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张家栋:中国对印政策应遵循“三不应该”

热点搜索

张家栋:中国对印政策应遵循“三不应该”

讲座现场(图片来源: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公众号)

  中评社北京7月4日电(实习记者 胡姣慧)7月3日上午,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出席了由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举办的“周边外交论坛”,发表了题为“中印关系:通向大国关系之路”的演讲。张家栋表示,当前中印关系的要点是“软战”的竞争状态,中国对印政策中应该秉持“三不应该”原则:不应该低估印度的战略自主性和外交独立性、不应该低估印度的发展潜力、不应该低估中印关系对中国的重要性。

  张家栋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美印关系、南亚问题和反恐怖等问题的研究工作。2020年6月起,为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张家栋在讲座中主要分享了印度对外政策、中印关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三方面内容。

  张家栋指出,未来中印关系的属性将由“邻国+发展中国家+大国”关系逐步转型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两极关系”。当前中印关系的要点是“软战”的竞争状态。

  他强调,中国对印政策中应该秉持“三不应该”原则:不应该低估印度的战略自主性和外交独立性、不应该低估印度的发展潜力、不应该低估中印关系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印关系的发展走向摆脱不了经典国际关系规律,即曼陀罗主义(远交近攻,强邻即敌);同时中印关系也受到联合国体系、主权原则、核威慑、双边依赖关系等现代文明成果和现实主义因素的约束。中印关系近而不亲,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印两国是无法选择的邻居、是长期共存的伙伴。

  随后的问答环节中,与会成员积极参与提问,张家栋回答深入浅出,亮点纷呈。

  谈到目前中印关系中的平衡、对抗与竞争因素,张家栋指出,平衡是国与国之间的常态,是一种本能的行为。但冲突和对抗是本能,在平衡中有一些个别行为看起来似乎是冲突和对抗。竞争是另外一个概念,竞争可以是良性的,也是正常的状态。实际上印度的对华政策终极目标是避免与中国冲突,因为与中国冲突并不符合印度的利益。中国崛起对印度产生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加强与日本、美国的联系,这是很正常的,无需大惊小怪,但是如何削弱这种行为对于中国的影响,需要从与印度发展良好关系的角度入手。
 
  关于中印边界冲突,张家栋表示,中印边界冲突是一个敏感度远高于重要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观点。目前两国已经成功地将这个问题从领土争端降级到边界争端,而且客观上争的也不是边界本身,而是对于边界实控线的认知,对管控本身的行为。这个争端本身是很小的。客观上,在多数部分是有共识的,有分歧的地方并不大。我们要将问题放在现实和历史的的背景来看。中印两个文明古国长期没有划定边界,而且争议的地区也是无人居住的不毛之地,这样来看,其实严重性并不像现在舆论所炒作的那样。至于现在敏感度如此之高,我认为这是媒体,主要是印方媒体的炒作所导致的。媒体的炒作导致中印冲突上升到双边民众情绪对抗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印关系。我的观点不是说争端不重要,而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其实可以冷静一些,情况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

  张家栋分析指出,2003年后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降级为边界争端,并进一步降级为技术性问题。他谈到,如果两国都是以领土争端的视角来处理两国关系,那么目前就不会是这个局面。两国会不顾一切手段去服务领土争端的议题,目前两国之间经贸、人文的交流也就不会出现。现在很显然两国客观上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以比较现实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远远小于舆论中所展现出来的重要性,如果能够成功管控舆论,两国决策层或许会更加轻松。对于这个问题,要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务实的态度。如果条件不成熟,那可以先搁置,不要让它发酵成更大的军事冲突。

  针对中印近期对峙冲突的直接原因分析,张家栋指出洞朗事件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他指出,洞朗事件破坏了两条红线。一是主权红线,在双方没有划线的情况下,双方国际法地位是平等的,对于一般的不算过分的行为其实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洞朗事件中印度越过边界线进入了中方境内,这是无法容忍的;另外一个红线是印度介入了中国与别的国家的关系,因为洞朗事件中涉及的领土也是中国与不丹的争议领土。印方由此认为中国是纸老虎,认为如果坚决与中国对峙,中国最终会因为受不了长时间的边界争端而退让。此后印度在边界上的顾虑逐渐减少,面对印度的这种态度,中国的不满情绪也随之升高。这种心态慢慢发酵就导致了现在的局面。4月份其实冲突已经开始出现,5月份对峙出现出现暴力化,变成恶意的打斗,而且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袭击,6月15号就出现了人员死亡。

  关于双方冲突导致人员死亡的问题,他分析到,从间接来讲,冲突是有预谋的,但人员死亡很可能不是预谋的,双方可能都低估了在特殊地区发生冲突的危险性。在海拔4000多米的情况,绝大部分死亡与高寒缺氧等条件都是有关的。这是一个很容易失去生命的区域。当然,这也暴露出中印管控机制无法满足现在两国关系的需求。过去是弱相关的边境关系,而现在已经是强相关的互动式的关系,因此,如果加勒万河谷事件事件处理得好,这将是中印关系重构、升级的契机。此次事件提升了两国之间建立新的管控机制的紧迫感。实际上,中印关系不可能有永远的赢家,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偶发事件,我们能够找到方法来应对。

  在评价目前的印俄关系以及俄罗斯在中印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张家栋表示,印俄关系来自印苏关系,印苏关系在冷战后半段成为准同盟关系,印俄关系在继承印苏关系的同时重要性下降。印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是军事关系:印军的主要军事装备是苏式的,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对于印军的升级、更新换代成本是最低的。二是政治关系:在政治层面俄罗斯对印度支持力度很大,包括安理会的改革等。但是两国在经贸人文等其他层面交流很有限,总结来说是两者是层次比较高但领域比较狭窄的关系。至于俄罗斯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立场,可以说基本上是中立的。俄罗斯在中印之间不会明显站队,而且俄罗斯还有希望成为中印之间交流的桥梁。中印俄三边会议机制对三国都很重要,特别是在某一对双边关系有问题的情况下,这个三边机制能否运作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印度,与俄罗斯发展关系一定程度上也能破解中俄关系对于印度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国都是一盘非常复杂的棋局,且是一直在变的棋局。

  对于中美印三国的关系分析中,他指出,中美印三国的关系现在有点像三角关系,但是历史上是不像的,因为三角关系需要三个国家有类似的地位。这种局面现在正在形成,尽管还不是那么对称。印美尽管在平衡中国上立场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之间分歧也比较大,主要在于对于印度的战略定位上。美国把印度定位成一个与日本类似的国家,而这与印度自身战略定位是不一致的,印度追求独立外交和战略领域,这正是美国需要防止的。目前中国在国际上比较突出,因此美国看起来是在打压中国,但是实际上美国的目标是防止在任何一个区域出现一个主导国家,成为美国的对手而威胁美国的地位,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如果这个国家换成日本或者印度,美国都是要打压的。尽管美国在一些问题上拉拢印度,但是在很多问题上美印都有分歧,比如阿富汗问题等,美印关系很是复杂。随着中美两国的崛起,我相信,中美印三国之间会更多地显示出三角互动的特征,完全的选边站、选边结盟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528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