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张慧智谈中韩竞争与合作

张慧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海涵)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吉林大学朝鲜韩国研究所所长、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慧智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中韩关系相关议题分享观点。

  张慧智指出,从政治外交、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几个角度来看,中韩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强调两方面核心内容,一是速度非常快,二是质量比较高。中韩建交三十年,时间并非很长,但两国关系早在2008年就已经实现了从最初的睦邻友好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跨越。

  谈及两国“近而不亲”的问题,张慧智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此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就出现了很大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也受到很大影响。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列的韩国被中国超越,中国从之前“仰视”韩国变为如今“平视”乃至被韩国人认为是“俯视”韩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韩国民众的失落感。而与之相对,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民众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由此,两国民众的情感出现错位。

  韩国新一届政府主张强化韩美同盟,对此,张慧智认为,在加强韩美关系的同时,韩国无疑也会受到这一同盟的制约。一方面,韩国希望通过韩美同盟超越朝鲜半岛,将其力量投射到地区甚至是全球,从而达成全球枢纽国家的构想;另一方面,美国也希望利用韩美同盟实现其战略需求,这个战略需求或许需要韩国付出一定代价。

  在朝鲜半岛局势方面,张慧智指出,要想让朝鲜半岛走出僵局,尹锡悦政府应该认识到,单纯强调以强制强的政策难以解决现实问题,在用足够力量应对对方威胁的同时还应该提出一个和平对话解决问题的构想。目前尹锡悦政府只强调强硬对抗的作用而未提出和平对话的构想,这只会加剧双方在安全上的担忧。

  展望未来的中韩关系,张慧智表示,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两国都在筹划面向未来三十年如何去塑造中韩关系。尽管中韩关系目前面临很多挑战,也存在着一定风险,但中韩两国领导人都坚定明确了要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两国领导人在这方面的共识,其实是为中韩两国克服所有困难,确定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慧智,吉林大学朝鲜韩国研究所所长,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朝鲜半岛问题、中韩关系、中朝关系、世界经济等。着有《大国关系中的朝鲜半岛》、《冷战的坚冰何以消融-大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研究》等著作。

  以下为专访全文:   中韩关系跨越式发展 速度快、质量高

  中评社: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大家常用“跨跃式发展”来形容中韩关系。如何理解所谓的“跨跃式发展”?

  张慧智: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强调两方面核心内容,一是速度非常快,二是质量比较高。中韩建交三十年,时间并非很长,但两国关系早在2008年就已经实现了从最初的睦邻友好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跨越。

  在政治外交领域,中韩两国建立起了一系列高级别的磋商机制,包括完善的战略规划机制和部长、局长级磋商机制。此外,中韩之间还有一些小多边对话机制,比如在中日韩三国框架下中韩进行的各个层面的交流对话。因此,政治外交领域的对话对于中韩密切合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贸领域是对建交三十年来的中韩关系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核心领域。即便过去三十年间中韩之间曾经出现过一些小的摩擦、两国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但中韩经贸交流却持续稳定并呈现出增长态势。即使是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中韩贸易额也持续增加。在2020年,尽管全世界经贸往来都受到严重打击,但中韩贸易额依然呈现出小幅度增长;到2021年,中韩贸易额更是突破了3,600亿美元。此外,中韩缔结的FTA是一个可以较长期地为两国持续深化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动力的机制化协定。现在两国正在探讨第二阶段中韩FTA的内容,在协商过程中,中韩两国都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将FTA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层次上去,这对于深化两国经济合作至关重要。

  在人文交流方面,疫情开始之后,中韩两国人文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但是在疫情发生之前,两国的人文交流还是非常多的。中国是韩国最大的游客来源国,韩国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游客来源国。大家也都很期待,在疫情结束后,中韩两国的人文交流能够尽快得以恢复和发展。

  综上所述,从政治外交、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几个角度去分析,中韩两国确实在各个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中韩民间好感度低 中国实力提升是最主要原因

  中评社:中韩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有一个困境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即两国民众相互好感度始终很低,也就是所谓“近而不亲”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双方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走出这一困境?

  张慧智:事实上,中韩建交初期,两国民间感情还是经历了一段热络时期的。在建交之初,韩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中国抱持一种向韩国学习的态度,而韩国也很愿意向中国展示其美好一面。因此,在那段时期,中韩民间感情还是不错的。

  后来,中韩之间出现了一些经贸和外交领域的磨擦,这些摩擦对于两国民众之间的情感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两国民间感情受挫的最主要原因则在于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此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就出现了很大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也受到很大影响。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列的韩国被中国超越,中国从之前“仰视”韩国变为如今“平视”乃至被韩国人认为是“俯视”韩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韩国民众的失落感。而与之相对,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民众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由此,两国民众的情感出现错位。

  除此之外,舆论媒体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国民众之间的情感。关于舆论媒体的作用,学术界已经探讨多年,但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相对于大多数中国舆论媒体的理性客观,韩国媒体背后有不同的政治势力在支持,与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是否能真实客观地报道反映中国的情况,这是存疑的。一些有意歪曲、甚至抹黑中国的负面新闻,往往比正面新闻更加吸引眼球。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一些夸大中韩分歧的负面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网民没有办法辨别信息真假,这就恶化了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的负面印象,严重影响两国民间情感的交流。

  再者,在中美竞争的过程中,美国在有意识地打造价值观同盟和意识形态同盟,企图拉拢盟国“反华遏华”,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抹黑中国。韩国是美国的盟国,两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几乎是一致的。因此,在这个领域,随着中美之间的分歧与差异性越来越大,韩国和中国的立场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背离,这也是导致两国民众好感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亦不容忽视,即,韩国民众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韩国曾经经历过军事独裁统治时期,又经过民主运动变成了如今这样的民主国家。韩国的年轻一代出生在韩国完全进入民主阶段之后,他们所受的教育、所感受的环境都充满着民主化,因此有着强烈的民主意识。而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长大的,他们的成长伴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因此,两国青年对于各自国家的自豪感、自信心都非常强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在民族主义情绪之下,两国青年会以各自国家立场出发表达观点,导致相互之间的对立分歧比较严重。   当然,中韩两国还存在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争夺,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中韩民间情感交流方面,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去推动双方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影响中韩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安全 应高度重视

  中评社:过去30年间,中韩关系出现过几次大的波动,在您看来,这些波动出现的主要原因何在?

  张慧智:从建交初期至今,中韩关系确实出现了几次波动。最开始,中韩之间的一些摩擦发生在经贸领域,比如“大蒜危机”,它引起了两国民间的激烈争执,但因为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双方用经济手段对其进行解决后,危机很快就化解了。

  此后,中韩逐渐出现了外交安全上的摩擦和社会文化方面的摩擦。在外交安全领域,中韩之间的摩擦主要受到美国和朝鲜这两个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2010年的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这两次事件其实都是由朝鲜和韩国之间的局部冲突造成,本应由朝鲜和韩国两个当事者去解决,但在解决过程中中国和美国却被卷入其中。由于中朝和美韩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在上述两个事件的解决过程中,韩国媒体对中国没有指责朝鲜十分不满,他们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偏袒朝鲜。所以,这两次事件给中韩关系造成很大影响。

  再比如,萨德入韩事件。我们都很清楚,萨德入韩其实是美国为了遏制中国,施压韩国去部署萨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中美心里都很清楚,萨德系统名义上是防范朝鲜核导威胁,实际则是剑指中国。由此,中韩的矛盾一触即发,两国关系出现大幅下滑。截止目前,萨德事件给中韩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未完全恢复。

  在社会文化领域,中韩两国在历史、文化领域有很多交叉,这是中韩双方都承认的客观事实。文化既有传承也有发展,中韩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在历史和文化领域也一定是既有交叉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但韩国一些人则将交叉部分的内容也视为韩国独有的,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和对于文化的争夺,导致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摩擦频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从更大的格局去看,中韩毕竟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几千年交往的历史,所以一定会有历史文化上的重合之处,这些重合之处应该得到双方的尊重和认可。但当前的现实则是,韩国或许还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历史和现实中,韩国如果一直不能正视这段历史,可能双方的摩擦还会时不时发生。   在中韩建交三十周年的节点,历史文化摩擦虽然并非最核心的内容,但它对民众情绪的影响确实是最大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民族自豪感、每个国家也都想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真正影响中韩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安全问题,因为安全问题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尤为值得我们注意。

  尹锡悦要加强韩美同盟 旨在保障国家安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中评社:尹锡悦作为代表保守势力上台执政的新总统,曾明确表示要强化韩美同盟。相比文在寅政府,尹锡悦政府在对美关系问题上不再“战略模糊”。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美国因素在中韩关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张慧智:尹锡悦政府无论是在竞选期间还是在当选之后,都在多个场合反覆强调要加强韩美全面战略同盟的政策方向。之所以尹锡悦政府要提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去改变文在寅政府在中美之间维持模糊的战略,主要原因在于尹锡悦政府对于当前国际局势以及韩国国家利益的判断不同于文在寅政府。我认为,尹锡悦政府做出全面加强韩美同盟这一决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朝鲜核导威胁日益升级的现实威胁之下,进一步增强韩美同盟对于应对来自朝鲜的威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尹锡悦一直认为,“文在寅政府因致力于缓解朝韩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韩美同盟。如果韩美同盟受到削弱的话,在未来保障国家安全、应对朝核威胁方面对韩国是很不利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文在寅政府将过多的外交力量放在朝韩关系上事实上也维护了朝鲜半岛的和平。

  近些年来,朝鲜在不断发射导弹,朝鲜领导人也宣布要进一步增强朝鲜的核遏制能力。因此,可以看出,朝鲜确实在核导能力方面有所升级,这在尹锡悦看来是韩国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尹锡悦所代表的保守党派也一直坚持对朝强硬政策。所以,为了体现对朝强硬、保障本国安全,可以选择的重要渠道就是加强韩美同盟。

  第二,尹锡悦认为韩国的国家实力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不仅是尹锡悦的看法,韩国国内普遍的看法是“韩国的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十,军事实力位居世界前六。”尤其是,去年韩国被认定为发达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的韩国,希冀可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发挥发达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尹锡悦也提出了实现全球枢纽国家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达成仅依靠韩国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尹锡悦政府对此也有清晰认识。因此,他们想要借助韩美同盟的力量,在安全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等各方面展现其力量和作用。这是尹锡悦全面强化韩美同盟的核心目标。   但是,在加强韩美关系的同时,韩国无疑也会受到这一同盟的制约。一方面,韩国希望通过韩美同盟超越朝鲜半岛,将其力量投射到地区甚至是全球,从而达成全球枢纽国家的构想;另一方面,美国也希望利用韩美同盟实现其战略需求,这个战略需求或许需要韩国付出一定代价。美国可能会要求韩国加入到全面遏制中国的阵营中来,这对韩国而言是有很大压力的。也因此,迄今为止,韩国政府、包括尹锡悦本人的一些表态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慎重的。然而如果中美之间出现一些更大的摩擦甚至冲突,韩国站在美国一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由此可见,韩美同盟以及美国因素对于中韩关系的影响可谓是结构性的因素,会长期存在。

  中国从未要求韩国放弃韩美同盟、也不会阻止韩国追求自身合理利益,但中国要让韩国认识到,韩国不能以牺牲他国利益作为解决自身安全问题的途径,不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损害中国利益。在这方面,中韩之间要进行沟通,使双方能不受韩美关系和韩朝关系影响、仅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去去确定两国关系,开创一个自主的战略空间。

  尹锡悦痴迷于加入QUAD 一旦成行为重创中韩关系

  中评社:尹锡悦在竞选期间称“必要时将探讨在韩国追加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积极参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对于尹锡悦大选期间发表的这些消极对华政策立场,我们应当如何认识?

  张慧智:对于追加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一事,无论是尹锡悦阵营还是尹锡悦本人都保持了相对克制的表态。但是在加入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一事上,尹锡悦的表态相当积极,他在多个场合反覆强调“希望加入”,并派韩美政策协商代表团赴美,向美方表达此意愿,还在涉及韩日关系的讲话中再次就此表态。

  尹锡悦究竟为何执迷于加入QUAD?事实上,在文在寅政府时期,韩国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要加入QUAD,但还是表现出了开放的态度。因为韩国一直认为QUAD目前还是局限在气候变化、新技术、疫苗合作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并且美日印澳四国在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有很多优势,韩国也希望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其在科技上的竞争力和主导权。

  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美国当初打造QUAD这一小集团的时候,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遏制中国。韩国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现在韩国国内对于韩国是否应该加入QUAD存在一个很大的分歧,支持的人认为这是韩国成为全球枢纽国家的一个必要阶段,而反对者则认为与中国为敌是不值得的。这种争论对于后续韩国是否会加入QUAD会产生一定影响,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同时也应该关注尹锡悦政府在中韩关系上的实际性目的究竟是什么。   尹锡悦称要追加部署萨德的一个很大目标是要应对朝鲜的核导威胁。面对朝韩之间日益激烈的军备竞赛,以及尹锡悦政府几乎没有能够推动朝核谈判的可行方案的情况下,尹锡悦希望能够寻求一种采取机制应对的方案或手段。这可能是尹锡悦宣布追加部署萨德系统的核心原因。再加上俄乌冲突之后,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不仅要依靠盟友,更要重视自身力量建设,这对韩国也是一个警示。在国际局势激化的情况下,尹锡悦政府希望借助于朝核威胁,进一步利用地区环境提升自身军事实力。

  如果尹锡悦政府既追加部署了萨德系统,又加入了QUAD,这无疑会对中韩关系产生巨大冲击,导致两国关系恶化。

  在朝核问题上以强制强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中评社:在半岛问题上,尹锡悦表态较为强硬,尹锡悦任内半岛局势会呈现怎样的状态?半岛局势想要走出僵局的关键是什么?

  张慧智: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地区最容易出现失控的一个地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朝鲜是高度自主和独立的一个国家。尽管中国和俄罗斯与朝鲜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发挥一定的建设性作用,但我们也看到朝鲜有时未必“听劝”,它对周边国家是缺少信任的。现在朝鲜在按照自己的计划推进其军事发展的五年规划,今年朝鲜已经发射了ICBM洲际弹道导弹,后续可能还会有新的核试验。而与此同时,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提出了十分强硬的对朝政策,其程度几乎是回到了李明博时期“无核、开放、3000”的对朝策略。可以看出,朝韩之间的紧张已是蓄势待发,甚至是箭在弦上。尹锡悦任内,半岛局势一定会出现一个非常紧张的时期,至少在今年年内,这一紧张态势是难以改变的。

  事实上,在李明博和朴槿惠政府时期,韩国的对朝政策就已经相对比较强硬了。但是这种强硬的政策并未阻止朝鲜继续开发核武器,反而导致朝韩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冲突一触即发。这说明,单纯强调以强制强的政策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要想让朝鲜半岛走出僵局,尹锡悦政府应该认识到,在用足够力量应对对方威胁的同时还应该提出一个和平对话解决问题的构想。这点很重要,因为目前尹锡悦政府只强调强硬对抗的作用而未提出和平对话的构想,这只会加剧双方在安全上的担忧。尤其是,尹锡悦过度强调了韩美日共同应对朝核威胁的事情。但美国当前又无暇估计朝鲜,美国希望一切都回归到“完全、可核查、不可逆的无核化”(CVID)这样一个解决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的基本原则上。但现实是,在推动朝鲜弃核方面,单纯强调CVID是不太可能的,还是应该分阶段同步走,这样会有较大的可行性。但可以看到,尹锡悦目前或许还没有过多去考虑这些政策措施,因此,在其执政初期,朝鲜半岛出现紧张是一个必然趋势。   RCEP对韩生效后 中韩经贸合作质量会进一步提升

  中评社:今年2月,RCEP对韩国生效。在此之后,中韩双边经贸往来将如何受益?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能否实现突破?

  张慧智:RCEP对韩国生效后,韩国会高度重视在框架下加强区域内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中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对于中韩两国来说,除了中韩FTA之外,RCEP又为两国提供了另一个更大的多边主义合作平台,也将为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疫情之后,韩国很多企业为保障供应链的安全与弹性开始考虑“中国+1”策略。所谓的“中国+1”其实就是既要保障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又要在东南亚某个国家建立一个生产基地。因此,在RCEP的框架之下,韩国的供应链多元化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这不会对中韩之间的深度经济合作产生大范围影响,因为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是最核心的国家,并与东盟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成员国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不仅韩日等国在将供应链的一部分分散到东南亚,中国也有这样的情况,这是经济互补性带来的资本转移的一个必然过程,也给中韩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另外,中韩在RCEP这个协议之下,经贸合作的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当然,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同时,在大的框架之下,双方在第三国市场上也面临着既竞争又合作态势。我一直认为,从经济角度去考虑的时候,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它是良性的,不会影响两国继续深化合作和发展,反而是可以提升合作质量。

  至于中日韩自贸协定能否取得突破?在我看来,最核心的问题并非是在经济领域,更多的是考验三国领导人的政治决心。事实上,在经济上,中日韩三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虽然相较于日韩,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愿意扩大开放的水平和步伐,也希望能够实现制度性的开放。因此,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过程中,中国愿意为实现缔结一个更高水平区域自贸协定的目标而付出努力,甚至做出一些让步。

  但中日韩自贸协定谈了多年都无果,一个核心的原因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在某段时期中韩关系比较好,韩日关系比较差;现在则是韩日、中韩、中日关系都不是特别好。政治关系的不和谐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合作的决心和意志。因此,未来能否达成中日韩自贸协定,中国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当前中韩、中日关系都多少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中国一直致力于希望能够求同存异,化解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更多地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中国领导人的决心和意志是非常坚定的,主要是看韩日领导人是否也有同样坚定的意愿。   两国领导人的共识为未来中韩关系确定了方向

  中评社:此前,在与习近平主席的通话中,尹锡悦表示希望中韩双方以建交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密切高层往来,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国民感情。对于中韩关系未来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期待?

  张慧智: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两国都在筹划面向未来三十年如何去塑造中韩关系。尽管中韩关系目前面临很多挑战,也存在着一定风险,但中韩两国领导人都坚定明确了要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两国领导人在这方面的共识,其实是为中韩两国克服所有困难,确定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将两国领导人的共识落到实处,我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努力。比如,在政治互信和高层往来方面,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尹锡悦一直很重视并且也多次提到要恢复甚至加强中韩之间的战略对话。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率先采取一些措施,很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恢复两国之间的“2+2”高级战略对话。尹锡悦政府一直强调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中韩关系,中国也一直坚持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通过政治上的高层互访和交流对话,双方可以确定相互尊重的核心,明确双方的核心利益,这样才能够得到对方的尊重和接受。

  另外,在经济合作上,尹锡悦政府对经济安全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越了经济合作。即使在当前世界各国都重视经济安全的氛围之下,我们也不能忽视经济合作。经济合作对于改善中韩两国民生、发展经济、推动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疫情之后,各个国家的经济复苏依然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脆弱状态,加之俄乌冲突对于世界经济的打击,各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空前严峻的内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问题,中韩之间的经济合作还是应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上。当尹锡悦在任上真切体验到韩国国内经济的现实状态后,他就会认识到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对于韩国的重要性。在这点上,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未来中韩之间的经济合作会再上一个台阶、提高质量和层次。

  我个人最为担心的其实是中韩之间在安全领域的风险,比如追加部署萨德,以及韩国在文在寅政府就多次提到的南海台海问题,这些都关涉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如果在触及到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韩国不谨慎对待,很有可能会导致两国之间在安全领域的摩擦。这需要两国提前进行更好的沟通,做好预案。

  本专访为中评社“中韩建交三十周年”系列专访之一,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张慧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海涵)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吉林大学朝鲜韩国研究所所长、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慧智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中韩关系相关议题分享观点。

  张慧智指出,从政治外交、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几个角度来看,中韩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强调两方面核心内容,一是速度非常快,二是质量比较高。中韩建交三十年,时间并非很长,但两国关系早在2008年就已经实现了从最初的睦邻友好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跨越。

  谈及两国“近而不亲”的问题,张慧智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此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就出现了很大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也受到很大影响。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列的韩国被中国超越,中国从之前“仰视”韩国变为如今“平视”乃至被韩国人认为是“俯视”韩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韩国民众的失落感。而与之相对,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民众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由此,两国民众的情感出现错位。

  韩国新一届政府主张强化韩美同盟,对此,张慧智认为,在加强韩美关系的同时,韩国无疑也会受到这一同盟的制约。一方面,韩国希望通过韩美同盟超越朝鲜半岛,将其力量投射到地区甚至是全球,从而达成全球枢纽国家的构想;另一方面,美国也希望利用韩美同盟实现其战略需求,这个战略需求或许需要韩国付出一定代价。

  在朝鲜半岛局势方面,张慧智指出,要想让朝鲜半岛走出僵局,尹锡悦政府应该认识到,单纯强调以强制强的政策难以解决现实问题,在用足够力量应对对方威胁的同时还应该提出一个和平对话解决问题的构想。目前尹锡悦政府只强调强硬对抗的作用而未提出和平对话的构想,这只会加剧双方在安全上的担忧。

  展望未来的中韩关系,张慧智表示,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两国都在筹划面向未来三十年如何去塑造中韩关系。尽管中韩关系目前面临很多挑战,也存在着一定风险,但中韩两国领导人都坚定明确了要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两国领导人在这方面的共识,其实是为中韩两国克服所有困难,确定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慧智,吉林大学朝鲜韩国研究所所长,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朝鲜半岛问题、中韩关系、中朝关系、世界经济等。着有《大国关系中的朝鲜半岛》、《冷战的坚冰何以消融-大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研究》等著作。

  以下为专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