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摘要】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核心主题。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在推进“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治理不仅拓展了两岸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更成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可以促成台企数字转型升级,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可以便捷和扩大两岸民众交流互动,健全台胞社会参与体系,促进台胞社会融入;可以丰富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筑牢两岸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之,数字治理将为两岸融合发展、同胞心灵契合注入新动力,使得两岸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更加高效、深入和丰富,成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实施金门居民在厦门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以及打造海峡两岸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情感融合“三个示范样板”和构建福建全域融合新格局。可见,如何全面推进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成为学界和实务部门的重要课题。随着数字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被引入政府治理中。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日益成为新时代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新兴模式。探寻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的意义,把握新时代的机遇窗口,探究赋能路径,将有助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国家完全统一。
一、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的背景
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不断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化了数字治理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①。涉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将数字技术引入到涉台治理,成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的重点方向。
2023年9月发布的《意见》指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鼓励闽台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在闽台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②。2023年11月,福建省发布贯彻落实《意见》首批15条政策措施,提出要建设“全省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线上管理平台”、实现平潭综合实验区开通台资企业注册业务“全程网办”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政策举措。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涉台公共服务质量、资金支持台企数字化转型,从而推进两岸社会、经济、情感融合,成为全国各地落实惠台政策实施细则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就业创业领域,鼓励搭建各类人才网站、线上招聘系统,甚至开发台胞专用模块,为台胞求职应聘提供便利。此外,提倡建立就业公共信息平台、网上服务平台,以支持台胞查询招聘信息,幷对接用工需求。通过此类平台,台胞可以线上报名数项职业资格考试。又如,在政务服务领域,倡导政府部门建设台胞公共服务网络平台。进一步升级完善识别、读取电子台胞证信息的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各类网络系统对台胞证的兼容,拓展台胞证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便利台胞移动支付及自主办理项目。
由此可见,涉台公共服务诸多领域都提及了对数字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应用数字技术,发挥数字化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政策文件和细则的现实要求。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
二、数字化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
数字化对于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一,数字基础设施联通两岸,可以规避种种政治和技术障碍,畅通两岸民间交流通道,有效地扩大两岸人员交流互动,让两岸同胞在网络空间实现互联互通,让两岸的科技、文化、农特产品进行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数字化推动两岸行业标准共通,让两岸物流人流便捷通达,促进台企转型升级,深化经济合作,构建两岸共同市场,更有力地促成“以通促融”。第二,数字化有效助推惠台政策落地,提升为台胞台企服务的能力,更高效地实现“以惠促融”。第三,推进数字化,依托数字化经济,有助于提升台胞、台企的获得感,造福台湾同胞,同时数字化能够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拉近两岸民众的血脉亲情和文化情感,更好地实现“以情促融”。
(一)数字化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两岸同胞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第一,民进党上台以来,奉行“台独”意识形态,拉升两岸政治对抗,将“对立对抗”的意识和观念渗透到岛内各个领域,蓄意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民进党执政时极力污名化、丑化大陆形象以及大陆惠台措施,深怕两岸民众深入交流之后,民进党所操弄的各种谎言被揭穿。为此,民进党当局不遗余力地通过政治、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来阻挠、恫吓、破坏两岸民间社会的正常交流行为,限缩交流的各种渠道。无论是官方渠道还是民间社会的正常交流,两岸同胞线下交流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条件下,藉由数字化、云端化的交流平台,可以实现两岸民众的跨地域化交流,也容易规避民进党当局所设置的种种障碍。换言之,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在线交流,能够超越传统渠道,赋予两岸民众更多“自由性”,使两岸民众实现隔空对话,从而突破民进党当局的阻挠。
第二,数字化可以扩大交流规模,便捷化两岸民众交流。在线交流可以突破时空局限,节约交流成本。藉由数字化,两岸每一个交流者、参会者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参与交流。比如有主会场加多个分会场,以及远程视频连线等模式,大大拓展了两岸民间社会交流的广度,增加了两岸民众参与交流的人数,使交流的规模得到空前提升。如2021年的海峡论坛共举办56场活动,共有九千多人线上线下共同参与,形成了交流的规模效应③。
第三,数字化技术为两岸民众交流形式带来新的契机,拓展了交流的内涵和意义。数字化时代,线上与线下双渠道幷行的交流融合成为了一个新选择。线上交流为线下活动提供了预热和延续的平台,使得整个交流过程更加连贯和深入,例如,传统的文化体验活动、工作坊、研讨会等,如今会通过线上直播、视频连线、社交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展开。这种活动形式的多元化不仅丰富了交流内容,也增强了交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为两岸同胞交流互动带来更有深度的体验,使两岸同胞更投入幷享受互动过程。
(二)数字化提升涉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数字化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为融合发展提供支撑,为台胞、台企提供便利成为各地涉台部门的普遍共识。数字化为涉台治理提供更加高效的技术工具。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正在涉台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凸显。
第一,回应涉台治理中复杂的信息需求。在面对复杂的行政工作时,“摸清底数”往往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④。在此基础上,涉台职能部门才能有效制定计划、布置工作。随着台胞、台企的诉求日趋多样复杂,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且变化频繁,涉台部门承担的治理任务日趋繁重。数字技术驱动的平台化治理大大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优化数据处理方式,能更好回应涉台治理中复杂的信息需求。
第二,提升涉台治理的精准度和前瞻性。传统行政工作主要围绕政府的行政职能展开,对公众诉求的全面瞭解和回应较弱。在此情况下,由于信息的不完备不对称,由政府主导提供的部分公共服务供给可能与台胞台企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服务效率不高。而数字化平台可以实时接收来自公众的各类诉求,幷通过数字系统,实现各部门联动,迅速完成问题诊断和问题解决,准确匹配,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同时,依托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数字化平台可以更加精准识别涉台治理中的各项需求幷有效落实。例如泉州台商区推行的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链条数字兑现机制,具体操作流程就涵盖信息筛选、数据碰撞比对和系统智能匹配。随后,通过相应数字平台触发兑付指令,及时向受惠对象发送奖补信息,使台胞台企能够直接享受各项利好政策。
第三,数字化能够有效提升涉台治理的前瞻性。由于地缘政治安全格局的影响,两岸关系中存在许多敏感点。此外,由于成长环境和认知差异,两岸同胞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算法能够超越个案对潜在的涉台治理风险进行分类和预判,从而使风险事件可视化,幷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害之前完成有效处置。
第四,日益成熟的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涉台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台胞获得感、幸福感。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许多涉台民生事项已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如台胞可以在大陆网络购票、在应用程序上办理信用卡、网络办理证券开户等,这些服务极大便利了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胞。同时,许多地方政府搭建了“一站式”惠台政策办理的公共服务平台,简化了流程,扩展了服务项目,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智能、准确和全面。
(三)数字化增强惠台政策的宣传力度
数字化传媒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两岸同胞不仅是惠台政策的单纯接收者,还可以是惠台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和倡导者。数字传媒具有云端化、社交化、平台化、智慧化及泛在化等特点,在文化传播和政策宣传上具备明显优势。云端化是数字化传媒的特色之一,以云端传播形成的矩阵式能力,能够扩大和宣传大陆的惠台政策。具体而言,云端带货宣传惠台政策,其中包括线上的竞赛答题、视频互动等环节,将惠台政策细化于云端程序中,融入民众生活中,增添政策的人情味,从而吸引台胞关注。同时,热门云端话题也带动了台胞参与交流,通过话题的阅读量可以识别台胞关注的惠台政策焦点。此外,一条简短的“惠台政策”链接,能够通过云端进入台胞的社交圈,大幅提升传播力。
(四)数字化经济成为台胞台企利益融合的新窗口,有助于增强其获得感
数字经济催生了新产品、新行业和新业态。数字化经济、网络经济和平台经济已经成为拓展台胞、台企等群体利益融合的新阵地。
一方面,台商在大陆的产业布局逐渐向服务业拓展,尤其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正在形成,大陆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环境为台胞、台企深耕大陆市场、拓展销路提供了有力依托,创造了巨大商机。部分台企主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和管理服务等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增强了他们实在利益的获得感。此外,数字经济促进了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为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台资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实质性帮助。
另一方面,将数字经济运用到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行动中,能够增进彼此的交流互动,提升他们对大陆的认同感。福建正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加快打造两岸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建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数字领域融合发展的平台,台湾青年可以通过云端直播带货、参与数字化技术和空间建设等方式,拥有更好的参与感、更多的利益和情感的获得感。
第一,数字化手段有助于加深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以前台胞寻祖寻根寻亲不容易,也难以完成祭拜活动。现在通过涉台族谱数字化、涉台历史档案文献数字化,便利闽台同名同宗村交流,有助于台胞寻根问祖,两岸宗亲共缅先人,共叙两岸深厚宗族情、血脉情,不断增进台湾同胞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让两岸亲情割不断,不再区分你和我。
第二,通过数字手段,保护、挖掘闽台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闽台非遗文化,加强闽台数字文化建设,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厦门大学向国家文旅部申请且成功获批“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团队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提取闽台非遗元素,创立闽台非遗知识图谱⑤。通过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文促通、以文化友,传递两岸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三、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数字赋能两岸经济融合路径
在推进两岸经济融合过程中,藉由数字技术可实现涉台营商环境的市场化和便利化。首先,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大陆5G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标准制定,有助于建立统一的数字基础设施标准。标准的统一将促进两岸经贸互联互通,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高效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服务,使得经济活动顺利进行。其次,利用数字技术的可及性和便捷性,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持续推进涉台政务电子化,使台资企业在备案、工商登记等投资管理领域,实现线上一键办理,完成相关登记流程。这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为台资企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营商环境。最后,拓宽银行、支付机构及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种类,为台企提供更便捷的电子支付服务,提高台胞消费者的无现金支付比例。引导台资银行在地机构接入当地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直接为台胞和台企提供相关信息查询服务,进一步增强两岸经济融合。
应用数字技术可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首先,鼓励台资企业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或二次研发,发展定制化生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网络协同制造等新模式。这些新模式将价值链向服务环节延伸,从而提升两岸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其次,激活数据要素的价值潜能和利用效率,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新的动能。涉台职能部门为金融企业提供数据要素,将其汇入云端,以助力识别台胞和台企的资金需求及资金运行规律,幷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供给,以进一步促进两岸产业合作。此外,开辟社会资本合作的新领域,激发两岸在数字产业上的合作潜力,推动台企参与大陆市场,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智能汽车、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经济产业,建设两岸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融合发展基地,推动两岸经济的深度融合。
运用数字技术,更好地助力台湾产业、企业在大陆发展。首先,利用电商行业的兴起和其高利润回报,吸引台湾业者进入大陆市场。在各类电商平台上设立台胞台企专区,以便利台资企业开展线上营销和推广,帮助其顺利融入大陆市场。民间社团与广大电商平台合作打造活动,通过线上开展两岸农渔等产品营销、采购会,展现两岸特色农产品精品及其生产过程,提升产品的可见度。同时,以直播方式进行产品推介能够提高流量和销量,吸引更多两岸供货商和零售商加入其中。其次,积极探索“互联网+”产业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这种转型不仅能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还能便利台湾农渔民的融资,帮助开拓市场。此外,数字技术在深化两岸科技创新合作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发和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台企能够与当地政府、企业和机构广泛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可帮助台企清晰瞭解当地高新技术项目,吸引更多台商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促进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而推动两岸资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数字赋能两岸社会融合路径
运用数字技术,健全台胞的社会参与体系。在民间交流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创新直播、视频成果展和同步视频连线等线上参与形式,能够有效扩大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第一,运用数字技术,加深两岸青年交流交往。首先,利用新媒体、流行文化和互联网,广泛开展体验式、沉浸式和互动式的线上交流活动,以推动两岸青年社团与校际之间的互动。这种方式增强了两岸青年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其次,推广传统与数字相结合的交流模式,扩大海峡两岸品牌活动的规模。通过这种融合方式,可以不断拓展两岸青年的共友圈,促进他们在职业发展和生活互动中的相互支持与信任。此类数字赋能为两岸青年创造了更多共享资源和合作机会,从而深化了情感纽带。
第二,利用数字媒体和线上平台的传播特性,可以宣传和推广各类便于台胞参与的社会融合项目、基层治理岗位以及涉台社会团体,从而扩大台胞社会参与规模。数字领域为台胞担任多样化社会角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鼓励台胞紧跟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深入瞭解互联网直播平台的运行机制与电商经济,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以便能从事互联网营销等新兴行业。
第三,运用数字技术,落实台胞在地求学与研习的制度安排。完善台胞子女就学的网上备案系统,幷开通微信端和电脑端等多元平台,利用其在线申报功能,增加线上办理和网上登记渠道,从而简化备案、入学等材料审核的手续。此外,运用数字化改革成果,预测学区内台胞子女入学需求,从而精准匹配招生政策与教育资源,帮助台胞提前掌握学区的入学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学校。同时,鼓励台青和台生建立线上社区平台,分享在大陆求学与研习的经验,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台生来陆求学,扩大对台招生的规模。
第四,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台胞的生活便利性与优化工作条件。在证件办理方面,依托在地公共数据平台,拓宽医社保、学校信息、疫苗接种等多项跨部门数据共享服务,简化在陆台胞及台企办事流程,优化台胞证件办理服务。通过“台陆通”等在线平台,搭建台胞与相关政务部门的连接通道,使台胞能够全程在线办理台胞证、职业资格证等业务。同时,升级完善电子台胞证的信息识别系统,实现各类网络系统支持使用台胞证,拓展其在政务、公共服务和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场景,便利台胞的移动支付及自主办事。对于无法识别电子台胞证的系统,需进行升级,以便台胞办理银行开户和网上就医预约等服务。在支付手段方面,鼓励各大台胞综合服务平台拓展互联网外卡收单和数字人民币的应用,便利台胞通过平台进行移动支付。在医疗服务方面,各地应完善台胞医保健保线上服务平台,确保能够线上线下幷行办理大陆基本医保业务和代办“台湾健保”医疗费用核退报销,形成双向服务渠道,以增进台胞的健康福祉。在职业资格采认方面,优化网上办事大厅,提供统一服务平台,向符合条件的台胞发放电子采认证书。同时,搭建统一平台,接受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的直接认定,将台胞纳入公共创业服务体系,享受同等人力资源服务。在就业方面,搭建各类人才网站和线上招聘系统,或根据需要开发台胞专用模块,便利台胞求职。建立就业公共信息平台和网上服务平台,以支持台胞查询招聘信息。利用涉台政务服务平台的业务合作板块,推广合作项目,幷探索通过直播进行职业推介等新型招聘方式。此外,利用大数据算法赋能网络平台,为台胞求职者提供精准就业推荐服务。
第五,运用数字技术,为台胞提供更具温度和更高效率的涉台司法服务。为此,应建立面向台胞的司法数字化服务系统,搭建专业网站、微博及微信等在线服务平台,以便台胞进行案件查询、法律查阅等,也便于政府机关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此外,建设异地诉讼平台,依据台胞及台企的具体需求,提供远程立案、在线庭审等服务,完善台胞的诉讼服务机制。这些措施能够有效节省台胞、台企办理事项的时间成本,推进跨域诉讼服务,提升大陆涉台司法服务的运行质效。
(三)数字赋能两岸情感融合路径
运用数字技术,促进两岸情感融合。第一,在祖地文化与民间信仰上,应持续推进涉台相关历史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创建综合性展示交流平台,运用虚拟现实游览、视频等方式展示两岸祖地文化。全息投影及全景漫游等数字手段能够更加直观展示两岸宗亲同源的文化价值与资源,进一步增强两岸人民的国家认同感。通过网络互动与新媒体直播的形式开展妈祖纪念活动,两岸民众得以“云端”朝拜,深化彼此情谊。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使两岸人民可以进行庙宇参观;藉助AR(增强现实)技术,使其能够线上祈福,推动两岸信众即时互动。开发两岸信俗文化类平台,以便两岸信众在线祈福和献礼,进一步连接两岸民众。比如传统的黄帝祭祀大典活动采取线上模式,克服了距离障碍。通过分享活动盛况,共同传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加深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第二,在两岸宗亲乡亲姻亲交流上,采用线上与线下联动的交流方式举办两岸同名同宗村交流活动。通过现场直播、视频连线等技术,为两岸同胞提供互动场域。同时,持续推动纸质族谱数据化,强化两岸族谱宗亲交流数字平台建设,深入挖掘两岸族谱档案资源内涵,不断丰富系统中的祖源信息。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取台湾的族谱、方志及史料文献等内容,支持台胞通过线上系统快速找到祖源。
第三,运用数字技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首先,在两岸宗教文化传播方面,可以通过在线直播和视频连线的形式,开展两岸联合传戒法会和对台道教科仪培训等活动,探索新时代两岸佛教与道教的融合发展路径。其次,在扩大南岛语族文化起源地影响力方面,藉助数字技术构建相关电子展厅和数字博物馆,以南岛语族文化内涵为核心,运用混合现实、三维打印等科技手段,展示南岛语族先民迁徙的历史。这些数字化展示不仅模拟还原了南岛语族先民的生活场景,还能为两岸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使其深入瞭解南岛语族的历史,深化其对两岸同根同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再次,在宣传两岸信仰、风俗和历史遗迹等方面,应持续建设台湾历史与文化数字博物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设立人工智能讲解员等互动环节,提升游客的线上沉浸式游览体验。同时,将数字博物馆项目推广至台湾岛内,使广大台胞通过历史故事感受到两岸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数字博物馆不仅能够同步线下博物馆的内容与互动,还能拓宽线下博物馆知识传播范围,助力传播台湾相关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丰富云博览、云展览、数字文创等两岸数字文旅产品,将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文化在两岸人民心中的重要性。
四、结语
在数字时代,将数字技术融入两岸融合发展,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数字化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新领域、新发展动力。数字化有助于将两岸民间社会交流重心前移,实现线下和线上融通,扩大和丰富两岸民间交流形式;构建数字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化服务窗口,有助于提升涉台公共服务水平,便捷台胞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入;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台企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台胞台企的直接获得感;传统文化数字化,有助于丰富两岸文化交流形式,提升文化交流效果,深化情感纽带,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总之,涉台治理数字化将全方位和深入地推进两岸经济社会情感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治理视角下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22BZZ083)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029/c64094-31911510.html,2020年10月29日,最后访问时间:2024年11月11日。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新华社,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9/content_6903538.htm,2023年9月12日,最后访问时间:2023年12月17日。
③“注意,第十三届海峡论坛这两个数字”,人民政协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566014821919471&wfr=spider&for=pc,2021年12月18日,最后访问时间:2024年10月1日。
④马怀德:基层治理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及完善路径,浙江学刊2023年第5期。
⑤论坛回顾|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厦大乡建社,https://mp.weixin.qq.com/s/qChgEn7rhkcyMu63XSSu-g,2022年2月22日,最后访问时间:2024年11月11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2月号,总第324期,P45-51)
【摘要】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核心主题。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在推进“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治理不仅拓展了两岸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更成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可以促成台企数字转型升级,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可以便捷和扩大两岸民众交流互动,健全台胞社会参与体系,促进台胞社会融入;可以丰富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筑牢两岸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之,数字治理将为两岸融合发展、同胞心灵契合注入新动力,使得两岸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更加高效、深入和丰富,成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实施金门居民在厦门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以及打造海峡两岸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情感融合“三个示范样板”和构建福建全域融合新格局。可见,如何全面推进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成为学界和实务部门的重要课题。随着数字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被引入政府治理中。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日益成为新时代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新兴模式。探寻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的意义,把握新时代的机遇窗口,探究赋能路径,将有助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国家完全统一。
一、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的背景
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不断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化了数字治理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①。涉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将数字技术引入到涉台治理,成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的重点方向。
2023年9月发布的《意见》指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鼓励闽台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在闽台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②。2023年11月,福建省发布贯彻落实《意见》首批15条政策措施,提出要建设“全省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线上管理平台”、实现平潭综合实验区开通台资企业注册业务“全程网办”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政策举措。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涉台公共服务质量、资金支持台企数字化转型,从而推进两岸社会、经济、情感融合,成为全国各地落实惠台政策实施细则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就业创业领域,鼓励搭建各类人才网站、线上招聘系统,甚至开发台胞专用模块,为台胞求职应聘提供便利。此外,提倡建立就业公共信息平台、网上服务平台,以支持台胞查询招聘信息,幷对接用工需求。通过此类平台,台胞可以线上报名数项职业资格考试。又如,在政务服务领域,倡导政府部门建设台胞公共服务网络平台。进一步升级完善识别、读取电子台胞证信息的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各类网络系统对台胞证的兼容,拓展台胞证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便利台胞移动支付及自主办理项目。
由此可见,涉台公共服务诸多领域都提及了对数字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应用数字技术,发挥数字化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政策文件和细则的现实要求。数字赋能两岸融合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
二、数字化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
数字化对于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一,数字基础设施联通两岸,可以规避种种政治和技术障碍,畅通两岸民间交流通道,有效地扩大两岸人员交流互动,让两岸同胞在网络空间实现互联互通,让两岸的科技、文化、农特产品进行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数字化推动两岸行业标准共通,让两岸物流人流便捷通达,促进台企转型升级,深化经济合作,构建两岸共同市场,更有力地促成“以通促融”。第二,数字化有效助推惠台政策落地,提升为台胞台企服务的能力,更高效地实现“以惠促融”。第三,推进数字化,依托数字化经济,有助于提升台胞、台企的获得感,造福台湾同胞,同时数字化能够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拉近两岸民众的血脉亲情和文化情感,更好地实现“以情促融”。
(一)数字化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两岸同胞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第一,民进党上台以来,奉行“台独”意识形态,拉升两岸政治对抗,将“对立对抗”的意识和观念渗透到岛内各个领域,蓄意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民进党执政时极力污名化、丑化大陆形象以及大陆惠台措施,深怕两岸民众深入交流之后,民进党所操弄的各种谎言被揭穿。为此,民进党当局不遗余力地通过政治、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来阻挠、恫吓、破坏两岸民间社会的正常交流行为,限缩交流的各种渠道。无论是官方渠道还是民间社会的正常交流,两岸同胞线下交流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条件下,藉由数字化、云端化的交流平台,可以实现两岸民众的跨地域化交流,也容易规避民进党当局所设置的种种障碍。换言之,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在线交流,能够超越传统渠道,赋予两岸民众更多“自由性”,使两岸民众实现隔空对话,从而突破民进党当局的阻挠。
第二,数字化可以扩大交流规模,便捷化两岸民众交流。在线交流可以突破时空局限,节约交流成本。藉由数字化,两岸每一个交流者、参会者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参与交流。比如有主会场加多个分会场,以及远程视频连线等模式,大大拓展了两岸民间社会交流的广度,增加了两岸民众参与交流的人数,使交流的规模得到空前提升。如2021年的海峡论坛共举办56场活动,共有九千多人线上线下共同参与,形成了交流的规模效应③。
第三,数字化技术为两岸民众交流形式带来新的契机,拓展了交流的内涵和意义。数字化时代,线上与线下双渠道幷行的交流融合成为了一个新选择。线上交流为线下活动提供了预热和延续的平台,使得整个交流过程更加连贯和深入,例如,传统的文化体验活动、工作坊、研讨会等,如今会通过线上直播、视频连线、社交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展开。这种活动形式的多元化不仅丰富了交流内容,也增强了交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为两岸同胞交流互动带来更有深度的体验,使两岸同胞更投入幷享受互动过程。
(二)数字化提升涉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数字化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为融合发展提供支撑,为台胞、台企提供便利成为各地涉台部门的普遍共识。数字化为涉台治理提供更加高效的技术工具。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正在涉台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凸显。
第一,回应涉台治理中复杂的信息需求。在面对复杂的行政工作时,“摸清底数”往往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④。在此基础上,涉台职能部门才能有效制定计划、布置工作。随着台胞、台企的诉求日趋多样复杂,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且变化频繁,涉台部门承担的治理任务日趋繁重。数字技术驱动的平台化治理大大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优化数据处理方式,能更好回应涉台治理中复杂的信息需求。
第二,提升涉台治理的精准度和前瞻性。传统行政工作主要围绕政府的行政职能展开,对公众诉求的全面瞭解和回应较弱。在此情况下,由于信息的不完备不对称,由政府主导提供的部分公共服务供给可能与台胞台企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服务效率不高。而数字化平台可以实时接收来自公众的各类诉求,幷通过数字系统,实现各部门联动,迅速完成问题诊断和问题解决,准确匹配,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同时,依托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数字化平台可以更加精准识别涉台治理中的各项需求幷有效落实。例如泉州台商区推行的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链条数字兑现机制,具体操作流程就涵盖信息筛选、数据碰撞比对和系统智能匹配。随后,通过相应数字平台触发兑付指令,及时向受惠对象发送奖补信息,使台胞台企能够直接享受各项利好政策。
第三,数字化能够有效提升涉台治理的前瞻性。由于地缘政治安全格局的影响,两岸关系中存在许多敏感点。此外,由于成长环境和认知差异,两岸同胞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算法能够超越个案对潜在的涉台治理风险进行分类和预判,从而使风险事件可视化,幷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害之前完成有效处置。
第四,日益成熟的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涉台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台胞获得感、幸福感。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许多涉台民生事项已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如台胞可以在大陆网络购票、在应用程序上办理信用卡、网络办理证券开户等,这些服务极大便利了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胞。同时,许多地方政府搭建了“一站式”惠台政策办理的公共服务平台,简化了流程,扩展了服务项目,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智能、准确和全面。
(三)数字化增强惠台政策的宣传力度
数字化传媒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两岸同胞不仅是惠台政策的单纯接收者,还可以是惠台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和倡导者。数字传媒具有云端化、社交化、平台化、智慧化及泛在化等特点,在文化传播和政策宣传上具备明显优势。云端化是数字化传媒的特色之一,以云端传播形成的矩阵式能力,能够扩大和宣传大陆的惠台政策。具体而言,云端带货宣传惠台政策,其中包括线上的竞赛答题、视频互动等环节,将惠台政策细化于云端程序中,融入民众生活中,增添政策的人情味,从而吸引台胞关注。同时,热门云端话题也带动了台胞参与交流,通过话题的阅读量可以识别台胞关注的惠台政策焦点。此外,一条简短的“惠台政策”链接,能够通过云端进入台胞的社交圈,大幅提升传播力。
(四)数字化经济成为台胞台企利益融合的新窗口,有助于增强其获得感
数字经济催生了新产品、新行业和新业态。数字化经济、网络经济和平台经济已经成为拓展台胞、台企等群体利益融合的新阵地。
一方面,台商在大陆的产业布局逐渐向服务业拓展,尤其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正在形成,大陆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环境为台胞、台企深耕大陆市场、拓展销路提供了有力依托,创造了巨大商机。部分台企主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和管理服务等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增强了他们实在利益的获得感。此外,数字经济促进了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为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台资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实质性帮助。
另一方面,将数字经济运用到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行动中,能够增进彼此的交流互动,提升他们对大陆的认同感。福建正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加快打造两岸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建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数字领域融合发展的平台,台湾青年可以通过云端直播带货、参与数字化技术和空间建设等方式,拥有更好的参与感、更多的利益和情感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