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香港二零二一至二二财政年度财政预算案全文

热点搜索

香港二零二一至二二财政年度财政预算案全文

陈茂波发表2021年《财政预算案》(中评社 张心怡摄)

陈茂波发表2021年《财政预算案》(中评社 张心怡摄)

陈茂波发表2021年《财政预算案》(中评社 张心怡摄)

陈茂波发表2021年《财政预算案》(中评社 张心怡摄)

陈茂波发表2021年《财政预算案》(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2月24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4日在立法会提交二零二一至二二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财政预算案》全文如下:

  引言

  过去这一年,大家都经历了很不一样的生活。疫情加速了经济衰退,口罩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家留在家中的时间也许多了,与亲友们大伙儿相聚的机会却少了。这一年成为了大家的共同回忆。

  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全球化不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对抗病毒与疫情的关键。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独善其身。合力,才能有效击退这场困扰全球的世纪疫症。

  香港在过去两年几经波折,国际政治张力损害了出口和市场气氛,暴力冲击危害了社会稳定和安全,疫情让整个社会及经济承受多一层的压力。去年本港经济负增长百分之六点一,最新失业率升至百分之七。特区政府合共投入了接近三千亿元提供支援,冀能发挥稳经济、纾民困的作用。然而,这亦令财政赤字升至历来最高。

  目前,疫情仍挥之不去,经济还未走出衰退。当务之急是遏止疫情,全速推进疫苗接种计划,让市民生活和工商百业早日重回正轨,并尽快安全地恢复与内地及国际间的相互往还。我会一如以往,为抗疫工作全面配备所需的资源。

  今年的财政预算案重点在稳经济、纾民困,透过逾一千二百亿元的逆周期措施,缓解经济下行及疫情打击带来的痛感与压力,发挥资源运用的杠杆效应,尽力让市民、打工仔和企业也受惠。同样重要的,是抓紧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趋势,策略性地在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引导、措施配合及资源投放,让香港的产业发展更丰富、多元和互动,并增添新动能。在接下来的章节我会进一步说明。

  二零二零年经济回顾

  去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对环球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经济全年大幅收缩百分之三点五。疫情初期各地政府严格限制社交距离,实施大规模封锁,导致不少主要经济体去年上半年陷入深度衰退。疫情令外部需求急挫,香港整体货物出口在去年第一季按年实质大幅下跌百分之九点七。其后,内地疫情受控,经济强劲反弹,其他主要经济体亦在下半年逐步复苏,香港整体货物出口在下半年重拾增长,但全年计仍微跌百分之零点三。

  在疫情的威胁下,全球各地实施广泛的旅游限制,访港旅游业去年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封状态,旅游服务输出全年大跌百分之九十点五。期内金融服务输出则温和增长,但整体服务输出全年计仍录得百分之三十六点八的记录跌幅。

  本地疫情反复,社交距离措施不时收紧,加上就业和收入状况疲弱,打击本地消费意欲。尽管私人消费开支跌幅在去年下半年有所收窄,但全年仍显着下跌百分之十点一。营商前景高度不明朗,投资开支下跌百分之十一点五。

  香港整体经济去年上半年大幅收缩百分之九,第三季稍见改善,但第四季后期至今再受疫情打击。去年全年合计,经济收缩百分之六点一,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年度跌幅,亦是香港首次连续两年负增长。

  劳工市场急剧恶化。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由前年第四季的百分之三点三升至最新的百分之七,是接近十七年的高位。疫情笼罩下,与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深受打击,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合计的失业率上升至百分之十一点三,当中餐饮服务业的失业率更高达百分之十四点七。建造业的失业率亦达双位数水平。年内,住户收入跌幅显着。

  由于经济疲弱,消费物价通胀压力轻微。撇除政府一次性措施的影响,去年全年基本通胀率为百分之一点三,较前年低一点七个百分点。

  楼市方面,去年住宅物业市场总体来说大致平稳。商业及工业楼宇价格比前年高位显着下跌,交投量亦跌至记录新低。随着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放宽非住宅物业按揭贷款的宏观审慎措施,以及政府撤销非住宅物业交易的双倍从价印花税,去年后期交投稍为回升。

  二零二一年经济前瞻与中期展望

  随着世界多个地方已相继展开疫苗接种计划,环球经济有望在下半年起出现比较明显的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月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反弹百分之五点五。

  内地经济去年初受疫情严重冲击,但疫情迅速受控,加上适时有力的宏观政策,经济自第二季强劲复苏,全年计增长百分之二点三,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展望今年,虽然环球疫情和中美关系的发展仍有变数,但内地经济基调良好,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宏观政策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将有利内地经济强劲增长。

  美国经济自去年第三季开始改善,随着疫苗接种开展,加上财政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环境的支持,市场普遍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将有较快增长。欧洲经济最近因疫情反弹再度放缓。不过,欧洲央行自去年底加强政策支持,只要疫苗被广泛应用,欧元区经济预料会在今年稍后反弹。若疫情受控,日本及亚洲其他经济体今年也会明显复苏。

  美国政府的外交和经济政策走向受全球关注,对中美关系和经贸的影响尤为重要。各界都盼望双方的经贸关系逐渐回复正常,以支持环球贸易和商务活动进一步恢复。然而,从过去几年的发展可见,两国之间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往后仍会维持张力持续、斗而不破的格局,其变化会影响全球贸易、金融及政治局势。其他地缘政局及环球公共债务急升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等外围变数,均须关注。

  香港经济预料今年恢复正增长,但复苏进程将视乎疫情发展。跨境人流和旅游活动复元需时,经济在上半年仍会面对较大挑战。不过,只要齐心协力控制疫情,社会环境维持稳定,加上预期环球经济反弹,经济复苏动力下半年可望显着增强。考虑到内外最新形势,以及财政措施的提振作用,我预测今年经济实质增长介乎百分之三点五至五点五。

  通胀方面,外围价格压力料维持温和。本地经济在连续两年收缩后,今年整体经济活动仍将低于衰退前的水平,不会对本地成本构成明显压力。我预测今年整体通胀率与基本通胀率分别为百分之一点六和百分之一。

  中期而言,香港会继续受惠于内地的持续发展及全球经济重心西向东移的大趋势,经济前景正面。国家经济在“十四五”期间将会继续提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也会进一步推动区内经济融合。香港凭着“一国两制”的优势,发挥独特的门户和中介者角色,融入国家新发展大局,积极参与国家的双循环发展策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将可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政府会努力解决土地和人才的制约,推动创科发展,投资教育和培训人才,并加强与世界的连系。综观以上各项因素,并考虑到经济今年初步复苏后,应续见追赶式增长,我预测香港经济在二零二二至二零二五年间,平均每年实质增长百分之三点三,基本通胀率则预计平均为百分之二。

  走出困境

  携手抗疫

  政府的首要工作是遏止疫情,让工商百业及市民大众生活恢复正常。政府去年一月成立由行政长官亲自领导的高层次督导委员会暨指挥中心,务求尽快按疫情发展制订相关策略和措施,以达至清零的目标。我在此感谢参与抗疫的人士,包括医护人员和配合政府防疫措施的企业和市民。我会继续在资源上全力配合抗疫工作。

  政府致力加强监测检测力度。为尽早发现社区中的患者并中断传播链,目前透过不同渠道,每天可为最多约十万名市民收集样本进行检测,而现时香港公私营化验所每天的实际检测量已超过十万次。

  政府从“防疫抗疫基金”中拨款四十七亿元支持医院管理局(医管局)的抗疫工作,确保前线医护人员得到足够的支援和保障。政府亦额外拨款三十亿四千四百万元,主要让医管局设置及营运位于亚洲国际博览馆的社区治疗设施及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该两项设施分别于去年八月和本月底分阶段投入服务。

  政府已预留超过八十四亿元用于采购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目标是在今年内为大部分香港市民免费接种。疫苗接种计划已于昨天启动,五个组别的市民获安排优先接种。政府亦会在本月底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财委会)申请拨款十亿元,设立疫苗保障基金。

  应对疫情

  成立“防疫抗疫基金”是为提升香港应对疫情的能力和向受疫情重创的行业和市民提供援助。基金的项目和上一份预算案推出的各项纾困措施,共涉及超过三千亿元,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支持估计高于百分之五。

  在考虑政府财政承担能力后,我会推出以下措施,继续支持企业、支援就业和纾解民困。

  支持企业

  为支持企业,我会实行以下总值约九十五亿元的措施:

  (一)   宽减二零二零/二一课税年度百分之百的利得税,上限为一万元,全港十二万八千家企业受惠。有关扣减会在二零二零/二一课税年度的最终应缴税款反映,政府收入将减少十亿五千万元;

  (二)   宽减二零二一/二二年度四季的非住宅物业差饷,首两季以每户每季五千元为上限,其后两季以每户每季二千元为上限,估计涉及四十二万个非住宅物业。政府收入将减少三十四亿元;

  (三)   宽免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的商业登记费,让一百五十万名业务经营者受惠。政府收入会减少三十亿元;

  (四)   由今年四月起,继续宽减非住宅用户百分之七十五的应缴水费及排污费,每户每月宽减额上限分别为二万元及一万二千五百元,为期八个月,二十五万个非住宅用户受惠。政府收入将减少六亿八千万元;以及

  (五)   由今年四月起,继续宽减现时适用于政府物业合资格租户、地政总署辖下合资格短期租约及豁免书的百分之七十五租金及费用,为期六个月。同一时期内,应政府要求以致需要关闭处所的租户,在关闭期间可继续获百分之一百租金宽免。政府收入将减少十四亿元。

  政府多次优化“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并先后推出九成担保产品及为期一年的百分百特别担保产品,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或利息补贴,以及推出“还息不还本”安排,让企业有喘息和复元的空间。至一月底,百分百担保产品共批出四百二十七亿元贷款,惠及超过二万家企业,涉及二十六万名雇员。有鉴于疫情已持续超过一年,为继续纾缓中小企资金周转压力,我会把百分百特别担保产品的申请时限延长至今年底;进一步提高每家企业最高贷款额,由十二个月雇员薪金及租金的总和增至十八个月,上限由五百万元增至六百万元;最长还款期由五年延长至八年;以及将“还息不还本”安排,由最长十二个月增至十八个月。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按证保险公司)稍后会公布细节。

  考虑到疫情持续影响经济活动,金管局联同银行业在去年五月推出“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并在去年十一月延长计划六个月至今年四月,覆盖约十二万个合资格企业客户。截至今年一月底,综合上述计划及银行其他支援措施,银行已经批准约五万九千宗支援企业客户个案,涉及金额约七千五百亿元。

  支援就业

  继我去年拨款优化雇员再培训局(再培训局)的“特别‧爱增值”计划后,再培训局已于今年一月推出第三期计划,为受经济影响的两万名学员提供培训和津贴。政府会邀请再培训局于七月推出第四期计划,为期半年至今年底,让两万名学员受惠。再培训局亦会继续扩阔该计划的课程选择,并提供更多网上课程,让学员在疫情期间遥距学习。

  政府计划扩阔“持续进修基金”范畴,纳入网上课程,以配合科技发展及进修模式的转变,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进修途径,同时确保有效监管课程及教学质素。政府会就此谘询业界,计划于今年九月的新学期开始实施。

  在二零二零/二一财政年度,政府透过“防疫抗疫基金”在公私营机构共设立约三万一千个有时限职位。截至一月底,已有约一万六千人获聘。我建议再拨款六十六亿元,创造约三万个不超过十二个月的有时限职位。

  纾解民困

  此外,我亦会推行以下一次性措施,缓解经济下行对市民构成的打击:

  (一)   宽减二零二零/二一课税年度百分之百的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上限为一万元,全港一百八十七万名纳税人受惠。有关扣减会在二零二零/二一课税年度的最终应缴税款反映。政府收入将减少一百一十四亿元;

  (二)   宽减二零二一/二二年度四季的住宅物业差饷,首两季以每户每季一千五百元为上限,其后两季以每户每季一千元为上限,估计涉及二百九十五万个住宅物业。政府收入将减少一百一十六亿元;

  (三)   为每个合资格电力住宅用户户口提供一千元的电费补贴。这项措施将涉及约二十八亿元的开支,超过二百七十万个住宅用户将可受惠;

  (四)   向领取社会保障金额的合资格人士,发放金额相当于半个月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标准金额、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或伤残津贴,额外开支约二十三亿八千二百万元。在职家庭津贴及以个人为申请单位的鼓励就业交通津贴亦作相若安排,额外开支一亿二千一百万元;以及

  (五)   为参加二零二二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学校考生代缴考试费,开支一亿五千万元。

  这次经济下行周期较长,部分人士面对财政困难,不少人建议设立临时失业援助金,政府亦已多次阐述不接纳建议的政策考量,改以在综援计划下设立有时限的特别计划,援助失业人士。

  考虑到疫情令不少基层市民开工不足,政府建议降低在职家庭津贴计划的工时要求,包括把非单亲住户的基本工时要求,由现时每月最低一百四十四小时大幅下降一半,为期一年。如获财委会批准,最早可于六月起实施。

  为使失业人士多一个财政选项,我建议设立“百分百担保个人特惠贷款计划”,作为辅助措施,由政府提供担保,申请人贷款额上限为在职期间平均每月收入的六倍,以八万元为上限。首十二个月只须还息,之后本金连利息最长可摊分五年偿还,年利率固定一厘。申请人如按时全额还款,已缴付的利息将全数退还。自由职业人士如证明失去收入亦可申请。政府总担保额为一百五十亿元,申请期为六个月。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财库局)会联同按证保险公司稍后公布细节。

  疫情令市民对环境卫生,包括大厦渠管错误接驳及失修的情况,日表关注。我会预留十亿元,资助超过三千幢差饷租值不高的老旧楼宇业主进行渠管维修或提升工程。针对无力自行筹组工程的大厦,例如“三无”大厦,屋宇署会运用《建筑物条例》下的权力,按风险有序地代有关业主进行工程,他们亦可受惠于资助计划。
疫后经济恢复

  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结构以至市民生活习惯带来深远影响,亦为企业经营模式带来新机遇。要让经济在疫后得以恢复,必须对准重点,除了协助企业适应疫后经济“新常态”,促进消费市场回暖,亦要在海内外推广香港的优势。我会在下列章节阐述相关措施。

  数码经济

  不少传统行业在疫情下加快应用科技,例如数码支付、智能自助服务系统,以及各种网上营商、客户服务、工作流程管理等,而网上购物、使用影音串流平台或线上会议软件,亦成为许多市民留家抗疫时工作、学习及娱乐的新模式。各行各业加速数码转型,迎合市民新消费模式及习惯,已成趋势。企业须善用资讯科技,才能抓紧疫后发展的机遇。

  为此,我们在“防疫抗疫基金”下已推出“遥距营商计划”,资助企业的资讯科技方案及雇员培训开支。计划自去年中推出以来,反应踊跃,总资助额接近八亿元。我们其后再增拨十亿元继续推行计划,并提出优化措施。

  疫情的挑战亦催化了本地的创科发展,不单推动企业研发产品或创新服务,也提供应用场景。应用于家居隔离的电子手环及电梯的“无触式”按钮面板,便是其中的好例子。政府会继续透过“公营机构试用计划”、“科技券”、“再工业化资助计划”等,支援企业或生产商将研发成果实践和商品化、使用科技服务提升生产力或业务流程,以及在港设立智能生产线,让它们更好把握新经济下的机遇。

  我会在二零二一/二二年度起,分三年向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拨款合共三亿七千五百万元,资助开发虚拟平台以增强举办线上活动的能力及进行数码化。此外,贸发局亦会推广香港在大湾区发展及医疗产品和服务的优势。为向青年人提供更多推广设计作品的途径,贸发局会研究利用其商业对消费者(B2C)的实体及网上平台,协助青年创业人士推广原创产品及测试消费者喜好。

  疫情亦令政府加快推动电子政府的工作,包括提供更多电子服务,方便企业及市民提交申请、付款、领取牌照及使用政府服务。所有政府表格和牌照申请,除非受法律或操作因素局限,于明年中可采取电子方式提交。此外,大部分政府帐单及牌照的相关缴费亦会于明年中起配备电子支付选项(包括“转数快”)。

  “智方便”一站式个人化数码服务平台已于去年底推出。金管局正联同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研发企业版的“智方便”数码身分认证平台,透过电子渠道认证企业身分。随着各项电子政府服务广泛采用“智方便”,市民将可选择以电子方式取得其储存在个别政府部门的资料,并用于向金融机构以电子方式申请服务。此外,金管局早前已公布研发“商业数据通”,让商业服务营运商可在其企业客户的指示及同意下,透过该数据交换平台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数据,以协助客户申请服务。

  为推动法律科技的发展,我在前年预算案中预留资源支持非政府机构发展网上争议解决及促成交易平台。项目已获得拨款一亿元,并会在今年开始逐步推出谈判、仲裁、调解及网上培训等服务,以及分阶段开发翻译和智能合约等其他服务。政府今年会积极研究发展“香港法律云端”,提升本港在专业法律服务的优势和地位。

  发放消费券

  面对目前的特殊环境,政府应善用财政储备,适时为市场注入动力,刺激经济,带动消费市场及其他经济环节加速复苏。经详细考虑,我会向每名合资格的十八岁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来港人士,分期发放总额五千元的电子消费券,鼓励及带动本地消费。预计措施可惠及约七百二十万人,涉及约三百六十亿元财政承担。政府会物色合适的储值支付工具营办商协助推行计划,并会尽快公布计划细节。

  拓展市场

  我会向“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注资十五亿元,分阶段扩大资助地域范围,由二十个经济体大幅增加至三十七个,以涵盖所有与香港已签署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的经济体,并将每家企业的资助上限由四百万元提高至六百万元,支援它们充分利用投资协定提供的更佳保障,发展更多样化市场。

  支援旅游

  受疫情严重打击,本港旅游业陷于停顿。除已向旅游业提供近二十六亿元的财政支援,我会预留总数达九亿三千四百万元提升旅游资源,当中一亿六千九百万元用作继续开展本地文化、古迹和创意旅游项目,例如“盐田梓艺术节”及“城市景昔”等,并会继续改善行山径的设施,以开拓更多绿色旅游资源,为市民及旅客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及旅游消闲体验。

  我亦会预留七亿六千五百万元,支持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重振旅游业的工作。旅发局相继推出“旅游·就在香港”和“360 Hong Kong Moments”等推广计划,以带动本地气氛和消费、在客源市场进行推广和保持曝光,并会在跨境旅游陆续重启时,推出“Open House Hong Kong”平台,促销优惠吸引旅客。旅发局亦正全面审视在疫后新常态下香港旅游的长远定位,制订适切策略,带动旅游业复苏。

  在保障公共卫生的大前提下,政府将考虑恢复放宽本地游旅行团的羣组聚集限制,帮助旅游业争取营运空间。政府会和香港有密切经贸关系和疫情相对稳定的地区就“航空旅游气泡”进行商讨及作出安排。

  除以上各项措施外,我亦会投放额外资源改善郊野公园、提升康乐设施及优化海滨等,既可在疫后为市民构建优质生活,亦有助吸引更多旅客来港。我会在稍后章节详细阐述。

  推广香港

  待疫情进一步缓和,政府会推出大型的海内外宣传推广活动,向全球多角度展示香港作为大湾区内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在金融、创科、文创、旅游等方面的不同面貌,以及“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吸引企业、投资者及人才来港发展。投资推广署及政府驻外办事处会加大力度推动相关工作。

  提振经济

  经济发展的定位和方向

  研判形势

  香港背靠祖国、面向国际,多年来发挥制度、人才和国际网络等优势,配合国家不断演变的需要,以不同形式扮演国家与世界的桥梁,一方面贡献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推动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在巩固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用好“一国两制”给我们的优势,才可继续发挥以至增强我们在这方面的角色。

  过去两年香港受中美关系恶化影响,又经历社会事件冲击和疫情肆虐。然而,我们不应因这些挑战而削弱对未来的信心,反而要总结经验,对发展大势作出正确的研判。

  第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见之大变局。经济重心正在由西向东移,政治格局亦起了微妙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但单边主义近年兴起,加上部分西方国家对香港的发展抱有误解,为我们增添困难。疫情增加了各国对安全发展的考虑,或令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一些国家鼓励以至要求企业迁回本国,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和布局。

  第二,世界正面对科技变革带来的颠覆,对个人生活、企业生产和营运模式、经济结构和发展前景,以至国际形势都有深远影响。疫情亦加速企业运作模式和个人生活习惯的转变,善用数码科技不但成为企业有效经营的要素,更是防疫抗疫、保障市民安全健康的关键。在科创领域能否领先,将会决定一个地方的成败。

  第三,绿色发展是全球大趋势。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已不能坐视不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当中牵涉的范畴既广又新。政府须有愿景和决心、市民须建立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业界须研发和使用崭新科技及推出高效产品,并须有金融支援等配套服务。

  第四,专就香港而言,我们在不同阶段经历不同变化,但国家对香港的支持始终如一。我们享有“一国两制”的优势,在国家的发展大局中角色独特,无可替代。

  功能定位

  香港与世界有深厚广泛的连系,会继续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实现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这些支持可让香港进一步发挥优势和潜能。我们必须以优势产业为载体,加强拓展国际经贸空间,积极参与国家发展。

  香港在多方面有显着的功能角色,是国际资金和人才汇聚,以及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接的地方。另外,香港也是国家推动金融业改革开放(如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和防火墙。在国家双循环的发展策略下,只要发挥好门户、跳板和中介人的独特角色,香港定必有更亮丽的发展。

  香港可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以大湾区发展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国家内循环的建设以获取庞大商机。香港作为国际都会,连系世界,可助力国家外循环的扩展,同时也令香港的国际金融、商贸和总部中心的地位更形巩固。

  面对单边主义抬头,我们更要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克服屏障,加强香港的国际连系。我们要进一步扩阔香港的国际经贸、投资和税务协议网络。香港和东盟的自贸协定及投资协定最近已全面生效,去年十一月,国家与十四个经济体签署了RCEP。我们正积极争取香港成为第一批在协定生效后加入的经济体,协助港商及投资者开拓市场,促进香港的长远经济发展。

  产业方向

  从产业角度看,香港在金融、创新科技、绿色经济、空运、供应链管理和专业服务等范畴都大有作为。金融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香港是领先的资产和财富管理中心、国际融资平台、保险和风险管理中心、离岸人民币枢纽,能帮助内地企业筹集资金,亦为内地资金提供出路、控制风险,并协助内地安全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以支持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我们要继续强化香港在环球金融的领导地位。

  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有不少优势,包括顶尖的基础科研力量、知识产权保护、对全球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一流的金融配套服务等。近年政府大力投放资源,推出不少优惠政策,亦获得国家支持。只要我们能够善用优势,与大湾区内拥有先进制造业的兄弟城市协同发展,便能组成贯通上、中、下游的创科产业链,将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香港经济开拓新增长点。

  在追求优质生活的今天,减碳减废、绿化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等,都已成为社会共识。国际社会包括国家和欧盟都已把达至碳中和视为重要发展目标。绿色经济和其他产业,包括创科和金融,有很大协同效应。香港日益蓬勃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服务,可助力国家和本地的绿色经济发展。

  香港是国际级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完善的航线网络、高效的机场和简易快捷的清关程序,令香港的空运业在世界首屈一指。未来我们将努力完善多式联运,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全球通达性。这不但能便利大湾区把货物出口到海外,也能从世界各地进口优质产品,以满足内地民众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科技已颠覆货物供应和消费需求的互动关系,香港在高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前景广阔。

  国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各类专业服务包括法律、会计、建筑及工程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范畴正是香港所长。香港的专业人士既可在市场大展所长,也能促进内地相关行业标准与国际对接。

  除了上述产业,网络世界对文化和创意元素的需求亦不断增加,我会增拨资源促进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让青年人有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发挥潜能,实现梦想。

  粤港澳大湾区

  正如刚才所述,大湾区是香港参与国家经济内循环的最佳切入点。无论是金融服务的互联互通,科技创新的协同合作,以至市民在大湾区内的生活便利及安居置业,都需要制度和政策上的不断创新,务求令资金、人员和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更为畅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已正式成立,使政府更有力地统筹、协调和推动大湾区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并提高社会各界对大湾区建设的了解和认识。政府亦透过不同计划,协助港商及青年人把握大湾区发展的机遇。

  一带一路

  国家已就“一带一路”倡议与约一百七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政府会继续善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为“一带一路”基建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推动香港企业和专业服务界在国家于海外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开拓业务,并与相关内地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联系,共同开拓新市场,巩固香港作为“一带一路”的首选功能平台和重要节点的角色。

  金融服务

  全面及优质的金融服务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香港金融服务业的附加值占二零一九年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一,就业人数由二零一八年占总就业人数的百分之六点八上升至二零一九年的百分之七点一。香港一直是内地企业境外融资中心,亦是国际资金进入内地市场的重要渠道。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可相互补充和促进。

  去年沪深港通南北双向成交总量增加超过一倍,互联互通运作畅顺。香港在国家双循环策略中可以作出更积极贡献。财库局已与金管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和保险业监管局(保监局)成立联合工作小组,研究香港如何配合国家的经济及金融发展和国际投资者的需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制订发展蓝图目标,提出具体方案和措施,并与中央沟通,争取支持。

  绿色和可持续金融

  因应在二零五零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会继续推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鼓励机构作相关投融资及认证,并吸引全球顶尖机构和人才来港提供相关服务。我们会与金融业界和相关持份者,携手推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去年底公布的策略计划,善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促使资金推动区内的可持续项目,提升香港作为区内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枢纽的地位。

  我们于上个月成功发售第二批总值二十五亿美元的政府绿色债券,当中的三十年期债券更是特区政府迄今发行年期最长的债券,也是亚洲至今年期最长的政府类别美元计价债券。我们计划定期发行绿债,并会扩大“政府绿色债券计划”的规模。我们建议将借款上限提升一倍至二千亿元,让我们可以于未来五年,因应市场情况,再发行合共约一千七百五十五亿元等值的绿色债券。这也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尝试扩大绿债发行的币种、项目的种类和发行的渠道,进一步丰富香港绿色金融的生态。我们亦计划发行绿色零售债券,让市民参与。

  政府先前推出的“债券资助先导计划”和“绿色债券资助计划”将于今年中届满。我们会整合两个计划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资助合资格的债券发行人和借款人的发债支出及外部评审服务。计划为期三年,金管局稍后会公布详情。

  债券市场

  在政府积极推动下,本港债券市场持续增长,债券发行总额在除日本以外亚洲地区排行第三。我将领导一个策略小组,成员包括财库局、金管局、证监会、保监局,以及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为促进香港债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建立路线图,强化债券市场的功能。

  巩固市场基础建设

  我们会提升本地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entral Moneymarkets Unit)(CMU系统)的效率和容量,并引入新功能,应付“债券通”北向交易下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同时支持将来开通南向交易,为内地投资者提供风险可控的渠道参与本地及海外债券市场。我们长远会将CMU系统发展成亚洲以至国际主要的中央证券托管平台。

  “债券通”的发展

  “债券通”以达致南北双向交易为目标。落实“债券通”的南向交易将更便利内地投资者作多元化资产配置,也为香港金融业带来庞大机遇。金管局与人民银行已成立工作小组推动“债券通”南向交易,争取在年内开通。

  零售债券市场

  鉴于环球低息环境将会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少市民特别是长者追求稳定而可靠的投资回报,我们计划在本年度继续发行不少于二百四十亿元的银色债券和不少于一百五十亿元的通胀挂钩债券(即iBond)。我们建议将政府债券计划的借款上限由二千亿元提升至三千亿元,以便有足够空间发债,达致持续发展债券市场的目标。此外,亦会将合资格认购银色债券的年龄由六十五岁降至六十岁。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我们致力推动香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托基金)市场的发展,加强香港作为首要集资中心的功能,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及回报较稳定的投资机会。为鼓励更多房托基金在香港上市,未来三年获证监会认可并在香港上市的合资格房托基金将获资助其付予本地专业服务提供者费用的七成,上限为每只基金八百万元。证监会稍后会公布详情。

  证券市场

  虽然外围环境充满挑战,去年香港股市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一千二百九十五亿元,较前年上升百分之四十九;同期的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达三千九百七十五亿元,较前年上升百分之二十七,其中内地企业的集资额占超过九成。香港不单是国际首选的集资平台,更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的融资中心。新上市制度实施至今已有四十三间公司循该制度在港上市,合共集资超过四千二百亿元,占期内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约四成,总市值更超过十一万亿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约四分之一,包括十间“中概股”回归作第二上市,以及三十一间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我们早前修订上市制度的努力,渐见成效。

  港交所会检视整体第二上市制度,包括非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大中华公司是否需要属创新科技公司,才能透过新设立的渠道在港作第二上市,以及它们相应的市值要求。港交所会在稍后谘询市场。

  “互联互通”计划扩大香港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亦配合国家的金融发展策略。我们会争取继续扩容,包括逐步纳入ETF等不同资产种类,以及扩大合资格的股票范围。随着国际投资者透过“互联互通”计划加大参与A股市场,利用A股指数期货对冲风险的需求日益增加。港交所会加紧预备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期货合约的工作。

  保险及国际风险管理中心

  我们正进行一系列立法工作,争取在下月底前为包括海事及专项保险在内的合资格保险业务提供利得税率减半优惠;利便在香港发行保险相连证券;扩大专属自保保险公司的可承保风险范围;以及优化集团监管框架。我们亦正准备推行保险业风险为本资本制度,取代以规则为基础的资本充足制度。

  我建议推出为期两年的保险相连证券资助先导计划,以吸引保险企业或机构来港发行保险相连证券。视乎证券的年期,每次发行的资助金额上限为一千二百万元。保监局稍后会公布详情。

  资产及财富管理

  自建立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及有限合伙基金的结构后,香港的投资基金制度更趋完善,有十一间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及超过一百个有限合伙基金经已成立,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我们计划在今年第二季提交立法建议,容许外地投资基金迁册来港,并注册为开放式基金型公司或有限合伙基金。

  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可供多种类型的投资基金使用。未来三年于香港设立或迁册来港的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将获资助其付予本地专业服务提供者费用的七成,上限为每间公司一百万元。证监会稍后会公布详情。

  为在本港营运的私募基金所分发的附带权益提供税务宽免,我们已提交修订条例草案,争取本年度获立法会通过,以便税务宽免安排由二零二零/二一年度起适用。

  家族办公室业务

  为提高香港作为家族办公室枢纽的吸引力,投资推广署及监管机构会为有兴趣来港营办的家族办公室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务。我们亦会检视相关的税务安排。

  创新科技

  过去三年,政府投放过千亿元支持发展创科。我们已有八间独角兽企业,媲美很多较香港大的经济体。尽管面对疫情及内外环境的巨大挑战,我坚信推动创科是香港长远发展的正确方向。

  培育和汇聚人才

  近年,香港的研发人员及初创企业员工人数已有显着增长。为培育创科人才,教育局过去数年已落实多项措施推动STEM教育,包括更新课程、提供教师专业培训、资助及举办STEM教育博览会等大型学习活动。课程发展议会的STEM教育常务委员会督导及推动中小学STEM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及持续检视相关课程。

  “中学IT创新实验室”推出至今,反应积极。我会拨款两亿多元把计划推展至小学,未来三个学年向每所资助小学提供最高四十万元,推动“奇趣IT识多啲”计划,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对资讯科技的兴趣、认识及应用,为融入知识型经济和数码社会发展作好准备。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会设立一站式支援中心,向小学提供协助。

  去年我预留四千万元,以先导形式资助本地大学理工科学生参与创科行业短期实习,共有超过一千六百位同学和逾一千间公司参加。八成实习生表示毕业后会考虑投身创科工作。由于反应热烈,我宣布将计划恒常化。

  政府今年上半年将推出“杰出创科学人计划”,支持大学吸引国际知名创科学者和团队来港,参与创科教研活动。计划将动用约二十亿元,由政府、大学及香港赛马会慈善基金共同承担。

  就业机会及持续培训亦是培育创科人才的关键。“研究人才库”过去三年已资助超过三千七百个研发职位,当中约有一千四百位博士后人才。“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已为一千八百多家企业的逾三千五百个雇员提供在职培训,使他们更掌握新经济及创新科技的发展。今年初推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亦特设约七百个创科职位名额,鼓励企业聘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在香港和另一大湾区城市从事与创科相关的工作及接受在职培训。

  创科基建

  科学园首阶段扩建的两座大楼超过八成地方已有机构进驻。位于将军澳工业邨的数据技术中心自去年第四季投入营运已有十六间企业进驻或签订租约,另外不少企业亦对进驻该中心表示兴趣。在科学园旁边的“创新斗室”去年底落成,提供约五百个具灵活设计的住宿空间,配以共用工作室等设施,支援科学园的科研人员,将于今年上半年招租及试业。

  科学园及数码港的研发及工作空间供不应求。过去两年的预算案预留资源,扩建科学园及兴建数码港第五期,分别提供约二万八千及六万三千平方米的楼面面积,主要供研发或创科企业营运。

  我们亦正全力推动位处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创科园)的发展。项目已获拨款约三百二十五亿元,开展建设工程,预期第一批设施可于二零二四至二零二七年分阶段落成,估计对香港经济贡献每年达五十五亿元,以及创造约四千八百个职位。全面发展后的创科园会是香港历来最大的创科平台,提供一百二十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规模约为科学园的三倍,估计对经济贡献每年达五百二十亿元,以及创造约五万二千个职位。

  在数码基建方面,香港现时5G网络覆盖率已逾九成,“扩展光纤网络至偏远地区乡村资助计划”由今年起分阶段完成。政府将继续支援5G网络和应用服务的推展;供应更多不同频带的5G频谱;便利营办商在合适的政府场所及公共设施安装基站;协助搬迁大埔卫星测控站;以及在舂坎角电讯港提供土地兴建连接对外电讯设施的基建。

  推动研发

  过去几年我们着力推动研发,但研发要有收成需要时间。这些努力渐见成效,本地研发总开支近年已见上升,加强我们推动研发的信心。

  我们在二零一八年底修订《税务条例》,为合资格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鼓励企业投放本地研发资源。实施后首个课税年度申请科研扣税的研发开支总额较之前增加逾一倍,其中七成均获额外税务扣减,成效显着。

  自从内地科研资金获准“过河”后,国家科学技术部、广东省政府及深圳市政府过去两年已批出超过三亿四千万元人民币,让香港的大学和研发机构进行研发或建立实验室,为本港的研发活动注入更多动力。

  “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是我们的旗舰项目。该项目下专注医疗科技的“Health@InnoHK”和专注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的“AIR@InnoHK”,吸引了世界多间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首批约二十间研发实验室会于今年首季陆续启动,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研发合作中心的地位。

  “创新及科技基金”批出的金额过去七年已增加七倍多。我会连续两年向基金每年注资四十七亿五千万元,支持旗下十七个资助计划及五十多个研发实验室未来三年的工作。

  初创企业

  香港的初创生态日趋蓬勃。初创企业的数目由二零一四年的约一千一百间,增至去年的超过三千三百间;风险投资基金(风投基金)在本港的投资,亦由二零一四年的十二点四亿元,增至二零一九年的九十九亿元,增幅超过七倍。过去三年,科学园和数码港的创科企业已吸引超过四百一十亿元投资;两个园区亦正培育约六百家初创企业,已毕业的近一千三百家。

  “创科创投基金”过去两年向十九间本地初创公司投资共超过一亿元,并吸引了超过五亿元私人投资。基金去年底新增三个共同投资伙伴,并会继续伙拍风投基金投资于本地初创企业。

  过去三年,香港科技园公司的“科技企业投资基金”已向十三家科技企业投资超过一亿元,并吸引约十三亿五千万元私人投资。数码港的“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亦向十六间公司投资超过一亿二千万元,并吸引超过八亿六千万元私人投资。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会向两个基金分别注资三亿五千万元和两亿元,并把涵盖范围扩大至B轮或后期的融资。

  “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过去三年向一百三十九间初创企业提供约一亿二千万元资助。自计划推出以来获资助的企业超过一半已有产品推出市场,超过四成已有收入,约六成已获投资者注资,吸引约五亿三千万元投资。

  金融科技

  疫情催化了香港金融市场的数码转型。除了众多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已有八间虚拟银行、四间虚拟保险公司及一间虚拟资产交易商获批于香港营运。

  为孕育更多崭新的金融产品,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会与金管局合作,积极招募更多金融、科技或科研机构在港设立实验室,并聚焦于“合规科技”及“网络安全”等香港最具优势的领域。除了今年一月已公布的金融科技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金管局正研究提升其监管沙盒,对有潜力的金融科技方案提供“一条龙”式的审批及资助,缩短创新金融产品推出市场的时间。

  推动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去年七月推出以来已收到十二宗申请,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港设立新的智能生产线。

  科技园公司正在将军澳工业邨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在元朗工业邨发展微电子中心,分别会在未来两年落成,为智能生产和高端制造业提供共超过十四万平方米的楼面面积。已有多家企业表示有兴趣进驻。

  空运业

  香港国际机场是连接世界和大湾区的“双门户”。随着大湾区的外贸进一步增长,尤其是电子商贸蓬勃发展,加上消费者需求愈趋个性化,厂商订单既小量、付运时间又急赶,区内对航空货运的服务需求将会日益殷切。香港国际机场去年处理了四百五十万公吨货物及邮件,相比疫情前只录得百分之七跌幅。

  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正积极推动多式联运,让内地出口货物无缝通过香港国际机场转运世界各地,反向亦然。随着现有的速递货运站扩建、新的高端物流中心及机场三跑道系统将会先后启用,香港国际机场每年的货运处理能力预计将由七百四十万公吨增加至二零二四年的约九百万公吨。加上空侧海空联运货运码头投入运作,香港作为大湾区空运中心的地位将更加巩固。

  香港国际机场处理高价值温控空运货物的能力备受国际认可。此外,政府会与机管局积极研究便利本港转运的措施,保持我们作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的竞争力。疫情过后,我们有信心香港国际机场会再度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

  我们将于本年度内向立法会申请拨款,重建位于香港国际机场的空邮中心,期望最早于二零二七年底前启用。我们会继续与机管局和其他邮政当局合作,更好利用空邮中心的转运力,配合大湾区邮政业的长远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

  我会在二零二一/二二年度向“创意智优计划”再度注资十亿元,持续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政府近年持续增加文化艺术发展的资源,二零二一/二二年度开支预算超过五十七亿元。西九文化区是香港的新地标和新景点,区内的M+博物馆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分别会在今年和明年开幕,演艺综合剧场亦预计于二零二四年落成,为本地艺术文化界带来多元发展机会。

  我们计划在本立法年度申请拨款,修缮荃湾公共图书馆、提升大埔文娱中心设施,以及翻新及改善西湾河文娱中心。这些工程总值约九亿元,共创造约二百一十个就业机会。

  政府在“防疫抗疫基金”下为文化艺术界提供了多轮资助,惠及超过九百三十个艺团及六千八百多名从业员,总金额超过二亿元。由于很多文化艺术活动无法举行,业界善用科技以不同形式演出,促使艺术与创科融合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民政事务局已成立跨政策局专责小组,并预留一亿元,推动艺术与科技互融,为艺团及创科人才提供支援。

  基建投资与建造业

  政府持续投资基建,基本工程开支未来几年将超过每年一千亿元,建造业的工程总值亦将增至每年约三千亿元,创造超过三十万个就业机会。

  培训人才

  政府与建造业议会一直为工人提供专业及全面的训练课程,香港建造学院亦有完善的训练制度,使学员有清晰的晋升阶梯。加强培训技术工人、资助中小企承建商及注册分包商的营运,以及津贴就业不足或短期失业的注册工人参与培训课程等措施已于今年一月开展。

  发展局成立的主要项目精英学院是亚洲首个专门培训工程项目领导人员的学院。我已预留六百万元,在未来三年为政府中层管理人员提供系统化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项目推展能力,更有效运用公共资源。

  管理成本

  成本管理是建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发展局项目策略及管控处除了在政府内部推行提升成本效益的策略性措施,亦会向业界推广成本管理文化。

  提升效益

  政府积极推动“组装合成”建筑法,首批位于科学园的“创新斗室”和百胜角消防处纪律部队宿舍的先导项目将于今年初入伙。“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至今已批出超过七千五百万元支援业界采用此建筑法,屋宇署亦已批核三十一项预先认可的“组装合成”建筑系统,以便私人楼宇发展商采用。

  推动工务工程数码化

  去年预算案拨款一亿元开发的综合数码平台将于今年开始分阶段落实,推动工务工程数码化,透过整合分析数据,持续监察项目各方面的表现,优化基本工程计划的管理。

  建设宜居城市

  善用土地

  土地供应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卖地计划共有十五幅住宅用地及三幅商业用地,预计分别可供兴建约六千个住宅单位及提供约四十八万平方米商业楼面面积。卖地计划的住宅用地,加上铁路物业发展、私人发展和重建及市区重建局项目,预计全年的潜在土地供应可供兴建约一万六千五百个单位。发展局局长将于稍后公布下一年度卖地计划详情。

  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进度理想。古洞北的首批公营房屋,预计可提早一年在二零二六年入伙;新发展区内的私营房屋用地亦会陆续推出发售。此外,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首期工程所涉及的十二公顷私人土地已如期收回,并正进行土地平整及基建工程。元朗南发展正进行法定规划程序,首批公营房屋单位将于二零二八年落成。我们会在本立法年度就新界北新发展区研究向立法会申请拨款,以便随即展开研究。

  东涌东填海工程首两批的房屋用地去年已交付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兴建公营房屋,首批约一万个单位可在二零二四年入伙。

  我们估计在新发展区及其他正在规划中的政府或私人发展项目内,合共有超过八百六十公顷的新界棕地可陆续发展作房屋或其他土地用途。

  过去数年,我们觅得二百一十幅具房屋发展潜力用地,当中七成已完成或已开展改划。预计未来十年约四成新增的公营房屋来自经改划的用地。

  我们因应最新的经济情况和市场反应,正研究把东九龙区五幅商业用地改划作住宅用途,如证实可行,我们计划在今年启动法定城规程序改划用途,初步估计共可提供约五千八百个私人房屋单位。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和政府部门正全力推进小蚝湾车厂用地发展,目标是于二零三零年前后首批约六千个公、私营房屋单位陆续入伙。整个项目完成后提供约二万个单位,约一半为公营房屋。

  我们计划今年稍后就两个“一地多用”的项目谘询地区,分别为重建屯门诊所及沙田山尾街社区设施联用大楼。此外,我们会尽快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推展安达臣道前石矿场、将军澳市中心及上环消防局旁共三个“一地多用”项目。我们也正检视约四十幅有联用潜力的“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希望今年内提出具体建议,包括发展多用途公共设施大楼。

  发展局已成立项目促进办事处,跟进五百个单位或以上的私人发展住宅项目,加强协调各部门处理用地规划、地契修订及建筑图则等审批申请。

  发展局及地政总署将在本季度推出以“标准金额”征收补地价的先导计划,鼓励工厦重建。

  房屋供应

  我们已觅得于未来十年兴建三十一万六千个公营房屋单位的土地。公营房屋单位的数量亦有望透过重建房委会工厂大厦而再增加。按预测,在二零二零/二一年度起计的五年内,公营房屋总建屋量共约十万一千四百个单位,当中包括超过七万个公共租住房屋及“绿表置居计划”单位,以及超过三万个其他资助出售单位。私营房屋方面,估计二零二一年起计的五年内,私人住宅单位每年平均落成量超过一万八千个,较过去五年的平均数增加约百分之五。

  政府已觅得可在二零二三年底前提供约一万四千个过渡性房屋单位的土地,已有超过一千一百个单位入伙,涉及约九千八百个单位的项目已启动。五十亿元的资助计划已批出超过二十六亿元的项目,政府今年会再注资三十三亿元。政府正向“关爱基金”申请资助,推行先导计划,让非政府组织租用合适和入住率偏低的酒店和宾馆作过渡性房屋单位。

  绿色城市

  政府争取于二零五零年前实现碳中和,将于今年中更新《香港气候行动蓝图》,定下更进取的减碳排放策略和措施,并以身作则,落实“绿色能源目标”,把政府整体的能源表现于二零二四/二五年提高百分之六。同时,政府会继续推动新能源运输,进一步减少路边空气污染。

  推动新能源运输

  政府一直推广以电动车取代传统燃油私家车。去年每八辆新私家车即有一辆为电动车。电动车数量过去十年由一百八十四辆增至超过一万八千五百辆,其中电动私家车占全港私家车数目百分之二点七。政府推出“一换一”计划,为购买新电动私家车并销毁合条件旧车的车主,提供最高二十五万元的首次登记税宽减。计划已惠及九成首次登记的电动私家车。一般电动私家车的宽免额为九万七千五百元。

  政府去年十月推出二十亿元的“EV屋苑充电易资助计划”,预计可于三年内为约六万个现有私人住宅停车场车位安装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计划至今收到的申请涉及超过五万个停车位。

  政府去年增拨八亿元并扩大“新能源运输基金”的资助范围,涵盖更多电动商用车种。截至去年底,基金已批出一亿五千四百万元,资助近二百个适用于电动商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及传统巴士或渡轮的项目。政府亦预留八千万元,资助绿色专线小巴营运者,从二零二三年开始试验电动公共小型巴士。同时又预留三亿五千万元,资助营办商从二零二三年开始在维多利亚港内航线测试电动渡轮。

  环境局将在下月公布本港首份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阐述使用电动车及其所需配套的长远政策目标及计划,主要措施包括在二零三五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记燃油私家车、扩展电动车充电网络并推动其市场化、培训电动车技术及维修人才,以及制订电动车退役电池生产者责任计划等。政府亦会采用更多电动车,以起示范牵头作用。

  改善空气质素

  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素,政府推出七十一亿元的特惠资助计划,于二零二七年底前分阶段淘汰约四万辆欧盟四期柴油商用车。政府将于今年中完成更新《香港清新空气蓝图》,制订长远目标及进一步改善空气质素的措施。

  纾缓交通挤塞

  私家车数量持续上升,交通挤塞日益严重。私家车首次登记税及牌照费分别自二零一一年及一九九一年以来未曾作出调整。我建议将私家车(包括电动私家车)首次登记税各税阶的税率提高百分之十五,牌照费增加百分之三十。上述调整今日已刊宪生效,但其他汽车类别则不受影响。电动私家车“一换一”计划下的首次登记税最高宽免额会相应提升至二十八万七千五百元,而一般电动私家车的宽免额上限则维持不变。运输署亦会继续进行“挤塞征费”及中环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研究,以期善用路面空间,纾缓交通挤塞。

  减碳减废

  除了过去预算案预留的资源外,我会预留多十亿元,推行超过八十个项目,在政府建筑物和基建设施加添小型可再生能源装置,亦会预留一亿五千万元,免费为社会福利署津助的非政府机构进行能源审核并安装节能装置。此外,政府拨款二亿元成立的“低碳绿色科研基金”刚截止首轮申请,预计年中公布结果。这些举措均有助香港迈向碳中和的目标,并可创造就业。

  政府会向“回收基金”增拨十亿元,延长申请期至二零二七年,继续协助回收业界,尤其中小企提高作业能力和效率,应对本地和境外市场的最新需求,预计将有超过一千个企业受惠。

  优质生活

  除了大型基建,我同样关心可提升市民生活质素的城市建设,包括深受市民欢迎的郊野公园设施和行山径、康乐设施及海滨,并会增加投放资源。

  改善郊野公园

  我会预留五亿元优化部分郊野公园设施,例如增加观景台、树顶历奇和升级露营地点等康乐元素;改善洗手间设施、烧烤及野餐地点,以及修葺战时遗迹作开放式博物馆,丰富访客体验,增加郊游乐趣。新设施会尽量符合低碳及绿色的原则,设计融入自然,亦顾及不同年龄层及伤健人士的需要。预计新设施将于未来两三年开始陆续落成供市民享用。我亦已预留五千五百万元,让旅游事务署联同渔农自然护理署在未来五年,就郊野公园内十条热门及具旅游潜力的行山径推行第二期改善计划,提升市民及旅客的消闲体验。

  提升康体设施

  政府自二零一九年开始推展五年计划,改造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辖下一百七十多个公共游乐空间,提供更有趣、更富创意和挑战性的儿童游乐设施。为照顾市民对健身设施的不同需求,康文署新建或翻新公园时,例如快将落成的北区一鸣路公园及屯门蝴蝶湾公园,会因应需要安装更多新颖的户外健身设施。

  足球运动一直深受市民欢迎。将于二零二三年落成的启德体育园其中两个主要场馆可供举办国际及本地足球赛事。“体育及康乐设施五年计划”亦会加建或改建十二个足球场,包括元朗大球场的重建工程。

  我会预留三亿一千八百万元推行“提升足球场设施五年计划”,大幅增加符合国际标准的五人足球场、研究把现有场地扩建为标准十一人草地足球场,以及加快更新人造草地,涉及康文署辖下超过七十个场地。日后相关体育总会及其属会、地区足球组织、学校及其他团体会有更多标准场地举办足球训练及比赛,鼓励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恒常参与足球运动和发掘潜能,促进本地足球的长远发展。

  优化海滨

  我过去预留共六十五亿元优化海滨,三年多来已完成六公里的海滨长廊供市民享用。现时长达二十多公里的维港海滨长廊是消闲玩乐的好去处。今年我们会争取立法会拨款,动工兴建东区走廊下的行人板道和西营盘东边街北海滨公园两项重点工程;亦会继续采用“先驳通、再优化”的策略,尽早开放海滨用地。

  强化医疗系统

  医疗设施及人手

  医管局正全力推进第一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并积极筹备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该局会参考应对新冠病毒的经验,检视以上两个十年计划的医院设计,在每间选定医院中的两至三个普通病房预先装置所需设施,以便有需要时迅速转作第二线隔离病房。

  为加强医疗专业培训,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及理工大学过去两个财政年度共获拨款约十九亿元,进行短期翻新及提升设施,以及中、长期扩建教学设施的研究及工程。政府会继续与大学合作提升和增加医疗教学设施。

  医护人员在抗疫工作担当重要角色,上年度预算案已预留拨款支援医管局挽留人手,减轻医护人员压力。有关措施正陆续推展。

  基层医疗

  首间位于葵青区的地区康健中心已开始投入服务。我去年预留经常开支六亿五千万元在另外六区成立康健中心,位于深水埗和黄大仙的两间康健中心预计分别于未来两年开始营运。我去年亦拨款约六亿元在其余十一区设立“地区康健站”,服务可于年内相继开展。

  中医药发展

  政府将于年中批出将军澳中医医院的服务契约,并预计在二零二五年完成建造工程。政府亦自去年起增加投放在十八间地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的资源,持续改善中医师的薪酬和培训机会。此外,政府透过五亿元专项基金,促进香港中医药发展。

  精神健康服务

  政府将增加约一亿四千七百万元的经常拨款,加强医管局的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社区精神科、老人精神科等服务,支援葵涌医院重建后的扩充服务。早前亦宣布会运用三亿元加强支援社区有需要的市民,并提高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关爱共融

  政府将于今年提供额外一千五百个资助长者家居照顾服务的名额,涉及的全年开支约一亿五千万元。政府亦正在推展六十六个新项目,于未来数年新增约八千八百个安老宿位及约二千八百个资助长者日间护理服务名额。

  政府近年大幅增加投放在康复服务的资源,其中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的名额已于本学年增加一千个至八千个,预计名额会在二零二二/二三学年增加至一万个。

  劳工处去年推出“多元种族就业计划”,通过非政府机构以个案管理方式,向少数族裔求职人士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预计首两年会有超过五百名少数族裔求职人士参与。

  “奖券基金”受疫情影响收入大减。我会向“奖券基金”注资十一亿元,确保急需的社福服务处所发展项目(特别是较大型的安老和康复服务设施)可以如期设立,让相关发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详细设计不受影响。

  公共财政

  赤字预算

  香港是开放型经济体,税基亦较狭窄,政府收入容易受经济情况影响。与此同时,人口高龄化对公共开支构成压力。尽管我对香港的根本优势和长远前景极具信心,但面对经济下行及上述挑战,处理公共财政必须格外审慎。

  财政储备是多年来经济发展及市民辛勤努力累积所得,让我们有能力在经济下行时推出赤字预算,透过逆周期措施支持经济,纾减民困。过去一年,我们为应对疫情和纾困而大幅增加开支,两年间财政储备从相等于二十三个月政府开支的水平,显着下降至十三个月。

  我预期下一财政年度虽然收入有所改善,但由于推出逆周期财政措施,加上经常开支持续上升,财政赤字为一千零十六亿元,相等于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三点六。换言之,香港经过十五年来录得盈余之后,将会连年出现赤字。经营帐目在中期财政预测期间五年均会录得赤字,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的经营赤字超过一千四百亿元,主要是逆周期措施所致。其余四年的经营赤字则介乎二百二十四亿至四百零七亿元。综合帐目预计亦会连续四年录得赤字。而上述预测并未计及政府未来可能推出的退税及纾缓措施。

  赤字的主要成因是政府开支增长较收入增长快,当中尤以经常开支为甚。政府的经常开支由一九九七/九八年度约一千五百亿元增加至二零二零/二一年度约四千七百亿元,增幅超过两倍。近年政府开支显着增加,固然有助提升服务及投资未来,但正如我在去年预算案已强调,政府开支必须进入整固期,而长远财政承担亦必须与收入增长相适应。

  今年的预算案有几项举措对新财政年度和中期财政预测均有影响,我希望向市民解释说明。

  为善用财政储备争取更佳回报,以应付未来需要,政府在二零一六年设立未来基金,进行较长期的投资,为期十年。未来基金的投资收益是公共财政资源的一部分,至今已累积接近一千亿元。政府一直有披露未来基金的回报率,但按照现金记帐方式,这些尚未回拨的投资收益仍未反映在政府帐目中。我会从二零二一/二二年度开始,陆续在经营帐目中反映未来基金累计的投资收益,首年回拨二百五十亿元。

  此外,今年的财政预算也包括了二零二一/二二年度从房屋储备金回拨的二百三十亿元,以及刚才提及扩大“政府绿色债券计划”所得的每年约三百五十亿元。发行绿色债券所得,会为基本工程储备基金下的绿色项目提供资金,但不会用于经营开支,无损公共财政纪律。发债最终必须偿还本金及利息,并不能充实我们实质的财政资源。不过,增发绿色债券融资符合要求的项目,确实可以纾缓政府以现有资源,承付资本性支出的财政压力,在目前低息环境中是合理恰当的做法,同时也有利于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

  回拨未来基金投资收益和房屋储备金,以及增发绿色债券,令我们即使面对未来数年的赤字预算,财政储备仍可维持在相对稳健的水平,增强外界对香港财政实力的信心,有利于维持金融稳定。然而,长远而言,要维持稳健的公共财政,关键始终在于量入为出,确保开支增长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面对财赤的挑战,我们既要节流也须开源。

  节省开支

  今年的预算案继续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援市民及企业。过去一年香港经济受疫情打击,社会各界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尤以基层为甚。为了保障民生,维持信心,即使面对财赤,我仍然决定不削减影响民生的开支,尤其是用于教育、社会福利和卫生这三个政策范畴的资源。在二零二一/二二年度,这三个政策范畴的经常开支预算合共三千零二十三亿元,占政府总经常开支预算百分之五十八,相对二零一七/一八年度的二千零八十二亿元,增加百分之四十五。

  政府会从自身做起,通过节流加强公共财政纪律。二零二一/二二年度,政府将落实公务员编制零增长。此外,政府会实施节流计划,在不影响民生开支的前提下,所有政策局及部门须压缩本身的开支,目标是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把经常开支拨款减少百分之一,预计可节省约三十九亿元。百分之一的经常开支节流指标看似不高,但由于与薪酬相关的开支占政府部门经常开支约六成,压缩的空间很有限,所以节省主要来自余下的四成,包括一般开支及资助金等主要类别。所有部门均要认真检视、调整优次和提高效率,积少成多才能达标,而又不影响日常运作及公共服务。

  增加收入

  我在去年的财政预算案指出,香港必须保持经济发展与活力,并寻找新的增长点以提高收入。刚才我已经阐述了香港经济的长远定位,以及重点产业的发展策略,长远而言均有助增加政府收入。

  去年我亦提及需要考虑新的收入来源或调整税率,并逐步缩减一次性宽免措施的规模。虽然调升现有税率可以短期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但我们须小心选取。

  我们充分考虑对证券市场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后,决定提交法案调整股票印花税税率,由现时买卖双方按交易金额各付百分之零点一,提高至百分之零点一三。政府将继续全力推行各项发展证券市场的措施,将香港的金融业发展至更高的台阶。

  受当前的经济环境及疫情影响,企业和市民普遍仍面对相当的财政压力。我认为目前不适宜调整作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利得税及薪俸税税率。不过,政府会持续审视,在适当时作出调整。

  我在谘询期间收到不少开征新税项的建议。要引入新税项,须通盘考虑,小心推敲,以及认真聆听社会的意见。目前我们聚焦抗疫和重振经济,并不具备条件引入新税项。但我们会进行相关研究及准备工作,于适当时开展深入讨论,就开征新税项寻求共识,以增加收入。

  国际税务合作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正为应对侵蚀税基及转移利润而制订新方案(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2.0,英文简称“BEPS 2.0”),包括引入全球最低税率及数码税。BEPS 2.0谘询小组已在去年中展开工作,政府亦同时谘询商界持份者的意见,考虑方案对香港的预期影响,制订应对措施。考虑了谘询小组的初步意见,我简单阐述政府的应对方向,让商界及早掌握及准备。首先,作为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香港会积极根据国际共识落实BEPS 2.0。第二,由于BEPS 2.0主要针对大型跨国企业,我们在制订应对措施时会尽可能避免影响香港的中小企,并致力维持香港税制简单、明确和公平的优势。第三,我们在保障本港征税权的同时,会尽量减低受影响企业的合规负担。第四,我们会继续致力改善香港的营商环境和竞争力,吸引跨国企业集团在港投资营运。当经合组织落实方案后,谘询小组会向我提交报告,建议具体应对措施。

  差饷制度

  差饷制度自一九九五年以来未有重大改变,为确保与时并进,我已要求财库局和差饷物业估价署检讨是否有优化空间,包括应否引入累进差饷制度及为自住物业提供恒常宽减。此外,我们也会考虑把缴纳差饷的主要法律责任由物业的使用人转移至业主,反映业主须为其物业负有最终责任。政府会就应否及如何修改差饷制度,谘询立法会相关事务委员会的意见。

  二零二零/二一年度修订预算

  二零二零/二一年度政府收入的修订预算为五千四百三十五亿元,较原来预算低百分之五点一,即二百九十亿元,主因是地价的收入较预期少。

  地价收入为八百七十亿元,较原来预算大幅减少三百一十亿元,主要是因为年内有一幅贵重商业用地延迟推出。利得税的收入为一千三百一十亿元,与原来预算相若。薪俸税的收入为七百二十亿元,较原来预算多一百二十一亿元,主要是上年度的部分税收由于评税周期推迟而延至本年度才收取。印花税收入为七百九十亿元,较原来预算多四十亿元,主要是股票市场交投畅旺所致。

  政府开支方面,修订预算为八千二百零四亿元,较原来预算高百分之十二点二,即八百九十三亿元,主要是由于注资“防疫抗疫基金”及其他支援措施的支出,但同时工务工程支出较原来预算减少七十一亿元。

  总括来说,我预计二零二零/二一年度赤字为二千五百七十六亿元。财政储备在二零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预计为九千零二十七亿元。

  公务员编制在本财政年度增加六千零八十二个职位,增幅百分之三点二。编制的增长主要用于落实政府推行的新政策及措施和应付额外工作量。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财政预算

  二零二零年《施政报告》中宣布的主要政策措施,共涉及约一百八十三亿元经营开支及二十一亿元非经营开支,我会在财政上全面配合。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的总收入预计为五千九百一十一亿元。入息及利得税预计为二千零七亿元,较上年度修订预算下跌百分之六点一。以来年的卖地计划和土地供应目标为依据,地价收入预算为九百七十六亿元,较上年度修订预算上升百分之十二点一。印花税收入预算为九百二十亿元,较上年度修订预算上升百分之十六点五。

  本届政府推出多项改善民生的措施。二零二零/二一年度经常开支较上年度增加百分之七点六,政府整体开支亦增加百分之三十五。新一个财政年度的经常开支会进一步上升百分之九点六,体现政府刺激经济、纾解民困的决心。在直至二零二五/二六年度的中期预测这五年期间,公共开支约占本地生产总值平均约百分之二十五。

  在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的经常开支预算中,教育、社会福利和卫生共占百分之五十八,即三千零二十三亿元。最近五年,这三个范畴的经常开支累积增幅达百分之五十三。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公务员编制的目标是零增长。公务员事务局已鼓励部门透过重订工作优次、内部调配、精简程序,提升效率,应付工作量。

  中期财政预测

  中期财政预测主要从宏观角度估算政府的收支和财政情况。就二零二二/二三至二零二五/二六年度而言,中期预测所采纳的实质经济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三点三。

  在这期间,政府基本工程开支平均每年会超过一千亿元,经常开支增长则介乎每年百分之三点五至百分之四点七不等。

  地价收入方面,二零二二/二三年度起以过往十五年地价收入占本地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即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三点六)计算。我亦假设利得税和其他税项收入的增长率,与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率相若。

  此外,中期财政预测亦反映了回拨房屋储备金和未来基金投资收益,以及政府发行绿色债券所得。

  基于以上假设和安排,我估计经营帐目在这五个年度中,每年都会录得赤字,非经营帐目则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至二零二四/二五年度会录得赤字。经营帐目在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的预计赤字,主要是本财政预算案的一次性纾缓措施及部分去年公布的纾困措施所致,其后四年经营帐目的预计赤字,则是经常开支比收入为高所致。上述预测未有计及未来四年政府可能推出的退税及纾缓措施。

  预计至二零二六年三月底,财政储备为七千七百五十八亿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二十二,或十二个月的政府开支。

  结语

  主席,今天的香港面对着疫情的挑战、经济的困难,两年来的接连打击,大家的日子都不容易。

  平时以至在筹备预算案期间,我不时与市民倾谈,深切感受到经济差、揾食难的痛。所以,即使二零二零/二一年度会录得香港历史上最高的财政赤字,但思之再三,我今年再次提出千亿元赤字的预算案,继续推出逆周期措施,希望稳住经济,纾缓市民的压力,同时亦以谨慎的态度增加政府的收入和扩宽未来的财政空间。

  压力难免令人郁结,但回望过去,我们经历过风风雨雨,踏遍了高高低低。一路走来,无论路途如何崎岖,香港仍然是我们珍惜的家。

  家之为家,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在于有你与我一起在其中,相互照顾、相互接纳、相互支持、相互惦记。

  这场世纪疫症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大家是同坐一条船。深层次的矛盾不可能瞬间解决,伤口亦需要时间复元。结无论绑得多紧,总有解开的方法。让时间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空间。

  经济起伏总有周期,繁荣发展必有路径。昔日的难关我们都一一跨越,并且把香港这个家建设得更好。困难只是一时,让我们在暂时的低潮中一起努力,共同分享成功的未来!

  (后方支援:沈而忱)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4344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