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国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
1958年,他奉命参加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从此隐姓埋名30年,投身中国核潜艇事业,并亲自参加和完成了第一代核潜艇的深潜试验。把核潜艇研制工作传给第二代科研人员后,黄旭华仍不顾年事已高,继续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致力为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献计献策。2019年获颁“共和国勋章”,2020年,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综合中新社、中通社、央视新闻、解放日报报导:黄旭华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黄旭华曾在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五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先后担任七院十五所副总工程师、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历任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
“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
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我能够承受得了吗?我说能。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黄旭华这样描述自己的选择。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核潜艇,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的新闻报导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在“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的辽宁葫芦岛,黄旭华和同事们用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攻克了核潜艇的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讯、生命保障等核心技术难题,突破了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