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图首 > 中评论坛:李克强访日成果超出预期

热点搜索

中评论坛:李克强访日成果超出预期


“李克强总理访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为题的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11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小庆(中评社 郭至君摄)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教授(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中评社 郭至君摄)


环球战略智库执行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键(中评社 郭至君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东北亚问题研究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胡继平(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北京5月14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以“李克强总理访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为主题的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11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论坛由中日关系史学会、环球战略智库、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主办,邀请到6位中日关系专家,就李克强访日和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畅所欲言。环球战略智库执行长王键为论坛主持人。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小庆认为,李克强总理访华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巩固和促进。日方近一年多以来在对华政策和中日关系方面释放了正面、积极的态度,对此,总理访日采取了积极回应和有效行动,巩固了中日关系出现的良好态势,有助于推动中日关系回归正常轨道。二是双边与多边地区经济合作。经贸关系是总理访日的一个重头戏,也是一个主要内容,确认中日两个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的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对地区经济合作很大的促进。三是牵制右翼势力。此次访日在客观上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有所牵制,和拉住日本。

  吕小庆也提醒说,中日关系之间仍有几个问题没有改变:安倍的右翼史观不会变化;日本的国家战略不会发生变化;日美同盟关系没变;台湾问题没变;历史问题虽然收敛;钓鱼岛问题也没有变。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国际关系在迅速重组调整,国际格局对中国越发有利,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今年以来,一直在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搞单边制裁,使世界贸易体系受到冲击。对中日关系来说,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以及在国际场合的较量、竞争结果已经很清楚。

  刘江永表示,这次访问成果有目共睹,超出个人预期,特别是在“务实”这两个字上,有了充分体现;还有就是实现双方互利,不是一方占便宜、一方吃亏;同时,不仅注重双边合作,还特别强调“中日韩+x”,这是一个新的提法,眼界更大,做法更灵活,双边多边齐下;此次人文交流的力度也很大,抓住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青少年、体育、文化的交流会进入活跃期,政府和民间都期望一个和平合作的东北亚出现。

  刘江永表示,李克强总理这次访日确定了一个标志,就是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高层互访的基本日程已经比较清晰。他亦提到,不可能把中日关系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再向前走,而是要在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化解结构性矛盾,妥善处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也同意,李克强总理访日,成果超出预期。此次访日在双边和地区层面的经贸合作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进展,在安全上增强了中日战略互信。这次访日让中日关系再度正常化,重回正轨。

  关于中日关系转暖速度加快的原因,黄大慧指出,这得益于双方国内的因素。中国在十九大后进入“新时代”,强调深化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加强与日本的合作。同时,中国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显出比过去更积极的态度。日本方面,安倍内外交困,对内,政治上支持率下降,经济上不见起色;对外,一年来外部环境对安倍越来越不利,安倍在外部没有抓手。

  “但是日本对华认知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黄大慧提醒说,日本只是因应内外环境的概念作出调整,但还是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这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是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决定的。他判断,中日关系会改善,会走向正常化,但难以出现热潮。

  东北亚问题研究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胡继平发言表示,此次李克强总理访日,从签署的协议看,大部分是在经济领域,也有政治性比较强的部分,可以看到中日关系正在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尽管从此前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来看,实际上都未得到解决,包括历史问题等都没有明显变化,但还是实现了突破。

  胡继平谈到,日本这些年一直把对华外交作为核心课题。安倍的外交布局、设想虽然在价值观和历史观上对中国有偏见,但安倍是现实主义者,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时候,并不想让中日关系一坏到底,而是对外交布局有先后顺序,这意味着安倍必然要处理中国问题。G20将于明年在日本举办,从安倍的外交角度考虑,缓和中日关系是其眼前需要。

  胡继平指出,从外交环境变化来看,美国因素亦很重要。目前,日美关系发生变化,特朗普上台后,日本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对同盟国的担心,美国对于日本来说已经无力可借。另外,朝鲜半岛在今年年初以来发生新的变化,中国在这方面的发言权越来越明显,日本担心自己被边缘化。

  胡继平从双边角度评价说,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发展,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2.6倍左右,双方差距越来越大,日本之前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或者是“中国崩溃论”不攻自破。现在日本的内政领域,外交乏善可陈,需要在中日关系上有一个起码好看的成绩单。

  胡继平认为,让中日关系回到正常发展轨道,符合双方利益和战略需求,但中日关系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不能太乐观。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表示,此次总理访日成果丰硕,但有一个特点就是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目前看到的成果是经济和文化更多一些。

  “这次访问能够成行,双方互有需要,也是中国整个外交布局的一部分。”梁云祥指出,一方面,现在日本越来越需要我们,认为需要和中国搞好关系,有利于其安全和经济,另一方面,中国也发现还有需要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

  他认为,中日关系要发展,政治和安全问题要模糊化、暧昧化,同时政经分离,地方合作要推进。只要东亚不出现危机,双方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就可以发展。未来的中日关系要寻找战略摩擦中的转机。

  环球战略智库执行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键在发言中表示,李克强总理此次正式访问日本,有三个标志性的重大意义:一是具有温故知新、重新起航的意义。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约40周年,而签约于1978年8月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中日和平友好的大方向。《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相吻合,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日本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亦给予政府开发援助(ODA),双边经济合作发展顺畅,双边政治互动相对平稳。

  其次,李克强总理此次出席三国峰会及正式访日不仅对改善中日关系有利,对改善中日韩三国关系有利,更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稳定,具有很重要的世界性影响。

  第三,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日,标志着中日关系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也开始彰显并固定于日本对华策略的认知层次上。中国的战略崛起必定给中日两国带来扎实的经济合作,促进两国和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与繁荣,而中日关系的改善则是前提,这亦是实现中日战略互惠、互利共赢的唯一正确路径。

  王键认为,虽然李克强总理访日是一次新时代中日关系的重新启航,具有继往开来的现实意义,但未来仍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困难、新的惊涛骇浪,因为中日关系结构性矛盾并未消除,谨慎乐观、坚持定力和政治原则应该是我们的战略底线;我们坚信,只要两国坚持相向而行、互为善邻、增进战略互信,两国关系总体将会得到平稳发展。

  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北京站副主任徐梦溪、中评社记者张心怡等参加了论坛。

  论坛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及中评网发表。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4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