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中美人文交流的历程、经验与前景
中评社北京2月9日电(记者 海涵)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中心主办的“中美人文交流40年:历程、经验与挑战” 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题为《为大国合作筑牢“地基”: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的历程、经验与前景》的报告。
报告指出,2019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四十周年。回顾过去四十年两国关系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事业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的地基。两国人民对彼此素怀友好感情。双方应该加强人文交流,夯实两国关系民意基础,给中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过去四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美人文交流,客观上扩大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推动了教育、科技、艺术、旅游、体育、医疗等诸多领域上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持续深化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与社会纽带。
报告表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与磨合,中美关系在新时代也面对着新挑战。如何在这些新挑战与新问题面前,继续发挥人文交流所独具的优势,继续夯实两国关系民意基础,为两国关系稳步推进保驾护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这也为充分总结中美人文交流的实践历程、经验与挑战,并对应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作出了新的要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报告回顾说,从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观察,人文交流始终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853年俆继畬为华盛顿纪念碑石材撰写碑文,到1870年代的留美幼童,1911年设定的清华学堂,人文领域的互动与沟通几乎贯穿于中美两国230多年交往历史的始终。
报告指出,作为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人文交流的发展历程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两国各层次各群体不断夯实“民意地基”、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充当“稳定器”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中美建交,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扮演了试探与搭桥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再度以人文交流破冰起航,从几乎空白到试探、突破再到曲折中的持续发展,最后到机制化时代,人文交流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推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与发展,而人文交流的频次和深度不断反映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度。中美建交以来,两国人文交流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地方、高校、智库等众多领域持续深入发展。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美关系出现波折之际,人文交流也成为驱动两国关系最终走出低谷的主要关键动力之一,充分体现了人文交流在两国关系的“粘合剂”和“推进器”角色。新世纪以来,中美人文交流逐渐迈入机制化新时代,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在丰硕的人文交流成果的促进下进一步巩固与深化。
首先,中美人文交流始终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中扮演着民意“地基”与“晴雨表”的积极角色,既是中美关系的基础动力,也能反映两国关系的质量状况。
其二,中美人文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对于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建立了两国人民 深厚的共同情感,这是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最重要民意基础。从人文交流的实践结果来看,随着中美人文交流机制化水平的提高,双方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展开交流合作,美国人民对于中国的好感和信任有所上升。
其三,高层磋商与对话的机制化确保了人文交流的高质量深入推进,中美人文交流逐步规范化、有序化和常态化。虽然中美人文交流的实践历时长、内涵丰富,但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和中美社会和人文高级别对话等机制化交流框架的全面开启才全面推进了双方人文交流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其四,中美人文交流的主题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数量可观的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为中美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载体。这一切都确保了中美人文交流的领域、层次与规模持续扩大,达到建交以来的最高水平。
“虽然中美人文交流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美人文交流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报告坦陈,其一,由于两国国情与发展阶段不同,中美双方在人文交流实践当中存在着主体角色差异,人文交流也存在着所谓“不对等”的倾向;其二,价值分歧以及所谓“去政治化”问题始终是中美两国人文交流当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其三,中美人文交流在具体实践方式上也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商业化、形式化、单向化等问题;其四,中美人文交流的效果如何评估也需要建立一个长周期的标准体系。
报告称,面对这些挑战,中美两国的人文交流需要在新时代的时空环境下进行新的调适,以充分适应积极推进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稳步向前的总体战略要求——
第二,多元联动,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的模式创新和大众化、平民化。在中国对美人文交流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政府和民众的角色分工,根据人文交流的不同发展阶段而适时调整和创新交流模式。一般而言,在人文交流的开启阶段,需要发挥政府的动员力量和搭桥作用,因而这一时期政府的引导角色可能会较为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演进,人文交流应由“自上而下”逐渐过渡到“自下而上”,更多地发挥地方、民间、个体的力量,促使两国民众成为支持发展中美关系的核心。与此同时,在对美人文交流方式上,有必要采用“精英为首要,平民为基础”的目标群体双轨并行模式,既要针对美国精英阶层,特别是能够影响美国对华决策和公共舆论的“意见领袖”,注重精英舆论对大众舆论所具有的引导性和疏导力。又要注意中美人文交流的“社会驱动力”与“平民浪潮”,重视对美国高校、智库、劳工组织、利益集团等非政府机构的对口交流。甚至考虑到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可以在传统聚焦于非洲裔、二战或抗日老兵、中美老朋友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中美人文交流中对美国不同社会阶层、团体的交流举措。
第三,建立健全中美人文交流的评估体系,强化危机预防和处理能力。中美人文交流涉及到的项目和成果众多,这些通过高级别的对话与磋商已经达成的成果具体落实情况如何、其中“质”的提高是否与“量”的增长相匹配,这些都是中美人文交流推进过程中需要反覆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方面。同时,在大数据时代,有必要建立中美人文交流信息数据库以及相关的动态监测、危机预警、信息发布等制度。此外,要强化中美人文交流的能力培养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引入高校、智库等力量,承担起中美人文交流中主要的理论、政策研究和部分的实践操作。中国的一流大学应当积极参与新时代中美人文交流,一流大学在参与中美人文交流中应当以促进中美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目标,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战略性、常态化的工作紧抓不懈。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大力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球视野并能深刻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青年人才;还应继续创新美国来华留学项目,在办好“燕京学堂”、“苏世民书院”、“丝路学院”等特色品牌基础上培养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国情的知华友华的美国青年人才。同时,集中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研究力量,就全球热点问题展开攻关,诞生更多有建设性、前瞻性和吸引力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充实中美认为交流的内涵,真正着眼于中美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在新时期里更好地发挥中美关系探路者、辅路者、护路者的角色功能。
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前景,报告认为,两国人文交流必然将继续深挖密切两国关系的民心纽带,主动塑造持久而高质量的中美人文交流也必将继续助力中美两国关系本着协调、合作、稳定的基调持续健康、稳定、共赢地深入发展。
中评社北京2月9日电(记者 海涵)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中心主办的“中美人文交流40年:历程、经验与挑战” 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题为《为大国合作筑牢“地基”: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的历程、经验与前景》的报告。
报告指出,2019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四十周年。回顾过去四十年两国关系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事业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的地基。两国人民对彼此素怀友好感情。双方应该加强人文交流,夯实两国关系民意基础,给中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过去四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美人文交流,客观上扩大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推动了教育、科技、艺术、旅游、体育、医疗等诸多领域上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持续深化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与社会纽带。
报告表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与磨合,中美关系在新时代也面对着新挑战。如何在这些新挑战与新问题面前,继续发挥人文交流所独具的优势,继续夯实两国关系民意基础,为两国关系稳步推进保驾护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这也为充分总结中美人文交流的实践历程、经验与挑战,并对应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作出了新的要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报告回顾说,从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观察,人文交流始终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853年俆继畬为华盛顿纪念碑石材撰写碑文,到1870年代的留美幼童,1911年设定的清华学堂,人文领域的互动与沟通几乎贯穿于中美两国230多年交往历史的始终。
报告指出,作为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人文交流的发展历程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两国各层次各群体不断夯实“民意地基”、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充当“稳定器”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中美建交,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扮演了试探与搭桥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再度以人文交流破冰起航,从几乎空白到试探、突破再到曲折中的持续发展,最后到机制化时代,人文交流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推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与发展,而人文交流的频次和深度不断反映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度。中美建交以来,两国人文交流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地方、高校、智库等众多领域持续深入发展。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美关系出现波折之际,人文交流也成为驱动两国关系最终走出低谷的主要关键动力之一,充分体现了人文交流在两国关系的“粘合剂”和“推进器”角色。新世纪以来,中美人文交流逐渐迈入机制化新时代,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在丰硕的人文交流成果的促进下进一步巩固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