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刘国勋谈香港北都建设
中评社香港8月25日电(记者 段晓鲁 陆文煜)香港立法会议员刘国勋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围绕着北部都会区发展动能及总体定位、香港北区土地政策、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前期目标、新界北铁路及道路规划、北部都会区整体发展速度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期间,他就新界北的职住比例不均、收地程序繁琐、北区绿化地土地释放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以现在的制度、法律,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确实需要较长时间,可以让部分政府部门搬到北区,并且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工作组、修改法例及精简程序这三方面,让该地区发展得到提速,缩短发展时间。
刘国勋表示,北部都会区发展动能分几个方面。在硬件方面,新的土地、资金、产业的在该地区的投入。在软件方面,新制度的改变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法律上不去改变,或者规管不去改变,那么发展动能未必全面释放出来。之前就是有一些条例是限制香港的创科发展,这些应与时俱进进行修改。香港北部是一个发展的好地方,这里有大量的待开发土地,未来香港要发展经济及增加发展动能,土地方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全球现在对重建实体经济非常关注,而这些发展是离不开土地资源的,香港北部可以释放大量的土地资源,解决香港发展方面的实际需要,为香港北部能提供足够的动能及发展潜力。
刘国勋认为,基建先行及创造就业是北部都会区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人口及就业比例在该地区完全失衡,大部分人都去港岛、九龙上班,再加上更多的新进人口,会造成交通上面的麻烦,而本区域的产业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导致问题的产生。要让该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让本地居民能够受惠,发展不仅是香港的未来,亦是让住在这一区的居民有更加好的环境。基建先行会先让住在这里的市民受惠,交通得到便利,然后利用产业发展,让市民知道该地区的就业增加,这样便使市民支持该发展计划。发展是香港整体上的战略,但要让市民理解,就要让市民见到发展的成果。
以下是刘国勋接受中评社专访的具体问答内容:
增强北部建设 释放发展潜力
中评社记者:习主席在七一讲话中提到香港要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您如何看待北部都会区对香港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北部都会区会如何增强香港发展动力?
刘国勋表示,北部都会区发展动能分几个方面。在硬件方面,新的土地、资金、产业的在该地区的投入。在软件方面,新制度的改变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法律上不去改变,或者规管不去改变,那么发展动能未必全面释放出来。之前就是有一些条例是限制香港的创科发展,这些应时世进行修改。香港北部是一个发展的好地方,这里有大量的待开发土地,未来香港要发展经济及增加发展动能,土地方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全球现在对重建实体经济非常关注,而这些发展是离不开土地资源的,香港北部可以释放大量的土地资源,解决香港发展方面的实际需要,为香港北部能提供足够的动能及发展潜力。
香港北部有7个口岸与深圳对接,由深圳湾一直到沙头角,过去这些口岸只提供通关用途,附近有大面积的土地被列为禁区,并无利用到。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潜在发展动能,可以透过口岸经济,加强与深圳、大湾区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互动往来,这样不仅可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亦可以带动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及连动,走出世界。无论是在土地方面、地理位置方面,亦还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定位,都给北部都会区带来了巨大的先决条件。
我认为,在香港北部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动能,可以提供新的空间,为香港解决一些房屋问题,突破之前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瓶颈,去发展新的产业,既能帮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亦能协助整个大湾区走出世界。香港只发展了25%的土地,而这25%包括了工业、商业、政府设施、住宅,其中住宅仅占7%。在香港北部有很多土地,也还可以发展绿化地、郊野公园边缘地带、湿地缓冲区等等,如果这些土地能够释放出一定的空间,增加5到10的百分点,这对香港房屋及工商业活动,都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运用新发展模式 提升发展速度
中评社记者:谈到都会区发展,人们会联想起明日大屿计划,那么如何避免两地区发展所来带的资金、资源、人力的互相竞争?您认为,两个地区的定位有何区别?
刘国勋:我认为,明日大屿计划起到了香港旧中心与新中心链接的作用,亦可以做港岛金融中心的延伸,交通接驳到上环非常方便。港岛土地紧张,如果想做金融中心的延伸较为困难,但如果明日大屿进行全新的填海项目,在前期规划可以做的更多,发展潜力更大。我们再来看地理位置,新界北及北部都会区是包括北区及元朗地区在内,但两地区链接起来还有一个屯门,再加上明日大屿一起发展的时候,就变成了北部都会区及香港新市中心、香港旧中心链接在一起,像是走廊一样。明日大屿计划现处于一个研究的阶段,包括填海项目、生态评估等,现在立法会批了资金,正在有序地进行前期的研究工作。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城市,资金完全不是一个问题,但特区政府需研究如何加强投资,引入新的资金进来。但我想强调,发展香港北部并不是由零开始的,这里已经有足够的土地,当然发展一定要涉及基建,涉及资金。在发展北部中,完成规划之后,通过卖地,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在该地区获取,特区政府做基建及商业、产业的发展,或者建设私人住宅亦会提供收入。
特区政府也可以透过其他的模式,增加该地区的收入,例如Rail+P(铁路加物业发展),以后北部会建五个铁路,开支很大,但可以透过铁路加物业发展计划,带来回报来覆盖一些在基建方面的支出,在道路方面也可以使用这个计划。另外,基建项目可以进行发债,让市民可以透过发展的过程享受红利。除了发债,还可以通过公私营合作模式(PPP模式)来发展计划。以PPP模式造地在香港亦非全新概念,过去亦曾有透过公私营合作发展土地的个案,发展沙田新市镇的个别项目便属此例。1970年代中期,由4家发展商组成的联营公司就承接政府的合约,负责进行一幅约56公顷用地的填海、地盘平整及建造工程。工程完成后,七成土地转交政府作公共房屋及基建发展之用,其余部分则由私人发展商留作发展一个大型私人屋苑。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发展模式,比如,特区政府收了新界北的土地,不是即时给钱,日后在明日大屿填海得来的土地,再做交换。总体来讲融资的模式可以是很多元化的,亦可以将北部都会区与明日大屿联通起来。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融资及发债的系统非常成熟,甚至能在过程中创造新的机遇,令更多的资金流入香港,市民亦可以透过债卷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
中评社记者:您曾长期关注研究香港土地政策,您认为,特区政府应该如何用好北部都会区大面积土地?在土地开发问题上还需要有哪些新政策支持?
刘国勋:在土地开发方面需要有新的思维,香港绿化地有16000公顷,这是非常多的。特区政府应该突破旧思维,发展香港绿化地。绿化地收到人们的自我设限,认为是不应该发展的,或是讨论的。特区政府应该检查绿化地的状态,释放一些不需要的土地。特首李家超也提及到绿化地是可以作为土地开发的考量,我认为特区政府应该马上做一个全港绿化地的研究,将这16000公顷的土地做一个全面的检视,讨论哪一些绿化地可以释放出来,给香港做房屋、产业上面的用途。
另外,就算有了土地,如何将生地变成熟地,这里面需要做一些压缩的程序,或者修改一些法例,加快开发。当然在地区发展中,也要研究如何加入良好的配套措施,做一个整全的规划,不单是要满足香港本地的需求,亦要考虑与深圳及大湾区的发展,帮助大区域之间的互动及融合。在思维改变方面,现在人们会觉得深田、落马洲、打鼓岭这些地方是边境地区,人口不多,摆一些厌恶性设施在这里,但如果今天这里是一个港深经济带的中心的话,就不再合适再摆一些厌恶性的设施在这里了。所以如何用好这块土地,就看我们如何的去定位这块土地,这更需要做好整全的规划,不只是局限于小的区域发展,可能要更多的考虑大局的发展,去运用好土地资源,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增强发展动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北区基建及产业发展非常重要
中评社记者:北部都会区发展是一个大的蓝图规划,您认为,特区政府在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上应该设置什么样的短中期目标?除了发展基建以外,您认为在发展前期还应该推动什么?
刘国勋:除了基建先行,我认为产业发展也是很重要的,这一方面的发展可以令到全香港人受惠,在该地区亦可以兴建很多房屋,作为香港经济的新引擎。元朗及北区有96万人口,如果单靠兴建房屋及增加人口数量的话,会导致产生矛盾。过去香港没有进行良好的规划,所有规划的考量都集中在本地需求,而当内地发展起来了,内地人来香港消费,对香港食品及用品有信心的时候,矛盾就产生了。离内地最近的消费地方就是粉岭及上水,但该区域的人口规划是30万人,政府的配套、商业配套也只适用于这么多人口,因为这里是住的地方,不是商业、工业中心,自由行的人去那些民生商场,人潮就多了起来,造成拥挤,物价随之也变贵了。这种现象亦会导致商家发现做金铺、药房的利润多,所以转去做这些生意,造成社区的矛盾。如果当初的规划能够看远一点,知道有这么多内地人来这里消费,可以在罗湖口岸设置一个商业城,一来可以做人流疏导,二来可以发掘更多的新机遇。
刘国勋认为,基建先行及创造就业是北部都会区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人口及就业比例在该地区完全失衡,大部分人都去港岛、九龙上班,再加上更多的新进人口,会造成交通上面的麻烦,而本区域的产业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导致问题的产生。要让该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让本地居民能够受惠,发展不仅是香港的未来,亦是让住在这一区的居民有更加好的环境。基建先行会先让住在这里的市民受惠,交通得到便利,然后利用产业发展,让市民知道该地区的就业增加,这样便使市民支持该发展计划。发展是香港整体上的战略,但要让市民理解,就要让市民见到发展的成果。
如果要加速产业发展,本身北部就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先批土地给企业,让企业能先搬过来。我参加了很多内地企业的活动,不少内地企业都问到能否早一点在北部都会区落地,建立总部。另外,其实特区政府可以带头将部分政府部门办过来,特别是一些非金融部门的单位搬来北部,并缺成立的一个专策组统筹整个项目。
日前有很多想瞭解北部都会区发展情况的朋友,问我这些内容应该问哪个部门,到现在我也没有答案,因为该地区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而每个方面有是不同的政府部门在管理,特区政府应该设立一个有关于北部发展的部门,让有需要人士进行查询,部门内设有对口的工作人员,可以为大家讲解北部发展的情况。现在很多企业都要逐个逐个问,才大致地知道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情况,我觉得成立专策组对港深两地的沟通是有利的。
中评社记者:北部都会区规划提出建议落成5个新铁路项目,您认为这是否能应付日后的人口流动?在规划铁路项目中,你有什么其他建议?
刘国勋:5条计划建设的铁路规模上来讲是很大的,近几年来香港铁路新建的祗有屯马线、东铁线,同一时间在香港要发展5条新铁路在香港来说是不容易的。过去新建的铁路线北环线,这是在2000年提出的,到2002年才正式开始动工,2027年落成的祗有古洞站,到2034年才整条线全部落成,共用了34年的时间才完成整个北环线。如果现在要在北区建设5条新铁路,人们很难不想起北环线建成所需要的时间,那么这5条铁路建成总共需要多少时间呢,我很难估计了。再来看看深圳的铁路建设,第一条地铁是在2004年开始的运营的,直至今天已经接近300个地铁站,而这只用了18年的时间。
这5条计划新建的地铁不少都是跨境的,跨越的地区幅度较大,对市民来往两地是十分有利。但问题是天水围、粉岭北、元朗南这300平方公里内,计划建造的铁路覆盖面是不够的,应该增加更多的铁路线,为住在天水围北、粉岭东北、元朗的市民提供更多的便利,这况且元朗还是一个重点发展区域,特区政府应该如何透过北部的发展,不单是建设跨境铁路,亦要增加区域内的铁路覆盖面。整个天水围30万人口,现在祗有一个站,其实按照区域人口来讲,加多一个天水围北站是十分需要的,对比深圳,香港的整体铁路覆盖面是不足够的。我希望未来在新界北增加整体的铁路覆盖。
除了铁路之外,也需要新建一些新的道路网,现在出大埔祗有一条道路网,西面祗有3号干线,屯门公路,我认为需要加建一个能贯通南北的干线,另外在车流较大的道路上,加设更多的道路,舒缓交通拥挤,令到整个道路网络更加完善。北部都会区是港深融合的集中地,日后的人才流动非常大,特区政府也可以推出“港车北上”计划,方便人们驾车来往,现在澳门的车牌是可以直接进入横琴地区的,香港车牌日后应该也要直接进入大湾区,这样就两地流通更加方便。
北部发展不是由零开始
中评社记者:很多人担忧,北部都会区整体规划需要25年到30年才能达至。您认为,应该如何提升北部都会区发展的速度?如何吸引到更多持分者加入共同参与北部都会区的建设?
刘国勋:我想强调的是北部发展并不是由零开始的,上水、粉岭、元朗、天水围这些都是已经发展了的,另一部分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下村,未来可能发展打鼓岭、新田、落马洲等,这些建设都在运行中。但如果要这些地区完全发展完,以现在的制度、法律,确实是需要25到30年的时间。我认为,要做几件事来加快该地区的发展。1、特区政府的部门先搬过来;2、成立统筹工作组,来统筹整个新界北的建设;3、要修改法例,精简程序。过去我在立法会提出了很多精简程序的办法,特区政府亦在今年出提出了方案,预计今年底会提交到立法会了。简单的来讲,就是将以往重复的程序合并在一起,而有一些程序也可以多个部门同时进行,这也加强了行政部门之间的互相协调。例如有一些重复的谘询,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当中有很多谘询内容是重复的,应该把多个谘询合并在一起,一次做完。
另外,在城市规划方面,从前期的研究,到做实际的规划概念图,再到城市发展大纲,这里面可能会涉及5、6次的谘询工作,而当中很多内容非常相似,特区政府应该把这些内容进行合并。在收地法例中,现在收的地是行政会议通过了的,城市规划也通过了的,但这些通过之后,地是不能马上能收的,之后要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再去拿工程、拨款,才能启动正式的收地。在收地这个过程中,也不是批了地之后,发展商可以马上收到的,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非常长。在这一段过程中,从行政会议通过到,改变土地用途,再到工程、拨款的这段时间,中间应该可以启动收地的程序了,这一些都是加快发展速度的办法。我个人希望看到北部都会区的发展10年见雏型,15年就可以大部分完成,20年在该地区变成了一个很成熟的运作。
关于持分者加入的问题,这要涉及到新思维、新政策的加入。新界北很多乡村,这方面可以参考内地的旧改方案,现在香港有一个都市更新的方案及市区重建局,但乡郊都有很多土地,而且很多都是丁屋比较难以处理,在内地也有不少乡村也有在做旧区改造,香港也可以参考内地旧改方案,释放更多区域进行发展,令到持分者也在当中获得利益。
中评社记者:目前,特区政府还没有明确制定出北部都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您认为,北部都会区发展适合什么样的产业分布?
刘国勋:香港的科研做得非常好,本地大学方面在这个领域亦做了很多功夫,其实之前也定了一些重点方案,如生物科技、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都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特区政府应该在全球找一些在这一些领域的龙头企业,透过批地的形式,邀请他们来香港北部落户。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青年的舞台
中评社记者:香港北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及总人口严重失衡,除了发展北部都会区,如何增加整体香港北区的就业机会,带动大区域发展?
刘国勋:除了要做一个新引擎,发展创科产业,既而带动核心产业,并且提供65万个职位。但问题是将来这个地方要是250万人,职位和居住比例对比以往就没有提高太多,那么250万人口中,我想最少都一半人口需要上班,这样算的话,提供65万个职位似乎不是很足够的,在产业方面可能需要再加强。除了做创科,亦要考虑北部人口的组成,如果按现在的房屋比例来讲,7成公屋3成私楼,那么北部都会区可能大部份都是住公屋的人口,比较基层一点,但如果是专业人士的话,已经没有条件住公屋了。希望在北部都会区的房屋组成能调整一下,把私人楼的比例提高,或者提供更加多的人才公寓。创科的确是一个新引擎,但该地区的产业同时也要多元化,带动先进制造业、金融等,同时也有传统零售、普通餐饮提供给不同阶层的市民。如果这样来看,所计划提供的职位是绝对不够的,况且这里的定位是要带动整个大区域发展,并且吸引全球及内地人才一起在大湾区就业,当本地就业岗位都不够的时候,要做这件事是不可能的。
中评社记者:您曾说过,新界北可发展成大湾区人才、企业及就业机会汇聚的枢纽。您认为,未来应该如何吸引香港乃至大湾区的专业人士尤其是青年人到北部都会区发展?您认为,特区政府在吸引人才方面可以推出哪些新的政策?
刘国勋:这方面其实可以学习内地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人才政策,研究一下每年的专才人数,现在香港大概是2000个左右,这是不够的,希望引入人才的政策要改变。另外,特区政府要研究这里有什么地方是可以吸引全球人才来的。特区政府现在经常说鼓励年轻人去大湾区,提供他们资金援助,其实香港也是大湾区的一部份。现在全球的城市的政策都是拿资金吸引外部人才过来,香港则是给钱,让人才出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认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年轻人一个很好的舞台,特区政府应该将这些资源去吸引人才,鼓励香港年轻人来北部都会区发展。还可以在北部都会区举办一些科创比赛、提供奖金等,如果年轻人来这里创业发展的话,提供更多的资源给他们,建立一些综合性的创科园,这些都是一体化的配套设施。但香港的科学园,周边没有任何的配套设施,人们祗有上班才会去那个地方,这变成了很难把他们留下来。
中评社记者:一直以来,深港两地融合发展都受到滞缓。您认为,通过北部都会区发展建设可以如何推动深港两地经济融合发展?深圳在北部都会区建设上可以发挥什么样的助力?目前深港两地暂时无法通关,应该如何克服疫情困难,继续推动两地进行北部都会区建设?
刘国勋:交通方面的建设可以带动人流、物流的流动,通关模式是要进行改变,如果有些人是需要跨境通勤的,那么过关的时间就会很长,每日次数也很多,这样是很不方便的。这方面可以参考澳门与横琴的模式呢,合作查检,或者是采用入境需要过关,而出境则不用过关的方式,使用一些通关的新办法。
中评社香港8月25日电(记者 段晓鲁 陆文煜)香港立法会议员刘国勋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围绕着北部都会区发展动能及总体定位、香港北区土地政策、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前期目标、新界北铁路及道路规划、北部都会区整体发展速度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期间,他就新界北的职住比例不均、收地程序繁琐、北区绿化地土地释放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以现在的制度、法律,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确实需要较长时间,可以让部分政府部门搬到北区,并且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工作组、修改法例及精简程序这三方面,让该地区发展得到提速,缩短发展时间。
刘国勋表示,北部都会区发展动能分几个方面。在硬件方面,新的土地、资金、产业的在该地区的投入。在软件方面,新制度的改变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法律上不去改变,或者规管不去改变,那么发展动能未必全面释放出来。之前就是有一些条例是限制香港的创科发展,这些应与时俱进进行修改。香港北部是一个发展的好地方,这里有大量的待开发土地,未来香港要发展经济及增加发展动能,土地方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全球现在对重建实体经济非常关注,而这些发展是离不开土地资源的,香港北部可以释放大量的土地资源,解决香港发展方面的实际需要,为香港北部能提供足够的动能及发展潜力。
刘国勋认为,基建先行及创造就业是北部都会区发展的重要一环。如果人口及就业比例在该地区完全失衡,大部分人都去港岛、九龙上班,再加上更多的新进人口,会造成交通上面的麻烦,而本区域的产业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导致问题的产生。要让该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让本地居民能够受惠,发展不仅是香港的未来,亦是让住在这一区的居民有更加好的环境。基建先行会先让住在这里的市民受惠,交通得到便利,然后利用产业发展,让市民知道该地区的就业增加,这样便使市民支持该发展计划。发展是香港整体上的战略,但要让市民理解,就要让市民见到发展的成果。
以下是刘国勋接受中评社专访的具体问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