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分析:香港抗疫距离“清零”有多远?

热点搜索

中评分析:香港抗疫距离“清零”有多远?

葵盛西邨8座出现感染后,有居民离开社区避疫。(图片来源:星岛日报)

  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 徐梦溪)近些天,香港疫情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顾十月和十一月,香港每日确诊数量已降至个位数,为什么第四波疫情忽然来势汹汹?特首林郑月娥希望力争疫情达至“清零”,那么香港距离“清零”还有多远?

  记者在经历过内地和香港两处隔离和疫情下的日常生活后,对比两地防疫措施发现,香港的防疫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秉持科学精神防疫是“清零”的关键一步,能否依靠科学,虽然只一步之遥,效果将相差千里。

  香港第四波疫情来自有尼泊尔病毒株的病毒,经专业机构分析认为,境外输入的可能性较大。实际上,香港入境隔离措施存在不少漏洞。从监管来看,虽然国外的入境人员都需要先经过核酸检测,但鉴于新冠肺炎感染初期可能会呈现假阴性,因此一次核酸检测不能确保安全,还需后续的隔离监管和入境追踪措施配合。

  为阻隔境外输入,香港设了入境核酸检测和14天隔离的两道防线。但现实情况是,首先,入境人士抵港检测后,要自行前往隔离点,期间难免搭乘公共交通,直至昨日才调整了政策;其次,隔离14天缺少严格监管,亲友可以探视,甚至存在隔离人士擅自外出的情况;再次,隔离地点非集中隔离,增加了病毒带入社区的隐患。此外,隔离期间,工作人员没有监管隔离人士体温和再次检测核酸。由上可见,两道防线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无法帮助香港切断境外传染链。

  第四波疫情首先扩散到跳舞群组,随后扩散到多个群组,和在葵盛西形成社区传播。这说明香港内部在发现感染源后,无法有效切断传播链。一方面,香港对传播链的流调不够彻底,查不清感染者的感染来源,也追踪不到所有密切接触者,以至于无法从根源切断传播链和阻止传染扩散。另一方面,在发现感染者后,香港未即时对密切接触者强制检疫,以及出现群组和社区传播时,未对设置封控区和针对性全面检测,导致传播链不断延长。

  香港对外无法控制输入,对内无法控制扩散,主要源于缺少科学防治和科学态度。于是,隔离和检测措施不能配套,发挥不了作用;食肆限制堂食时间和同台人数,只能治标不治本。因此出现了钱花到位了,却没有效果的情况,反而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反观防疫效果好的国家,都是在处理疫情时,采取务实、严谨的科学措施,在制定政策时,以“科学”为坐标,坚决果断“开药方”,在公众不理解和出现负面情绪时,主动引导公众尊重和信任科学。

  于是,香港从前两个月的每天个位数字确诊甚至清零,扩散为如今的每天百例确诊。我们甚至可以大胆预测,只要香港没有科学防疫措施,即便接种新冠疫苗,仍将面临病毒流行的可能性,毕竟境外人士未必都会接种疫苗,以及病毒不断变异,疫苗是否持续有效也有待试验。

  制度、价值观不同与采取科学办法管控不矛盾。以新西兰为例,新西兰对疫情反应迅速,很早就开始了全民检测,在疫情严重的形势下不惜对奥克兰“封城”,检疫措施十分严格。日本奥委会公布的东京奥运会防疫措施,与上海进博会的防疫措施有诸多共通之处,被专家评价为可能为未来国际大型活动提供参考。

  即便考虑社会经济方面,香港经历去年的修例风波,经济严重衰退,疫情带来二度冲击,面临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的双重考虑。但以“科学”为标准制定防疫政策依然是最佳方案,因为这样才能制定政策精准防控,将感染者对社会的影响最小化,将社会资源运用的效率最大化。只有依靠科学,才能在新冠肺炎将长期流行的背景下,掌握主动地位,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从而保持社会持续健康运转。而不是让社会在病态下步履蹒跚。

  可以说,香港与真正“清零”的距离,就在于这关键一步,即能否以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抗疫。反之,将长期面临在疫情阴影笼罩下,民众无法正常生活、企业不能正常开工的被动局面。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3153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