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天坛回响 两岸团圆共鸣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与大陆青年志愿者在天坛祈年殿前合影留念。(中评社 姜宜芃摄)

  中评社北京2月11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愿两岸同胞共盼团圆,共享福气!”10日下午,台湾大九学堂学员与大陆青年志愿者共赴北京天坛,在祈年殿、回音壁与圜丘展开了一场跨越历史与文化的深度对话。时值春节与元宵佳节之际,两岸青年以“团圆”为纽带,通过体验传统祈福仪式、互动交流,共同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祈年殿纳福:五谷寄寓两岸同心

  天坛祈年殿内,雕梁画栋间流淌着六百年的历史回响。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两岸青年手持福袋,将象征五谷丰登的稻、黍、稷、麦、菽逐一纳入袋中。这一传统祈福仪式,原是古代帝王祈求风调雨顺的庄重仪典,今日却成为两岸青年共同书写心愿的载体。五谷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根基,更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象征。装进去的是五谷,装不下的却是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活动现场,两岸青年互相展示亲手制作的福袋,朴素的心愿在古殿中交织成温暖的画面。

讲解员为萧旭岑等人讲解天坛文化历史。(中评社 姜宜芃摄)

  回音壁吶喊:声波激荡心灵共鸣 

  “双奥之城,青春之约!”

  “天坛我们来了!”

  回音壁前,两岸青年分列两端,向古老的砖墙喊出心声。这道建成于明嘉靖九年的环形墙壁,因独特的声学设计,让相隔数十米的对话清晰可闻。历史建筑与现代情感在此碰撞,两岸青年的呼唤声此起彼伏,而回音壁也正像两岸关系的隐喻——只要真诚发声,终能听到对方的回响。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在为天坛祈年殿拍照留念。(中评社 姜宜芃摄)

  圜丘许愿:同心圆共绘家国愿景 

  登上圜丘坛顶端,三层汉白玉圆台构成“天心石”,古人视此处为“天人交感”的圣地。台湾大九学堂的青年与大陆青年志愿者们依次登上“天心石”,面向苍穹许下心愿。“站在这里,突然理解了‘天圆地方’的哲学。”圜丘的同心圆结构,就像两岸同胞对团圆的渴望,无论绕多远的路,圆心始终不变。活动尾声,全体青年在圜丘上拍摄大合影,一张张笑脸定格成“两岸一家亲”的生动写照。

  此次天坛参访作为大九学堂北京之行的文化核心行程,不仅展现了两岸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共同热爱,更揭示了交流活动的深层意义。天坛作为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圣地,其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理念,与当前两岸追求心灵契合、融合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当台湾青年亲手触摸回音壁的砖石、站立在圜丘的“天心”之上,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被重新唤醒,这种文化认同的共鸣,远比口号更具穿透力。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生北京行”的活动突出北京“双奥之城”资源优势,聚焦冰雪盛会、历史文化、硬核科技三大核心内容,这是大九学堂2025年到大陆交流的第一个团,由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带领,聚集了来自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东海大学、世新大学、高雄科技大学等多所台湾高校的近40名青年学生参加。

讲解员为萧旭岑等人讲解天坛文化历史。(中评社 姜宜芃摄)

讲解员为萧旭岑等人讲解天坛文化历史。(中评社 姜宜芃摄)

讲解员为萧旭岑等人讲解天坛文化历史。(中评社 姜宜芃摄)

讲解员为萧旭岑等人讲解天坛文化历史。(中评社 姜宜芃摄)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在祈年殿前制作“五谷福袋”。(中评社 姜宜芃摄)

讲解员为萧旭岑及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等人讲解天坛文化历史。(中评社 姜宜芃摄)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在祈年殿前制作“五谷福袋”。(中评社 姜宜芃摄)

台湾大九学堂青年学员与大陆青年志愿者在天坛祈年殿前合影留念。(中评社 姜宜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