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两岸学者讨论两岸关系现状与出路
中评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 海涵)2月25日下午,由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出路”研讨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数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摆事实、论观点、议出路,坦诚交流,建言献策。
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骁东、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会长季平致开幕辞。李骁东谈及此前为期三天的访台行程,他说,对于台北的街道和台湾朋友们的热情感到很熟悉。作为疫情三年来首次线下的城市交流,我们将台湾朋友的善意和期待带了回来。希望未来两岸学术界能有更多、更深入的线下交流。
季平表示,当前,两岸之间有“春意”,但还远没有到“春暖花开”的境地。对于两岸关系,我们要排除干扰,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干扰不仅包括外部势力,还来自台湾内部。两岸需要有识之士共同研究、共同找出出路,一起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和平。
在研讨环节,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郭隆隆,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中心主任冯绍雷,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亚太综合研究院院长汤绍成,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强,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阎德学,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南森分别发言。
赵春山谈及夏立言访陆的感受和意义,他表示,在中共二十大后,加强国共对话,是夏立言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国共对话可以让两岸避免因误判而擦枪走火的危险。“中共至今仍主张和平统一,我这次随团访问大陆的印象是,国共双方都认为两岸同文同种,不愿见到战争在中国人居住的土地上发生。”赵春山说,夏立言此行的另一个任务则是,表达国民党对在陆台人的关怀,以及向对岸反映台湾的基层民意。他还说,最近闻到一丝“春暖”的味道;但因当前中美关系诡谲多变,加上民进党政府一切唯美马首是瞻,使两岸关系‘乍暖还寒’,距离“花开”和“结果”,仍有一段路要走。
郭隆隆表示,现在两岸关系正处在一个十分敏感时期。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两岸都相继调整了防疫政策,冰封三年的两岸关系也露出了一些春的气息,这充分反映了两岸交流的绢绢细流正在冲破民进党当局的重重阻挠,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岛内的舆情也岀现一些新变化,主张以“九二共识”对话,让两岸关系恢复正常的呼声明显上升,民众中正在形成一股“疑美共识”,它的内生动力正是来自于台湾民众要和平,要发展,要过好日子的强烈民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特别警惕岛内的“台独”势力与外部势力相勾结,以挑起台海战争。尚若两岸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更是台湾的一场巨大灾难。
张五岳对于2023年的两岸关系持审慎不悲观的态度。他表示,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最大的机遇为,在疫情过后如何积极开展两岸各式各样的正常交流。祗有强化两岸人员与各项社会交流,才能为两岸和平发展注入活水。面对政治分歧,新形势下的两岸更应进一步强化两岸城市交流、青年交流乃至民间经贸社会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岸人民进一步的相互理解,亦是奠定两岸和平发展最好的基石。
冯绍雷表示,正当两岸关系走向国际舞台,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时候,如何从以往的历史事件中提取经验值得深思。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一旦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尊重,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就能行稳致远。他说,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倾向于劝和促谈,这样的立场表述会对总体国家战略产生积极影响和辐射,有可能使两岸关系找到更多空间,提供更多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机会。
赵建民表示,前年四月《经济学人》称,台海已成地表最危险的地方,不旋踵,解放军军演爆发第四次台海危机,美国军方高级将领纷纷预测台海战事不远。然而,开春以来,最近种种迹象显示,两岸关系出现一波小阳春,然而,前有地缘对抗,后有台美选举,没有护栏避险的两岸,缓和恐怕走不了太远。民进党执政下,两岸关系已进入准战争边缘,民进党不思考如何化解,反而提油救火。唯有充分体认两岸关系的脆弱,努力建构以“九二共识”和反“独”为基础的护栏,台海才有可能重返安定。
仇长根表示,当前两岸关系出现新状况新变化:一是,新年到来两岸关系出现一丝暖意;二是,今年两岸关系形势仍然不乐观。谈及阻碍两岸关系解冻的主要障碍,仇长根认为,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仍是主要障碍;美国“以台制华”战略仍是突出障碍。他指出,未来两岸关系“解冻”的出路在于坚持“九二共识”、在于顺应台湾民意、在于顺应历史大势。
汤绍成表示,近期传出“蔡英文计划于年中访美”,各界极为关注。如今,两岸兵凶战危,中美对峙严峻,在此风口浪尖,蔡英文要访美,确实是以台人身家财产为赌注,来成就其个人的历史地位,以期获得巨大政治能量,并可避免在卸任后遭到清算。而此行是否能为绿营加分,还在未定之天。除北京的反应之外,去年底地方选举时民众已经觉醒,执政党如此操作,台湾只会更加危殆。
刘强谈及北约全球化扩张下台湾问题面临的问题、挑战与出路,他表示,如果说中美关系如美国人所说是“处在十字路口”,那么两岸关系恐怕也可以说是处在“十字路口”。经过台湾岛内“台独”势力与美西方勾结,并在美国的不断推动下,台湾问题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同时,由于俄乌战争导致“恐俄症”加剧,使得被法国总统多次提及的已“脑死亡”的北约不仅复活,酝酿已久的全球化扩张也开始扎实推进。其中,北约全球化的首要方向明显指向印太地区,而台湾问题也被北约作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抓手,这给解决台湾问题带来新的问题和巨大挑战,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应对思路与策略,方可减少战略压力,牢牢掌控台湾问题的主动权。
阎德学谈及日本岸田政府的台海政策,他指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愈发受到重视,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可预测性却在下降,自然成为不稳定因素。作为日本任期最长的前外相,岸田对中日关系的跌宕起伏有着深切感受,非常清楚对华关系决定着日本的国运,在日台关系上,会维持台海和平稳定政策,支持台湾地区的“自由繁荣”,很难做出超越宪法、在“台湾有事”时出兵台海的言论举措。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大国,恪守东方文明大国的政治道德,发挥大国稳定器作用,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全球治理的主体力量,是国际社会共同期待的。
王南森表示,台湾问题牵动着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是个带有浓烈民族情感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冷静、妥善并合理解决台湾问题应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为此,我们切不可意气用事。客观地认清和梳理各种来自内外的压力,理性地分析其本质和根源,将有助于我们辨别真伪,知晓问题之轻重缓急,进而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中评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 海涵)2月25日下午,由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出路”研讨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数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摆事实、论观点、议出路,坦诚交流,建言献策。
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骁东、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会长季平致开幕辞。李骁东谈及此前为期三天的访台行程,他说,对于台北的街道和台湾朋友们的热情感到很熟悉。作为疫情三年来首次线下的城市交流,我们将台湾朋友的善意和期待带了回来。希望未来两岸学术界能有更多、更深入的线下交流。
季平表示,当前,两岸之间有“春意”,但还远没有到“春暖花开”的境地。对于两岸关系,我们要排除干扰,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干扰不仅包括外部势力,还来自台湾内部。两岸需要有识之士共同研究、共同找出出路,一起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和平。
在研讨环节,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郭隆隆,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中心主任冯绍雷,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建民,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亚太综合研究院院长汤绍成,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强,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阎德学,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南森分别发言。
赵春山谈及夏立言访陆的感受和意义,他表示,在中共二十大后,加强国共对话,是夏立言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国共对话可以让两岸避免因误判而擦枪走火的危险。“中共至今仍主张和平统一,我这次随团访问大陆的印象是,国共双方都认为两岸同文同种,不愿见到战争在中国人居住的土地上发生。”赵春山说,夏立言此行的另一个任务则是,表达国民党对在陆台人的关怀,以及向对岸反映台湾的基层民意。他还说,最近闻到一丝“春暖”的味道;但因当前中美关系诡谲多变,加上民进党政府一切唯美马首是瞻,使两岸关系‘乍暖还寒’,距离“花开”和“结果”,仍有一段路要走。
郭隆隆表示,现在两岸关系正处在一个十分敏感时期。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两岸都相继调整了防疫政策,冰封三年的两岸关系也露出了一些春的气息,这充分反映了两岸交流的绢绢细流正在冲破民进党当局的重重阻挠,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岛内的舆情也岀现一些新变化,主张以“九二共识”对话,让两岸关系恢复正常的呼声明显上升,民众中正在形成一股“疑美共识”,它的内生动力正是来自于台湾民众要和平,要发展,要过好日子的强烈民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特别警惕岛内的“台独”势力与外部势力相勾结,以挑起台海战争。尚若两岸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更是台湾的一场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