的外部压力。尽管总体合作氛围向好,但修法分歧、柯文哲危机等亦增加了“蓝白合”的发展变数。未来双方将如何处理彼此的竞合关系,突破当前台湾利益让位于执政党利益的困局,仍待进一步观察。

  2024年台湾地区“大选”后,民进党延续执政权、控制行政权,国民党和民众党则通过“蓝白合”强化立法机构主导权,“分裂政府”局面再度上演。在柯文哲被羁押后,尽管“蓝白”在立法机构的合作有所强化,但是其是否能像“国亲”一般由竞转合,成为岛内牵制民进党“谋独”的重要力量,仍然有待考量。因此,“蓝白合”无疑是未来四年,岛内政党政治牵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观察指标。因此,本文以立法机构改革为切入点,探索“蓝白合”的进展及其前景,以深入分析未来岛内的政治格局。

  一、蓝白两党在“立法院”合作的背景及基础

  2024年台湾地区“立委”选举,国民党夺得52席,民进党拿下51席,民众党获得8席,“立法院”三党不过半局面形成。国民党虽为最大党,但是却没有单独过半,国民党“立委”韩国瑜、江启臣因当选“立法院”正副院长,表决时按例不参与投票,仅当赞成、反对同票时,才会由当日会议主席进行裁决。因此按照目前台湾立法机构的政治生态,国民党表决时动员全数出席也仅有52席,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对民进党实现有力牵制,民众党的8席便成为其必须争取的“关键少数”。纵观“立法院”第一会期,自2月开议以来,在野的国民党与民众党在打赢“立法院”龙头之争的首仗后继续联手,自5月17日之后的四次表决情况都是其用60票碾压民进党51票,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表决都是“蓝白”合力,体现其对“少数政府”的有效制衡。事实上,就目前“立法院”的政治攻防而言,只要民众党不表态、拒投,即可认做国民党胜利,这亦是蓝白展现出的重要默契之一。5月底,台湾立法机构正式三读通过“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相关修正案及“刑法”增订“藐视国会罪”。此次“国会改革五法”修法通过,强化台湾“立法院”职能,明显也是国民党与民众党共同推动的结果。

  “蓝白”两党于立法机构的合作意愿至少从2024年2月便可见端倪。民众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黄国昌在2月26日就已表示:即便是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蓝白合作已经破局,未来蓝白双方仍旧可以从“国会改革”中的“立委”拥有听证权,以及“司法改革”的“不当关说罪”等有共识的法案开展合作。而且民众党主席柯文哲也曾在2月公开表示,他与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已达成共识,蓝、白“国会”合作将由国民党团书记长洪孟楷对接民众党团副总召黄珊珊。①

  就推动强化“立法院”职能,赋予其听证、调查权,且可要求有关案件的当事官员或证人前来听证,早已是“蓝白”共识。2024年3月份傅崐萁即强调国民党与民众党未来会有包括“国会改革”在内的很多法案合作。4月15日,黄国昌在民众党“立法院”党团记者会上表示,本次“国会改革法案”的重点就是建立“国会听证调查权”和强化“人事同意权”。随后,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也召开记者会与之呼应,党团书记长洪孟楷带头宣示国民党团立场,表示“抵制‘国会改革’,就是反改革、反民主”。②经过至少自2月起的努力,在野“蓝白”最终成功推动“国会改革法案”的修法通过。

  然而,“蓝白合”也幷非一直顺利。柯文哲一再强调民众党的主体性,担忧被当成“小蓝”,而避免与国民党太过靠近。这点在国民党团在“国会改革法案”后,计划推动“选罢法”修法、提高罢免门槛,民众党即无响应,甚至有所反对的态度上,得到充分体现。此外,在6月民进党团就“国会改革法案”提出复议案时,民众党为彰显其主体性而选择不表态,最终国民党以人数优势否决复议案。但是整体而言,蓝白两党在立法机构合作较为顺畅,起到了应有的制衡作用。

  二、蓝白两党围绕“国会改革”的主张

  “蓝白联盟”共同提出的“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第25条修正条文共包括五大方向(见表1):第一,“总统”向“立法院”工作报告常态化;第二,强化“立法院”人事同意权,当局一些核心成员的任命必须征得“立法院”同意。第三,“立法院”须具备调查权;第四,“立法院”须举行固定听证;第五,“藐视国会罪”。

  [表1:“国会改革法案”主要内容]

  “五院制”是台湾地区独特的政治结构设计,主要是依循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然而在多次“修宪”之后,该结构的实际运作及权力结构却变得异常复杂,呈现以下问题:首先,“总统”有权无责,“行政院长”有责无权,立法机构无法对行政机关进行有效监督,二者之间紧绷的关系常造成政治僵局,而且无法解套。其次,相较三权分立,“立法院”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模式存在明显疏漏,例如缺少系统性的“听证”设计势必会影响其监督的效力与正当性。再次,“立法院”无“人事同意权”,而“调查权”属于角色相对模糊的“监察院”,二者职权争议由来已久。尽管“宪法”规定调查权属于“监察院”,“立法院”的调查权仅限于调阅文件,但是根据“立法院职权行使法”,“立法院”除了可以弹劾“总统”、“副总统”外,还可以弹劾“拒绝、拖延或隐匿不提供”立法机构调阅文件的行政机关或公务人员。③然而根据“惩戒法院”的统计,目前还未查得此类由立法机构移送弹劾的案例。④而且,废“考、监”最初是民进党的主张,旨在通过减少职能重叠和提高行政效率来改革“五院制”,从而优化台湾民主政治的运作模式。然而,再度执政后,却未见民进党当局积极推动上述主张,却见其抵制“蓝白”废除“考试院”和“监察院”的提案。最后,“蓝白”主张“立法院”主持“听证会”及指控官员“藐视国会罪”可进一步规范官员答询,确保相关人员在接受质询和调查时保持合作态度,避免插科打诨、回避质询、实问虚答,甚至与“立委”对骂互呛等情况的发生。此外,“蓝白联盟”强调“藐视国会罪”主要面向行政人员,刑事处罚不会加诸普通民众,相较于此前的民进党对“公务员藐视国会罪”的改革方案更为宽厚。⑤幷且,有鉴于欧美民主国家都设有藐视国会罪,因此“藐视国会罪”具备正当性。

  民进党则认为上述提案是“蓝白”旨在抵制赖清德执政当局的“国会扩权”甚至是“毁宪乱政”。“蓝白联盟”对此回应称“国会改革”最早是由彼时担任民进党党主席的蔡英文所提,且正如朱立伦所指出的那样:“国会改革是朝野各党数十年来的共同主张”。⑥事实上,国民党在2008年至2016年间占据“立法院”多数席位时,也曾抵制过一项高度相似的“国会改革”提案的通过,而当时该法案的推动者正是站在其对立面的民进党。⑦然而,此次“国会改革法案”的通过,却历经民进党籍“立委”的各种抵制,甚至暴力相向。

  三、蓝白两党与民进党当局围绕“国会改革五法”开展激烈斗争

  历经漫长表决,2024年5月28日“蓝白”联手推出的“国会改革法案”三读通过送往赖清德办公室。赖清德依照“宪法”赋予的权限将其送回“立法院”进行“覆议”,然而,覆议案被迅速驳回,台当局转而寻求“司法院大法官”进行“释宪”,造成政治僵局幷引发强烈争议。

  (一)民进党采取多项措施反制在野阵营,被外界批评反民主

  为突破少数执政的困境,应对在野“蓝白联盟”的合力围堵幷阻挡“国会改革五法”对行政权力的限缩,赖清德当局被外界质疑计划通过鼓噪“青鸟行动”配合“立法院”内“先覆议,后司法”的反制行动,以“里应外合”的形式全面对抗在野阵营。

  一系列事实表明,这场以“青鸟”为名的“社运”,其主导者和参与者绝不仅有社会活动家、学生以及所谓“关注公民自由”的群体,民进党当局必然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国会改革法案”三读通过之后,赖清德在出席民进党“国务青旗舰营”与学生互动时声称,如果在野党不接受所谓的“大法官”的解释,人民就会有嘘声,“青鸟会飞出来”。其次,民进党总召柯建铭、吴思瑶等人也曾放言要让“青鸟”飞进民意机关,最后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在“民意机关改革方案”三读通过后,下乡宣讲“民意机关扩权”,号召“青鸟”飞向全台。综上所述,自五月中旬台湾“立法院”表决大战伊始,“青鸟”便一直是民进党民意代表党团向在野“蓝白”两党施压的有力工具。作为民进党青年回流方案的“青鸟行动”,简而言之,就是一场执政党攻击在野党的闹剧。其最大的目的便在于复刻所谓“太阳花学运”,以阻挡“蓝白”阵营通过法案,即便不能,绿营也期望能藉此与柯文哲争夺青年选民,稳固执政。

  此外,复议失败后,“立法院”民进党团率先至“宪法法庭”递交“释宪”、暂时处分声请书,“行政院”、“总统府”、“监察院”亦紧随其后接续声请,创下4个“宪政机关”同时声请“释宪”的司法史纪录。2024年7月19日下午,法庭裁准由赖清德、台行政部门、监察部门以及51名民进党籍“立委”申请的“暂时处分”,赖清德当局藉助“司法”机器反制“立法院”改革,成功利用其一手掌控的“宪法法庭”翻转情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裁定结果出炉前,民进党发言人吴峥便已在广播节目上预言:“国会改革法案将裁准暂时处分”,引发争议。⑧岛内舆论痛批台湾司法已沦为民进党的政治“打手”。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