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两面刃下的台湾选举路线局限性
壹、前言
2022年台湾地方选举选战从白热化到落幕、检讨,民进党政府在选战初期及过程中一再运用“两岸因素”、“大陆因素”等系列“抗中保台”策略,或暂停重启“小三通”限制台商返台投票。选举结果国民党大赢获致十五席,民进党惨败仅得五席。民进党内精英不断呼吁调整两岸政策及路线,主张以“和平保台”替代“抗中保台”路线。副领导人赖清德倡议“和平保台”,但却认为无论是“抗中保台”或“抗共保台”皆是手段,其因在于大陆未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回顾2018年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中大打“大陆牌”、“两岸牌”及“大陆介选牌”,导致选举结果惨遭大败,造成“蓝地方包围绿‘中央’”困境。尤其是台北市长选举中民进党籍候选人姚文智,一再诉求反中路线、台湾正常“国家”运动,然却连民进党基本盘选票都未能守住。这样的无效策略,民进党政府却仍在2022年地方选举再试一次,这些诉诸于“抗中保台”意识形态,甚至批评竞争对手具“亲中卖台”行为,倡议激进台湾“国族”主义以动员独派基本盘,对内标签化两岸交流积极参与者,极尽分化台湾社会;同时也以恶化两岸关系为代价。
台湾地方选举这场政治竞争,原本仅是涉及地方治理层次的选举,却提升至“‘国家’认同”及现代“国家”建造高层次政治认同议题。民进党政府领导人上至蔡英文、赖清德及苏贞昌,下至各候选人皆在选举中,不断倡议“抗中保台”路线以拉大所属候选人声量,藉此提升其选举声量、能见度及支持度。尤其赖清德在选战期间造访帛琉,宣称“台独”的现代意义就是“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试图在地方选战中“出口转内销”,以刺激、挑衅大陆政府的敏感政治神经强化危机动员,此势必以恶化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建立为代价。
“和平保台”路线有效实施须奠立在反“台独”基础上。民进党若不放弃挑衅大陆作为获取选票极大化策略,又不放弃倡议“反中”、“仇中”及“抗中”,不废除“公投“台独党纲”也不接受“九二共识”,反而宣称“对岸邻国”、“两岸互不隶属”或“务实“台独”、“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此奠立在“抗中保台”路线下的“台独”论述及两岸路线,并未有进行实质转型及调整的可能,藉此想要达成“和平保台”目标,无异是缘木求鱼。
贰、选战过程中“抗中保台”策略形成与实施
“抗中保台”效应在地方选举及“中央”层次选举中,效果有所差异。2024年“总统”大选,恐仍有宣称“抗中保台”风险。民进党在选战后经过数度检讨,负责检讨选战失利的召集人、前桃园市长郑文灿对外宣称,认定“抗中保台”被反操作成为“战争恐惧”,始导致选情严重挫败。现民进党欲以“和平保台”取代“抗中保台”路线,主因在于输掉九合一地方选举,仅赢得五席县市长席次,形成“蓝地方”包围“绿中央”的政治态势。
然“抗中保台”路线在2018年、2022年地方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但在2020年“总统”大选及“立法委员”选举中,则曾发挥影响。蔡英文针对2019年初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倡议“两制台湾方案”,公开否定“九二共识”,利用香港“反送中”运动拉升“抗中保台”声量,最终赢得“总统”大选。展望2024年大选,若在大陆对台政策持续压制及美国不断采取政策拉拢台湾前提下,民进党仍有可能重施故技。
其次,标签化国民党、台湾民众党候选人“亲中卖台”政治行为。民进党不断在选战中影射国民党籍及民众党籍县市长参选人,欠缺台湾主体意识及具有亲中倾向。副领导人赖清德类比台中市长候选人蔡其昌为“台湾泽伦斯基”,对抗威权独裁俄罗斯,因蔡其昌已被大陆纳入“台独”清单名册”人员;“行政院长”苏贞昌则公开呼吁力挺新竹市长沈慧虹,高喊“选出来的市长不能向中国大陆招手”。
台北市长候选人陈时中曾自诩,拥有“抗中保台DNA”;苏贞昌为其站台时,推崇乌克兰首都基辅市长克里契科领导市民对抗俄罗斯,提醒台北市选民思考“需要一位怎样的首都市长?”,影射国民党籍候选人蒋万安及无党籍(泛民众党)副市长黄珊珊,试图疏离民众与蓝白政党间支持关系。
复次,把国共交流标签化为“亲中卖台”行径。邻近选战期间,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曾率团访陆,民进党籍台中市长候选人蔡其昌及新北市长候选人林佳龙纷纷加以批评。蔡其昌批评卢秀燕市长应出面说清楚,且夏立言本身为台中市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影射其为台中与大陆接触窗口。同时,林佳龙也宣称国民党作为最大反对党,也应是忠诚于“国家”的反对党,要求台北市长侯友宜勿违背民意。
国民党则质疑陈时中在上任“卫福部长”前即去大陆,质疑陈基于医疗利益可以大喊“两岸一家亲”;但当要攫取政治利益时,则在选战中大打“抗中保台牌”,前后立场矛盾不一。显然,民进党在“抗中保台”路线下操作“两岸因素”,基于“政治正确”及意识形态需要,标签化国民党领导访陆的亲中倾向。
再者,塑造“中国威胁论”政治氛围,“抗中保台”路线与两岸对话协商目标冲突。民进党政府一方面提出“抗中保台”路线,进行危机动员以获取选票;另一方面,却提出要与大陆政府进行“建设性对话”、“有意义对话”,及在“民主、对等、和平、对话”前提下展开互动,如此诉诸危机动员获取选票及追求两岸对话之政策目标实相互悖离。民进党诉诸“抗中保台”路线,却一再批判大陆对台政策及其全球治理战略,企图塑造“中国威胁论”及负面标签化“中国国际形象”。这恐激化台湾主体意识与中华国族主义的冲突及交锋,造成两岸民众的好感度及亲善关系逐渐下降、两岸民族主义情绪升高冲突,徒增台湾安全的风险系数。
最后,“抗中保台”在选战中被塑造成“战争恐惧”。民进党2022选举检讨小组在第三场检讨会议中,与会者直指“抗中保台”被国民党反操作为“战争恐惧”。检讨小组召集人、前桃园市长郑文灿直言,“民进党两岸论述要做一些调整”。民进党领导精英直言“抗中保台”被操作成“战争恐惧”,国民党反向操作“票选民进党、青年上战场”。
然而,民进党不是也操作主张两岸交流者受中共认知战影响、亲中卖台及大卖“亡国感”吗?足见国、民两党也是标签化、污名化对方。国民党执政时曾标签化“台独”与中共是同路人,现则民进党标签化国民党为中共在台协力者,如此标签化台湾社会,无疑是分化台湾社会认同及国族认同,分裂整个台湾社会有机连带。
三、抗中保台的台湾社会基础及国际网络
一、抗中保台之台湾社会基础
民进党直至选败,始有检讨“抗中保台”路线之声浪。其“民主进步”意涵的“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精神,却沦为昔日其所批判国民党党国威权体制,流于领袖“英明睿智”、“纲揽独断”及“一言堂”窠臼。“抗中保台”思维,不易促发两岸和平稳定关系架构的建立。民进党持守“抗中保台”路线,并非是台湾社会主流思维,台湾主流社会思维即是要两岸政府恢复对话。
2022年6月“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基金会”民调,29%的人支持国民党主张“亲美爱台”,但支持民进党“抗中保台”者只有11%。2022年3月“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及“台湾国际研究学会”调查,仅16.1%主张继续“抗中保台”路线。同年1月《天下杂志》发布民调,选择“应与中美保持一样的关系”比例最高(46.7%),选择“亲美,但与中国维持和平关系”(31.1%),选择“亲中,但与美国维持友好关系”仅6.4%。
事实上,台湾社会“抗中保台”社会基础并未如想像中庞大。“抗中保台”社会基础相当薄弱,普遍民意期待两岸和平互动。2021年2月Yahoo民调显示,针对蔡英文重申“若北京有意化解对立,愿促两岸对话,你认为两岸对话的机会大不大?”,民众回答“不大”96.5%。同年3月“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及“台湾国际研究学会”民调显示,高达77.9%支持“两岸能够开启对话”。
二、抗中保台之国际基础
俄乌战争中美国协助乌克兰,包括军事奥援、经济贷款及人道援助;并号召欧盟、北约及友好国家,运用国际多边框架制约、经济制裁及金融封锁俄罗斯,但美国及北约却一再宣称不会出兵协防乌克兰。美国藉由“以乌制俄”、“以乌耗俄”策略,自身却不必陷入战争风暴,达成削弱俄罗斯国力目的。此种策略援引适用至两岸及东亚区域实施“印太战略”,藉“以台制中”、“以台耗中”,阻扰中国发展机遇及和平崛起,这反而让两大国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相互制约及打压,难以真正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印太战略继续利用台湾为民主同盟,民进党则建构抗中保台路线、联美日抗中战略彼此镶嵌。美国积极拉拢台湾为其战略棋子、马前卒,而其“以台制中”策略碰触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及红线。美国试图武装台湾,在印太战略中发挥“联台制中”、“以台耗中”效应;如同俄乌战争中,美国极力“联乌抗俄”、“以乌耗俄”,以耗损俄罗斯的军事及经济力量。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造成大陆对台军事围演成为新常态。
美国参众两院提出的“台湾政策法案”草案,背离“一中原则”及中美联合三公报,想藉此“武装台湾”,与台湾形成某种形式的军事同盟关系,这将会强化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倚武拒统”的底气。尤其新任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可能在本年及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时,凸显美国联台制中路线。民进党政府实施“抗中保台”路线及“联美抗中”战略,并与美国印太战略彼此相耦合,恐致两岸关系陷入更高度冲撞。
俄乌战争后,台湾已陷入一种“乌克兰情境效应”,台湾社会呼吁应要有“避战”方案,而非积极主动“引战”;必须谨慎因应二十大后中共对台政策转变,尤其是大陆对台政策强调反“台独”及反干涉,台湾勿参与介入中美竞争。台湾也应战略上自律自持,勿沦为美国印太战略“以台制中”的棋子角色。因此,一旦持守“抗中保台”路线极易陷入“印太战略”架构,从而充当遏制中国的“马前卒”角色。
伴随着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致台湾民众降低美国协防保卫台湾信心,强化两岸对话协商渴望;及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解放军围台军演,台湾安全风险系数增加。11月九合一选举,民进党倡议“抗中保台”路线,进行集体动员操作“亡国感”,选举结果印证其边际效用递减。民进党若要“保台”,必须说服大陆不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但大陆已公开宣称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言及这是针对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
检视台湾政府两岸路线更迭,因受政党轮替、“国族”认同分歧及“国家”发展战略选择之影响,几乎呈现断裂式变更。从国民党执政承认“九二共识”,到民进党主政否认“九二共识”;从认同中华民族、中国人认同,到否定中国人认同,且“台独”声浪不断创新高;从采取“友美和中”均衡路线,转变至“抗中保台”、“联美抗中”失衡战略,这是重大政策断裂。
这是近年来两岸紧张对立及冲突根源,强调分离的台湾国族主义及聚焦统一的中华民族主义冲突加剧,两岸社会敌对如螺旋上升。且随选举到来及竞选过程更加激化,两岸社会更陷入选举周期性的敌意“人为加工”。民进党所推动“抗中保台”策略,实有“双面刃效应”。
首先,过度操作“抗中保台”路线,犹如一把“双面刃”。民进党籍台北市长候选人陈时中宣称,对台湾人民来说“抗共保台是DNA”;国民党台北市长候选人蒋万安,则批判民进党政府严重“双重标准”,在选举期间大搞“抗中保台”,却是嘴巴“抗中”然实际上保不了台,解放军演习期间4枚飞弹飞越台湾上空,竟因日本政府公布后台湾民众始知真相;在两岸问题皆是“绿能,你不能”,如在疫苗采购上指控BNT疫苗由上海代理,但却又允许高端第二期临床试验由陆资公司办理。
其次,“抗中保台”路线挤压主张统一的泛蓝政治联盟战线。当民进党采取“抗中保台”路线效应越发强大,就会对统派及泛蓝政治生存空间及政治主张诉求,形成一种挤压力量,以取得对两岸关系话语权。例如批判“九二共识”等同“一国两制”、“台湾独立”等于“中华民国台湾”化、“台独”等于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透过这些概念语词内涵的转换,试图边缘化国民党及大陆政府两岸政策路线,致国民共三党难以展开对话。
尤其泛绿政治联盟领袖及政党因台湾民粹主义飙涨而兴起,善于利用民粹主义力量压缩统派的生存空间及话语权,藉由不对等的资讯抹红(亲中卖台)、抹黑(黑金派系政治),及藉机贩卖“芒果乾”(“亡国感”),经由政治集体动员及危机意识输入,压缩对台湾未来多元化主张,形塑单一具台湾图腾象征国族主义。此势必形成中国现代国家建造与台湾“国族”主义建构目标冲突,悖离国家完全统一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实践。
复次,“抗中保台”路线刺激急统时间表及武统威慑行动。激进独派甚至倡议“独立公投”或推动“台湾正名运动”,反而刺激大陆政府采取“以法制法”方式,反对及遏制“台独”,引发两岸紧张对立冲突。中共已在党章中明确纳入“一国两制”及反对及遏制“台独”。采取“抗中保台”路线,不仅难以真正达到“保台”目标,反而因被解读为推动“急独时间表”,更将招致大陆反制。
同时,“抗中保台”路线也会分化共同体凝聚及认同。在强化台湾认同之时,也增加共同体内部分化;在提升对“中华民国”认同时,也提升“台独”支持比例;在促进与美日关系时,却以恶化两岸关系及国际空间萎缩、“邦交国”流失为代价。尤其政党间、人我间及社会群体间,彼此互相“标签化”及“污名化”颇为严重,导致命运共同体的“我群意识”难建,内部充满猜忌及质疑,充斥着“亲中卖台”、“中共在地协力者”、“两岸权贵资本主义”质疑,促发公民社会内部疏离、认同分歧。
最后,两岸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及战争边缘风险。“抗中保台”路线极易将台湾推向战争边缘。赖清德为寻求蔡英文对其参选2024年党内“总统”初选支持,一再宣称支持蔡英文及其两岸路线,支持其维持两岸现状主张、两岸互不隶属论,否定“九二共识”存在,界定“九二共识”是“一国两制”。无庸置疑,蔡英文的两岸路线从“维持现状”,到主张“对岸邻国论”、“新两国论”,因此“抗中保台”路线,不但无法“抗中”,而且易把台湾推向战争边缘,成为中美竞争对抗下的牺牲品。
相对于蔡英文两岸论述及宪政改造,赖清德更趋近激进保守传统“台独”论述。赖清德提出“务实“台独”主张,宣称“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蔡英文两岸论述从维持现状,到“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最终“维持现状”等同于“两岸互不隶属论”。这与前领导人李登辉于1999年所倡议“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如出一辙;且蔡英文在宪政改造方面较无变动“宪法”增修条文前言“因应‘国家’统一前需要”之意图。
赖清德所倡议“务实“台独”,宣称台湾已经“独立”、不必宣布“独立”和变更“国号”、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及“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其实比蔡英文更脱离“维持现状”主张。尤其赖清德与独派基本教义派关系密切,甚至独派大佬公开呼吁蔡英文仅做一任,让号称“台独”“金孙”的赖清德上任;赖在宪政改造中主张制宪,提出制宪时刻已到来,要摆脱“一个中国”及“一中体制”的宪政架构。
2023年来临之际,民进党政府送给台青年一份“难以承受的重”之新年礼物:即服兵役时间将于2024年起由4个月延长至一年,为台海可能发生战事做准备。自蔡英文就任以来,不仅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一中”;更是宣称“对岸邻国”、“两岸互不隶属”。同时,倡议“抗中保台”路线及“联美抗中”战略,与美国印太战略相连结。无疑地,这将刺激大陆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致两岸关系恶性循环、敌意螺旋上升。
民进党若想达成“和平保台”目的必须公开宣称“弃独”,理应处理党内“一党纲两决议文”所揭橥国家目标冲突。《公投“台独党纲”》揭橥以公民投票程序,建立“台湾共和国”目标;《台湾前途决议文》揭示依据“宪法”,“中华民国”为台澎金马之“国号”;《正常‘国家’决议文》倡议公投制新宪,以台湾名义参与联合国及台湾“正名”。直言之,赖清德若想赢得台湾领导人大选,两岸政策就要采取中间路线,以利选票极大化目标。
民进党倡议“抗中保台”路线,不仅不利于永续执政,也不利于台湾安全维护及国际空间拓展。蔡英文公开否认“九二共识”、不接受“一国两制”,倡议“抗中保台”路线,宣称“大陆别国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论”,两岸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抗中保台”路线,难以获致“保台”目标,唯有调整“务实“台独”、“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说法,方能避免给予外界持激进“台独”路线之刻板印象。“和平保台”路线才是民进党长期执政基础,“抗中保台”路线不仅不利于永续执政,也不利于台湾安全维护。民进党政府若要达成“和平保台”目标,必须扬弃“台独”路线,方能克竟其功。台湾社会因持守“抗中保台”路线实已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及得不偿失;各政党不应基于不当政治动机,恣意地操作“两岸因素”而获取政治利益。
壹、前言
2022年台湾地方选举选战从白热化到落幕、检讨,民进党政府在选战初期及过程中一再运用“两岸因素”、“大陆因素”等系列“抗中保台”策略,或暂停重启“小三通”限制台商返台投票。选举结果国民党大赢获致十五席,民进党惨败仅得五席。民进党内精英不断呼吁调整两岸政策及路线,主张以“和平保台”替代“抗中保台”路线。副领导人赖清德倡议“和平保台”,但却认为无论是“抗中保台”或“抗共保台”皆是手段,其因在于大陆未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回顾2018年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中大打“大陆牌”、“两岸牌”及“大陆介选牌”,导致选举结果惨遭大败,造成“蓝地方包围绿‘中央’”困境。尤其是台北市长选举中民进党籍候选人姚文智,一再诉求反中路线、台湾正常“国家”运动,然却连民进党基本盘选票都未能守住。这样的无效策略,民进党政府却仍在2022年地方选举再试一次,这些诉诸于“抗中保台”意识形态,甚至批评竞争对手具“亲中卖台”行为,倡议激进台湾“国族”主义以动员独派基本盘,对内标签化两岸交流积极参与者,极尽分化台湾社会;同时也以恶化两岸关系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