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地有序通关涉及“一国两制”大局

日前,两地官员和专家代表围绕“防疫抗疫策略以及有序恢复正常通关”议题举行了首次对接会议,并将进一步研究细节。(来源:大公文汇网)

  中评社香港10月2日电(评论员林艳)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香港与内地的“双向通关”被按下暂停键已长达600多天之久。随着香港本地零确纪录已超40天,两地通关渐具条件,恢复通关亦已成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意诉求。日前,两地官员和专家代表围绕“防疫抗疫策略以及有序恢复正常通关”议题举行了首次对接会议,并将进一步研究细节。这无疑是两地恢复通关迈出的关键一步,也给香港社会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我们认为,恢复两地通关既涉及国家疫情防控大局,也涉及“一国两制”大局,应当积极稳妥加以推进。我们建议,在具体工作中应把握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对接过程应尽量透明,让热切期盼通关的市民有感。

  对于后续两地通关对接工作,应尽可能地向社会释放具体信息。比如两地逐步恢复有序通关的具体条件、对完善香港防疫抗疫工作的主要意见等等。一方面,通关对接过程不仅是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管控社会预期的过程。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通关魔咒”导致愿望不断落空之后,香港社会正逐渐对通关失去耐心,甚至累积了不少焦躁与不理解的情绪。因此对接过程透明化,才能争取大多数香港市民对通关工作的理解、耐心与支持,为商谈营造有利环境。

  另一方面,具体明确的要求,亦有助于激发香港防疫抗疫的社会力量。过去一年多来,香港抗疫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政府力量之外,还有各界自发动员,形成“同心抗疫”的良好格局。以催谷疫苗接种为例,正是由于香港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了“打针送楼”、“疫苗假期”等一系列奖励,才迅速改变了疫苗接种率一度不理想的状况。这种社会动员方式,是“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内地的差异之处,是在香港办成事、办好事的必由之路。对于需要香港防疫抗疫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只要及时向社会公众说明,我们相信在强烈的通关诉求下,香港各界也会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推动解决。

  第二,将大湾区作为恢复两地通关先行先试区,由大湾区指定城市逐步扩大至其他城市。

  首先,这是解决多数香港居民通关需求的需要。当前,在各省份中,广东省无疑与港人工作、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据出入境资料统计,2019年中约有53.8万名香港永久居民在广东生活,人数位居内地各省第一。同时,港人在内地就医、求学、就业、探亲等多数需求,也都可以在广东省内解决。

  其次,这是做好全国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大湾区先行先试,有利于相应侧重配置防疫资源。即使出现本土病例,也可以借鉴澳门与内地通关模式,采取“熔断机制”快速切断风险隐患,及时控制疫情,将两地通关后的可能风险降至最低。

  再者,这是推动大湾区建设的需要。疫情暴发后,尽管中央出台了不少推动大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但在两地隔绝的条件下,很多政策利好“看得见,摸不着”,导致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明显放缓,在大湾区内实现正常人员往来,才能真正早日恢复湾区建设正常进程,加速激活湾区活力。   第三,若设定人员配额则应以人道关怀为先。

  通过双方对接和建立相应体制机制,实现全面通关,是香港社会的所思所盼。但倘若评估认为条件尚不成熟,在短期内只能以配额方式实现有限通关,则必然需要在通关配额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处理具体名额如何分配和平衡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建议,应当统筹考虑,把握好轻重缓急。在人员安排上,优先考虑亟需人道关怀的现实困难群体,特别是那些有治疗疾病、维持生计、家庭维系、跨境求学、照顾老人、抚育子女等方面迫切需要的人士。这样的通关政策才能体现公平正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从而赢得最佳社会效果。

  站在更大的视角看,疫情考验着世界各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根据目前态势,病毒在短期内消失的可能性不大,两地“封关”绝非长久之计。毕竟香港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并不等同于一般的境外地区。我们认为,对于国家而言,探索建立内地与香港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两地防疫一体化,本身就是在疫情和“一国两制”条件下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对于香港自身而言,历经600多天的漫长努力与等待才走到这一步非常不易。特区政府应该要努力把握住此次通关的机会之窗,不被那些不利于通关的杂音所扰,继续坚持严格的防疫政策特别是做好外防输入工作,全力以赴为通关创造有利条件。如若再次错过与内地的通关机会,香港恐怕真的要成为失去民心支持的“孤岛”了。

  我们真心地期待,两地恢复通关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日前,两地官员和专家代表围绕“防疫抗疫策略以及有序恢复正常通关”议题举行了首次对接会议,并将进一步研究细节。(来源:大公文汇网)

  中评社香港10月2日电(评论员林艳)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香港与内地的“双向通关”被按下暂停键已长达600多天之久。随着香港本地零确纪录已超40天,两地通关渐具条件,恢复通关亦已成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意诉求。日前,两地官员和专家代表围绕“防疫抗疫策略以及有序恢复正常通关”议题举行了首次对接会议,并将进一步研究细节。这无疑是两地恢复通关迈出的关键一步,也给香港社会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我们认为,恢复两地通关既涉及国家疫情防控大局,也涉及“一国两制”大局,应当积极稳妥加以推进。我们建议,在具体工作中应把握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对接过程应尽量透明,让热切期盼通关的市民有感。

  对于后续两地通关对接工作,应尽可能地向社会释放具体信息。比如两地逐步恢复有序通关的具体条件、对完善香港防疫抗疫工作的主要意见等等。一方面,通关对接过程不仅是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管控社会预期的过程。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通关魔咒”导致愿望不断落空之后,香港社会正逐渐对通关失去耐心,甚至累积了不少焦躁与不理解的情绪。因此对接过程透明化,才能争取大多数香港市民对通关工作的理解、耐心与支持,为商谈营造有利环境。

  另一方面,具体明确的要求,亦有助于激发香港防疫抗疫的社会力量。过去一年多来,香港抗疫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政府力量之外,还有各界自发动员,形成“同心抗疫”的良好格局。以催谷疫苗接种为例,正是由于香港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了“打针送楼”、“疫苗假期”等一系列奖励,才迅速改变了疫苗接种率一度不理想的状况。这种社会动员方式,是“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内地的差异之处,是在香港办成事、办好事的必由之路。对于需要香港防疫抗疫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只要及时向社会公众说明,我们相信在强烈的通关诉求下,香港各界也会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推动解决。

  第二,将大湾区作为恢复两地通关先行先试区,由大湾区指定城市逐步扩大至其他城市。

  首先,这是解决多数香港居民通关需求的需要。当前,在各省份中,广东省无疑与港人工作、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据出入境资料统计,2019年中约有53.8万名香港永久居民在广东生活,人数位居内地各省第一。同时,港人在内地就医、求学、就业、探亲等多数需求,也都可以在广东省内解决。

  其次,这是做好全国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大湾区先行先试,有利于相应侧重配置防疫资源。即使出现本土病例,也可以借鉴澳门与内地通关模式,采取“熔断机制”快速切断风险隐患,及时控制疫情,将两地通关后的可能风险降至最低。

  再者,这是推动大湾区建设的需要。疫情暴发后,尽管中央出台了不少推动大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但在两地隔绝的条件下,很多政策利好“看得见,摸不着”,导致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明显放缓,在大湾区内实现正常人员往来,才能真正早日恢复湾区建设正常进程,加速激活湾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