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杰析两岸关系三阶段 现已回到高度敌对

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中评社 方敬为摄)

  中评社台中8月25日电(记者 方敬为)针对两岸关系走向,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两岸关系有走回头路的趋势,回到1950年代剑拔弩张状态,敌对性直线上升、冲突机会升温,这也是新加坡、欧盟等陆续示警的原因。

  不过,蔡东杰认为,短期内两岸不易爆发热战,因为当前中美博弈还在相互牵制的状态,一旦中国后续在军事能力上超越美国,有胜算把握,冲突就容易引爆,研判未来5到10年关键。

  蔡东杰,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日韩总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中华当代两岸学术交流协会理事长等职。

  国台办日前发表了《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大陆同时对台实施经贸限缩及解放军高频率军演习。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波瑞尔(Josep Borrell)都对台海情势提出警告,两岸走向备受关注。

  蔡东杰表示,北京选在此时此刻出台第三版《台湾问题》白皮书,主要就是与两岸形势有所变迁有关。目前的两岸局势的确是紧张的,正在走回头路,回到大概是1950年代那种接近剑拔弩张、彼此敌对的状态。两岸关系发展迄今共经历三个阶段,如果要做历史切断界定的话,他会定义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2年,就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的过程当中,两岸互有敌对性,且有实质冲突。

  他说,第二阶段是1972年之后到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之前,双方保持敌对性,却没有冲突性,六、七十年代两岸虽然是敌对的,可是因为有美国卡在中间介入隔绝的关系,所以在两岸开放交流之前,两岸之间虽然是敌对性,可是没有冲突性。

  第三阶段则是从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之后迄今。蔡东杰说明,虽然两岸在敌对性大致上呈现下降趋势,可是始终起伏不定,也造成了当前两岸关系相对复杂的情况。1987年之后,两岸因为有社会、经济、人文的交流,缓和了敌对性,可是两岸严格说起来还是互为敌体的状态,只是因为有非常频繁的交流,变成低度敌对,而随着台湾的政党轮替,这个敌对性也会产生起伏波动。

  蔡东杰说,而现在的状况则是有回到第一阶段的趋势,也就是目前两岸敌对性呈现直线上升,过去两岸敌对是渐续性、起伏下降的过程,如今则回到快速上升的态势,不只是敌对性快速上升,且冲突性是浮高的,这是自从第一阶段结束之后,两岸之间再次浮现有正面冲突的可能性时刻。

  也因此,蔡东杰提到,两岸情势险峻才会反映在所有周边国家的评断当中,无论是东亚的日本、韩国,或者是间接相关的新加坡,甚至是更遥远的欧盟都在关切。其实欧洲地理位置距离台海遥远,即使两岸今天爆发冲突,从某个角度来说,战争本身不会卷到欧洲,当然现在是因为供应链的问题,欧盟不得不关注台海问题,可是严格来说欧洲是可以置身事外。

  所以,蔡东杰说,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说,目前两岸之间不只是敌对性大幅上升,冲突性也重新浮现了,正面发生军事或准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绝对存在。但尽管如此,台海热战的场景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理论上至少还得经过5年到10年之内,发生冲突的机会较大。可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关键不是两岸之间的敌对性有多高,而在于美中之间军事力量的平衡是否被打破。

  蔡东杰进一步说明,理论上,两岸的敌对性升高会外溢到冲突机率增加,但由于两岸的军力早已严重失衡,目前之所以能控制冲突,背后关键其实是美中军事平衡关系。客观来说,两岸的军事能力从1949年以来就失衡迄今,现在能够维持“假性平衡”是因为台湾背后有美国的战略援助,也就是因为美国与中国的博弈关系,才会替两岸军事带来一种虚幻的平衡感。

  可是,蔡东杰指出,如今中国大陆的军事能力成长飞快,中美之间的军力杠杆已逐渐往中倾斜,也就是说,即使台湾有美国的援助,也不见得可以平衡中国,这也是之所以美国现在一直强调再平衡(Rebalance)的缘故。美国不只是要于整个印太地区再平衡,也希望于两岸之间再平衡,可以从美方近来不断对台军购下指导棋看出端倪。

  他提到,虽然中国的军事能力目前已逐渐打破平衡,却还不至于可以保证台海发生冲突的胜算,因此即使北京出台第三版《台湾问题》白皮书,提到武力统一是选项之一,但主轴仍然是以和平统一为优先。在北京有把握胜算之前,两岸的敌对性上升,未必会轻易爆发冲突。除非两岸形势忽然有重大的结构转变,让北京必须要对台出手,否则中国大陆仍需要时间来累积胜算,他判断短则5年,长则不超过10年。

  蔡东杰认为,两岸未来是走向和平亦或是冲突,大概还有5到10年的转圜期,这个时间会提供某些变数,假设两岸敌对性上升到没有回头路,北京在具有胜算把握的前提下,可能就是冲突引爆;也有可能在时序推进的过程中,国际权力结构发生不测,例如美国撤退了,两岸可能会有另一番风貌出现。

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中评社 方敬为摄)

  中评社台中8月25日电(记者 方敬为)针对两岸关系走向,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东杰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两岸关系有走回头路的趋势,回到1950年代剑拔弩张状态,敌对性直线上升、冲突机会升温,这也是新加坡、欧盟等陆续示警的原因。

  不过,蔡东杰认为,短期内两岸不易爆发热战,因为当前中美博弈还在相互牵制的状态,一旦中国后续在军事能力上超越美国,有胜算把握,冲突就容易引爆,研判未来5到10年关键。

  蔡东杰,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日韩总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中华当代两岸学术交流协会理事长等职。

  国台办日前发表了《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大陆同时对台实施经贸限缩及解放军高频率军演习。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波瑞尔(Josep Borrell)都对台海情势提出警告,两岸走向备受关注。

  蔡东杰表示,北京选在此时此刻出台第三版《台湾问题》白皮书,主要就是与两岸形势有所变迁有关。目前的两岸局势的确是紧张的,正在走回头路,回到大概是1950年代那种接近剑拔弩张、彼此敌对的状态。两岸关系发展迄今共经历三个阶段,如果要做历史切断界定的话,他会定义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2年,就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的过程当中,两岸互有敌对性,且有实质冲突。

  他说,第二阶段是1972年之后到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之前,双方保持敌对性,却没有冲突性,六、七十年代两岸虽然是敌对的,可是因为有美国卡在中间介入隔绝的关系,所以在两岸开放交流之前,两岸之间虽然是敌对性,可是没有冲突性。

  第三阶段则是从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之后迄今。蔡东杰说明,虽然两岸在敌对性大致上呈现下降趋势,可是始终起伏不定,也造成了当前两岸关系相对复杂的情况。1987年之后,两岸因为有社会、经济、人文的交流,缓和了敌对性,可是两岸严格说起来还是互为敌体的状态,只是因为有非常频繁的交流,变成低度敌对,而随着台湾的政党轮替,这个敌对性也会产生起伏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