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乌冲突对台湾之借镜与启示
中评社╱题:论俄乌冲突对台湾之借镜与启示 作者:柳金财(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摘要】乌克兰从“亲俄路线”转向“亲欧美路线”,成为俄乌冲突之导火线,尤其亲西方乌政府宣称参与欧盟及加入北约组织,引发俄罗斯安全疑虑,从而采取“先发制人”之“特别军事行动”。同样的战略思维逻辑,也可类推适用在东亚地区,台湾恐成为美国印太战略设计下“另一个乌克兰”。当台介入中美霸权战过程,镶嵌至所谓印太战略架构成为美遏制陆的“马前卒”,反使台被绑架在印太战略战车上。从民族主义立场、地缘经济及政治需要来说,台湾对外战略应从“抗中保台”、“联美抗中”失衡思维,转向“友美和中”均衡战略,方能规避“被战争”风险。
壹、前言
乌克兰从传统“亲俄”转向亲西方之外交路线,试图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欧洲联盟,在美国支持下逐渐实现“脱俄入欧”转变。然北约是军事联盟组织,曾与苏联为主的“华沙公约组织”(华沙组织)相对抗;乌克兰曾是苏联成员国,民族主义与俄罗斯相近,且其领土及主权与俄存在盘根错节关系。北约势力东扩,改变乌作为欧俄间缓冲地带角色。乌试图运用“联欧美抗俄”战略,不仅让俄认为国家安全遭威胁,更视乌悖离斯拉夫民族主义及传统兄弟盟邦关系;且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拉拢乌克兰在经济援助方面已投注高达数千亿美金。
自俄乌战争爆发后,从北约、美国仅提供给乌克兰武器、训练人员及贷款、物资资源角度来看,并非派兵协防,这不仅可避免直接与俄罗斯军事冲突,也可藉俄乌战争由乌克兰箝制俄罗斯,耗损俄之国力与拖垮其经济。乌克兰在苏联时期即是联合国成员国,位属欧俄战略缓冲之地位,在地缘政治上有其不可替代重要性。这种战略缓冲国角色,若能采取衡平而非“一边倒”外交路线,或可得到最大的国家利益。在苏联崩溃解体冷战结束后,以原苏联为主华沙组织国家已解散,但北约组织国家不仅未解散,反而东渐扩大吸纳原华沙组织国家,导致俄罗斯加深其国家安全遭受威胁之认知。①
然当乌克兰从“亲俄路线”转向“亲欧路线”、“亲美路线”时,旧苏联时期双方领土划分争议及因乌东地区讲俄语民众受到乌政府之歧视对待及压制,成为双方争论冲突之导火线。尤其亲西方乌克兰政府宣称,要积极参与欧盟及加入北约组织,此必然引发俄罗斯安全疑虑,从而采取“先发制人”的所谓“特别军事行动”。换言之,乌克兰从“亲俄”路线,转向“亲欧”、“亲美”路线,其作为俄与西欧国家的“战略缓冲区”角色及功能消失,明显不利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保障。
从地缘政治及战略角度检视,美国于欧洲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藉北约东扩欲吸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改变乌作为欧洲与俄国之战略安全缓冲角色,从而加深俄国家安全疑虑,最终引爆俄乌战争;美国本身并不参战,却可“以乌拖俄”耗损俄罗斯国力。同样地,美国在东亚地区建构“北约版”印太战略,联日以抗俄中,宣称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拉拢台湾成为美国印太战略民主成员,成为美“以台制中”之战略前沿角色,藉由“以台耗中”阻扰其发展机遇,使中国无法与美国在全球霸权争夺战胜出。美国印太战略即是抗中战略,台湾角色不是军事盟邦,也非新伙伴关系,甚至不是印太经济架构的参与成员。台湾很难逃避代理人角色,“台湾牌”成为美国布局印太战略代理战争之策略棋子。②
同样地,俄乌关系与两岸关系也有雷同相似之处。台湾当局自民进党执政以来,悖离国民党执政时期承认“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宣称不接受“九二共识”,标签化“九二共识”等同于“一国两制”。民进党执政后,台湾社会认同台湾人比例、主张台独比例也创新高,激化两岸民族主义冲撞;大陆批判台湾悖离中华民族主义,自绝于中国人认同、“两岸一家亲”及“两岸命运共同体”建构。尤甚者,台湾采取“抗中保台”之“反中”路线;运用“联美抗中”战略参与美国所建构印太战略,转向“亲美”路线,扮演作为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前沿角色。此种对外路线转变,台湾对大陆、乌克兰对俄罗斯关系,颇有雷同之处。
大陆对台政策主张“融合渐统”、“融合和统”,台湾两岸政策却走向“两岸两国论”、“相互承认主权说”,激化两岸敌意如螺旋般升高,陷入战争边缘风险。比较俄乌战事起源,无论外交路线转移、民族主义认同分歧、主权冲突及领土纠纷,两岸似乎具有相似性。台湾应必须自觉,勿沦为美中竞争超级强权之筹码,方能维护台湾安全避免“被战争”风险;应从“联美抗中”单边路线,转向“友美和中”均衡战略,始能避战。
贰、从季辛吉及米尔斯海默论反思俄乌冲突根源
一、季辛吉论俄乌冲突根源
俄罗斯攻打乌克兰已超过3个月,北约组织承诺将无限制提供给乌武器,美国也通过400亿美元援乌法案。在北约及美国奥援下,乌克兰挺下这场可能旷日费时战争,绝大多数乌克兰民众坚持领土守护。然俄政府却宣布将先前承认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正式回归俄罗斯联邦疆域。思索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曾语出惊人指出,乌应放弃部分领土,与俄达成“和平协议”,始能尽速终结此场战争;更论及:“分界线应该回到战前的现状,这意味着回到俄乌战前的现有状态”;俄应被允许保留在2014年吞并的克里米亚。③
显然,季辛吉的高论拂逆大多数乌克兰民众,而现在乌克兰所失去领土已再添加。在“世界经济论坛”(WEF)上,季辛吉更指出,长期而言,若俄乌无法重启谈判,双方持续对抗,这将对欧洲稳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季氏早在八年前曾提醒乌克兰,若要生存与发展,则不应在西方与东方间抉择“一边倒”、不应成为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前哨”,不应加入北约。对俄而言,乌克兰亲美、北约战略思维及外交行为极具挑衅性,易激起双方敌意,引发俄对乌采取报复性攻击,陷国家于战争边缘风险。
虽然季辛吉“言之谆谆”,但乌克兰国家领导人及政治人物却“听之藐藐”,未采取避战措施,却选择了一条濒临战争边缘风险的道路,终致引火烧身。战争对乌克兰所造成伤害,可说是不可逆转,包括造成近千万流离失所难民、恶化经济及工业生产、大规模毁损基础设施及粮食生产危机等。季辛吉的建议,主要是乌克兰应维持在欧俄间平衡缓冲角色,既不“亲俄”也不“亲北约”,保持相对等距关系或中立立场,这反而易维护其国家安全及明确化其国家利益。
从大国战略角度检视,俄罗斯自前苏联解体后华沙组织解散,既有东欧共产国家历经民主化后,陆续加入欧盟和北约;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也要从远离“亲俄路线”转向拥抱“亲美欧路线”。俄国以承认乌东两个自治区为主权独立国家为托辞,应其所邀军事介入维持区域和平,避免遭受干涉乌克兰内政之指控。这不仅引发联合国大会谴责,也唤醒欧洲国家从沉醉于和平美梦,现则团结一致对俄;同时,刺激原本持中立的芬兰及瑞典,纷纷宣称要参与北约。而美国发动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及金融封锁,更让原已衰弱俄经济陷入雪上加霜困境。
二、米尔斯海默论俄乌冲突根源
着有“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国际政治学者约翰(John Mearsheimer),曾于2015年6月预测俄罗斯必会攻打乌克兰。④而事实发展显示,爆发战争果然不幸言中,或许诚如先前季辛吉、约翰·米尔斯海默所言,若乌克兰不在“亲欧”、“亲美”或“亲俄”路线做出“一边倒”选择,这场战争恐不易爆发。从这一角度检视,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选择“亲美欧抗俄”战略,与北约欲东扩及美国试图“以乌耗俄”战略,其目标及动机可说是不谋而合。
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因为大国间必然寻求国家权力扩张,美国关注深耕欧洲,俄国则试图恢复对苏联时代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大陆对于收复台湾完成国家统一势在必得,两岸和平越来越难以维持,爆发军事武统可能机率增加。换言之,在欧洲,美国利用联结北约组织遏制俄罗斯,藉由北约东扩拉拢乌克兰加入北约,运用“以乌制俄”策略,耗损俄之国力;在亚洲,美国藉由印太战略民主成员,拉拢台湾成为战略前沿“马前卒”角色,运用“以台制中”策略,达到遏制中国发展机遇。⑤准此观之,美国藉由“联乌耗俄”、“联台耗中”策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收渔翁之利。
米尔斯海默曾提出以“攻势现实主义”(Invasive Realism),解释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强调大国发展逻辑必会不断扩充权力,追求权力最大化,以取得地缘政治上的优势,藉由成为区域霸权国,以确保自身的国家安全。通常“攻势现实主义”具三大特征,包括国际社会为无政府状态,大国具攻击武力可彼此伤害;大国间无绝对互信,皆会极力争取成为区域霸权。⑥2014年俄罗斯从乌克兰并吞原属俄罗斯传统领土克里米亚,并支持乌克兰东部两个俄语人口区域自治。2022年俄罗斯为抗议美国及北约,以拉拢乌克兰参加北约及欧盟为由,发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并承认乌东两个自治区为主权独立共和国,造成乌克兰国土分裂。
三、美国支持北约东扩为俄乌冲突根源
无庸置疑的是,俄罗斯要攻打乌克兰,固然牵涉到俄领导人普丁的个人特质及信念,包括视乌克兰为固有领土一部分、相同血缘及斯拉夫民族主义,恢复前苏联光荣使命感等。从地缘战略及政治角度来说,因美国支持北约不断东扩,尤其拉拢乌克兰,试图改变其传统作为俄与西欧间缓冲地带角色。北约之成立目的,源自应对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组建华沙组织之敌对关系;自苏联解体后,已解散华沙组织,但北约组织不仅依然存在且势力增大,北约已前后六次东扩,这加深俄罗斯感受到其国家安全已备受威胁。普丁拒絶用“入侵”或“战争”这样的词汇,而是称之为“特别军事行动”。2 月24日告诉俄罗斯民众,此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使乌克兰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以保护遭受乌政府欺凌和种族灭絶行为长达八年的人民。⑦
显然,泽伦斯基总统颠覆传统“亲俄”路线,改走“亲美”及“亲欧”路线。当乌克兰倡议加入欧盟及北约,此势必破坏乌在俄欧间所扮演缓冲平衡角色。对俄罗斯而言,一个倾向美欧的乌克兰将是持续性威胁,让俄罗斯无法“感到安全、发展和存在”。俄最终采取“先发制人”方式应对乌克兰之挑衅。最近俄罗斯宣布将先前承认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正式回归俄罗斯联邦疆域,验证了季辛吉及米尔斯海默之前瞻思维及洞悉能力。
诚如这两位国际政治大师所发出“警世微言”,小国若要避战,恐须与两大霸权国维持中立立场、等距离交往;另霸权国也应持守战略定力,倡议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如此始能跳脱“大国政治的悲剧”陷阱。准此以观,美国不适当介入北约东扩,鼓励乌克兰偏离缓冲角色由“亲俄”转向“亲欧美”,可谓是“始作俑者”;⑧作为全球军力排名第二的俄罗斯,在未穷尽一切外交协商前即发动战争,且战争地域扩及乌首都基辅,而非仅局限于乌东两个自治区,则是欠缺战略定力而踏上盲动躁进主义;而乌克兰若能聆听两位大师所论避战之道,其人民与国家或可免于生灵涂炭。
俄乌战争引发全球社会及台湾高度关注,尽管多数台湾民众不认同“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说法,然从民调显示“乌克兰情境效应”已发酵,刺激台湾民众对两岸政策及外交路线认知转变,更加趋向理性与务实。对照俄乌与两岸互动关系,确实有诸多相近性,若能从中获致启示及反省,或有助于台湾思考避战风险。
首先,两岸冲突比俄乌呈现更加不对称权力结构。尽管俄罗斯军力全球名列第二,乌克兰军力则是第22名;乌要参与的北约组织经济产值为俄的22倍,军力则是四倍,美国及北约尚皆不愿意直接抗俄罗斯,而是提供武器装备及经济制裁、金融封锁耗损俄国力。中国军力全球第三、经济第二;台湾军力排名第21名,但大陆经济产值约为台的23倍。台湾在外无类似北约及美国出兵协防下,须单独面对中国大陆,呈现更为不对称权力倾斜。⑨
其次,台湾战略地位未必比乌克兰重要。北约提供武器给乌,在于其扮演欧洲与俄罗斯间战略缓冲地带角色,因而获得多国支持,且乌也是联合国成员受到集体安全关注。乌是主权国家,且美亦承认之,联合国通过决议谴责俄侵犯其领土。但台并非联合国成员,美也无承认,在国际社会“一中体制”下台将更显孤立。台积极参与美所主导建构印太战略框架,扮演围堵中国之马前卒角色,甚至呼吁参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论坛,但却不得其门而入。乌尚有美及北约提供武器协助其抗俄,但台湾背后并无类似北约组织。美国虽宣称对台承诺“坚若磐石”,充其量如同对乌给予武器及经济制裁中国。两岸一旦爆发战争,台将陷入比乌更加险境而须单独与中作战,且获国际奥援不会比乌克兰更多。⑩
最后,中国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正在强化“武统”合理性。相较于俄罗斯军队不知为何而战、士气受挫,中国解放军武统台湾,则涉及所谓“国家完全统一”及“民族伟大复兴”。蔡英文既未宣称具中国人认同,又公开否认“九二共识”,倡议“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大陆在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形塑上,远比俄罗斯更为成功。大陆当局一再倡议“两岸一家亲”、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但台湾社会则是台独声浪及台湾认同皆创历史新高,导致中华民族主义及台湾主体意识冲撞更为激烈。前副总统吕秀莲倡议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一个中华”,则有回归传统民进党不否认台湾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立场,这对缓和大陆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或有其效用。⑪
台湾应从俄乌战事中获启示,检视对外政策及两岸路线。乌因采取一边倒倾向西方及美国外交政策,试图加入北约及欧盟,自绝于斯拉夫民族主义及威胁俄国家安全,从而招致俄“先发制人”攻击。台湾则从承认“九二共识”到否认“九二共识”,从认同中华民族到否定中国人认同,且台独声浪创新高,从采取“友美和中”路线,转变至“抗中保台”、“联美日抗中”战略。若要避免“台湾乌克兰化”险境,不仅应强化两岸公民社会联结、促进两岸亲善关系,对外路线也应调整,即从“联美抗中”失衡战略转向“友美和中”均衡战略。
肆、俄乌冲突对台湾对外战略之启示
一、美国试图从“以乌耗俄”到“以台耗中”
中美两大国皆有意摆脱“修昔底德陷阱”,避免一战。中国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强调国家完全统一及民族复兴。因此,台湾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涉及国家核心利益。而美国在印太地区所建构“北约版”之印太战略,则是将台湾视为民主成员,置于战略前沿马前卒角色,带有明显“联台制中”、“以台制华”战略围堵意涵,试图“以台耗中”如同“以乌耗俄”,阻断中国发展机遇。
然而,中美战略博弈中,若陷入恶性竞争最终将消耗两大国国力,危及全球政经秩序稳定及和平。美国若与中国爆发战争,大陆并非是美国以往所对付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中小型国家,而是全球经济第二、世界军力第三的大国。大陆当局一再承诺只要台湾不追求任何形式台独,并无抵触大陆对台政策之底线与红线,固然大陆不会宣布放弃武力统一台湾承诺,但也不会动用《反分裂国家法》采用“非和平方式”或武统台湾;而美国也宣称不支持台独、甚至反对台独。在“台湾不独”及“大陆不武”前提下,美国若真正奉行不支持台独或反对台独,中美若能“共管台独”则中美爆发战争机率微乎其微。
二、台湾民众相信美防卫台比例明显下降
今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访日本时,信誓旦旦承诺会以军事介入保卫台湾抵御中国攻击,外界视此番政策论述等同抛弃美国多年来所秉持“战略模糊”路线,转折成“战略清晰”。然而,紧接着白宫、国务院等陆续澄清美国两岸政策并没有改变。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5月26日发表美国对中政策演说,提到台湾议题,再度强调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还是坚持“一个中国”、美中三公报与《台湾关系法》,美方不支持台独,但希望两岸和平解决争端。⑫美国会继续与台湾合作,维持台湾的自卫能力,并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社会,此时美国两岸政策又摆荡在“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之间。
然而,台湾民众已越来越不相信美国会出兵防卫台湾,反而希望台湾当局建构平衡对外路线。4月26日台湾民意基金会发布民调,民调问及“如果有一天中共(中国)出兵攻打台湾,您相不相信美国会派兵协防?”结果发现,有8.5%的人非常相信,27.8%还算相信,29%不太相信,24.8%一点也不相信。这显示俄乌战争爆发后,多数台湾民众对美国派兵协防台湾抱持存疑态度。⑬
同样是台湾民意基金会曾于2021年10月针对该议题进行调查显示,65%的受访民众认为“美国可能出兵协防台湾”,约29%不以为然。台湾民众相信美国会协防者半年间骤降30.5%,约600万人改变美国会出兵协防台湾认知。显示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及北约宣称不会派兵协防乌克兰,这对台湾民众心理产生巨大冲击,此或可谓是一种“乌克兰情境效应”。⑭
三、台湾对外战略选择:从失衡转向均衡
针对两岸局势紧张及大陆军机持续绕台,在美国总统拜登执政一年前夕,2022年1月22日《天下杂志》发布民调显示,一旦两岸发生战争,台湾民众认为美国政府有可能会派兵协防台湾的比例,接近六成(58.8%);且54%台湾民众认为美军可以有效保护台湾。民进党当局宣称这是台美关系自1979年断交以来最好时刻,以证明其“抗中保台”路线及“联美抗中”战略之正确性及必要性。⑮显然,在俄乌战争前大部分台湾民众,对美国挺台湾和美国力对台保护具有极高信心。
然而,台湾民众同时也认为在美中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之下,台湾应该采取均衡对外立场及战略,认为选择“应与中美保持一样的关系”比例最高(46.7%),其次是“亲美,但与中国维持和平关系”(31.1%),选择“亲中,但与美国维持友好关系”的比例仅6.4%。⑯显然台湾民众对外战略取向,是“既亲中也亲美”大于“亲美”或“亲中”取向。此亦证明民进党当局所采取“联美抗中”路线并非台湾社会主流,而“友美和中”均衡战略方为主流。
伍、结论
从战略选择来说,乌克兰由“亲俄”转向“亲欧”、“亲美”路线,其付出代价非常巨大。面对俄乌战争惨痛结果,我们不得不佩服前述两位大师级国际政治学者季辛吉、约翰·米尔斯海默前瞻观点,其中季辛吉曾任美国国务卿及国家安全顾问,更是十分熟悉国际政治现实。俄乌战争爆发,美国因霸权地位下降而造成心理殒落,欲维持全球超级强权地位,不仅要“以乌制俄”,也要“以台制中”。俄乌爆发战争,形式上虽与乌克兰由“亲俄”转向“亲美”路线有关;实质是美国以北约东扩为诱饵,通过“以乌抗俄”、“以乌制俄”及“以乌耗俄”策略,诱导俄罗斯因认知国家安全深受威胁性,主动出手攻击乌克兰。
俄罗斯在国家安全受威胁认知下,贸然发动一场战争,实则两败俱伤。最终引发“骨牌效应”,恶化传统俄乌关系及斯拉夫民族主义情感、激化双方敌对与仇恨;延伸刺激芬兰及瑞典改变原“中立化”立场;复因全球经济制裁及金融封锁犹如排山倒海而来,恶化俄国经济力及军事力,降低俄国国力伤及其国家形象、国际声誉。无疑地,这造成俄乌此“一族两国”在民族主义上加深裂痕,而让俄乌、欧洲与俄相互箝制,藉机削弱俄罗斯国力,此为美国控制整个欧洲的霸权作为。
同样的战略思维逻辑,也可类推适用在东亚地区,台湾成为美国所谓的印太战略及安全布局设计下的“下一个乌克兰”。民进党当局应警惕,一旦当台湾介入中美战略博弈,镶嵌至所谓印太战略架构成为美国遏制大陆的“马前卒”,反使台湾被绑架在印太战略战车上,如此台湾不是远离战争暴风圈,而是在“抗中保台”路线及“联美抗中”战略下,让台自身深深陷入战争边缘风险。甚至若是台湾意图操弄中美大国关系矛盾及冲突,也可能让台湾安全陷入更危险境地。
中美两大国唯有交流及合作、对话协商,建构新型大国合作伙伴关系,各自善尽文明大国责任,始利于全球秩序稳定及文明发展。中美关系应妥善建构合作与竞争机制,遵循文明国家规范,始能避免大国冲突对全球秩序造成极端破坏。尽管美国拜登总统基于台湾安全维护,宣称反对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威慑;同时,美国也一向表达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承诺,以缓解大陆疑虑及不安。
准此以观,中美两大国在互动过程中,若能找到彼此国家利益最大均衡点,不仅能跳脱“修昔底德陷阱”,避免一战,大陆也能在“反独促统”、“融合渐统”对台政策过程中,真正完成国家完全统一及民族伟大复兴之愿景。从民族主义立场、地缘经济及政治需要来说,台湾应积极主动寻求两岸关系缓和及正常化发展。唯有中美关系互动良好,也方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台湾对外战略应从“联美抗中”失衡思维,转向“友美和中”均衡战略,方是远离战争灾难之道。
注释:
①德国之声,《北约的失误不在于东扩,而是没有重视俄罗斯自认遭受背叛的感受》,关键评论,2022年2月27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3309。
②杨永明,《拜登的台湾牌:中美引爆点、印太代理战》,雅虎新闻网,2022年5月23日https://tw.stock.yahoo.com/news/。
③张柏源,《建议乌克兰向俄罗斯割地求和,前美国务卿季辛吉挨批“活在上个世纪”》,新头壳,2022年5月26日,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2-05-26/760641。
④林继周,《大国政治的悲剧:向台湾说再见?》风传媒,2022年5月3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4314763?page=1。
⑤斯洋,《为什么中国一再指责美国打造“印太版北约”?印太国家如何想?》,每日视频新闻,2022年4月25日,https://www.voacantonese.com/a/why-china-says-indo-pacific-nato-20220423/6543043.html。
⑥黄怡,《大国政治的悲剧:米尔斯海默的预言不幸命中》,天下杂志,2022年3月18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449。
⑦《俄乌战争:俄罗斯为什么入侵乌克兰?普京想得到什么?》BBC中文网,2022年5月10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0618047。
⑧《北约东扩为何惹毛俄罗斯?后苏联时代的安全政策转向》,德国之声,2022年2月26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4213658?page=1。
⑨邵宗海,《俄乌冲突与台湾的情绪反应》,镜报,2022年5月9日,https://www.mhwmm.com/zonghezixun/60621.html。
⑩洪哲政,《俄乌启示录国安版,陈明通说台湾比乌克兰多这项筹码》,联合报,2022年3月24,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187859。
⑪中国时报社评,《吕秀莲“一个中华”两岸和平牌》,中国时报,2021年5月11日,https://tw.news.yahoo.com/news/。
⑫陈郁仁,《发表对中政策!布林肯:不支持台独盼两岸和平解决争端》,雅虎新闻,2022年5月26日,https://tw.news.yahoo.com/news/。
⑬《幻灭?最新民调:台人对美国“出兵抗中”信心崩溃》,风传媒,2022年4月26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4304476。
⑭蔡晋宇,《相信美军会协防台湾从乐观变极悲观,游盈隆:乌克兰效应》,联合报,2022年3月22日,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182283。
⑮熊毅晰、张育瑄、王思涵,《“独立但要和平”20年翻倍,近6成民众相信美军会救台》,天下杂志,2022年1月12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9657。
⑯同前注。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7月号,总第295期)
中评社╱题:论俄乌冲突对台湾之借镜与启示 作者:柳金财(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摘要】乌克兰从“亲俄路线”转向“亲欧美路线”,成为俄乌冲突之导火线,尤其亲西方乌政府宣称参与欧盟及加入北约组织,引发俄罗斯安全疑虑,从而采取“先发制人”之“特别军事行动”。同样的战略思维逻辑,也可类推适用在东亚地区,台湾恐成为美国印太战略设计下“另一个乌克兰”。当台介入中美霸权战过程,镶嵌至所谓印太战略架构成为美遏制陆的“马前卒”,反使台被绑架在印太战略战车上。从民族主义立场、地缘经济及政治需要来说,台湾对外战略应从“抗中保台”、“联美抗中”失衡思维,转向“友美和中”均衡战略,方能规避“被战争”风险。
壹、前言
乌克兰从传统“亲俄”转向亲西方之外交路线,试图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欧洲联盟,在美国支持下逐渐实现“脱俄入欧”转变。然北约是军事联盟组织,曾与苏联为主的“华沙公约组织”(华沙组织)相对抗;乌克兰曾是苏联成员国,民族主义与俄罗斯相近,且其领土及主权与俄存在盘根错节关系。北约势力东扩,改变乌作为欧俄间缓冲地带角色。乌试图运用“联欧美抗俄”战略,不仅让俄认为国家安全遭威胁,更视乌悖离斯拉夫民族主义及传统兄弟盟邦关系;且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拉拢乌克兰在经济援助方面已投注高达数千亿美金。
自俄乌战争爆发后,从北约、美国仅提供给乌克兰武器、训练人员及贷款、物资资源角度来看,并非派兵协防,这不仅可避免直接与俄罗斯军事冲突,也可藉俄乌战争由乌克兰箝制俄罗斯,耗损俄之国力与拖垮其经济。乌克兰在苏联时期即是联合国成员国,位属欧俄战略缓冲之地位,在地缘政治上有其不可替代重要性。这种战略缓冲国角色,若能采取衡平而非“一边倒”外交路线,或可得到最大的国家利益。在苏联崩溃解体冷战结束后,以原苏联为主华沙组织国家已解散,但北约组织国家不仅未解散,反而东渐扩大吸纳原华沙组织国家,导致俄罗斯加深其国家安全遭受威胁之认知。①
然当乌克兰从“亲俄路线”转向“亲欧路线”、“亲美路线”时,旧苏联时期双方领土划分争议及因乌东地区讲俄语民众受到乌政府之歧视对待及压制,成为双方争论冲突之导火线。尤其亲西方乌克兰政府宣称,要积极参与欧盟及加入北约组织,此必然引发俄罗斯安全疑虑,从而采取“先发制人”的所谓“特别军事行动”。换言之,乌克兰从“亲俄”路线,转向“亲欧”、“亲美”路线,其作为俄与西欧国家的“战略缓冲区”角色及功能消失,明显不利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保障。
从地缘政治及战略角度检视,美国于欧洲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藉北约东扩欲吸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改变乌作为欧洲与俄国之战略安全缓冲角色,从而加深俄国家安全疑虑,最终引爆俄乌战争;美国本身并不参战,却可“以乌拖俄”耗损俄罗斯国力。同样地,美国在东亚地区建构“北约版”印太战略,联日以抗俄中,宣称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拉拢台湾成为美国印太战略民主成员,成为美“以台制中”之战略前沿角色,藉由“以台耗中”阻扰其发展机遇,使中国无法与美国在全球霸权争夺战胜出。美国印太战略即是抗中战略,台湾角色不是军事盟邦,也非新伙伴关系,甚至不是印太经济架构的参与成员。台湾很难逃避代理人角色,“台湾牌”成为美国布局印太战略代理战争之策略棋子。②
同样地,俄乌关系与两岸关系也有雷同相似之处。台湾当局自民进党执政以来,悖离国民党执政时期承认“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宣称不接受“九二共识”,标签化“九二共识”等同于“一国两制”。民进党执政后,台湾社会认同台湾人比例、主张台独比例也创新高,激化两岸民族主义冲撞;大陆批判台湾悖离中华民族主义,自绝于中国人认同、“两岸一家亲”及“两岸命运共同体”建构。尤甚者,台湾采取“抗中保台”之“反中”路线;运用“联美抗中”战略参与美国所建构印太战略,转向“亲美”路线,扮演作为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前沿角色。此种对外路线转变,台湾对大陆、乌克兰对俄罗斯关系,颇有雷同之处。
大陆对台政策主张“融合渐统”、“融合和统”,台湾两岸政策却走向“两岸两国论”、“相互承认主权说”,激化两岸敌意如螺旋般升高,陷入战争边缘风险。比较俄乌战事起源,无论外交路线转移、民族主义认同分歧、主权冲突及领土纠纷,两岸似乎具有相似性。台湾应必须自觉,勿沦为美中竞争超级强权之筹码,方能维护台湾安全避免“被战争”风险;应从“联美抗中”单边路线,转向“友美和中”均衡战略,始能避战。
贰、从季辛吉及米尔斯海默论反思俄乌冲突根源
一、季辛吉论俄乌冲突根源
俄罗斯攻打乌克兰已超过3个月,北约组织承诺将无限制提供给乌武器,美国也通过400亿美元援乌法案。在北约及美国奥援下,乌克兰挺下这场可能旷日费时战争,绝大多数乌克兰民众坚持领土守护。然俄政府却宣布将先前承认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正式回归俄罗斯联邦疆域。思索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曾语出惊人指出,乌应放弃部分领土,与俄达成“和平协议”,始能尽速终结此场战争;更论及:“分界线应该回到战前的现状,这意味着回到俄乌战前的现有状态”;俄应被允许保留在2014年吞并的克里米亚。③
显然,季辛吉的高论拂逆大多数乌克兰民众,而现在乌克兰所失去领土已再添加。在“世界经济论坛”(WEF)上,季辛吉更指出,长期而言,若俄乌无法重启谈判,双方持续对抗,这将对欧洲稳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季氏早在八年前曾提醒乌克兰,若要生存与发展,则不应在西方与东方间抉择“一边倒”、不应成为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前哨”,不应加入北约。对俄而言,乌克兰亲美、北约战略思维及外交行为极具挑衅性,易激起双方敌意,引发俄对乌采取报复性攻击,陷国家于战争边缘风险。
虽然季辛吉“言之谆谆”,但乌克兰国家领导人及政治人物却“听之藐藐”,未采取避战措施,却选择了一条濒临战争边缘风险的道路,终致引火烧身。战争对乌克兰所造成伤害,可说是不可逆转,包括造成近千万流离失所难民、恶化经济及工业生产、大规模毁损基础设施及粮食生产危机等。季辛吉的建议,主要是乌克兰应维持在欧俄间平衡缓冲角色,既不“亲俄”也不“亲北约”,保持相对等距关系或中立立场,这反而易维护其国家安全及明确化其国家利益。
从大国战略角度检视,俄罗斯自前苏联解体后华沙组织解散,既有东欧共产国家历经民主化后,陆续加入欧盟和北约;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也要从远离“亲俄路线”转向拥抱“亲美欧路线”。俄国以承认乌东两个自治区为主权独立国家为托辞,应其所邀军事介入维持区域和平,避免遭受干涉乌克兰内政之指控。这不仅引发联合国大会谴责,也唤醒欧洲国家从沉醉于和平美梦,现则团结一致对俄;同时,刺激原本持中立的芬兰及瑞典,纷纷宣称要参与北约。而美国发动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及金融封锁,更让原已衰弱俄经济陷入雪上加霜困境。
二、米尔斯海默论俄乌冲突根源
着有“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国际政治学者约翰(John Mearsheimer),曾于2015年6月预测俄罗斯必会攻打乌克兰。④而事实发展显示,爆发战争果然不幸言中,或许诚如先前季辛吉、约翰·米尔斯海默所言,若乌克兰不在“亲欧”、“亲美”或“亲俄”路线做出“一边倒”选择,这场战争恐不易爆发。从这一角度检视,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选择“亲美欧抗俄”战略,与北约欲东扩及美国试图“以乌耗俄”战略,其目标及动机可说是不谋而合。
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因为大国间必然寻求国家权力扩张,美国关注深耕欧洲,俄国则试图恢复对苏联时代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大陆对于收复台湾完成国家统一势在必得,两岸和平越来越难以维持,爆发军事武统可能机率增加。换言之,在欧洲,美国利用联结北约组织遏制俄罗斯,藉由北约东扩拉拢乌克兰加入北约,运用“以乌制俄”策略,耗损俄之国力;在亚洲,美国藉由印太战略民主成员,拉拢台湾成为战略前沿“马前卒”角色,运用“以台制中”策略,达到遏制中国发展机遇。⑤准此观之,美国藉由“联乌耗俄”、“联台耗中”策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收渔翁之利。
米尔斯海默曾提出以“攻势现实主义”(Invasive Realism),解释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强调大国发展逻辑必会不断扩充权力,追求权力最大化,以取得地缘政治上的优势,藉由成为区域霸权国,以确保自身的国家安全。通常“攻势现实主义”具三大特征,包括国际社会为无政府状态,大国具攻击武力可彼此伤害;大国间无绝对互信,皆会极力争取成为区域霸权。⑥2014年俄罗斯从乌克兰并吞原属俄罗斯传统领土克里米亚,并支持乌克兰东部两个俄语人口区域自治。2022年俄罗斯为抗议美国及北约,以拉拢乌克兰参加北约及欧盟为由,发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并承认乌东两个自治区为主权独立共和国,造成乌克兰国土分裂。
三、美国支持北约东扩为俄乌冲突根源
无庸置疑的是,俄罗斯要攻打乌克兰,固然牵涉到俄领导人普丁的个人特质及信念,包括视乌克兰为固有领土一部分、相同血缘及斯拉夫民族主义,恢复前苏联光荣使命感等。从地缘战略及政治角度来说,因美国支持北约不断东扩,尤其拉拢乌克兰,试图改变其传统作为俄与西欧间缓冲地带角色。北约之成立目的,源自应对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组建华沙组织之敌对关系;自苏联解体后,已解散华沙组织,但北约组织不仅依然存在且势力增大,北约已前后六次东扩,这加深俄罗斯感受到其国家安全已备受威胁。普丁拒絶用“入侵”或“战争”这样的词汇,而是称之为“特别军事行动”。2 月24日告诉俄罗斯民众,此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使乌克兰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以保护遭受乌政府欺凌和种族灭絶行为长达八年的人民。⑦
显然,泽伦斯基总统颠覆传统“亲俄”路线,改走“亲美”及“亲欧”路线。当乌克兰倡议加入欧盟及北约,此势必破坏乌在俄欧间所扮演缓冲平衡角色。对俄罗斯而言,一个倾向美欧的乌克兰将是持续性威胁,让俄罗斯无法“感到安全、发展和存在”。俄最终采取“先发制人”方式应对乌克兰之挑衅。最近俄罗斯宣布将先前承认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正式回归俄罗斯联邦疆域,验证了季辛吉及米尔斯海默之前瞻思维及洞悉能力。
诚如这两位国际政治大师所发出“警世微言”,小国若要避战,恐须与两大霸权国维持中立立场、等距离交往;另霸权国也应持守战略定力,倡议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如此始能跳脱“大国政治的悲剧”陷阱。准此以观,美国不适当介入北约东扩,鼓励乌克兰偏离缓冲角色由“亲俄”转向“亲欧美”,可谓是“始作俑者”;⑧作为全球军力排名第二的俄罗斯,在未穷尽一切外交协商前即发动战争,且战争地域扩及乌首都基辅,而非仅局限于乌东两个自治区,则是欠缺战略定力而踏上盲动躁进主义;而乌克兰若能聆听两位大师所论避战之道,其人民与国家或可免于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