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润来:大湾区新质生产力促两岸青年交融
中评社香港2月10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中评社编委兼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主任曹润来出席论坛,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分享了对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观察。
曹润来首先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集中体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他说,大湾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新科创企业,其强大的科创能力和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吸引了粤港澳台两岸四地的青年前往发展。因此曹润来认为,应当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与新质生产力优势,来助力粤港澳台青年融合发展。
曹润来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曹润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最具活力、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基础强、发展快、质量高,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阵地。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资源优势是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曹润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大湾区凭借其经济活力、创新环境和发展机遇,吸引了大量两岸四地的优秀人才。同时,大湾区内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机制,区内高校异地合作办学,用创新体制发挥了优质高等教育的辐射作用,培养了人才,带动了区内科研人才的交流。此外,产学研合作项目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培养了专业人才,而区内企业凭藉强大的产业基础,也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三、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是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曹润来认为,谈及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配套体系完整。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新兴技术可以快速在大湾区制造业中找到结合点,通过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迅速将大湾区内的科创成果转换落地,引领带动产业发展,进而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质量。曹润来举例说,无人机龙头企业大疆创新,就是通过将香港的科技创新成果与大湾区先进的制造业相结合,形成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四、政策支持是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保证。曹润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大国家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涵盖了科技创新、人员流动、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与高效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而大湾区内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也为大湾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整合资源,激发创新活力。这不仅推动了大湾区的经济繁荣,也为粤港澳台两岸四地青年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加强教育交流,助力港澳台青年融入
加强粤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育交流可以促进文化融合,形成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为粤港澳台青年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对此,曹润来认为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活动,如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等,让青年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不仅可以使青年学生有机会接触其他地区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研究方法,也能使学生深入瞭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进一步促进相互融合融入。
(二)搭建科创平台,完善青年就业创业环境
充分发挥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势,搭建各类科创平台,为粤港澳台青年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资源。曹润来认为,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可以为两岸四地的青年搭建创业项目展示、资源对接的平台,吸引青年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同时,加强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业梦想。
(三)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交流,完善产业链
曹润来认为,可以进一步促进大湾区内乃至两岸四地的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引导粤港澳台青年在相关产业中就业发展。通过搭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的相关平台,推动区内的产业协同创新和转型升级,进一步丰富完善大湾区内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同时,鼓励青年参与产业创新和发展,发挥自身优势,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进一步优化大湾区的政策环境,在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为青年的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吸引两岸四地青年积极参与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曹润来认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保障青年的权益,让他们在大湾区工作和生活更安心,如良好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可以使青年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身的发展中。而便捷的政府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措施,更可以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和创新热情,让他们在大湾区能够自由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曹润来表示,发挥大湾区科创与新质生产力优势,助力粤港澳台青年融合发展,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增进科创、人才、产业交流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加强教育交流、搭建科创平台、推动产业合作、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可以为粤港澳台青年的融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他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台青年一定能够在大湾区这片热土上实现梦想,为大湾区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共同谱写大湾区发展的新篇章。
中评社香港2月10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中评社编委兼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主任曹润来出席论坛,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分享了对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观察。
曹润来首先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集中体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他说,大湾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新科创企业,其强大的科创能力和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吸引了粤港澳台两岸四地的青年前往发展。因此曹润来认为,应当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与新质生产力优势,来助力粤港澳台青年融合发展。
曹润来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曹润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最具活力、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基础强、发展快、质量高,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阵地。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资源优势是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曹润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大湾区凭借其经济活力、创新环境和发展机遇,吸引了大量两岸四地的优秀人才。同时,大湾区内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机制,区内高校异地合作办学,用创新体制发挥了优质高等教育的辐射作用,培养了人才,带动了区内科研人才的交流。此外,产学研合作项目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培养了专业人才,而区内企业凭藉强大的产业基础,也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科技创新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