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数据:海洋公园之问 港人心酸

热点搜索

中评数据:海洋公园之问 港人心酸

图1 近三年来海洋公园在香港社交媒体舆情结构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近五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主要旅游地标的月均关注度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近五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海洋公园的喜爱、悲伤、愤怒三种情绪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 香港社交媒体对海洋公园前途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分析(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8月19日电/香港海洋公园因经营不善与疫情冲击,拉响“生存危机”警报。立法会5月在争议声中通过54亿元拨款案“救”海洋公园。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在“救不救海洋公园”的“莎士比亚之问”背后,不仅牵出了一连串本地经济深层次矛盾,亦浮现出当前社会氛围下港人的复杂心态。

  拥有40年历史的海洋公园,是香港旅游业“金字招牌”,也承载了一代代港人的美好回忆。然而,三年前传出亏损、财政困难等负面消息的海洋公园,在近一年来社会动荡与疫情双重打击之下,赖以生存的内地客源断崖式下跌,海洋公园被爆资不抵债,经费甚至撑不过一年。由于海洋公园属政府委任的独立非牟利机构,“要不要救海洋公园”成为今年上半年香港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议题(如图1)。

  海洋公园面临“存亡危机”,不仅来自经营问题,还反映在近年来社会观感的变化上(如图2)。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海洋公园的好感度始终难以提振,即便园方高层释出“撑不过一年”的求救讯号,似乎都难以博取民众同情。以年轻人为主的香港网络舆论,对政府“撒钱式”注资颇不以为然,最担忧的却是园内动物的命运。上述情绪恰好折射出,港人的海洋公园印象,已经出现了“世代差异”。

  传统意义上,作为当时亚洲最顶尖、最光鲜的主题乐园,海洋公园是香港经济“鼎盛期”的缩影,港人最引以为豪的地标之一。特别是海洋公园具社会公益属性,数十年开展生态保育教育,亦与一代代港人的童年回忆融为一体。然而,在回归后出生的青年眼中,“拥挤”和“陈旧”的印象首当其冲,并在迪士尼乐园的同质化竞争之下,年轻一代对海洋公园的感情逐渐变淡,甚至称“海洋公园是集体回忆”是“情绪勒索”,因而加剧了海洋公园的舆论困境。

  表面上看,“不救”海洋公园似乎占上风,但这种情绪式的宣泄反而暴露出长期困扰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若拨开表态式的民意潮水,便可发现港人对“海洋公园之问”的关心,实际上反映出希望香港走出迷途、革除积弊、重整再出发的迫切心态。

  数据显示,期待海洋公园“擦亮招牌”、找回昔日荣耀,仍是港人的主流期待(如图3)。尽管一些观点建议回收公园近百公顷土地,以缓解房屋供应问题,却引来不小质疑,担忧这片依山临海“宝地”沦为地产财团的禁脔。许多网民认为,海洋公园应该一方面要勇于变革,大力整顿管理团队,另一方面则要“找回初心”,坚持“生态保育”的公益特色,避免陷入游乐题材、逐利至上的同质化竞争。

  事实上,年轻一代看似“无感”,内心还是希望海洋公园能够积极创新,更多引入青年的思维。例如,网上曾有传言指,管理层曾讨论改建为“宠物小精灵(Pokemon GO)训练场”,一度让年轻网民兴奋不已。虽然该消息被园方否认,但从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并非真的对海洋公园的前途漠然视之。这也考验着官方,年轻人绝非“离心离德”,如何改变高高在上的旧思维,抓住年轻人的心,或许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

  “拆楼易,起楼难”,不少港人感慨,海洋公园“金字招牌”靠40多年的苦心经营才建立起来,若轻言放弃,“狮子山精神”将名存实亡。亦有港人认为,海洋公园固然建立于港英时期,但内地客源源不断的活水才是其生存发展的关键,任何切割内地的发展设想都是行不通的,应该创新、完善服务品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

  对比近五年来数据发现(如图4),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包括海洋公园在内的多个本港地标性景点,不是卷入本地政治社会动荡,就是因疫情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眼看疫情平复、通关遥遥无期,国际局势又山雨欲来,“手停口停”的旅游业不过是第一张骨牌,港人的关注和忧虑,岂止是“海洋公园之问”?

  (记者:徐文森 分析师:舒晓叶 工程师:王一米 研究员:宋漾心)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1382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