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魏明德答中评:深圳大礼包其实也是香港机遇

热点搜索

魏明德答中评:深圳大礼包其实也是香港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10月24日电(记者 沈而忱)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日前公布。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对中评社指出,香港目前处在瓶颈期,经济持续衰退,新的增长动力仍未形成,香港需要在加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发展更多的优势产业。当深圳一次次接过中央“礼包”的时候,其实也是香港的机遇,香港应该把握时机,和深圳共同成为粤港湾大湾区的重要引擎,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携手发展,实现双赢。

  魏明德提到,授权清单多条提及或涉及港澳,包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允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金融、税务、建筑、规划等专业人才按相关规定在深提供专业服务等。这些内容已经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示,在科技、医疗、金融等方面香港应积极参与;当然,在没有点名提及香港之处,香港同样可以争取一席之地。

  综合改革40条中提到了扩大深圳对外开放和吸引人才,有声音认为这将加剧深港之间的竞争。对此,魏明德表示,竞争是一定存在的,因为深圳、香港的功能确实有部分重迭,例如同为港口城市,在物流、贸易等方面就存在竞争;另外,两座城市对于人才的需求更是有交叉。但是这种竞争是积极且良性的,能够给彼此带来压力与动力。当深圳一次次接过中央“礼包”的时候,其实也是香港的机遇。香港完全可以、也应该牢牢把握,和深圳共同成为粤港湾大湾区的重要引擎,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携手发展,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深港有各自的优势,竞争之余,更多的是互补。”魏明德说,深港在大湾区和“大循环”+“双循环”中扮演的是不同角色,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基建为人才的高效便捷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不少人已经过上了双城生活。当人才可以更加便捷地流动,并且在税制上有优惠政策的话,深港两地乃至大湾区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吸引人才,高校、企业、研究机构都可以多多创造这样的人才流动。
  魏明德指出,全球经济正经历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香港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外循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中国转向”内循环“,香港需要与时俱进,未来的商业机会,很可能将以中国的内需为主,因此香港必须全方位增加与内地的联动。

  魏明德续指,“内循环”的重点是以科技创新推进内涵型增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减少对西方国家的技术依赖。香港的科研能力比较强,但是产业化能力相对薄弱,因此香港可以和内地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进行产学研的对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香港必须有长远规划,配合国家经济转型,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大的红利。

  魏明德认为,香港目前处在瓶颈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又有社会运动和疫情的困扰,经济持续衰退,新的增长动力仍未形成。但他表示,“一国两制”下,香港特殊的制度、完善的国际网络、健全的法律法规、专业服务经验等都是竞争力。要维持竞争力,治安和社会稳定是最基本的条件;而要提升竞争力,则必须在加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发展更多的优势产业。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到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魏明德感慨道,香港社会竞争激烈,一些年轻人的迷茫、恐惧,以及对内地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源自缺乏对国家的了解。如若只通过媒体与网络了解内地,而不亲身去走走看看,很难有切身体会与真切了解,偏见就不可避免。他建议,特区政府可以考虑把到内地交流作为大、中、小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也开放更多的“国情研习班”予年轻人。

  魏明德表示,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各有特色、各有所长,香港青年掌握两文三语,具备国际视野,对市场触觉敏感,还拥有吃苦精神,这些都是竞争优势。如果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的优势能够结合,相信无论对于青年自身,还是企业,甚至是大湾区整体的发展,都有不小的积极影响。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440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