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许红海详析新形势下中日文化交流
许红海在讲座中
中评社北京10月24日电(实习记者 梁家瑞)22日下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许红海受邀出席由北京日本学中心主办的“国际局势变化与中日关系”系列讲座。期间,许海红围绕“新形势下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主题,分析了中日民间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建议。他强调,要在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建设中发挥民间人文交流的优势,立足传统,坚持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
许红海首先介绍了今年疫情期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录制的声援中国抗疫的短视频,并指出,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历史关键时期,面对如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与美国的国运之战,如何促进中日关系,尤其是后安倍时代中日关系良好发展,对我国的外交工作至关重要。而在中日关系的建设与发展中,中日民间人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民间人文交流,是中国新时代对日外交政策的支柱。许红海指出,尽管中日关系经常因为历史或领土争议陷入僵局,但中日人文交流却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中日关系注入力量,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重视加强中日民间人文交流的原因。
民间人文交流,是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的题中之义。许红海回顾了中日双方从2019年G20峰会期间达成了“十点共识”,到中日韩领导人成都会议中达成了扩大两国人文交流的共识的历程,强调了顶层设计的牵引对中日民间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日两国人民守望相助,共抗疫情。“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友谊,成为了两国民间交流史上的佳话。
民间人文交流,也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下的战略需求。许红海指出,当今的国际形势面临巨大的变化,对于破解日本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近而不亲”“上热下冷”等一系列困境,加强人文交流有非常急迫的现实意义。他强调,中日两国在携手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面对全球性的挑战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因此更需要借助在人文交流方面的主动作为,争取以菅义伟为首相的新一届日本内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上对中国的攻击、抹黑,增强中日友好交流,可以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击碎流言,反击西方国家的压制;而就短期外交部署而言,中日的民间人文交流也可以为计划中在疫情后进行的国事访问及2022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纪念活动开展铺垫。
许红海坦言,尽管中日民间人文交流有着良好的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一些不足,并提出,当下中日民间人文交流主要存在五点“不对称”:
人数不对称。2010年,中国GDP总量赶超日本。随着两国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中日两个民族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大量中国人奔赴日本工作、学习;但日本人来华规模仍然比较小。与此同时,中国人的性格开始趋向于更加自信、外向和开放;但日本人由于老龄化、少子化,国民性格逐渐趋于内向化。他强调,尽管两国的综合国力有一定的对比,但我们还是要认识到,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高端制造、管理、科技、人文等软实力上仍然有很大的优势。
认知上不对称。由于两国国力开始出现落差,一些日本人对于日渐强盛的中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拒,甚至出现了“恐华”心理;而与此同时,一部分中国人大国心态膨胀,对周边国家的态度开始转向轻视。这些认知都是不利于中日两国进行交流沟通、发展友好关系的。
交流方式和舆论环境的不对称。在中国,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及赴日留学、工作人群的扩大,让许多中国人可以很快接受到来自日本的真实信息;但日本人更加依赖传统媒体,尤其在观念上受到主流媒体影响很大。同时,两国国民对于两国关系普遍缺乏深入的认知,在认识中日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被政治问题所捆绑,而对于两国如何实现互补互利、合作共赢缺乏清晰的认知。
青少年文化影响力不对称。许红海以日本著名动画《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等为例,指出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青少年影响之深刻。他强调,在“从经济大国转向为文化输出大国”战略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之一。而动漫产业作为其中的代表,与电器、汽车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日本制造”,是日本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之一。目前,全球60%动画由日本制作。同时,日本的偶像文化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2020年,安倍晋三任用日本知名组合“岚”作为中日文化体育促进年亲善大使,计划在鸟巢举办演唱会。虽然由于疫情的阻碍,演唱会未能成行,但这一消息也曾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引起规模较大的轰动。许红海认为,在文化影响力上,中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近日本。
对日文化传播、舆论传播能力与西方的不对称。目前的国际舆论,仍然主要由西方国家所把持,这也就导致了有许多日本人想要了解中国,却无处获悉关于中国的真实信息。许红海以“一带一路”为例,指出“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本是惠及沿线国家的理念,但却由于一些国家在舆论上的攻击,而为中国带来了许多非议。他形容道,中国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还没解决“挨骂”的问题。他认为,在官方宣传层面,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官方渠道的传播广度、深度和受众毕竟不足;而在民间机构和个人方面,尽管有很多中国民众前往日本旅游、求学、生活,但是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够。如何打破国际传媒被西方国家操控的格局,将是中日民间人文交流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
随后,许红海结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有关经验,对做好中日民间人文交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充分吸收文化养分。许红海指出,中华文化有强大的感召力和魅力,也蕴含很多解决当今问题的启示。如茶文化、传统乐器等,都是文化交流的良好载体。中华文化有多元和谐的智慧,对于传递中国的外交理念,有积极的作用。许红海表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曾经举办的一系列中日文化交流展览、论坛等,都有良好的收效。
要发挥专家的作用。中华文化要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真正被对象国家所吸收、理解,需要能以西方视角和语境传达中国思想文化的学者作为媒介,而日本正有一批这样的优秀学者。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长期与海内外的学术机构和学者保持着合作,举办了一系列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学术活动,在传播中华文化与思想方面做过很多积极的尝试。
走好民众路线。许红海以安倍夫人通过民间身份来华,进而促成安倍访华“破冰之旅”为例,强调民众路线在国与国交流之中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抓住特色领域和重要节点,充分考虑对象国国情社情。许红海展示了疫情期间,中意联合打造的音乐影片《在一起》。该片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小调和意大利的歌剧,通过融合两国极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为两国携手抗疫、友好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特色领域人文交流的典范。
加强顶层设计。通过高级别磋商机制,集成整合、改革创新,用顶层设计牵引民间交流。中日两国相互支持办好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
发挥民间组织和团体的作用。应当引导留学人员、中资企业参与交流,在日常中孕育文化交流的种子;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交流运作;发挥在日华人华侨作用。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宣传交流水平,挖掘在中日交流中突出的优秀人才与典型。
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开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交流形式,塑造文化品牌。许红海认为,最近流行的中韩电竞交流,就是一个较好的创新实例。从内容而言,应当丰富两国人文交流内容,但同时也必须立足于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要鼓励创作者利用互联网平台,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与时俱进。
设立评估机制。民间人文交流应该忌走“老路”,而要通过完善的评估机制,鼓励创新,提高交流的效率。
讲座最后,许红海再次强调,民间人文交流在中日关系的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把一个开放创新、繁荣发展的中国展示在日本民众和国际社会面前。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439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