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付佳琪:疫情下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

热点搜索

付佳琪:疫情下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

中评智库第七届青年论坛(中评社图片)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师付佳琪发言(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7月13日电(记者 沈而忱 陈曦紫)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第七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日前在线上举行,与会七位青年研究员围绕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两岸关系、港台关系、香港问题、新基建、大数据等议题进行深度分享与交流。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师付佳琪主要就疫情背景下的大数据应用进行了阐述。

  付佳琪表示,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引发了一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抗疫阻击战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都祭出了各种抗疫举措。这其中,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疫情初期、中期与生产复工时期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和技术保障。

  大数据技术迅速确定疫情相关人员流动轨迹。在疫情形势下,各级政府与手机运营商、铁路航空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合作,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交通数据、GPS数据等信息,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轨迹、追踪人群接触史、锁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触人群,追踪病毒传播路径,分析人口流动轨迹,可以准确刻画地域人口流入流出情况,既可以为防疫的科学决策提供指导,也可以为预测高危和潜在高危地区作出数据支撑。如结合对武汉、湖北人员流出情况的大数据分析,及时对相关地区发出疫情态势预警。

  大数据技术提供了科学决策的精准信息。基于疫情高危人群相关数据,结合每日疫情病例数据,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对疫情传播速度、传播趋势进行预测,对疫情发展进行及时判断,制定合理预案,做出科学决策,实施精准防控。例如在抗疫资源的精准配置上,各级政府开发应急资源发布平台和口罩预约系统等,对物资来源、资源种类和货品数量等信息精准搜集和记录,布局和实施智能供应链管理,摸排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的资源需求,对抗疫资源进行精准计算和配置,可以提前对医疗物资等资源进行调配,确保防疫物资发挥最大效益,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大数据技术也直接为疫情诊断与疫情研究方面提供帮助。远程会诊、在线问诊、无接触式快检、智能语音助手、疫情动态和预警等,已经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支撑。众多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了在线问诊服务,方便网友向医生肺炎防治相关内容,有效缓解了因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紧张导致的就医难等问题,避免了普通病症人群涌向医院、形成聚集性交叉感染。此外,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还可以有效加速新型冠状病毒宿主预测、药物筛选等数据分析和计算工作,极大提高病毒研究与攻克效率,提高疫苗研究效率。

  付佳琪说,大数据技术有助于疫情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得益于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互联网普及率大大提高,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通过手机获取最新信息。各地政府通过政务平台、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定点发布疫情动态,各大新闻客户端、社交网络、短视频平台也积极配合防疫信息的传播,有效提升了信息传播和整合能力,缓解了隔离在家人群的压力与焦虑。在复工复产时期,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平台实现了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两不误。学生可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来学习,做到停课不停学;企业员工可以通过云平台在线办公、召开视频电话会议等。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为保障生产生活逐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付佳琪也补充道,大数据技术在疫情期间便利了居民生活。在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主动在家自我隔离,民以食为天,如何在减少人员接触的情况下买到新鲜的蔬菜就成为了一个难题,与此相对的却是大量农村农产品却滞销陷入困境,这时,连接产销两端的生鲜电商大大解决了这个矛盾。生鲜电商协同各方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让优质的生鲜产品迅速送到更多用户手中。在配送时提供无接触配送,降低了面对面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为了丰富居民生活,让居民安心地“宅”在家,各大公共文化机构纷纷开始提供线上服务。图书馆普遍增加了数字书刊在网上的投放数量,同时针对居家生活的特点,精心策划设计了吸引公众参与的阅读活动;文化馆以全新的方式把艺术普及资源、群众文化活动搬上了网络;博物馆先后推出300多个富有特色的“云展览”,带着大家足不出户全景式参观博物馆。

  当然,付佳琪也指出,从大数据元年算起,大数据这一概念的产生还不到10年。当前大数据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兴未艾,未来前景令人期待。大数据在抗疫过程中的应用,既有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是叹为观止的积极作用,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数据来源有限。从各大互联网案例中不难看出,大部分企业的抗疫大数据产品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政府公开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纬度并不够高。在大数据时代,公众还想了解关于疫情更具体、量化的数据,如每日病例数字变化以及具体病例个体数据,这些要求很多地区的政府公开数据都很难满足。

  其次,数据资源质量不高。长期以来,很多政府管理的信息系统往往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数据不全或数据重复,数据获取不规范,数据格式、数据统计时间等纬度不统一,数据加工的过程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导致许多数据质量较低,为后面的数据清洗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再次,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大数据的关键是“大”,而大数据的核心则在于互联互通,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结合多个政府部门的数据仓库,如卫健、交通、公安和民政等系统,还要与电信、铁路、航空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企业进行广泛合作。但由于缺乏数据共享交换协同机制,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甚至政府部门或企业内部之间都存在信息壁垒,很难实现共享和互通,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数据流转更是难以实现,严重抑制了大数据的效用。

  最后,个人信息安全隐忧。出于防疫需要,各级各地政府部门都上线了与疫情相关的大数据产品,广泛搜集民众包括身份证号、个人住所、健康状况以及近期活动的个人隐私信息。在信息上报期间,也形成了个人信息被窃取和泄露等方面的隐患,比如网上售卖疫情期间的个人信息等,造成有湖北旅居史人群受到匿名辱骂,给返乡人员和确诊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付佳琪总结,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大数据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契机。从最早追问500万武汉人去哪里了,到摸排人口流动情况,从各地陆续推出的“健康码”,到企业学校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给大数据提供了绝佳的应用场景。目前,境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大数据技术将继续发挥作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攻坚战。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709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