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骆沙鸣委员:建议加快健全普法责任制

热点搜索

骆沙鸣委员:建议加快健全普法责任制

2020年12月1日,滨湖人民法庭的法官向学生们展示法徽,介绍其由来及背后的故事。新华社 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电/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市科协主席骆沙鸣提交了题为《夯实公民法治素养 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的大会发言。

  骆沙鸣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强调到2025年,要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着提高。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公民法治素养,真正使法律为公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蓄法治之势。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尤应以人为本,加快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同时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的制度保障。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公民法治素养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硬核,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软实力。

  骆沙鸣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法治素养强调公民对宪法权威的认同与接受,有利于维护国家团结和政治稳定。公民法治素养主要着眼于对于公共权力的监督、防范和影响,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进而保护自身权利和自由,其不仅要求公民遵守法律制度,还要求公民接受公平、正义、人权等法治价值的约束和指引。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法治文化传统挖掘不够、法治社会心理薄弱、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不强、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为此,建议:

  一、将公民法治素养相关研究课题列入我国社会科学类研究资助项目。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的法治素养培育生成、实践途径和发展规律,使每位公民都具备良好的法治能力和心态,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保持行为的自觉和自治。法治素养应包含心态倾向维度、价值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维度。法治素养培育涉及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各高校社工和家政类等学科也应加强相关课程设置和法治素养培育。

  二、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加大我国法治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公民法治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三、在“十四五”时期要加强乡村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的立法,不断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有效途径,广泛凝聚立法共识。加快补齐乡村农民法治素养的短板,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不断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充分运用新媒体,通过制作小视频,推送解读文章,以案释法,培育公民法治素养。

  四、加快健全普法责任制。通过开展法治大讲堂、报告会等活动,组织推动新闻媒体以专题报道、评论员文章、访谈、专栏等方式,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其生动实践,使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创新宪法宣传周和国家宪法日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真正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领域。坚定法治信仰,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培育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

  五、健全和完善宪法宣誓制度的范围、内容、程序等,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广泛开展《民法典》的普法释法工作。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不断拓宽培育我国公民法治素养的思路和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公民全面认识、掌握和运用《民法典》的精神、原则、要义。利用“互联网+”引导社区居民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优化法治环境,规范社区居民依法依规行为。不断探索在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依法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和良性运营,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

  六、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包括港澳青少年和在大陆就学的台湾青少年),充分发掘法治课程文本资源,加强《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和“一国两制”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更加理解和认同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增强全民宪法自信,培育学生的法治价值认同。通过形式多样的专题讨论辩论会和情景体验、社会实践,有效拓宽法治教育路径,培育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4572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