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吕志和哽咽忆故人 盼袁隆平后继有人

热点搜索

吕志和哽咽忆故人 盼袁隆平后继有人

吕志和对袁隆平去世感到伤感。(图片来自橙新闻)

吕志和希望有人能继承袁和平遗志。(图片来自橙新闻)

  中评社香港5月27日电/据橙新闻报道,吕志和接受《星岛日报》专访称,至今依然未有忘记,初次与袁隆平见面的情况。那是2016年首届“吕志和奖”颁奖典礼上,袁隆平身材矮小,比吕志和矮半个头;瘦削的身形,诉说着他的刻苦耐劳;他的双眼未现老态,反而处处展露锐利目光。吕志和说:“他看起来很朴实,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不会觉得他是一名伟人。”然而,这位骤看并不起眼的长者,毕生奉献于杂交水稻研究,其研究成果,早在1976年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产量比传统水稻多出两成以上。

  粮食不足的问题,对生活于繁华香港的人,或许十分陌生,吕志和与袁隆平均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饥荒对他们来说,是切身的经历,“在抗日时期,我住在油麻地附近,旁边的铺头,每晚都有人将几具尸体放在地上,他们并不是病死,而是饿死,如果在香港都有如此景象,更何况是当年中国的穷乡僻壤?”

  因此,2016年首届“吕志和奖”即以“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及可靠性”为关注领域,并向袁隆平颁授“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以表扬他在高产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上取得的科研成就,以及对促进世界粮食供应和安全作出杰出贡献。

  吕志和表示,奖项除了是认可袁隆平的贡献,更希望2000万港元的奖金,可为其研究带来助力。袁隆平当年在港领奖时,表示会将奖金用于杂交水稻研发,并指其团队在全国有81块百亩示范田,有了经费后,就可以买更多的肥料,请更多的人员,发展杂交水稻,使水稻达致更高的产量。同年,袁隆平捐出200万元人民币,向八个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的单位和团体颁发奖金,鼓励他们继续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和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此外,吕志和亦知悉袁隆平近年正积极研究耐盐碱水稻研究和种植,希望培育出更能抵抗恶劣环境的品种,他对此感到鼓舞,“中国山地多、耕地少,如果在咸水土地都可以种植水稻,会对粮食安全的帮助更大,我相信袁隆平的团队会继续研究。”

  数到袁隆平最令人钦佩的事迹,吕志和指出,袁隆平不仅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更毫不吝啬地将技术传授予其他有需要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巴西、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地,令当地的粮食供应显着提升,“一粒稻米看起来很细小,但足以解决世界粮食的问题,袁隆平将技术分享至世界各地,是很伟大的想法。”

  去年初,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在广州市黄埔区启动,公园内将设有试验田,并会建立总投资额达12亿元的隆平院士港项目,研究方向除了杂交水稻,还有园艺作物种植创新、智慧农业生产机械装备技术等。吕志和透露,袁隆平去年多次邀请他亲身到广州视察项目,但本港疫情一直反覆,中港两地一直未能开展免检疫通关,令行程未能成行,“真的很可惜,如果无疫情,我一定会过去看,他可以在中国南方有一幅如此大的土地,对农作物的科研发展一定帮助很大,我希望有机会令更加多人知道。”

  然而,随着袁隆平离世,吕志和原本打算在广州再会故人的渴望落空,说到这里,他一度哽咽:“袁隆平活得如此大的年纪,一方面很感激他有如此贡献,他既然有如此功绩,我希望他可以好(走)。”在中美关系紧张之际,袁隆平的离世消息依然获得国际间的悼念,吕志和认为足以证明袁隆平的伟大。

  吕志和期望,袁隆平的研究团队可继承袁的遗志,继续为水稻产量研究带来突破,“中国历来被看成弱小、贫穷、落后的国家,希望中国的精英人才,继续为中国做好科研,以免再落入贫穷。”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5589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