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曹润来:大变局下对新基建的观察与思考

热点搜索

曹润来:大变局下对新基建的观察与思考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发言(中评社图片)

中评智库第七届青年论坛(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7月13日电(记者 沈而忱 陈曦紫)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第七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线上举行,与会七位青年研究员围绕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两岸关系、港台关系、香港问题、新基建、大数据等议题进行深度分享与交流。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在会上主要就新基建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曹润来表示,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让我们真正认清一件事实,那就是受制于人的弊端有多严重。美国利用其全球霸主地位,轻易地切断芯片供应,阻碍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EUV光刻机的交货,严重影响了一批中国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国芯片等IT基础产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新基建”这一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走入大家的视野。

  在5月底结束的2020两会上,“新基建”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实从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已就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多次作出重要部署。

  何为“新基建”,国家发改委给出了权威说法。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扩展开来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自动驾驶、充电桩为代表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等。

  当前对“新基建”的研究众多,曹润来从三方面谈了对“新基建”的认识。

  第一,“新基建”到底“新”在哪里?曹润来认为有以下几点:

  领域新,“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与“新基建”对比,“老基建”在部分地区尤其人口流出地区已经过剩。而“新基建”属于创新力度最大的新型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态新,传统的基础设施主要是硬件设施,而相较于有形的设备投资,“新基建”还有很多软建设。包括经济模式的探索、金融制度的改革、减税降费等,通过这些创新,不仅可以使“新基建”的投资更有效率,也能解决新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制度性瓶颈,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主体新,旧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或者是国有企业,而“新基建”不仅是有政府主导,还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甚至是引领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从互联网公司发展壮大,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生活,包括这次疫情中诞生的许多抗疫手段,都是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的成果。

  第二,“新基建”是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内部需求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民生导向和社会乘数效应。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路、铁路、机场、桥梁,使人与人、城市与城市的距离缩短,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正是因为当时超前的基础设施布局,大幅降低了企业成本,才让中国制造具有强大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站在现在看未来,也需要更前瞻的顶层设计来进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博弈进行到现在,科技战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场。从中兴、华为被美国限制,到对几十家中国机构及个人管制的“实体清单”,再到最近被限制使用的数学计算软件,无一不显示出发展自身基础实力的重要性。

  从当前经济环境来看,“新基建”有利于缓解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稳定经济增长。尤其从长期看,有利于为中国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无论从内外需求和当前经济环境来说,我们都有进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要求。

  第三,“新基建”对中国社会发展、提升国际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5G可以说是“新基建”的领跑者,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板块,承担着为数字经济“打底”的重要角色。国家已经对5G建设作出多次部署,现在也进入了投资建设的高峰期。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中,通过5G技术在线直播,数亿遍及全国的“云监工”共同见证了医院施工,为武汉加油打气。疫情期间人们在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直播带货”来进行购物,避免了人群的聚集。企业通过云平台、视频会议方式实现云办公,学生通过“网课”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些都是建立在通信基础设施之上的新型产业形态。而5G技术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更多的设备接入,可以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技术更新所带来的优点可以使工业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商用无人机等新技术的性能更进一步,实时VR/AR、远程医疗的市场可以进一步扩大,各行各业的应用潜力都可以加速释放。4G时代诞生了打车软件、短视频、外卖等业务以及行业巨头,5G时代的许多新产业、新形态,还等待着我们探索。另外,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参与5G的研发,力争做5G的领导者,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带动国内上下游产业积极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5G技术紧密结合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备受关注。通过5G的高速互联,云计算提供基础算力,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正在带来新的产业升级。疫情期间,由于肺部CT影像是新冠肺炎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诊疗数量的急剧攀升,快速增长数量庞大的待诊人数让一线医生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为病例检测带来了助力,通过人工智能来帮助医院提升CT诊断能力,能秒级完成上百张CT影像筛查,诊断效率提升至少10倍,大大缩短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和CT影像的判读时间。云计算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础计算平台,是生产力,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算法原理虽然早就诞生,但正是得益于云计算的庞大算力,才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优势,产生了诸多应用,解放人力。所以,继续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产业形态。

  曹润来说,6月23日成功发射部署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我们的全球导航不再受制于人,北斗工程也掀开了从建设到应用的新篇章。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领域加快了与“北斗”融合的步伐,应用产业也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以电子商务领域为例,国内多家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货车及配送员使用北斗车载终端与手环,实现了车、人、货信息的实时调度。大型港口的无人驾驶卡车可以让控制人员在调度中心就可以指挥装卸集装箱,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北斗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包括了上游基础元器件、中游终端、下游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并且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使得产业链会进一步扩大,也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曹润来指出,芯片可以说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大脑”,决定了其发展水平的天花板。我国是芯片消费的第一大国,2015年,芯片进口成为中国花费外汇第一大行业。虽然我们有着巨大的市场,但是我们自身的研发实力确并不是第一流,这也是自中美贸易战以来,最受制于人的领域之一。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史给我们的教训。当前美国通过制裁、封锁等手段,限制了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企业的发展,阻碍其他企业与我们的合作,给我们的发展设置了更低的天花板。大国竞争,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可以看出,芯片是关键的一环。所以我们大力发展芯片及相关的半导体产业,也正是变局中寻求突破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基础实力,也可以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突破美国封锁的能力,看到中国制造的实力。

   曹润来总结,当前国际环境正处于一种“逆全球化”、“退中国化”的浪潮中,经历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纵观历史,每一次的大变局中都孕育了大机会,每一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引领了一轮新的经济增长。而“新基建”正是在大变局中的一次机会,我们要抓住机会,化危机为转机,让“新基建”成为未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核心动力,成为大国竞争的决胜点。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688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