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观察:大循环+双循环下香港的新角色

热点搜索

中评观察:大循环+双循环下香港的新角色

日前“品牌‘智’胜网络研讨会”在香港举办,探讨了香港企业如何适应消费新常态(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10月4日电(记者 沈而忱)中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持续受到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在外部环境发生剧变、内部经济受疫情拖累的情况下,香港需要大踏步参与到国家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为自身获得发展能量,更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近年中国面临外部环境之复杂、之严峻,可谓前所未有。2018年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关税措施,中国对美出口商品首当其冲;随后,美国的发难逐渐“全方位化”,从贸易延伸到政治、科技、外交、安全等各个领域。其实,中美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争端一直存在,然而美国对中国的科技越卡越紧,大大增加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全球经济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外贸进出口的局势比较严峻。虽然中国交出了亮眼的“抗疫成绩单”,但不少国家依然深陷疫情泥沼,预计疫情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疫情冲击下,全球范围内本已抬头的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愈演愈烈,要保证中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就不得不发挥内需潜力。

  国内环境方面,消费增长在整体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占到60%以上,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在扩大、收入水平在提升,还将继续释放消费潜力。因此,中国一方面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更多、更新、更精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消费复苏带动生产恢复、用消费升级带动生产优化。

  那么在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香港该怎么求变?香港的新角色、新定位在哪里呢?

  拥有法律制度、资讯畅通、营商环境开放等优势,香港一直以来都担任“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成为连接内地与环球巿场的桥梁。面对保护主义加剧、中美“脱钩”风险上升的外部环境,香港应当开拓发展路径,在充当中介人之外,更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粤港澳大湾区有大量港资企业和工厂,近年来它们纷纷取经内销手法,学习如何运用内地熟悉的直播、短视频等营销手段,抢占内地市场。

  笔者认为,香港企业想要更好地参与“国内大循环”,除了积极营销之外,更应力求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例如,港企可与香港的高校合作,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的实际应用;或是密切关注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对数字化技术研究进行更大的投入、更深入的研究,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的双向融合。这不仅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更助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在提振内需的基础上,中国还需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香港依然是国家面向国际的窗口,是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交融点。因此,香港应利用平台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速与大湾区其他三个核心城市的对接,贯通“科技+金融+制造”的路径。

  此外,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还可为国家的金融创新提供支持,积极参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开拓数字货币在跨境贸易、跨境融资、跨境结算等方面的应用。另一方面,香港需要继续发挥桥梁优势,进一步便利国际投资者进入内地市场,同时加强内地企业或资本“走出去”的平台作用,以自身的优势,助力国家更高水平的开放。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083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