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军事沟通未恢复 袁易解析两点原因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袁易。(中评社资料照)

  中评社台北6月24日电(记者 张嘉文)美国国务卿布林肯19日结束两天的访华行,在记者会上提到中国拒绝重启和美国的军事沟通管道。对此,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袁易向中评社分析表示,中方保留了这部分,一是要避免类似佩洛西和麦卡锡事件的再发生,二是要抑制未来美国国会或行政部门持续对台过渡倾斜。

  袁易强调,亦即中方预见了美方接下来仍可能再大打台湾牌,所以在恢复军事沟通上留了一手,也看出双方在互信程度上的不足。

  袁易,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现任政大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研究专长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大陆安全及外交政策、两岸关系、军备控制防扩散等。

  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去年8月访问台湾后,中国外交部宣布8项反制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安排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取消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之后美方多次表达期望重启军事对话,都遭中方拒绝。

  袁易接受中评社访问分析,布林肯访华行,即便达成了美中互访的形式,但双方现在仍处于针锋相对,双方高层完成了表定的会晤目的后,下一个目标,就是11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APEC峰会,美方此次做为东道主,当然希望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能出席,进而促成美国总统拜登和习近平的会面,这是布林肯此行任务重点之一,稳定双方关系来继续向前。

  袁易提到,中国此次虽仍拒绝和美国重启军事对话,但双方留了一个尾巴,就是双方接下来会进行共同关切的议题工作会议,那要开展多少工作会议,有无包括两军的沟通,这是可以观察的指标。

  谈到中方此次仍拒绝和美国重启军事对话的原因,袁易说,这说明了中方此时此刻在军事作为上,希望能保有自主性。过去一段时间中美在海空的军事交锋,已形成非常紧张态势,照理说在布林肯访中之后,两军对峙紧张态势会稍微和缓些,但中方在恢复军事沟通上保留了空间,是希望接下来得到美国在各方面的实质回应。

  袁易举例说,在台海问题上,中方最关切的包括去年8月的佩洛西事件,以及蔡英文今年4月访美和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见面,这两次中方都有大规模的军事动作反制,而这两次都是美国国会主导,也可预见接下来类似事件仍可能会发生,这就是中方最不愿意见到的。

  袁易说,因此北京保留军事手段,就是要针对未来美国国会议长可能再出访台湾的局面,预留一些空间。另外美国行政部门,包括布林肯此次重申了一中政策以及不支持“台独”等,和过去没有太大的差异性,但中方保留了军事沟通恢复的选项,目的也是要抑止美国会或行政部门,对台过渡倾斜。但中美两军如果还是有维持沟通管道,仍比没有好,这点基本上是各界共同的期待。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袁易。(中评社资料照)

  中评社台北6月24日电(记者 张嘉文)美国国务卿布林肯19日结束两天的访华行,在记者会上提到中国拒绝重启和美国的军事沟通管道。对此,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袁易向中评社分析表示,中方保留了这部分,一是要避免类似佩洛西和麦卡锡事件的再发生,二是要抑制未来美国国会或行政部门持续对台过渡倾斜。

  袁易强调,亦即中方预见了美方接下来仍可能再大打台湾牌,所以在恢复军事沟通上留了一手,也看出双方在互信程度上的不足。

  袁易,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现任政大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研究专长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大陆安全及外交政策、两岸关系、军备控制防扩散等。

  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去年8月访问台湾后,中国外交部宣布8项反制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安排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取消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之后美方多次表达期望重启军事对话,都遭中方拒绝。

  袁易接受中评社访问分析,布林肯访华行,即便达成了美中互访的形式,但双方现在仍处于针锋相对,双方高层完成了表定的会晤目的后,下一个目标,就是11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APEC峰会,美方此次做为东道主,当然希望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能出席,进而促成美国总统拜登和习近平的会面,这是布林肯此行任务重点之一,稳定双方关系来继续向前。

  袁易提到,中国此次虽仍拒绝和美国重启军事对话,但双方留了一个尾巴,就是双方接下来会进行共同关切的议题工作会议,那要开展多少工作会议,有无包括两军的沟通,这是可以观察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