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月刊第322期内容介绍

第322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0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2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0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9篇文章,涵盖青年交流、两岸、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青年交流与两岸关系,刊发了《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家族叙事与两岸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创新培育路径》《台湾青年政治参与新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台湾“厌世代”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四篇文章。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陈志英、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和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李婕联合发表《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一文。文章指出,推动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瞭解互信,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为此,可协同组织社会多方力量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组织和平台开展多样化活动;从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鼓励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消除偏见,增进理解;在活动体验中唤醒他们的内在情感,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使知情行三者合一,助推两岸同胞最终实现心灵契合。

  在《家族叙事与两岸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创新培育路径》一文中,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张匀铭和该学院讲师王卓亮指出,家族叙事是对家族历史、事迹、人物与文化等内涵的理解和建构,对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少年的家族文化传承、家族历史建构、身份认同及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两岸人民携手共进的情感纽带与重要途径。以家族为单元,在两岸家族交流中实现互亲、互爱与互信,体认家国同构思想,重塑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有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真正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海泽龙在《台湾青年政治参与新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台湾青年作为台湾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与未来台湾社会各项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其政治参与的地位与作用特殊而重要。近年来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选举投票的意愿与热情逐步高涨,政治结社逐步注重政治效能,政治集会呈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态势,游行示威主张明确、诉求鲜明。就近年来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而言,掌握公共权力要素的台湾民进党当局成为主要推手,台湾社会政治组织实力消长成为直接推动力,台湾政治生态发展演变形成环境制约,拥有巨大话语权的台湾社会大众传媒间接推动,而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台湾青年自身是内在主因。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林小芳则关注台湾青年的社会心理状况,她在《台湾“厌世代”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一文中指出,“厌世代”成为台湾90后青年群体的代名词,既是青年个体行为意向的选择,也体现了当下台湾青年群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厌世”作为时下流行的社会现象,揭示了经济衰退背景下青年贫困化的生存境遇,反映了世代差异引发的阶级固化问题,其背后也隐喻着社会转型期的心态失衡。为破解厌世困局,应着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分配与发展的协同,并学会自我调适,提升青年的幸福感。

  本期“政治”栏目刊发了《“两族论”探源和两岸关系中的“国族”议题》《两岸司法人工智能应用的现实样态与前景导向》和《推进“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探索的治理原则、经验与实践——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中心的考察》三篇文章。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祝捷和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金玲慧联合发表的《“两族论”探源和两岸关系中的“国族”议题》一文指出,“两族论”是以民族为名的“两国论”。东德和朝鲜都提出了本民族版本的“两族论”,特别是东德在“两族论”上的理论和实践,为更加深刻认识“两族论”的理论本质、论证方法和政治后果提供了参照。两岸关系中亦存在以“台湾国族认同”为名的“两族论”,成为“台独”分裂势力进行“国家建构”的重要理论方式。“台湾国族认同”不仅在政治上是完全错误的,在理论上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在应对两岸关系中“国族”议题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应当挖掘其具有的统一意涵,形成应对中国国家论域内形形色色“两族论”的对冲性理论。   在《两岸司法人工智能应用的现实样态与前景导向》一文中,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博士张正昌指出,海峡两岸均在使用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司法活动,既有共性又有分殊。大陆在司法人工智能应用功能覆盖面上较台湾更为广阔,且功能配置上更加丰富。台湾地区在司法人工智能准入限制上较大陆更加严格。总体而言,大陆采取发展优先模式,台湾则采取安全优先模式。由于妥善利用司法人工智能可提升司法裁判统一性,增强司法裁判公正性,满足两岸民众对司法活动理解的最大公约数,增强对融合进程的接受性,因此无论是从当下还是长远来看,司法人工智能都有推动两岸法治融合的潜能,应将此作为一种应用的前景导向。就具体建构而言,可在包容性规制理念的指引下,分阶段建构完善的法律程序,利用司法人工智能促进两岸心灵契合,助力两岸法治稳健融合。

  德国图宾根大学欧洲当代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剑锋在《推进“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探索的治理原则、经验与实践——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中进行考察,重点在于确立治理原则、参照治理经验、探索先行实践。首先,善治和法治应成为贯穿“两制”台湾方案制定运行的基础逻辑与原则,善治是根本宗旨、法治是基本保障。其次,“一国两制”在港澳两地的实践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既要准确把握中央管治权与地方自治权之间的关系,也要注重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国民认同教育问题。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代表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则突显了群众路线与源头治理的重要性。最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建设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是“两制”台湾方案的先行实践,不仅引领着涉台治理的理念与行动创新,并且正在逐步奠定统一后的对台治理框架。

  本期“经济”栏目刊发了《在华外资的新特征及发展趋势》《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框架思路与建议》《闽台现代农业合作:现实研判与提升路径》三篇文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贺洋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史小今联合发表的《在华外资的新特征及发展趋势》一文指出,近期在华外资变化“有忧有喜”,既有国内外经济因素变化带来的趋势性影响,也有非经济因素变化造成的临时性冲击:外资逐步从持续流入期转向“有进有出”的常态化波动期;全球FDI总量萎缩叠加美欧加息,导致在华FDI暂时性下降;中东资金对华投资增加,资金来源多元化增强外资稳定性;市场环境的变化驱动跨国公司调整在华经营战略。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步调整,全球流动性收紧局面将有所缓解,中国跨境资金外流压力也将有所下降;同时,中国经济运行中存量问题的有序化解将逐步提振市场信心,提高对外资吸引力。   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框架思路与建议》一文中,闽江学院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克明,和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教授、闽江学院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曹海涛指出,推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应该扩大和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强化两岸产业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推进两岸产业体系的结构性对接,包括推动两岸产业合作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两岸产业合作的组织度、完善两岸产业合作结构、扩大两岸产业合作接触面等。为此,可以从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改革、台商投资区转型和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基金设立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启明、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习社副社长林怡,和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陈子仪联合发表了《闽台现代农业合作:现实研判与提升路径》一文,文章指出,随着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逐步实施,现代农业合作正成为扩大和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与两岸乡村融合发展重要领域。本文首先简要分析、把握当前闽台现代农业合作的背景意义、取得的进展、潜力及其面临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而研究提出相应提升路径和配套策略措施,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及农业强国建设,深化闽台现代农业合作和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本期“两岸”栏目刊发了《以对台治权新思维开拓以融促统新路径》《台湾主流民意发展趋向与两岸融合路径选择》两篇文章。

  南京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洪静,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张远鹏,联合发表了《以对台治权新思维开拓以融促统新路径》一文,其中指出,“台独”势力长期把持政权,以“治权”优势反哺“台独”。赖清德当局变本加厉升高两岸对抗,两岸滑向战争的风险急剧升高。由于两岸“治权”长期并立,一旦政治互信丧失,大陆打击和遏制“台独”管辖不足的困境就会日益凸显。为强化反“独”促统,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大陆必然要落实和完善对台治理、彰显对台“治权”。一是要以实力为依托、运用治理思维,在反“台独”斗争中彰显对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与国际空间等各层面的“管辖力”,以“治权”行使来彰显和促进主权实现。二是以创新思维,将促进政治认同与实施精准惠台,突出对民心的治理,推进两岸人民的双向奔赴。三是深化两岸人民“平权”,扩大赋权台湾同胞共融共享共建参与社会治理,启蒙台湾同胞从“接受治理”到“参与治理”的政治自觉。   在《台湾主流民意发展趋向与两岸融合路径选择》一文中,作者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艺桦表示,民意是研究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部分。民进党上台以来,一直试图定义台湾的“主流民意”,并通过抛设多元议题混淆民众对当前形势发展作出的“意见反映”与总体意识倾向改变的“态度定论”之间的区别认知。在政党极力塑造主流民意的过程中,混乱的主流民意与单向的个体意识激烈碰撞,青年世代倾向于借助网络社区形成主流价值联合体,“台湾人”成为最安全最保守的身份认同,“选人不选党”的个体投票心理定式成为主流。针对现阶段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特性,在深化两岸融合的路径选择方面可着重考虑给予个体参与体面感、创设融合新“链接”、利益表达清晰化及认同推进阶段化四个面向的具体措施。
 
  本期“国际”栏目刊发了《美日菲强化小多边机制:动因、影响与前景》《韩国尹锡悦政府谋求对华关系转圜的迹象、动因与前景》两篇文章。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兼东北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郭锐,和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王雪松联合发表的《美日菲强化小多边机制:动因、影响与前景》一文。文章阐释了小多边机制是美国通过增进与特定盟友伙伴的关系,以提高其应对外部挑战的行动效率、护持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美国在印太地区主导建立多个小多边机制,其中,美日菲不断强化小多边机制,加强各领域尤其是军事安全合作,搅动地区局势变化,针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不言而喻。美国还妄图撺掇印太地区其他小多边机制同频共振,以形成所谓的“对华统一战线”,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受制于战略意图分歧、战略目标差异、战略意愿强度、战略资源不足等因素,美日菲小多边机制难以走强走深。

  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教研室主任、教授张弛在《韩国尹锡悦政府谋求对华关系转圜的迹象、动因与前景》一文中指出,自2023年下半年起,韩国尹锡悦政府开始谋求中韩关系的转圜——降低涉华负面言论的调门,恢复两国高层间的沟通,推动地方政府间的交流。尹政府之所以主动扭转中韩关系,在国际层面受中美对话局面和美国大选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层面受国会选举失利以及内部要求改善中韩关系呼声的驱动。故此,在剩余任期内,尹锡悦在处理对华关系上将秉持“政经分离”的原则,并注重管控“亲美疏中”的成本。不过,中美全面竞争格局已然形成,美国大选亦存在对华不利因素,加之朝鲜半岛局势恶化,韩国国会对外交政策的话语权有限,中韩关系转圜的前景仍存在一定的变数。   本期“中美”栏目刊发了华南理工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念,及该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林易非与丁楚仪联合发表的《中美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主要挑战与可行路径》一文。本文对中美人工智能治理合作的现状、意义、挑战与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并发现,中美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政府间和民间对话机制,亦取得一些共识和进展,但挑战犹存。这主要包括:美国对华科技限制打压冲击中美人工智能交流合作,美对华“零和博弈”思维破坏中美进行人工智能交流合作的政治互信,中美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规则差异和美对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担忧阻碍双方交流合作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中美应建立1.5轨人工智能对话机制,拓宽中美民间人工智能交流渠道和提升交流效率,避开中美人工智能技术竞争锋芒,转向安全治理和伦理规范建设,以促进中美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完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

  本期“美台”栏目刊发了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田赐,和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与东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董玲瑜联合发表的《美台“互疑”:迹象、成因与影响》一文。该文指出,随着广大台湾同胞日益认清外部势力和“台独”分裂势力对台海和平稳定的破坏,以及美国不断下降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台湾岛内日渐开始怀疑美国对台湾的各类“承诺”,“疑美论”正在岛内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国内逐渐产生“疑台”情绪,不仅怀疑赖清德当局是否会继续“维持现状”,并怀疑美国是否还要继续为台湾问题耗费精力和资源。由此,美台之间的“互疑”关系正在逐步显露。“互疑”关系的显露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让美国和民进党当局放弃“以台制华”和“倚美谋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与“台独”势力之间的矛盾会愈发显现,两岸各界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中美共同管理台海颠覆性风险的潜在机遇也有可能逐步出现。
 
  本期“文化”栏目刊发了《杜甫诗歌在清代台湾的传播》一文。该文作者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庆伟,和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生陈闻莉表示,杜甫诗歌在台湾的传播始于清代大陆宦台文人,至晚清而表现为台湾诗人的主动接受,其标志即为李逢时的读杜诗、陈肇兴的仿杜、集杜和次杜、以及林豪的集杜诗,其中尤以陈肇兴的杜诗接受最为突出。陈肇兴杜诗接受是清代杜诗学盛行的主要表征之一,应当纳入杜诗接受史予以考察。   本期“论坛”栏目刊发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思想者论坛:两岸关系与东亚安全》全文实录。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主持,评论员有: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院长、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黄载皓,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江永,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俊生,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锺厚涛,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研究员郭至君。与会者聚焦东亚安全与两岸关系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探讨美国介入东亚局势对于两岸统一造成的阻力,及解决之道。

  本期“动态”栏目刊发了“中评社第八次现场报导北京香山论坛”一文。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4年10月号,总第322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录中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23-2024)。同时,《中国评论》月刊还是当前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核心学术期刊。月刊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理论为己任,以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理论创新为内涵,以命运共同体思维重构中美及东亚安全理论体系为特色。

第322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0月号已出刊(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记者 马逸群)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322期《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0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共刊发19篇文章,涵盖青年交流、两岸、国际、经济、文化等议题。

  本期“专题”栏目聚焦青年交流与两岸关系,刊发了《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家族叙事与两岸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创新培育路径》《台湾青年政治参与新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台湾“厌世代”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四篇文章。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陈志英、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和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李婕联合发表《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一文。文章指出,推动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瞭解互信,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为此,可协同组织社会多方力量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组织和平台开展多样化活动;从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鼓励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消除偏见,增进理解;在活动体验中唤醒他们的内在情感,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使知情行三者合一,助推两岸同胞最终实现心灵契合。

  在《家族叙事与两岸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创新培育路径》一文中,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张匀铭和该学院讲师王卓亮指出,家族叙事是对家族历史、事迹、人物与文化等内涵的理解和建构,对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少年的家族文化传承、家族历史建构、身份认同及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两岸人民携手共进的情感纽带与重要途径。以家族为单元,在两岸家族交流中实现互亲、互爱与互信,体认家国同构思想,重塑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有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真正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